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爱心捐献 莫让爱心过剩变“负担”
2015年12月04日 10:46
【事件介绍】
每年获捐几十吨衣物山区小学为“爱”发愁
2007年,为帮助贫困学生,四川省攀枝花市米易县得石镇中心校在网上发帖,希望网友能为孩子们捐赠一些御寒衣物,很快,爱心衣物就从四面八方寄来,为学校解了忧。8年来,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一直没有停止,学校收到的衣物越来越多,但这却让学校犯了愁。“今年已累计收到了数十吨衣物,学校只有260多个孩子,这些衣服完全用不完,希望爱心人士不要再捐了!”11月23日,得石镇中心校校长付忠看着成堆的衣服发了愁,目前在学校存放的大概有2吨多衣物,另外还有近1吨堆满在邮政营业厅没来得及领取。
如今,这些多余的衣物成了一个令大家犯愁的难题,怎么处理?校方表示,学校也曾想要转捐给其他需要的地方,但一年数十吨包裹,邮费昂贵无法承担。捐赠的衣物里还有女士的毛皮大衣,孩子们根本穿不了。
学校愁:上周分发了一次 衣物还剩两吨多
11月23日上午,记者来到攀枝花市米易县得石镇中心校时,孩子们正在做课间操。
穿过操场,来到教学楼下方的储藏室。学校的王老师打开房门,约40平米的屋子内,大量包裹在两侧堆积,最高处差不多顶到了天花板,中间只留下一条很窄的通道。这些包裹中,绝大部分为旧衣服、裤子和鞋子,另外有少量的图书和文具。
“这些还是上周五我们给孩子们分发了后,剩下的。”王老师拆开一个包裹仔细检查,里面除了孩子的衣服外,还有多件成人的,他拿起一件女士毛皮大衣,“衣服都很好,但孩子们穿不了,怎么办?”
“这屋子里的衣物,估计有2吨多重。”王老师说,学校没有多余的房间,只能将全部包裹存放在一起。从去年开始,储藏室就没有空过。
邮局愁:两天就堆积一吨 营业厅被“霸占”
在看完储藏室后,王老师带着记者去镇上的邮政所。“邮政今天又到了一大批,没来得及拉回学校。”
在得石镇邮政所,不大的营业厅,已被一大堆包裹占满,只留下了一条“小路”进入柜台。这些包裹都是大件,来自北京、山东、上海、浙江等地。“王老师,你们的包裹好久来拉哦,我这里放不下了。”见王老师到来,邮政工作人员赶忙起身喊道。“今天搞不赢,最快明天嘛。”王老师挠了挠头,望着眼前的包裹,也很犯愁。他说,上周五学校才拉了一车回去,现在才短短2天时间,又堆积了近1吨。“学校的包裹长期"霸占"营业大厅。”邮政工作人员介绍说,得石镇是一个小镇,快递也少,但是学校的包裹特别多,“基本上每天都有学校的包裹送来,虽然他们隔几天就用货车拉一车回去,但很快又堆满了。”
困局:当年确实很需要,如今条件好多了
在办公室,得石镇中心校校长付忠也正为此事犯难,“请媒体帮我们呼吁下,希望爱心人士不要再给我们捐了。”
付忠介绍说,2007年,当时的得石镇中心校还设有初中,学生人数多,有不少家庭贫困的学生,到了冬天缺少御寒的衣服。为此,学校在网上发了一条帖子,公布了学校的地址和联系电话,希望能有网友为贫困学生捐赠衣物。
帖子发出后,效果很好,学校很快就收到了不少衣服。贫困学生也非常高兴,还给爱心人士写去了感谢信。“当时谁又能想到,会出现今天捐赠过多的问题?”付忠说,近年来,随着当地发展核桃、烤烟、芒果等产业,得石镇居民的经济条件相比当年好了不少,孩子们不再需要捐赠的衣物了,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等设施也齐备了。但是,爱心捐赠不减反增,衣物仍然从全国各地源源不断地寄来。
2014年,学校通过助学机构发布了盖有公章的情况说明,希望大家不要再捐了,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
今年,学校已收到了数十吨衣物。付忠说,其中绝大部分是旧衣服,涉及到消毒等卫生问题,平时会选一些鞋子和新衣服发下去,但即便如此,学校只有260多名学生,根本就穿不完,学校还不时发给当地村民。这些衣服如何处理?如果简单地扔掉,又可惜了,还辜负了捐赠者的一片好心。电话中谢绝捐赠反遭网友斥责 “估计再过10年,还会有衣服寄来。”付忠说,当年发出去的那条帖子,如今已不知道被转发了多少遍,至今仍然在网上不断传播,大家就是看到了转帖的内容,才将衣服寄到了学校,而地址上的收件人,还是当年校长的名字。
付忠还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前段时间,他接到一名网友的电话,询问是不是需要衣服,他告诉对方,说现在已经不需要了,婉言谢绝,没想到,这名网友在电话中骂了他,“他说,给你捐你还不要!不要你在网上发啥帖子呢?”付忠苦笑了一下说,他只能耐心地向对方解释。
“我们真的很感谢各地的网友,我们也得到了他们的帮助,但现在学校确实有点吃不消。”付忠说,还有通过各家快递公司和物流寄来的大量包裹,因镇上没有办理点,要到米易县城去领取。
