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景区“琅琊阁”改名悠着点!
2015年11月23日 16:02
【事件介绍】
江苏滁州率先改名琅琊阁电视剧热播多地开争“琅琊”真身
11月13日上午记者来到安徽滁州琅琊山风景区南天门,发现这里有不少来玩的游客。来自南京学生李娟这段时间一直在追着看电视剧《琅琊榜》。
她告诉记者,剧中反复提到琅琊山、琅琊阁,让她对滁州琅琊山风景区产生了浓厚兴趣,她饶有兴趣的对记者举例,楼阁飞檐翘角的式样,还有雕梁画柱都显得古朴大方,不过她说她也是刚才听保安说,这个牌子是刚挂上的。
滁州琅琊山风景区管委会余育国告诉记者,自从《琅琊榜》热播以来,每天都会有很多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到琅琊山来旅游,风景区从推介自己的角度出发,将会峰阁改为了琅琊阁,看《琅琊榜》游琅琊山,各家旅行社通过销售渠道,纷纷打出这张牌,借助这次电视剧的播报,也在打这条线路。
滁州市地情人文研究会副秘书长骆跃泉告诉记者,《琅琊榜》整个故事是以建都南京的东晋、南梁、明朝三个朝代为历史背景来架构的,其中的很多故事情节,与发生在滁州的琅琊王司马睿的经历非常相似,而最与滁州有渊源的,骆跃泉说就是两个原型人物,靖王和麒麟才子梅长苏的原型实际上与琅琊王司马睿和他的首席谋臣王导的经历非常相似。
撇开历史考证,针对《琅琊榜》与琅琊山的关系,骆跃泉认为,影视剧在一定程度上会引导着游客的旅行决策,琅琊山风景区应该把握这样难得的营销机会,所以他认为借此造势推出一些具体举措,可以邀请主创人员来琅琊山做一些宣传,围绕这一轮影视剧热播,可以做一些深度的研究,把琅琊山人文底蕴挖掘的更好一些。
景点改名“琅琊阁”,就可以名利双收吗?
景区“傍”热播影视剧带动旅游业发展,琅琊山并非孤例。上世纪90年代,山西乔家大院就因为张艺谋的《大红灯笼高高挂》一炮走红,在山西众多大院中迅速脱颖而出,名气急剧蹿升,一时间游客纷至沓来。后来的电视剧《乔家大院》更进一步奠定了其地位。此外,凭借电影《满城尽带黄金甲》,重庆武隆的天生三桥景区打开了知名度,日平均游客接待量大幅攀升。而《非诚勿扰》的上映则让海南三亚热带天堂森林公园蜚声遐迩。
这些景区借助热播影视剧,不仅提高了人气,而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可谓名利双收。其实,仔细分析这些成功案例,不难发现,上述景区就是影视剧的拍摄地,剧中的元素与景区高度契合,游客带着观感游览,很容易引发情感共鸣。
反观滁州琅琊山,因为一部与自己没多大关系的《琅琊榜》的热播,便匆匆将拥有数百年历史的景点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实在有些牵强附会。首先,电视剧《琅琊榜》是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来,不论是历史背景,还是剧情,都是虚构的,剧中的“琅琊山”也不过是作者根据剧情的需要杜撰的。《琅琊榜》既不在滁州琅琊山拍摄,也找不到相关联的元素,仅仅拿一个名称来做文章,又有多大的意义?即便退一步说,一些游客出于好奇,到琅琊山一游,但是寻找不到情感共鸣的琅琊山,景区口碑如何建立?
其次,滁州琅琊山并非没有历史资源可以挖掘。琅琊山很早之前就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而闻名。“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就是在琅琊山,欧阳修写下了传颂千古的名篇。醉翁亭也在一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经久不衰,被冠以“中国四大名亭”之首。以《醉翁亭记》和醉翁亭为中心形成的“醉翁文化”影响深远,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一道风景线。
置丰富的历史资源于不顾,将始建于明朝、传承数百年的“会峰阁”搁置一旁,却换上沾不上边的“琅琊阁”匾额,这让人对琅琊山管理方的做法提出质疑。从根本上说,景区的长远发展,需要在充分考虑历史传承和现实因素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打造出符合自身特色的景区文化,用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和服务质量打动游客,而不是仅仅将希望寄托在一部剧上。
景区改名,底线几何?
会峰阁本是琅琊山风景区内最高的建筑物,于1988年建筑在南天门明代建筑会峰亭遗址残基之上。这么看,会峰阁的命名,乃是其来有自、名副其实的“真货”,但“琅琊阁”在“有待考证”的情况下,牌匾竟以“苏轼”落款,真假混淆,以真乱假,东坡居士若在天有灵,真是死难瞑目。
此等做法,“琅琊阁”还不是首开先例者,据说电视剧《西游记》带热“花果山”后,宜兴、宁波、东莞等地都曾表示花果山原型在当地,《山楂树之恋》热播后,外景地湖北远安县甚至有人建议改县名为“山楂县”。这还不算什么,几年前山东阳谷县、临清县和安徽黄山曾争夺“西门庆故里”之名。既然西门庆都能启动若干文化工程,争抢“潘金莲故里”,也只是时间早晚的事。问题是,这么抢下去,真就能抢出个什么名堂么?
