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冬季集中供暖,南方还在等什么?
2015年11月26日 10:34
【事件介绍】
新华社:“南方供暖”成共识 关键看怎么收费
11月15日开始,北京、河北、陕西等多个省市正式供暖,标志着北方大部分地区进入了冬季供暖季。近年来,每逢供暖期,呼吁“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都会成为热点。不过,记者调查发现,在集中供暖的北方,不少居民仍然要忍受室内的寒冷;而在南方有些城市,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冬天开始变得并不那么难熬。
有专家认为,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南北方供暖之争”其实已经演化为“集中与分散”的供暖模式之争。
北方:同一热网住户取暖效果大不相同,一户不交费全小区受“连坐”
“我在北方的寒夜享受春天的温暖”。在多数人的印象中,北方的冬天因为有集中供暖而非常安逸、舒适,令南方人“羡慕嫉妒恨”。但事实上,对于不少北方居民来说,漫长的冬天同样意味着要忍受寒冷的煎熬。
“就一个字——冷!”北京朝阳区管庄西里小区的居民杨新月,住的是一个大约20多年前建的“90后”板楼,保温性能较差,而杨新月又恰恰住在一层,室温根本达不到18摄氏度的基本供暖标准。不得已,“双十一”期间,她抢购了一大批保暖衣物。她说,小区内至少有二十几户面临同样的问题。“我的老家在江苏,南方人都说北京冬天有暖气很热,其实这要具体看个人的居住情况。”
事实上,在北方现行的集中供暖模式下,受楼层、楼体质量、管网等因素影响,即使处于同一热网内的住户,取暖效果也往往大不相同。交同样的取暖费但“冷暖各异”,这往往令居民对供热公司产生怨气。
在宁夏石嘴山市长庆社区,住户李阿姨家东侧卧室供暖正常,西侧客厅却长期“勉强温热”。“交了全额取暖费家里却只热一半的房间,冬天在客厅看电视要披棉袄。供暖公司说这一侧的暖气管道老化堵塞,热水流不过来。”李阿姨说。
除了楼体老化、管道“跑冒滴漏”等客观因素,还有一些居民因“连坐”挨冻。银川市绿地21城的一位业主说,物业公司提出要向燃气公司预交100多万元燃气费,只要有一个业主不交暖费,小区整体都无法供暖。“屋里开了电暖气还是冻得腿疼。”这位业主说。
业主认为暖气烧得不好拒绝交暖气费,而供热企业因收不回供暖费无力提供更好的采暖服务,这种“死循环”在集中供暖的北方十分常见。以北京为例,去年整个采暖季内,负责北京三分之一城区供暖的北京热力集团接听了约15万个投诉电话,七成以上是投诉室温不达标。与此相应的是一些市民拖欠暖费。“确实有恶意欠费的,一年年累积下来比较多。”北京热力集团副总经理刘荣说。
为破解这一“死循环”,北京热力集团在前期试供暖时,侧重老旧小区、低温区和重点不热地区,尽量提早解决暖气不热的问题;同时,相关部门正与社会征信体系机构磋商,或将恶意拖欠暖费行为纳入个人征信系统。
南方: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采暖方式多元化
“我是一匹来自北方的狼,却在南方被冻成了狗。”这个在网上流传颇广的段子,是不少北方人长期以来对南方冬天的印象。
不过,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披露,调研发现,南方近年来采暖方式日趋多元化,90%以上的城市家庭配有取暖设备,具体包括蒸汽供暖、地源热泵技术供暖,或者暖气片、地暖、空调、油汀等家庭独立供暖设备。当然,由于设备差异,供暖的效果不尽相同。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并非所有南方城市有供暖需求,真正需要的是国家划定的“夏热冬冷”地区,包括上海、重庆、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江苏、浙江、四川等。这些省份冬季室温远低于北方城市集中供热时的室内温度。
记者调查发现,上述地区近年来都陆续启动供暖服务,规模和形式相较北方而言属于分散型,却让不少人过上了相对的“暖冬”。在湖南长沙,市民董英使用燃气壁挂炉取暖,她的邻居有的使用空调、有的使用地暖。董英说:“我的房子90平方米,一般每年用4个月,家里有老人所以24小时开着,燃气费约1500元,不贵、也暖和。”
虽然南方以分散采暖为主,但也有城市逐步探索“集中供热”。湖北武汉在2006年启动“冬暖夏凉”工程,通过铺设完善的城市热网,让数万户家庭受益;2010年颁布的《江苏省节约能源条例》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进行城市热力规划,推广热电联产……新建的开发区和有条件的住宅区、城镇,应当集中供热。”
