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互联网车企:且看传统造车与互联网思维的新融合
2015年12月02日 10:05
【事件介绍】
互联网造车运动 梦想变成现实
在一片质疑声中,乐视、阿里巴巴、腾讯、百度、高德地图等互联网企业依然在造车路上勇往直前。一群“门口的野蛮人”,正试图通过行动证明造车梦可变成现实。
今年1月,乐视公布了造车的See计划。乐视超级汽车高层在4月上海车展期间释放出信息,乐视超级汽车有望出现在2016年4月的北京车展上。目前,乐视对打造汽车生态链表现出势在必行。10月20日,乐视正式宣布,乐视汽车获得易到用车70%的股权,成为易到用车的控股股东。乐视会给易到用车带去全新生态,并注入大量的生态资源和生态型人才。仅隔七天之后,乐视创始人贾跃亭带领着乐视超级汽车团队交出一份关于打造汽车生态的进度单:乐视超级汽车开放的生态闭环已初步完成,并迎来了实质性落地。“希望大家知道,我们是真的在造车,而且还要打造一个全新的汽车生态。”贾跃亭强调。
乐视超级汽车联合创始人、中国及亚太区CEO丁磊也在当天公布了超级汽车研发、生产、制造等方面的最新进展:乐视超级汽车的首款“MuleCar” 在美国研发中心已经实验完成,以此为基础打造的样车将按照原计划在明年的北京车展上亮相。同时,随着产品研发的加速推进,乐视超级汽车的全球研发团队目前已经超过700人,其中北美400余人。
丁磊还透露了乐视汽车与豪华车制造商阿斯顿·马丁合作的进展,乐视生态将面向阿斯顿·马丁全面开放,第一辆装有乐视车联网的阿斯顿·马丁车将在CES展出。
造车潮来袭
乐视造车团队兵分两路,一批在北美,一批是国内团队。
近日,电动车创业公司FaradayFuture正在寻址建造投资10亿美元的电动车工厂,这引发业内的关注。Faraday具有超豪华团队阵容,大部分来自特斯拉。Faraday网站网站列出的五人高管团队中,有四人来自特斯拉,分别负责工程、制造、人力以及供应链,而设计主管曾领导过宝马电动车i3和i8的设计。该公司目前已有400多名员工,分别来自于汽车、科技、能源、航空以及设计等领域,计划今年年底员工总数达到500人。这一公司人数与 乐视对外公布的北美团队人数基本上是吻合的。
据《洛杉矶时报》披露,Faraday今年8月向加州政府递交的法律文件却显示,他们的CEO名叫“ChaoyingDeng”。而 ChaoyingDeng实际上是乐视影业美国(LeVisionPictures)驻洛杉矶的总监。因此,有媒体报道称,Faraday是乐视美国投资 的项目。乐视美国相关人士拒绝就此事置评。
不管Faraday是不是乐视投资的,但毋容置疑的是,乐视汽车团队正在进入造车的冲刺阶段。
事实上,并不是乐视一家互联网公司孤独地在造车。仅在今年3月,BAT三大互联网巨头皆有大动作。阿里巴巴集团和上汽集团牵手设立10亿元的“互联网汽车基金”,共同打造“跑在互联网上的汽车”(CarontheInternet)。按计划,双方合作的首款互联网汽车将于2016年上市。百度CEO李彦宏则表示,百度一直在研发智能汽车,而且有望今年推出。腾讯则与富士康、和谐汽车共同签订《关于“互联网 智能电动车”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河南省郑州市积极展开“互联网智能电动车”领域的创新合作。
此外,从事智能化车载信息服务系统研发、制造的上海博泰,在4月上海车展上发布了首款智能汽车ProjectN。目前,这款产品仍停留在概念阶段, 但其70%左右的预期功能已经可以实现,预计该车将于2018年推向市场。还有,由李斌和李想等有汽车行业从业经验的互联网精英投资组建的蔚来汽车公司, 也加入生产智能汽车领域中。
梦想变现实?