根据其中一件包裹上留下的电话号码,记者联系上了北京捐赠者王女士。王女士告诉记者,她是通过百度贴吧了解到得石镇中心校需要衣服的。
“那条帖子列出了全国很多所需要捐赠衣服的小学,我挑选了米易县这所寄过来。”王女士说,她没有想到得石镇中心校已经不再需要了,“下回还得先确认对方需要再寄。”
咋办:想转捐 邮费好贵
付忠说,学校曾经试图通过转捐的形式,将这些衣物捐给真正需要的学校。但是,这一想法很快就被否定了,原因是成本太高。
寄往省内最便宜的邮政小包,一件9.1至10公斤的包裹就要14元的邮费。学校每年数十吨包裹,即使转捐出去一半,也需要好几万费用,一个山区学校也无法承担。
那么,有没有可能让有需要的学校来拉回去呢?王老师介绍说,他曾经联系过米易县多个偏远的山区小学,但是对方都表示,现在孩子们不缺衣服穿,所以这个办法也行不通。
记者联系上了在凉山州金阳县老寨子乡支教的李老师,询问该校是否需要。李老师表示,衣物需要一部分,但是如果从米易县运回凉山,无论是邮寄,还是找车拉,其成本都太高,用这些钱,都可以直接给孩子们买新衣服了。观点如何才能避免“爱心过剩”?
米易县教育局:矛盾在于信息不对称
米易县教育局一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教育部门也了解到得石镇中心校的这一情况。但目前,米易县已经没有学校需要旧衣服,即使是最偏远的地方。其次,因为是孩子穿的,所以涉及到消毒等问题,量少还好办,量大了就很难实现。他认为,这样“爱心过剩”的尴尬和矛盾,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
当地民政局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各地民政部门基本都不会接受旧衣物的捐赠,清洗、消毒、打包和运输的成本都很高。衣物捐赠基本都是民间自发,具有一定的盲目性,但是目前缺乏一个关于捐赠的相关制度和体系,如果有一个组织或机构负责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协调处理,并解决运输等难题,这一尴尬或许能够化解。专家建议捐赠要有目的性。
四川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成都师范学院教授姚文忠表示,如今,各地扶贫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不少地方随着经济发展不再需要捐赠,因此捐赠者的观念也需要改变。姚文忠说,希望捐赠者能重新认识这一问题,捐赠要有目的性,让爱心真正落到实处。
完善爱心捐献模式 莫让“爱”发愁
得石镇中心校出现的“爱”的困局仅是一个缩影,全国各地出现同样或类似现象的不在少数。这一方面说明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发展的越来越好、善的意识在社会也得到广泛的传播;另一方面则说明我国在献爱心活动中缺乏统筹管理,分配不尽合理。
目前,我国在献爱心方面活动形式多样:有民间的、也有团体单位的,有自发性的、也有组织性的,各类活动规模也大小不一。据有关部门不完全统计,2008年累计有超过506万名志愿者参加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170多万志愿者直接服务北京奥运会,这还仅仅是直接参与抗震救灾和奥运会服务的志愿者人数,其他大大小小的活动更是不计其数。因而,如何更好的整合分配利用爱心资源成为社会发展须直面的一个问题。
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民间的、隐藏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的爱心是点燃那一把把火炬的关键,要整合分配利用爱心资源关键环节也在此。要解决这一问题,如何将分散的资源集中,平台的搭建成为重要的一步,一个值得信赖、公开透明平台的建立是走好这一步的关键。现今我国也不少这类组织,如红十字会、各类志愿者组织、各类基金组织等,但这些组织在群众的生活中、特别是基层百姓生活中,不够贴近群众,能真正引起群众共鸣的活动也较少,倒是网络的兴起而引发的群众性自发组织的献爱心活动在群众生活中较为广泛。因而如何利用网络搭建新型平台成为平台搭建中的新课题。
在新媒体时代,利用网络、微信等新型传播方式为献爱心建立专门的集散地,成为现今时代的一个选择,有助于爱走出困局。一是由相关部门牵头,相关爱心组织参与,设置专门的官方爱心网站并由专人负责监管,将爱心需求贴集中管理,及时更新动态信息,同时为各方表达需求、进展、谢意提供平台;二是应建立点对点联系方式,该平台仅起到沟通的中间人作用,有利于取信于民,防止贪污腐败问题的出现;三是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活动纳入法治的天平里,使各项工作的开展有规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对违规举动做到违法必究,有利于纯净献爱心领域的混乱局面,还爱一片蓝天白云下的纯粹。
