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大家谈
创造大写的人生
2015年11月27日 14:24
读中国历代军旅诗词,在诗人大马金刀、气壮山河的笔下,常见“霍嫖姚”三字。如王维的《出塞作》:“玉靶角弓珠勒马,汉家将赐霍嫖姚”;李白的《胡无人》:“汉家战士三十万,将军兼领霍嫖姚”;杜甫的《后出塞》:“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再如,韦应物的《广陵行》:“双旌拥万戟,中有霍嫖姚”;高适的《睢阳酬别畅大判官》:“丈夫拔东蕃,声冠霍嫖姚”。就连宋代宰相王安石的《西帅》中也有:“好立功名标竹素,莫教空说霍嫖姚。”霍嫖姚是谁?何以受到诸多大家的青睐?原来,这里系着一个深为人们敬仰的故事。
公元前123年,北方匈奴单于大举入侵汉朝边域。年仅17岁的霍去病被任命为嫖姚校尉,随大将卫青击匈奴于漠南,“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斩获敌人2028人,其中包括相国、当户的官员,同时斩杀了与单于祖父一个辈分的大将籍若产,俘虏了单于的姑父罗姑比,首战以夺目的战果横空出世。两年后,19岁的霍去病被任命为骠骑将军,两次率兵出击占据河西地区的匈奴,歼敌4万余人,俘虏匈奴王、单于阏氏、相国、将军等120多人,首先控制了河西四郡;之后,又和卫青各率骑兵5万,深入漠北两千多里,击败匈奴主力,击毙、生擒匈奴将领,控制河套地区,开辟了汉朝通往西域的走廊。为表彰霍去病长年沙场征战、屡建奇功,汉武帝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庆功典礼。同时,特派能工巧匠为他建造了一座绿树环绕、飞檐碧瓦的府邸。
从疆场归来的霍去病,看过堂皇的府邸之后,大吃了一惊。他想:匈奴未灭,战争还在继续,我怎能离开军营,埋进奢华中去享乐呢?他毅然用一句“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明了自己的志向。并恳切上奏汉帝:“臣屡受陛下所赐,心已不安。今虽取得‘河西’大捷,然匈奴未灭,北方父老姐妹仍遭蹂躏,我怎能解甲卸胄,享乐于高楼深院?还是让臣即返军营,与将士们为消灭寇敌尽力效命吧!”
汉武帝感其忠勇,准了请求,但命令将该府邸留下,待边患平息后再供他享用。然而,霍去病最终没有住进堂皇的府邸。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统军战匈奴大获全胜,自己却因长期劳累过度,病逝于军中,年仅24岁,恰值人生最美年华。可他的英名和他的故事,却如同滔滔不绝的黄河之水,几千年一直在流淌。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人究竟怎样才能活得更有意义?现实生活中,不管你知道不知道,理解不理解,每个人都无法回避,都必须做出回答,这就是人生观。所谓人生观,就是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与态度,往往会通过一个人的理想和抱负以及生死观、幸福观、恋爱观、苦乐观等表现出来。人生观受一定的世界观支配和制约,同时又直接影响着世界观。古今中外,人们对人生观的论述,可谓洋洋大观。“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种人生观,“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也是一种人生观。两相比较,前者能导致私欲横流,极端个人主义盛行,而后者则可以走进一种“先国后家,为国舍家”、“无私奉献,公而忘私”的崇高境界。
毛泽东在《坚持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一文中说:“每一个人有一条生命,或者六十岁,或者七十岁,或者八十岁、九十岁,看你有多长的命。只要你还能工作就多多少少应当工作。而工作的时候就要有一股革命精神,就要有一种拼命精神。”其名篇《纪念白求恩》一文写道:“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这里告诉我们一个深刻道理:一个人的生命长度总是有限的,而在正确的人生观指导下的人生行为所拓展的生命宽度却是无限的。霍去病青春韶华逝于军中,尽管就生命长度而言,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极其短暂;但其生命的宽度,却因举世敬仰、万众师表,创造了大写人生。从而真正活出了人生的意义,体现出了正确人生观的实践价值。
正确的人生观激发献身精神,进入忘我境界。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一生专心致志研究数学,当年战争爆发,罗马军队冲进他的房间,他仍然蹲在那里研究画在地上的几何图形,直到罗马士兵的宝剑碰到他的鼻尖,他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但在这生死关头,阿基米德唯一想到的还是他毕生从事的数学研究。他镇定地对罗马士兵说:“等一下杀我的头。再给我一会儿功夫,让我把这条几何定理证明完,不能给后人留下一条没有证完的定理啊!”瑞典科学家诺贝尔从事炸药研究,实验时发生爆炸,弟弟不幸被炸死了,父亲也受了伤,但诺贝尔仍然把个人生死置于度外,继续反复试验,最后一次炸药大爆炸,将他炸得鲜血淋漓,他却在浓烟中高兴地狂跳高喊:“我成功了!我成功了!”