汽车制造领域正出现前所未有的热闹,2015年被众多汽车行业业内人士称为“互联网造车”元年。
今年6月,发改委、工信部正式发布了《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下称《管理规定》),这份规定对纯电动汽车的生产资质给予了明确。此前,《新建纯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投资项目和生产准入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中规定,新建项目的企业必须有3年以上纯电动乘用车的研发基础,拥有纯电动乘用车自主知识产权和已授权的相关发明专利。这意味着互联网企业想进入汽车制造领域的话,需要花巨资购买整车制造企业来获得资质,但《管理规定》最终没有将这一条件写入,而是变成“具有纯电动乘用车产品从概念设计、系统和结构设计到样车研制、试验、定型的完整研发经历”,因此被认为纯电动车造车门槛降低,对互联 网企业来说是一大利好。
越来越多互联网企业加入造车阵营,这将会颠覆传统汽车行业吗?业内对此存在分歧。对互联网企业造车,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比亚迪总裁王传福等汽车大佬并不看好。王传福毫无掩饰自己鲜明的态度:“这只是一个概念和炒作而已。”
也有业内人士认为,造车技术难攻克,特斯拉之所以造出ModelS等纯电动车,其核心技术在于自主设计的底盘和电池控制系统,从最初使用莲花Elise底盘到自主设计,这期间历时长达十年之久,此外,特斯拉还学习了丰田的质量控制和问题追溯体系,还有奔驰的测试流程,传统汽车企业的支持是特斯拉成功的左右手,这都需要长时间去消化。互联网企业一时半会难以造出获得消费者认可的汽车。
不过,也有另一种观点对互联网造车给予肯定。汽车行业专家张志勇认为,互联网造车给了很多企业机会。比如,一家企业通过互联网平台,使得汽车产品与 消费者从开始研发阶段就形成了紧密的结合,这样的做法使得未来经销的营销费用大大缩减。还有汽车专家认为,互联网企业造车,目前这样的发展速度可以说完全超乎想象,对于传统汽车行业来说,互联网汽车将带来颠覆性的变化。
梦想是否会照进现实?乐视、阿里等互联网企业都计划明年将推出汽车。以产品说话,答案或等明年见分晓。
有叫好的也有质疑的
对于互联网企业造车,有叫好的,有质疑的,也有人认为不靠谱,只是一个概念和炒作。
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方向。苹果、谷歌、乐视等科技公司也都盯上了这块大蛋糕。
近年来,传统汽车公司在开发新能源汽车方面,下了很大力气。日产汽车研发的纯电动汽车聆风、通用汽车研发的增程式电动汽车沃兰达、宝马汽车研发的i3和i8、比亚迪研发的插电混动车秦,都已经取得一定的市场成功。近年来冒出来的许多非传统电动汽车公司,除了特斯拉眼下还算相对成功,其他企业都已经关门大吉。
有分析认为,这一波非传统汽车公司掀起的造车运动,必将使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同时也将极大推动技术进步。
大众汽车集团CEO文德恩3月12日在柏林2015大众汽车媒体和投资人大会上表示,苹果和谷歌这类科技巨头如果想制造电动车,很快就能做出来。他认为,这些科技公司进入造车有助于吸引年轻人购买汽车。但他同时表示大众汽车并不怕科技巨头进入汽车领域,因为大众汽车更有优势。他认为大众有能力在未来汽车互联网以及无人驾驶方面继续取得领先地位。
新能源汽车技术引领者—比亚迪总裁王传福认为,互联网自己的硬件设备都改变不了,怎么能改变汽车的设备呢?汽车属于传统制造行业,互联网并不具备颠覆的条件。
戴姆勒CEO蔡澈认为,谷歌等IT公司虽然有潜力造车,但不太可能成为真正的大规模汽车制造商。他表示,谷歌和其他互联网企业希望进入汽车行业,但我认为他们压根儿不是为了造车,而是想要研究家庭、工作地点和车辆等人们花费时间的场所。
有分析认为,汽车不是手机,不是那么容易被颠覆。已有百年历史的汽车产业,随着科技进步和采用最新电子技术,现在的汽车,已经不仅仅是一个传统机械产品,而更像一个电子产品。在现代汽车上,电子技术、移动互技术、人车互联技术等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即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传统汽车厂家依然是主力军。谷歌投入数百亿美元研发的无人驾驶技术,奔驰、沃尔沃、宝马都已经掌握,也进行了试运行。
如何看互联网企业“造车”
当年电池厂商涉足汽车产业时曾豪称,汽车不过是电池上面加四个轮子两个沙发。这种说辞一度遭到传统产业的讥笑,而电动汽车的问世,让这一“妄想”变成了事实。现在,互联网企业进入汽车行业,也让许多业界人士不解。一位专业人士认为,互联网公司想“四两拨千斤”,但互联网这个“四两”,拨得动汽车这个“千斤”吗?
