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职称评审:放弃一刀切才能回归务实本位

2015年12月01日 10:33

 

【事件介绍】

人社部、卫计委:县乡医务人员评职称不需再考外语

重点考核基层医生临床能力

《意见》明确此次改革的对象是县级医院、县级专业公共卫生机构、乡镇(街道)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村卫生室等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具体范围由各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参照执行。

根据《意见》规定,基层卫生专业职称外语成绩可不作为申报条件。至于论文、科研要求,不做硬性规定,可作为评审的参考条件。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在申报高级职称前,应按照继续医学教育有关规定,完成规定数量的继续教育学分,同时定期到上级医疗卫生机构进修。

此外,《意见》强调评审指标要“接地气”,结合基层工作实际,依据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分级诊疗的要求,对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审标准有所区别,重点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康复等任务,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的考核评价,实现“干什么评什么”,避免职称评审和实际工作出现“两张皮”的现象。

人社部介绍,改革的方向是在未来的职称评审中,突出重点考核职业素养、临床能力、实践经验,引导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注重临床水平、注重服务质量、注重工作业绩,突出职称评价的能力业绩导向。

并非所有医生都要掌握外语

第四军医大学教授吴昌归近年来多次参加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组织工作。他认为,县级及县级以下医务人员的主要责任在于临床服务,创新性的临床和医学研究与他们关系不是很大。

“改革能引导基层医生把精力放到加强临床能力、提高服务水平上。”吴昌归说。

吴昌归认为,应该根据医院的定位和医务人员工作需求而定,并非所有医生都要掌握外语。

“取消外语考试可以让基层医疗机构中许多技术水平高、服务态度好的人把职称评上去,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也提高基层的卫生服务水平。”吴昌归说。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也认为,这是一项切合实际的改革。“基层医务人员职称评定过难、过细,过于不切合实际,这一状况长期存在,导致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影响了基层的卫生服务总体水平。”竹立家说。

■ 专家

与外语无关职称评定都应取消外语考试

对不少行业来说,职称评定是一件大事,往往意味着与工资、福利等挂钩。但目前我国的职称评定,大部分对外语、计算机水平以及论文等有要求。其中,最让人头疼的要数外语了。

这也招致不少诟病,不少人抱怨,自己的职业跟外语根本搭不上边。近年,不少地方已经开始进行改变,不再将外语作为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今年6月,江西省规定,中级以下职称评定不再需要考英语。而早在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提出职称制度改革措施,外语和计算机考试不再“一刀切”,考不考、怎么考,要看它与实际工作联系紧不紧。

对此,竹立家认为,不仅是基层医务人员跟外语没有直接关系,我国许多职业跟外语都没有直接关系,把外语考试作为职业技术的好坏的评审标准应该全面废除。“包括一些中专大专院校的考试,一些职业技术性较强的岗位,都应该在职称评审中取消外语考试。”

 

县乡医务人员职称不考外语是多重利好

深化卫生领域改革,包括医疗体制、医务人才培养、从业人员薪资待遇等方面的内容,目的就是要革除原有体制机制内不切实际、掣肘发展的东西,促进医疗卫生领域的健康发展,以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病患。而改革的指示器就是相应政策法规的修订出台。

《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无疑是针对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实际情况,对他们职业发展、专业技术考核的一次重大改革,而取消外语等内容的考核更像是针对基层卫生事业发展的一次量体裁衣。

不比条件好的省城、地级市,基层医务工作者由于工作环境相对偏远,医疗资源相对分散,综合素质相对来说要落后于省城里的医疗队伍,然而,由于长期面对大量的病患,技能水平更注重于解决实际医疗问题,而外语、科研等方面的要求对他们来说确实有点苛刻了。

以往,凡事要进行职称考核晋级,一听到要考英语、写论文,这些基层医务工作者无不头大,临时抱佛脚的不在少数,然而,即使花了力气通过了,由于日常工作生活中几乎用不到外语,所以大多数也就放下荒废了。这样的结果是既费马达又费力,效果却不好,徒增了医务工作者的压力。

这次《意见》的出台便是杜绝“一刀切”搞职称评审的办法,针对基层医务工作实际,给基层医务从业者松绑减压,让他们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具体的问症救人上去,同时,更加注重对他们实际医疗水平的考核,因此,县乡一级的医务人员职称考试取消外语不仅仅是利好具体从业者,而且更加注重实际医治能力的考核体系间接地有利于患者伤病的痊愈,是名副其实的多重利好,也是深化医疗卫生领域改革的一次重要实践!