旅游景点需要卖点跟包装,电视剧等流行文化产品,在公众的历史想象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但哪些是历史真实,哪些是虚构真实,景点的自我包装不能无底线。比如,最近故宫院庆90周年,特新开放慈宁宫等四大区域,其中包括了热播电视剧《甄嬛传》故事较集中的几座宫殿。对此,有些新闻媒体以“故宫喊你看甄嬛”为题加以报道。但其实本次故宫原状陈列项目6年前就已筹备启动,早于《甄嬛传》开播。故宫方面也强调,“甄嬛”作为影视作品里的一个人物,并不是真正的乾隆帝生母崇庆皇太后钮钴禄氏本人。观众参观时,才不至于错将“戏说”当“正史”。
清宫戏宣扬的尔虞我诈,“宫心计”背后的陈旧历史观,早有有识之士批评。旅游景点的改名运动,把虚构、戏说的历史具象化、实体化,一旦用物质手段把虚构历史固定下来,弄假成真就有了“证据”,后世再翻案,可能更难说清。
只不过,故宫严谨,那是因为紫禁城是不愁嫁的皇帝女儿,声名响亮,游人不绝,从不必为客源发愁。假如你是一个小地方,凭什么别人要光顾你?为了招徕生意,不怕吃相难看,才有了苏轼躺枪、金莲蹙眉的荒诞事。现如今,就是开个牛杂店,店主都要煞有介事,在门口贴一段乾隆下江南的典故。这种陈腐无趣的模仿和复制背后,是急功近利和创造力的枯竭。无论如何,把游客先圈过来再说,中国人的心理,“来了都来了”,就算是假的,以后不来就是了。对这一点,这个阁那个故里,对游客心理拿捏得还是蛮准的。
【启示与思考】
话说到此,是不是咱们该为琅琊山景区点赞呢?我当然没有这个意思。相反,在我看来,此举可谓近些年各地劣质“文化营销”的延续。而与琅琊山景区这次改名类似的“文化营销”败笔,是2010年好莱坞大片《阿凡达》热映时,张家界把景区内著名的“南天一柱”改名为“哈利路亚山”,把黄龙洞生态音乐厅改名为“哈利路亚大厅”。现在仅仅过去了5年,随着《阿凡达》热潮褪去,“哈利路亚山”的名字依旧。“哈利路亚山”再也不具备旅游号召力,却为我们剩下一个沦为不伦不类的符号,徒留笑柄。
说起来,滁州琅琊山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地方。《醉翁亭记》开篇:“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写的便是琅琊山的风景。而在琅琊山留下诗文与足迹的,除了欧阳修,“画圣”吴道子、苏轼、王安石、辛弃疾……哪一位都是盛名流传千古的不朽人物。只可惜,无论是醉翁亭,还是由苏轼书写、镌刻着《醉翁亭记》全文的“欧文苏字碑”,都曾在三四十年前,被砸得面目全非,以致半数文字缺横少竖,读不成句。
琅琊山景区“改名”一事透露出来的,除了地方政府在经济利益面前的功利和短视,更反映了,在此急功近利心态下,对我们历史文化遗产的毫无敬畏。三四十年前,我们不知敬畏,三四十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不知敬畏,如何不让人心寒?曾读过一篇中国人的游记,说在罗马老城,最触动人心的,不是对古罗马广场、古罗马露天竞技场等大型废墟的保护,而是对各种随处可见、不知名不起眼的遗迹甚至几块残石、一尊雕塑的保护。倾塌的城墙,残破的宫殿,斑驳脱榫的石梁,缺手少臂的雕像,或掩映在绿树丛中,或竖立在草坪之上,或横亘在街边路旁,或紧靠着新的建筑。为了保护废墟,今天的罗马人甚至还立下几个不得更改的原则,即对古罗马的建筑采取“不翻建,不栽花,不种草”的原则。
历史是让人产生联想的,文化是让人找到归属感和认同感的。既无创新,又无底蕴的“琅琊阁”,借一部热播剧的势头能走多远?值得怀疑。不难想象,《琅琊榜》的热度至多再持续一年半载,之后也就归于沉寂了;而为《琅琊榜》改名的“琅琊阁”,即便能在短期内吸引一些游客,很快也会随着“改名红利”透支而迅速“贬值”。说到底,在商业利益冲动下“打劫”历史文化,吸引眼球的短期借势炒作,最终毕竟难以形成地方旅游品牌发展的核心动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123/84897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