让我们看看来自德国汽车产业内部的观点。奔驰公司的施通普弗勒和科勒认为,汽车通过越来越多的网络化及其在云计算中的出现,以多种可能的方式成为物联网的一部分,汽车里的大部分创新都是通过软件实现的。事实上,德国工业4.0的一个重要源头就是汽车工业的变革,将软件嵌入系统作为汽车发展的新的引擎,靠软件这个“四两”去创造更高价值。照此,未来汽车业的主要趋势,是从将信息系统“整合进”低附加值的汽车,转向通过软件将更多高附加值功能“连接上”汽车。
“互联网+”的根本特征在于改变传统业态,也就是将结构重心从低附加值的制造和产品,转向高附加值的服务。前者的理念是围着买汽车转,后者的理念是围着用汽车转。这是互联网企业涉足汽车行业将带来的新理念。传统汽车业只看到互联网企业造汽车重在发展无人驾驶这一点,很少有人认识到,互联网企业一旦掌控了汽车后,未来汽车的真正用途。
我们可以从德国汽车业的未来规划中,窥测出互联网汽车服务化的趋势:翻过“连接而不是整合”的底牌,原来是使用而非拥有,即分享经济。施通普弗勒和科勒指出,“人们需要一个灵活的、可伸缩的系统架构。”一个“工业4.0语境下汽车的端到端系统架构”的意图,在于把汽车当作一个软件接口(API)平台,接入各种汽车之外的高附加值服务。我们可以想象:驾驶过程中,沿途具有大数据分析能力的百货商场、餐馆、剧院、娱乐健身场所……将通过汽车接口,以个性化的服务,争先“讨好”坐在里边的乘客。汽车不就成了变形的阿里巴巴了吗?
互联网企业涉足汽车领域,体现了“互联网+”创造高附加值的特点。其重点在于:一是从“千斤”(硬件)转向“四两”(软件),二是从产品转向服务。这实际上预示着分享经济时代正在到来。
【启示与思考】
传统汽车企业既要认识到互联网对于传统汽车行业的影响是必然会有的,而且肯定是日益深入的,传统汽车企业必须要有所应对。
当然,这里也不是向传统汽车企业宣扬互联网造车威胁论。正如前面提到的,传统汽车企业也有互联网造车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我们也可以高兴的看到,不少传统整车企业也已经在融合互联网的思维和资源。
虽然都是“造车”,但是每家互联网公司的出发点确实极为不同的,有的为获资本市场认可,有的则为提早布局新市场,而有的则为新技术的应用。显然,百度公司造的车跟腾讯、阿里巴巴和乐视的理念则不同。与其他互联网公司不同的是,百度即将推出的是一款无人驾驶汽车。很显然,百度这一做法有点效仿谷歌的意思,同样作为搜索引擎厂商,谷歌早在两年前就开始试验无人驾驶汽车,主要是通过自身的互联网导航技术来实现的汽车的无人驾驶。在这一点上,百度有同样的技术积累。因此百度的”造车“更像是为自己的新技术和应用找到一个合适的载体。
从目前情况看,无论是互联网造车,还是传统造车,都处于各有优劣势的阶段。因此,短期并不存在互相颠覆的可能,互联网思维与传统造车将进行日益深入的整合。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02/85050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