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冬天,请为流浪者的温暖加一把柴

2015年12月01日 09:55

 

【事件介绍】

暖冬行动”夜间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他们,用爱心驱走严寒

入冬以来天气一天比一天冷,11月19日19时30分至20日凌晨,包头市救助管理站以及各区民政部门行动起来,开展了夜间街头集中救助行动,为流浪乞讨人员送去棉衣和食物,用爱心托起“暖冬”。

“要提前准备好棉衣棉裤等御寒物资及食品和饮用水,挑最厚的新棉衣带上。”出发前,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一边说着一边将救助物品装上车。当晚,他们兵分两组,在青山区、昆区两地寻找城市流浪者,要将这些御寒物品送到他们手中。

记者首先跟随青山组(由市救助站和青山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组成)来到娜琳步行街,但没有看到任何流浪者的身影。据工作人员介绍,以往娜琳步行街上聚集了很多流浪乞讨人员,由于救助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加上街道、救助站工作人员的努力,此处附近鲜有流浪乞讨人员出现。

随后,工作人员又来到青山区饭店比较聚集的地方,根据工作人员每天摸排走访的记录,很多流浪乞讨人员在饭店附近乞讨为生。在青山区富强路一家饭店门前,工作人员救助了两位流浪者,在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去救助站时,她们均表示不愿意,工作人员将崭新的棉衣和食品送给她们,并告知她们救助站的地址及联系方式。

当天21时许,记者跟随昆区组(由市救助管理站和昆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组成)来到昆区包百步行街、中央大道,给附近的流浪乞讨人员送去了御寒衣物和食品。

另外,在包百地下商城南口的位置,记者和工作人员看到了正在休息的本报曾关注过的流浪人员“宝宝”。据救助站的工作人员介绍,他们一直在关注“宝宝”并多次劝导其到站内接受救助,但都被“宝宝”拒绝了,他说还想再流浪些时日,过自由的生活,等到哪天走不动了再向相关机构求助。把食品和崭新的棉衣送给“宝宝”后,工作人员继续在昆区昆河中桥、南桥、北桥附近的桥洞和火车站附近寻找流浪人员,发现有流浪者逗留,就送上衣物和食品。

据工作人员介绍,市救助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设有夜间求助接待室,对夜间求助者开辟专门区域,提供饮食、住宿、药品、御寒衣被等。

 

救助流浪乞讨人员要杀“回马枪”

流浪乞讨人员的特点是流动性强,地点不固定,那里人多往那里走,但到了冬季,就会在相对温暖的地方集中。懂得了这些,找起来就会方便容易些。但怎么说,仅靠一两次的集中送温暖是不行的。因为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背街小巷也在增多,这样很难一次性的把所有流浪乞讨人员都能够找到,这样,即使救助站和青山区民政局的工作人员再怎么努力,也可能有被遗漏的流浪乞讨人员。

让每个流浪乞讨人员都能领到棉衣和食物,既体现党和政府的温暖,也是政府工作人员应尽的责任,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决不能留死角,要做到工作全覆盖,如此,也才算是把救助工作做到位。所以,救助工作人员在进行集中拉网式排查的基础上,也要常杀“回马枪”,这样才能发现被遗漏的流浪乞讨人员,使他们都能过上一个温暖的冬天。

除了杀“回马枪”之外,也要及时向社会公布救助电话,动员社区工作人员和市民积极寻找流浪乞讨人员。利用报纸、电台、网络等媒体进行广泛宣传,使救助工作家喻户晓。总之,救助工作不能毕其功于一役,必须做到反复抓,抓反复,要多杀几个“回马枪”,如此才能达到救助工作一个都不能少的要求。

 

关爱流浪群体包头暖冬行动更贴心 

包头市救助站和民政局对工作很负责,在天寒地冻的初冬能够为广大流浪的百姓群体着想,知道他们在寒冷冬天生活更困苦,由政府相关部门共同开展暖冬活动,其工作思路还是服务意识都值得外界百姓点赞,都值得全国各地政府部门学习和推广。

