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文化产业
“互联网+”时代下 数字化文化馆冉冉升起
2015年12月02日 15:46
【热点回放】
陕西蒲城:“订单上网”让两馆深入群众
自“两馆一站”免费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群众走进图书馆、文化馆,享受到文化惠民带来的丰硕成果,但“争吵”也随即而来。比如,在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有群众曾因暑期少儿文艺培训未报上名,便把质疑“扔”进了县文化馆馆长意见箱里。此外,因多功能厅、展厅等场地的“争抢”引发的矛盾不一而足。
“网络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希望有更多的群众利用网络的便利,更加充分享受文化惠民政策。”蒲城县文体广电局局长程建武表示,蒲城县今年初推出的网上“文化订单”举措,就是要细化、具体化免费开放服务,加上原有的电话预约、当面预订等服务,切实提升群众对文化惠民和免费文化服务的知晓率和满意度,让更多群众轻松参与文化活动。
打开蒲城县文化馆的网站,相关功能室介绍、服务内容、服务时间、联系方式等,一一标注在网站的醒目位置。如果想使用某一厅室,只需移动鼠标,打开“文化订单”板块,就可以下“订单”。
蒲城县文体广电局副局长兼文化馆馆长赵顺庆表示,蒲城县文化馆网站开设“文化订单”预约惠民服务项目,订单网上预约流程简单易懂,所有免费开放的厅室,群众都可以提前一周下单预约。同时,为了保障规范性,在对资源不造成浪费的情况下,提示预约成功却不能如约来馆者应提前来馆说明原因,否则预约视为自动作废,与此同时,该人身份证号和IP地址将被列入黑名单,3个月内不得再次进行网上预约。群众还可登录蒲城县图书馆网站预约要借阅的书籍,如果馆内有这些书籍则通知群众可来馆阅读;如果已借出或是新书尚未采购,除了显示图书归还时间外,图书馆还将每周公示群众需求书籍,并每月汇总新书需求集中采购,网上同步介绍、推介新书。
“文化订单”预约活动开展以来,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奚进泉是一名书画爱好者,也是蒲城县书协、美协会员,以前搞书画交流活动的想法,常因没有合适的场地而搁浅。不久前,他偶然得知蒲城县文化馆的辅导培训室可以提供免费使用服务,便登录网站找到联系方式。经过蒲城县文化馆的“考核”后,奚进泉如今每月15日都可以在文化馆的辅导培训室定期组织书画交流培训活动。“文化馆的这个免费服务项目太好了,给我们这些书画爱好者提供了展示交流的便利平台。”奚进泉说。通过网上下单,蒲城县老年书画协会的草书“草诀歌”书法知识培训、县城区少儿舞蹈培训等活动先后在文化馆举办。
除便利性外,“文化订单”上网本身就是“广告”,意味着开放和公开。8月21日,在蒲城县文化馆多功能活动厅,孩子们在这里尽情展示文艺培训的学习成果。欣赏着孩子们表演的欢快的舞蹈,听着孩子们演奏的悦耳的乐曲,看着孩子们创作的一幅幅画……活动厅爆发出阵阵掌声。当初,暑期少儿文艺培训的项目一经公布,蒲城县文化馆便通过网站及馆长意见箱等平台,及时了解群众关于培训的需求。根据报名情况,蒲城县文化馆决定,美术班、音乐班、舞蹈班再增开一班。“看到孩子们求知的眼神,便觉得我们累点也没什么。”蒲城县文化馆副馆长张萌说。蒲城县文化馆、图书馆2015年之前合署办公,办公场所紧张,服务功能不全。今年初,蒲城县文体广电局多方协调,积极筹措资金,按照渭南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要求,对接群众所需所想,将县文化馆搬到人流量集中的县体育场院内,并投入100余万元设立集演出、展览为一体的多功能活动厅和辅导培训室、排练厅、计算机网络教室、音美教室、非遗展厅等,并配置完善了适宜文艺演出的灯光音响等设备。对于图书馆,投资60余万元在原址进行提升改造,增设少儿阅览室、独立学习室、多功能室、国学馆等。“一到周末,我就带孩子到少儿阅览室来,这儿的书多,环境好,还能做手工,孩子可喜欢了。”读者杨利敏说。
“硬件的提升,需要软件来配套。只有不断创新服务举措,才能让文化场馆最大限度发挥自身作用。”程建武说,“‘文化订单’可以引导更多的群众走进文化馆、图书馆,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同时,可以避免因群众同时涌入可能带来的安全事故,从而使免费开放工作安全、规范、有序,在提升公共设施使用效率的同时,保障群众的文化权益。”
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
一些城市公共图书馆免费向农民工开放,但去看书的农民工寥寥无几;一些地方兴建了文化馆、艺术馆等,但使用情况差强人意,部分场馆甚至门可罗雀。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忽视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所谓可及性,是指民众与公共文化服务之间的“适合度”,即服务的距离、时间、内容和方式是否便于服务对象享受服务。正是在可及性方面存在问题,导致一些地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了不少,但并未收到实实在在的效果。
总的看,我国当前公共文化服务存在两个问题、一个矛盾: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不均衡问题,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资源匮乏问题;刚性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民众弹性需求之间的矛盾。一项基于全国20个省份80个县(区)的问卷调查显示,公共文化服务的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城乡之间,离城镇愈远,公共文化服务愈弱。真正下沉到农村基层的公共文化资源比较匮乏,农民在日常生活中不易享受到。
公共文化服务除了不均等问题,还存在内容单一、供给过于刚性等问题,没有很好地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相对接。比如,在许多农村地区,留守老年人、妇女和儿童占人口大多数,而送到农村的图书、电影等却千篇一律,没有考虑到他们的实际需求。许多城市把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建在交通不便的市郊。许多文化服务机构的开放时间与人们的上班时间重叠,不便于人们享受公共文化服务。