 

职称评审应回归选拔人才本位

语言作为一样工具,总是为具体工作和具体的人服务的。可遗憾的是,在过去的职称评审过程中,这个常识有时却被简单化的思维和一刀切的规定抛弃了——要评审职称就需要考计算机,就需要考职称外语。即便,人们已经熟练地使用了计算机,也必须参加职称计算机考试;即便,人们所从事的工作根本用不到某一门外语,也必须取得该门外语的资格证书。这样的规定看起来保证了评审的公平,保证了职称的含金量,但实质上却制造了不公平,也产生了误导,造成了大量人力财力的浪费。结果,很多有能力的人因为英语这个”拦路虎”评不上职称,一些没有能力的人,却因为顺利满足评审条件“脱颖而出”。

此时,一些看起来公平合理的评审条件,却在实际操作中产生了错误的导向,这实在是一种反常识的尴尬。更遗憾的是,虽然这个问题早已被指出、批评,但是职称外语的改革却起步缓慢,至今只是看到局部破冰。其实,不仅是职称外语,职称计算机的要求,发表论文数量的要求,也都一直处于被质疑的状态。因为,很多工作确实与科研无关,很多评审条件并没有指向被考核者的能力。对于这样的工作,过高的职称外语和计算机的要求,过多论文数量和科研质量的要求,显得有些苛刻和多余——评职称是为了选拔有能力者,而不仅仅是颁发职称这样一个称号。

所以,职称评审必须坚持能力导向原则,必须回归选拔人才的本位。如果,一份工作与外语没有多少关联,计算机只要熟练掌握即可,也不需要多少科研的创新,那么评审的重点就不需要放在职称外语、职称计算机和论文数量上,这些外在的条件与他们的工作能力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即便,这些条件被满足,也容易产生职称与能力两张皮的现象。反之,如果一份工作必须依赖某一门外语才能实现交流,才能具备国际视野,必须依赖计算机才能进行相应的调查与数据整理,必须通过高质量、高水平的论文来体现科研能力,那么英语、计算机、论文等要求不仅不能降低,反而应该提升。这才是一种正常的职称评审思路。

因此,职称外语要不要取消其实也是一个伪问题。对于需要职称外语的评审系列来说,职称外语当然不能取消,而对于不需要职称外语的评审序列来说,职称外语就是一个徒增负担的“鸡肋”。与职称外语要不要取消这个问题相比,下放职称评审权力,突出职称评审能力业绩导向,才是更值得讨论和考虑的核心问题。只有评审权力下放,并改革职称评审一刀切的现有模式,职称评审才能回归其选拔人才的本位。从这个角度看,现在的县级及以下卫生技术人员评审职称不需要申报职称外语,只是一个改革和回归本位的开端。

 

【启示与思考】

在简政放权的改革背景下,职称外语制度的改革有必要植入更多的放权理念。职称制度是国家人才评价体系的一部分,对各类职称制定包括外语在内的“统一”标准,看似是“高要求”,但在实际情况中却产生了背反效应——职称考核标准与实际运用出现断裂,职称考试却成为个人晋升的拦路虎。更为重要的是,这种行政思维和国家视角下的人才评价标准,在根本上仍是一种错位的干预。

应该看到,在当前市场经济充分发育的背景下,包括专业技术人才在内的知识分子,已经不限定于在公共部门任职,市场对他们的需求也非所有的国家职称考试所能够评定和囊括。因此,他们的专业水平如何,测评权力可完全交由第三方的专业化市场机构来完成,同时对于人才的评价标准,也应该更多地让市场化的用人单位来制定。从国家视角来进行统一要求,既缺乏灵活性,难免与市场的实际需求产生冲突,也与让市场起决定性作用的要求不符。

在顶层设计层面并非没有意识到职称外语改革的必要性。到目前为止,职称外语的改革仍处于碎步走的阶段,整体化的改革依然未能成行。是时候挣脱包括考试经济等在内的利益掣肘,让职称制度与时俱进了。具体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少一点行政本位,多一点市场意识,让改革在全局层面动起来。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01/85020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