安徽合肥热电集团相关负责人说,总体来说,南方的“集中供热”以小区和一些公共建筑为单位,和北方相比仍属于“分散”。也正因如此,服务手段更加灵活。该集团15日宣布,在当地12月5日的法定供暖时间前,需要提前用暖的用户通过申请即可供暖。“我们盯着天气预报,一有冷空气过来,马上申请开通暖气。”合肥市报业园小区居民吕峰说。
江亿说,有人呼吁南方像北方一样集中供暖,心情可以理解,但认识上可能存在误区。一是觉得集中供暖是“福利”、有补贴,事实上,目前北方采暖多数也是个人自费;二是认为集中供暖方便、暖和。其实,冷热不均、环境问题都困扰着北方老百姓。更何况,南方的能源种类、气候和生活习惯与北方截然不同。
集中还是分散?算好经济、节能、环保“三本账”
记者采访发现,随着南方极端天气增多和老百姓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各界对于“南方也要供暖”已达成共识,当前争论的焦点其实是在于如何供暖。为比较集中和分散两种供暖模式,可以先算“三本账”。
一是老百姓的“经济账”。传统的集中供暖按面积收费,供热时间早晚、暖气温度高低甚至家中是否使用,都得按同样标准交费,这也是老百姓最大的“吐槽点”。
家住北京西二旗的李女士告诉记者,她的房子面积140平方米,如果集中供暖,按照每平方米30元的标准,一年采暖费4200元。她和家人选择壁挂炉采暖,出差或是天暖些就关上,天冷了就开,温度适宜,一年下来大约花费1600元。
二是环境的“治理账”。近年来,一到供暖季,北方雾霾指数便迅猛飙升。为降低燃煤污染,北方要求使用优质煤,北京更是全面“煤改气”。不过,刘荣等多位业内人士指出,燃气锅炉与燃煤相比,粉尘、二氧化碳减少了,但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依然很大,而氮氧化物是雾霾的重要成因。
江亿说,无论是燃煤还是燃气,在集中供暖模式下都难免造成污染,建议在条件适合的城市,更多使用燃气壁挂炉等“分户式设备”。像北京回龙观等区域,新建小区几乎都安装了燃气壁挂炉。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调研发现,使用分户式设备操作更自主,所产生的排放相对更少。
三是国家的“能源账”。记者了解到,集中供暖主要有三方面的能源损耗,一是管网热损耗,尤其是长途输送,二是建筑热损耗,三是一些居民“开窗散热”等不良习惯带来的浪费。其中,建筑损耗占比达到40%以上。所以无论南方北方,当务之急是对老旧小区做好节能改造,新建房屋必须提高节能标准。
业内人士建议,从节能角度看,由于天然气的稀缺,北京“煤改气”后应更多使用壁挂式燃气炉,否则把燃气用于热电联产或大量锅炉房,用量大、损耗多;对于没法实现“煤改气”的绝大多数北方城市,以及江苏徐州等煤炭资源丰富、电厂较多的南方城市,还是要依靠燃煤集中供热,但在热源上可以更多加入工业余热,减少优质煤损耗、降低污染,同时,在计量方式上不能像以往那样“一刀切”,需要探索更灵活的“分散计量”。
南方集中供暖,“大锅饭”没那么好吃
每年一到这时候,北方开始供暖了,南方开始加衣了,“南方集中供暖”的话题又开始热了。据报道,在集中供暖的北方,不少居民仍要忍受室内的寒冷;而在南方有些城市,90%以上家庭配有取暖设备,冬天开始变得并不那么难熬。
这报道大概是想说,北方集中供暖,未必如看上去那么美好;南方分散取暖,也并非不可取。对这件事,以前我倾向于支持南方城市根据自身条件,逐步推动集中供暖,如今从资源条件、环境保护等角度看,南方地区推行集中供暖,事实上已渐行渐远。
眼下的环境再也承受不起南方集中供暖的污染水平了。且不说北方一到供暖季,雾霾指数噌噌往上涨,南方一旦也采取集中供暖,无论是采取燃煤还是燃气方式,都会对空气治理造成强大压力。没错,现在南方的分散取暖方式,也会造成一定污染,但集中供暖的污染肯定是呈几何级倍增。这无论对公众还是政府部门来讲,都是难以承受之重。
还有,南方除了武汉等靠近南北分界线的地区,一年里头需要暖气的天数实际上并不多,集中供暖会造成很大浪费。总不能说,今天天冷了就把暖气开起来,明天放晴了又给关了。毕竟,从暖气开起来到屋里要暖和起来需要一定时间。一来二去,这会白白浪费不少能源,还不如各家自行选择为好。
此外,设备投入、管道改造铺设以及实际运营,都面临许多现实问题。各地经济条件和居民收入水平也不一样,很难整齐划一地进行规划。对这事情历来是民间与政府一头热一头冷,并不奇怪。不过,近来国家力推“地下管廊工程”,各地城市管道基础设施建设进入更新换代时期,不排除有的地方借此机会,把集中供暖提上议程。