冬天由政府部门开展的暖冬行动应该别有意义,这无论是何种原因的流浪人员,他们大多是有家不能回,在寒冷的冬天对于他们来讲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何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不会在当今社会出现冻死饿死的事件出现,更需要地方政府部门将责任落实,让这些流浪人员也能够体会到政府的关爱,也能够让他们知道即使是在寒冷的冬天,政府依旧想着他们,依旧想通过政府承担责任让他们的生活过得更好。

包头市救助站和民政部门共同开展暖冬活动对流浪人员进行救助,体现了地方政府的责任。在这项工作中,工作人员对所辖区范围内进行全城搜索,及时将衣物和棉被送到他们手中,并且对于拒送到救助站的人员留下电话号码,让他们有困难及时向救助站求站,这种工作负责的态度难能可贵,这样的工作方式会有更多的流浪人员能够获得政府部门的求助,冬日的严寒对于他们来讲,也许日子更能够获得一些保障。

包头市政府相关部门开展暖冬行动,对流浪人员进行救助,这事件是值得关注的,在关注的同时更要提醒当地政府部门,如何将这项工作做得更好呢?还需要地方政府相关部门做好三件事:一是能够经常做到对流浪人员进行救助,对于他们出现的困境能够及时了解,能够做到及时救助,让救助更能够起到本应该起到的作用。二是对于流浪人员要做到重点监控。在大城市居住的流浪人员一般都有固定的活动场所,一般是人员聚集的活动场所是人员较多地区,因此对于这样的地区要加大巡查力度。三是最好能够对流浪的人员在救助的同时,进行一下登记,对于有详细家庭地址的,尽量做到与当地相关部门沟通,帮助督促他们能够早日回归故里。对于家庭地址不清楚的,按个人需要的类别进行救助,让救助工作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政府的工作更贴心。

包头市开展暖冬行动了,相信这样的活动在政府部门开展,在落实相关服务宗旨的同时,更会让地方政府的形象高大,更能够让流浪弱势群体感受到政府的温暖来。

 

【启示与思考】

冬已来,寒已厉!当我们把自己裹得严实的时候,那些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他们可曾能填饱肚子,可曾有了一件御寒的衣物?包头市相关部门,积极行动,进行集中救助,在青山区、昆区沿街寻找流浪者,把准备好的棉衣棉裤等、食品和饮用水,送到他们手中,用爱心托起一个“暖冬”。点赞!

更可点赞的,是他们工作的耐心和细心。每遇到一位流浪者,工作人员都会询问对方是否愿意去救助站;面对拒绝者,他们也详细地告知救助站的地址和联系方式,以便他们在万般无奈时,能够得到社会最后的关爱。据工作人员介绍,市救助站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设有夜间求助接待室,对夜间求助者开辟专门区域,提供饮食、住宿、药品、御寒衣被等。这些做法,显然都是值得称道的。

在点赞的同时,却也有一丝不解:救助站有食物、有衣物,也有温暖的房子,为什么流浪者大都不愿意去呢?曾多次被劝导的流浪人员“宝宝”说,还想再流浪些时日,过自由的生活,等到哪天走不动了再向相关机构求助。流浪者不愿意享“无功之禄”,或是一个原因;但不自由,是否也是一个原因呢?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救助站自然也有救助站的规则,但是,让救助站的规则更适宜些,让流浪者更愿意一些,是否更能发挥救助站的作用呢?

规则的改变需要救助站的努力,恐怕也需要多方的协调,当下最可行的,还是要编织更严密的救助网。集中的救助当然必要,充分调动各方的力量,形成网格化管理,从日常上关注流浪者,亦是不可缺少的。

救助流浪者,政府的责任不可推卸,但也要发挥民间的力量。各种慈善组织、志愿者,是可以依靠的力量;培育公民的关爱意识,也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在这个冬天,让我们人人为爱添一把柴,让大家个个都为和谐助力,冬天,还会冷吗?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01/8501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