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常态化”的医院排行还需“亲民化”

2015年11月24日 09:52

 

【事件介绍】

百度联手复旦发布全国医院排行榜

11月15日,百度宣布与上海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合作,作为独家网络平台推出2014年度《中国最佳医院及最佳专科声誉排行榜》。

在最佳医院排行榜上,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位列前三。

在最佳专科排行榜中,妇产科前三名为:北京协和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骨科前三名为:北京积水潭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口腔科前三名为: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前三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京协和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上海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从2010年起,就启动了对于我国医院专科及医院综合水平的评选工作。每年都会推出上一年度的两大权威排行榜。百度公司在上个月与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医疗改革及医疗大数据应用等方面的深度发展。

百度新兴业务群战略规划及合作部总经理李政表示:“百度成立医疗事业部一年以来,我们对医疗事业、医疗行业的研究也发现,线下的服务、面对面的诊疗是不可替代的,互联网应该作为一个手段和工具,更高效的来助力这样的服务。”

中国医院排行榜 凸显医疗资源失衡

全国医院哪家强?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继续名列全国综合排行榜前3名,复旦版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已经走过了五六个年头。然而,每一次排行榜出炉之际,均会受到公众广泛关注,但同时也引来一些人的口诛笔伐。

不可否认的是能够上榜的医院从专业及业务性来说,并无不妥。上榜医院的学科水平和科研能力,也是有目共睹的。但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医院的排行榜又何尝不是一种另类的医疗资源失衡?在影视剧中常见的片段就是,家人一生病,动辄要远赴北京和上海医治。现在不仅仅是影视剧中的场景,而是现实生活中经常性出现的真实情况。不信到北京和上海几家知名大医院周围走一走,你会发现从全国各地涌来看病的患者和他们的家属。各地优质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少数大医院,患者都来这些大医院,令这些大医院人满为患不堪重负,也可能会影响医患关系,使患者“看病难”。而与之相反的是,一些却常常“无人问津”,存在医疗资源闲置、浪费等现象。

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导致一些地区“看病难”。而要解决这一问题,说起来很简单,不过是争取缩小各地区的医疗资源,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太难。唯一可行或者说更现实的做法时,国家有关部门有意识地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让那些基层医院或是医疗条件较差的医院能够尽快地拉近与好医院的差距。即便不能像那些知名医院那样百病包治,至少可以在最大可能的范围内让老百姓不必背井离乡去求医。

 

中国医院排行榜曝光 区域医院排名更有看点

自2010年首个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发布以来,有一种声音总是不绝于耳:能够上排行榜的医院都在北上广,都是特大型、顶尖级别医院,而这些医院本已人满为患,经排行榜推波助澜,更不利于分流患者,不利于“分级诊疗”。

正是因为“北上广”在医疗、教育等方面,汇集了全国的优秀资源,名医名校扎堆,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往大城市里挤,才使得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越来越堵。因为医疗资源不均衡,因为患者扎堆京沪大医院,才使得不管是当地人还是外地人,到了京沪都要经历看病难的苦楚。

所以,我们该把更多的资源和目光投向区域中心医院和基层医院。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使医疗机构在分布上实现均衡。实现小病医治在地方,大病医治在区域,疑难杂症看排行的求医治病途径。

最后,让我们以全国医院排名为指引,以地域医院排名为良方,既注重全国顶尖医疗机构的建设,又注意加强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和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使医疗机构的地域分布和学科分布上更合理,使人民的求医问药之路更畅通。

医院排行榜“掐尖”未必好

一致的榜单,将导致一致的行动,患者步调趋同,在几家上榜医院里打转,虽名医就在身边,但未必能够看上病,即使得到了最佳诊疗,但就医感受也许“最糟”。

全国医院一张榜,还可能产生误导。以某个省会城市为例,若只有当地的“头名”上榜,第二、第三名就可能引不起重视,榜单如此“掐尖”,只有“非上即下”的二元划分,忽视了医院医疗能力的复杂性与多面性,难免脱离客观事实。若患者完全“照单行事”,指不定良医就在眼前,患者仍舍近求远地扎堆看病。

就一个区域而言,上榜医院固然在当地属于一流,但没上榜的医院,未必就与之存在多大的差距,也许不过是名额有限而已,榜单让他们“名落孙山”,放在全局角度或许无可厚非,但放在局部来看,就显得有些绝对。