正确的人生观铸就坚定操守,聚集清贫力量。我们不少人大概都会记得革命烈士方志敏的那则名言:“我毫不稀罕那华丽的大厦,却宁愿居住在简陋潮湿的茅棚;不稀罕美味的西餐大菜,宁愿吞嚼刺口的苞粟和菜根;不稀罕舒服柔软的钢丝床,宁愿睡在猪栏狗窠似的住所……我能舍弃一切,但不能舍弃党,舍弃阶级,舍弃革命事业。我有一天生命,我就应该为他们工作一天!”1935年,红七军团和红十军团会师,成立了北上抗日先遣队,方志敏任总指挥。在遭受20万敌军围攻下,先遣队伤亡惨重,方志敏在突围时也被捕了。两个敌军士兵确信他是共产党的大官之后,欣喜若狂,迫不及待地将他浑身上下仔仔细细地搜了个遍。可是,除了找到一块怀表、一支钢笔、一方私章以外,连一个铜板也没有。看到两个敌兵猴急的样子,方志敏笑着说:“你们不用瞎忙了。我不比你们国民党的官,贪赃枉法,个个有钱,我确实一个铜板也没有。我们革命者并不是为着个人发财的。”两个敌兵怎么也不明白,一个红军的大官竟然会穷得丁当响。他们当然更不知道,方志敏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一直担任党的高级领导职务;在赣北,他是工农民主政府的主席,经手的钱成千上万,但他始终保持着清贫自守的高尚情操。他患有严重的肺病,经常咯血,却从不允许身边的同志给他以任何特殊照顾。因为他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南昌英勇就义,时年35岁。他留下的遗物就是离开赣北时藏在深山里的几件旧汗衫和几双缝着补丁的袜子,以及在狱中用生命和鲜血写成的《可爱的中国》、《清贫》、《狱中纪实》等气吞山河的不朽文稿。
正确的人生观创造舍己精神,彰显生命奇迹。杭州普通妇女吴菊萍,路遇从10层楼上失足而下的一个两岁孩子,毫不犹豫地用手去接,小孩子得救了,她的手臂却被巨大的冲击力砸成粉碎性骨折,被网民们誉为“最美的妈妈”。战士李向群在“98抗洪”中,多次晕倒在抗洪大堤上,被送进医院抢救苏醒后,趁医护人员不注意,拔掉输液针管又跑到堤上继续拼搏,直至献出20岁的年轻生命。军校学员武文斌汶川抗震救灾,带病参加战斗,连续顽强奋战,最后累死在为群众搭建防震板房的工地上。他们都以实际行动彰显了生命的奇迹。同时也表明,一个人能力有大小,职务有高低,但只要具有正确的人生观,就会有高度的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够自觉为社会主义事业而牺牲奉献。这些平凡的小人物,之所以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事迹,其道理就在这里。
人生哲学,哲学人生。不同的哲学观必然导致不同的人生观。我们学习哲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转化为正确人生观的过程。唯有科学的世界观,才有正确的人生观;唯有正确的人生观,才有进步的实践活动。《雷锋日记》中曾有这样一段话:“人生总有一死,有的轻如鸿毛,有的却重于泰山。我觉得一个革命者活着,就应该把毕生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解放事业——共产主义全部献出。我活着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做一个对人民有用的人,这是一个革命战士对人生观的最简洁最完美的诠释,是从本质上概括的一个大写的人生。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转化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最根本的出发点和归宿就应在这里。
责任编辑:潘攀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127/8497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