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信公众账号
“让人民更有获得感”是检验改革开放成果的试金石
2015年11月25日 16:22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五中全会研究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建议》中提出了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的未来五大发展理念,即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共享发展。“五大发展”既廓清了发展的理念,又紧紧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必将引领我国未来发展的新征程。其中“共享发展”理念中提出的“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这一新提法、新理念必将作为检验改革开放成果的试金石。
“获得感”,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2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讲话中第一次提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至此以后,“获得感”作为一个充满激情、富有正能量的词汇开始出现在政策语境和媒体话语中。大家一致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让人民更有获得感”的为政理念道出了人民的心声,必将温暖千家万户,鼓励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朝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
那么,何谓“获得感”呢?其实“获得感”,顾名思义,就是要让人民有所获,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这种得到可以通过某种指标或体系得以衡量,而不是流于空泛虚无的“光感不获”。这集中体现在《建议》中提出的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邓小平同志说过,“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就是要不断消除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人民能够共享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果,并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扶贫开发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大德政工程、民生工程。2014年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新治贫之道和工作机制,目的是要将国家有限的扶贫资源精确地瞄准到最需要的贫困群体,从而最大限度的消除原先扶贫政策所带来的扶贫资源偏离。
贫困人口脱贫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因此必须要充分发挥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让七千多万贫困户脱贫奔小康。而在这脱贫奔小康的过程中,“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如若老乡没有实实在在的“有所获”,没有贫困地区在通路、通水、通电、通网络等基础设施上的改善、没有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和医疗水平的提升、没有基层群众基本生活水平的明显改善,没有实现“人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就不会有老乡对建成小康社会的认同,也就没有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和制度的自信,也就不可能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力量。反过来,只有让人民有“获得感”,才能让“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因此,“获得感”既是物质层面的,也是精神层面的。
那么,如何才能让人民有“获得感”呢?
首先,《建议》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明确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坚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就从发展的全局中规定了提高人民“获得感”的重要性,这既是总要求,也是总的方法论。
其次,在主要目标上,提出了要让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让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等五个方面。其中,让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的目的就是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到2020年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就是要提高城镇化发展水平,让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就是要让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
在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这是为了让人民能更加真实、更加有效的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提高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改善生态环境总体质量,是为了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让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人民思想道德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全社会法治意识不断增强;让人民生活在青山绿水之间,推动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民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政府基本建成、人权得到切实保障。从根本上说,这些都是为了提高人民的“获得感”。
再次,从“五大发展”理念所带来的20个新政策来看,有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全面实施城乡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出台渐进式延迟退休年龄政策、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以生育两个小孩政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免除中等职业教育和困难学生普通高中学杂费等等,都十分的亲民、接地气,都将让人民群众在“十三五”时期受益更多,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也必将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为了保证“十三五”规划的落地生根和有效落实,《建议》强调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实现“十三五”规划提供了坚强的制度保证。加强党的反腐倡廉建设、充分发扬民主、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加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和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协商,依法保障人民各项权益,坚持依法治国、建设法治政府,健全人民群众利益表达、利益协调、利益保护机制,都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让人民更有获得感的意义何在呢?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读。
第一,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政党认同和国家认同,有利于提高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以收入差距为例,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社会收入差距不断拉大。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按照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 我国2003年是0.479,2004年是0.473,2005年是0.485,2006年是0.487,2007年是0.484,2008年达到最高,为0.491。此后逐步回落,2013年为0.473,2014年为0.469。当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体制内与体制外之间都存在不合理的收入落差,收入分配不公必将引起社会矛盾和冲突增加。因此,为了提高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认识,必须增加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第二,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有利于倒逼中国社会改革。现阶段我国正进入改革深水区,改革越深入,就越需要突破各种利益的坚冰,而触动利益往往比触动灵魂更难。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李克强总理表示,改革既蕴藏着巨大“红利”,也是触动利益的事情,因此也是挑战。中国政府将用“壮士断腕”的决心继续推进改革,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成果。
第三,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也有利于进一步找到“最大公约数”,凝聚起推动社会改革的正能量。改革开放初期,几乎每项改革都会让人民群众广泛受益,在改革的旗帜下很容易凝聚力量。但现在,随着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阶段,每一步都会引起利益关系的调整,带来现实的、预期的利益消长。抽象地谈改革,所有人都慷慨激昂的表示赞成,但具体到改自己,一部分人就会躲躲闪闪。旧的平衡被打破,人们容易产生思想困惑、心理失衡、情绪波动。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社会群体的所思所想,最大限度地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凝聚起推动社会改革的正能量。
让人民更有“获得感”,既是检验改革开放成果的试金石,也能增强人民群众对政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既是提高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根本途径,也是进一步找到“最大公约数”,凝聚起推动社会改革正能量的重要途径。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自2013年3月1日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
责任编辑:赵思齐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125/84942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