可见,要想让医院排行榜发挥好“看病指南”的作用,则应该让排行榜尽量接近基层,并且越接近基层,就越与患者的看病习惯相符,也越能产生实质性的引导作用。以此来看,此排行榜若立足全国,难免粗糙了些,把掐走的“尖子”放回当地,与当地医院进行比较,就医指南的作用才能具体地显现出来。看来,今年增加了区域性排行榜是一大进步,这有助于分流患者。但若想让这种指导更为细致,让患者得到进一步的细分,则榜单也要相应做得更细些。

此外,用医院排行榜来引导患者是一方面,榜单更大的作用,应该体现在引导投入和医疗资源的分配上。假如上榜医院总是局限于大城市,我们就应该检讨,医疗资源均衡分配以及重心下移等工作可能做得不够好,总是那些“尖子生”,基层或边远地区走不出一匹“黑马”,患者集中看病现象就难以改变。

 

医院排行榜治不了疼痛

医疗资源的不平衡布局,是源于市场的选择,还是行政干预,个中细节与因果,自有人分说,此处无须再提。唯有那些一天到晚念叨房价快跌的网友,从医疗资源的超限集中当中看到希望破裂。@无力吐槽星人就断言:“单凭这点,京沪的房价就不会跌。”岂止房价不跌,京沪房价的涨势,已成众多沪漂与北漂们屡屡上电视节目的吐槽点,也是这些男女必然用上的悲情剧本或励志剧本。

同样有网友疑惑道,这样的榜单排名,是不是一个变相广告。正如中国大学排行榜一样,里面浸透了各式利益输送,从而使得一张纯粹的榜单变身成为利益攻关的榜单,一纸敛财榜单。@花爷的多斤就说:“长期置身负面新闻中的复旦,其公信力又表现在哪里?”

然而,另一个问题也迅速被人捕捉到,即公立医院要不要商业排名。腾讯网友@法海不懂爱爱认为,排名不排名之外,公立医院盈利能力实在不错。根据《2013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中国公立医院总收入比上年增长了21%,平均每所公立医院总收入首次过亿,平均每所公立医院盈利528万元。截至2014年3月,我国公立医院数量已达13388家。这产全网友由此发问:“这两年盛传的医院改革方案,不就是一再强调公立医院要走公益路线吗?堪比逆天的盈利,公益是如何体现的?”

治病能力一般,盈利能力却又如此强悍,难免成为网络吐槽点。不过,在抱怨声中,必须看到一个事实,中国的医疗资源确实长期处于高负荷的运转之中。但这些年来,公立医院在担当国民健康卫士、预防疾病传播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实在不容忽略。而正处利益破局的关键时期,仍属当局权衡轻重,平衡各方利益诉求,探索公立医院发展的长远之计。

一纸榜单引发全民热议,也启示我们,务必要透过热闹看问题之本质。诚如榜单所倡导,推出榜单之初衷,就在于引导病患合理利用医疗资源,既避免误诊于庸医,也要避免小病大治浪费医疗资源。真可谓一片良苦用心。然而,问题的核心却在于,在引导就诊的同时,如何集思广益,引导政策走向,尽快将优质医疗资源最大程度地覆盖更多民众,从而让民众能以更小的成本、更少的时间,得到优质的医疗服务,才是最为关键之处。否则,僧多粥少,病多医寡,再好的指引与调配,都是一厢情愿,无助于缓解疼痛感。

 

【启示与思考】

从隋唐演义,到水浒传,各路英豪总爱弄个英雄榜以壮声威,就连新时期的医院也继承“衣钵”,难以免俗。对于复旦版中国最佳排行榜,只是希望医疗江湖“百晓生”——复旦大学医院管理研究所,能够把各大医院的公益性考虑其中。

将公益性考虑其中,至少包含两个维度。其一,自身建设及便民惠民水平。比如,在医疗资源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号源特别是专家号源的供应是否达到最大最优;比如,收费是否公道、经济。其二,对下帮扶力度。集资金、技术、人才于一身的各大医院,每年帮扶了几家基层医院、组织了几次专家下乡、为基层培养了多少医护人才等等。此类问题,直接关乎公益属性。在这些方面得差评的医院,即便医疗技术“试比天高”,也很难名副“最佳”之实。

“最佳医院排行榜”好是好,但它能否成为“最好导医图”,还亟须在两个方面“发力”:一方面要持之以恒地加大医疗投入,加快资源优化配置,在高强度的工作环境下提高服务质量与服务态度,努力实现“零障碍”就医;另一方面,要加快推行分级诊疗,更加科学、更为理性地引导患者“去哪里看脖才最为合适,而不是不管何种病情都往“最佳医院”里挤。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124/8490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