一座城市所有人吃着集中供暖的“大锅饭”,滋味也不一定好受。集中供暖就意味着“统一”收费,怎么供暖、怎么收费,自己都做不了主。哪怕对收费方式有意见,那也拗不过“沉默的大多数”。最后,除非自行安装其他供暖设备,否则只有顺其自然了。南方的分散取暖固然有坏处,但好在选择余地大,各家可自主决定,怎么舒服怎么来。
这么一盘算,无论从环境承受力还是现实可行性来讲,都没必要谈南方集中供暖。至于武汉等城市,不妨在广泛征求民意的基础上,再行决定是否推进集中供暖。这样的话,反倒更具有可操作性。
南方供暖之重,责任不在模式之争
南方冬天到底要不要供暖?这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南方冬季的供暖早已成为一种现实的需求。有媒体在南方多座城市进行测试,结果显示无采暖居民家庭的平均气温,不仅普遍低于北方供暖城市15摄氏度的标准,甚至出现室内温度低于室外的情况。而从南方单个家庭的举动来看,自发的冬季取暖早成为普遍性的行动。电烤炉、空调、地暖几乎是南方冬天每个家庭必备的用具。南方要求冬季供暖已非“矫情”,而成必需。
南方供暖之必需,理当成为社会的共识。倘若再细究,现实科研亦为之提供了佐证。譬如气象专家介绍称,判断冷暖的标准有四个,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光照。尤其是湿度,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就降低1摄氏度。对比我国南北方情况,长江中下游城市冬天湿度在70%左右,北方湿度仅有20%到30%,一般而言同样的温度下,南方人比北方人实际感受到的温度要低5摄氏度到6摄氏度。如此之下,对南方供暖实在不应再拖延。
但比南方供暖话题更被聚焦的,显然是供暖的具体方式。观察家们比较集中和分散两种供暖模式,在算出老百姓的“经济账”、环境的“治理账”与国家的“能源账”后,亦纷纷表示,对南方集中供暖政府公共压力大,亦可能使环境遭遇雾霾等污染。这般看来,南方的供暖话题又陷入停滞之中,然而,果真如此吗?
相比于集中供暖模式,供热管道铺设等硬件准备需要大规模的城市改造,使用燃气壁挂炉等“分户式设备供暖”,反而要自由灵活很多,只要政府能有相应补贴,百姓未必不接受这种供暖模式。南方需要供暖这是共识,但是,鉴于南方“天气寒冷”的特殊性,有没有必要完全参照北方的供暖模式进行供暖,其实有待商榷。
没错,当冬天的低温变得一样不可接受,实在不应在南北间划出一条简单的分割线,进而来判断取暖的公共需求。在某种程度上,供暖应被理解为公共的福利。南方供暖事项之重与之难,其实并不在于它采用什么模式,而在政府部门是否愿意承担起相应的公共责任,这种责任,其实和供暖采取什么样的模式关系不大。南方供暖事项,或需不菲的财政支出,更需精细的制度安排,但即便供暖共识已形成,部分地方政府依旧对此避而不谈,显然不是理性的态度,亦难止沸沸扬扬的议论。
【启示与思考】
抛却历史上南北地理线划分的影响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北方冷、南方热”的刻板印象,南方供暖主要有着三种“困难”说:成本问题、资源压力、环境影响。不可否认,这些确实是在执行南方供暖所必须要考虑的现实问题。但问题在于,这些困难难道真的完全无法克服,或者说在与满足南方人供暖需要之间不可能取得一个良性的平衡?
较之于北方的统一和集中供给,南方由于冬季时间较短,加之地区的气候差异更复杂,所以在暖气供应上的成本也与北方不可同日而语。各地完全可按照因地制宜的方式,制定相对合理的供应路径,同时允许市场介入,有效降低供暖成本和负面影响。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在讨论南方供暖上,大多侧重于谈困难和成本,而忽视了供暖所能够带来的现实福利。有必要看到,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要求的提升,南方供暖也应该是政府必须要兑现的一项公共服务。也即,南方供暖问题,也应该上升到公共责任的角度来加以考量。
呼声就是民情,供暖关系到民生冷暖,南方供暖虽然起步晚于北方,但正好可以多方面吸取北方供暖模式中的经验与教训,算好成本账、环保账、民生账,探索出更加适合本城市的供暖路径,满足大多数群众的需求,同时也走出北方“供暖季就是污染季”的怪圈。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126/8495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