可见,改进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还要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可及性,充分考虑公共文化服务场馆的选址是否便利城乡群众、服务设施是否能满足城乡群众需要、服务程序是否符合城乡群众文化习惯、服务内容是否贴近城乡群众生活等。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向城乡基层倾斜,进一步丰富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根据地方和基层特色,尤其是居民生产生活需要,不断拓展和丰富公共文化服务的项目和内容,满足不同社会群体和社会阶层的文化需求。针对城乡居民的需求差异,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应有针对性地提供更多差异化的公共文化服务内容。
把公共文化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使群众便捷地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合理规划布局公共文化服务网点,优化公共文化服务资源配置,逐步形成城镇15分钟文化圈、乡村半小时文化圈。譬如,将设在乡镇(街道)和村落、社区的文化站(室)、农家书屋纳入图书馆、文化馆服务体系,实行“总分馆”体制,将服务延伸到基层,延伸到工厂、园区和居民生活区,方便人们就近读书;在人流密集的车站、地铁口、超市、菜市场设置自助图书馆,方便人们借阅图书。
适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与新科技融合。根据年轻人上网和手机阅读的习惯,加快数字化阅读平台建设。加快研发、推广数字智能终端、移动终端等新型载体,开发移动阅读平台,方便用户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享受探索建立城乡群众文化需求表达、评价和反馈机制。健全人民群众文化参与机制,推动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惠民项目与城乡居民文化需求有效对接。设立能满足特殊群体文化需求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使农民工、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等享受到同等水平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启示与思考】
在当前互联网+的时代,要将文化资源建设的内容与老百姓的文化需求相对接,提高‘用户意识’,运用‘用户思维’,从老百姓的文化需求出发,提供更多差别化、有特色、有针对性的文化资源。在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背景下,中心要充分发挥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主阵地的作用,在公共文化数字平台建设、数字资源产品优化、新媒体网络传播、边疆数字文化服务、推动文化馆行业发展等方面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基本性”是对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界定,包括文化艺术鉴赏、文化活动的参与、文化技能的学习、文化艺术的创作等四个方面,也是数字化文化馆服务的基本内涵。不同的是,基于网络虚拟空间不受时空和地域限制的优势,数字化文化馆可在服务类上作更广泛的扩展。如开设各类文化艺术公益培训班、生活健康讲座、文化沙龙、公益电影、艺术展览、文艺竞赛等。
(一)在线培训服务。这是数字化文化馆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可根据“基本性”服务的界定以及群众的基本需求,分门别类对课程作合理设置,提供丰富多彩、覆盖各个艺术门类的课程选择。其主要包括音乐、舞蹈、美术、摄影的基本课程,按照不同程度班别设计各种音视频及文本课件,在网络上让广大群众共享,并通过授课老师开设的博客或QQ群在线进行辅导,增加有效互动。
(二)在线展览服务。开设网上演播厅播报各类专题文化活动;开办网上展览厅,展示各种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以及文化馆的历史资料、成长步伐、阶段成果等,供社会公共进行欣赏和了解;设置文化馆内部资料出版物栏目,制作、展示本馆网络杂志,进一步扩大宣传和覆盖,促进文化信息交流。
(三)在线活动服务。包括阵地服务、流动服务,这就是前文提到的全覆盖的意义所在,即是数字化文化馆覆盖着阵地服务和流动服务的内容,利用网络平台,结合传统的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同时,进行在线群众文化活动,强化文化活动主题,扩大文化服务受众面。同时,在线展示日常的阵地服务、流动服务、丰富群众对文化活动资讯的获取。
(四)远程指导服务。文化馆应成为全区域群众文化活动的指导中心。数字化文化馆利用网络平台,根据各种专题文化活动、重大节庆艺术活动进行策划,给出不同活动的操作规范、活动内容、安排专家在线指导,提高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理论及艺术水平。
(五)区域联动服务。这是数字化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重要突破。它打破馆际壁垒,实现区域联动,加大资源整合,实行全城一馆制,统一服务标准,规范服务行为;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和协调机制,降低服务成本,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打造数字化文化馆的超级服务联盟,为群众文化提供丰富的、便利的、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总之,随着互联网的不断高速发展,数字化文化馆服务具有广阔的设计前景和操作空间,将在日益发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脱颖而出,发挥重要的作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02/85058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