罗曼·罗兰曾言: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的确,爱是冬日里的一缕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受到人间温暖;爱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深处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是夜空里的一首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得到心灵的慰藉……相信,在优化整合分配后,爱终将汇聚成点点明灯,指引迷途的旅人找寻到回家的路、为我们每一个人指引着家的方向。
为“爱”发愁 是感动也是尴尬
一则求助的帖子,竟然能够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这至少让我们看到,眼下,国人并不缺乏爱心。因为,持续8年之久的爱心奉献,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例子。从这个角度看,数吨的衣物,留给我们的应该是感动。尤其是,当我们看到这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爱心物品中,不乏一些名优之品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感动,这一件件包裹中,洋溢的是,全国各地的民众所具有的那一份实实在在的爱心。
然而,任何事情都得讲究一个度,更应该考虑到社会的发展与变化。若干年前,这一所学校所在的地区,经济确实较为落后,而随着当地发展核桃、烤烟、芒果等产业,得石镇居民的经济条件相比当年好了不少,孩子们不再需要捐赠的衣物了,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等设施也齐备了。而此时,全国各地的爱心救助,依旧源源不断,“爱的救助”,便不可避免地演变成为“爱”发愁。如今,当这些爱心衣物多得连当地邮局的营业厅都被“霸占”后,如何化解,显然也成了学校、网民与社会共同解决的问题。
这一种现象的产生,与网民的爱心大爆发有关,但我们却不应该一味地指责网民的自发行为,毕竟,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同时,远在天边的网民们,也根本不了解事情的真相。而如果我们考虑到造成网民误会的原因,那么,当地学校及政府,就必须有所行动了。既然一则求助的帖子能够引发全国民众的关注,今天,我们再一次的广而告之,也就不可缺少。利用QQ群及微信圈以及其他媒体,让更多的人了解到为“爱”发愁的现状,既表达了对爱心网民的感谢,又避免了“爱”之尴尬的发生,这才是双赢之举。
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的网民,在奉献爱心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两个环节。一是,我们的奉献,更应该重视针对性。衣服再好,如果根本不适合孩子,那就造成了多重浪费。而另一方面,这样的求助帖子,依旧在QQ群与微信圈中广为转发,此时,我们的爱心奉献,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动动手指转发信息。信息化时代,更需要我们在动动手指转发信息之前,了解真情的真相,而了解真相,同样也是动动手指就能够做到的。
奉献爱心,是不应该受到指责的;但是,奉献爱心,也是不应该盲目跟风的。这需要救助者与施助者之间的沟通,更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介入。唯其如此,我们的爱心奉献,只会留下感动而不会造成尴尬。
【启示与思考】
爱心从来都不会有“剩余”的一天,但具体到个体来说,却会出现“爱心过分集中”。爱心需要分散,因为需要爱心捐赠的人太多,如果只集于小范围,那么就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浪费,而一些极需要爱心捐赠的人却得不到爱心,这种“冰火两重天”的状况是我们最不愿意见到的。
但是,从“受捐过剩”的尴尬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可喜之处:一是爱心网帖的一呼百应,且历经八年源源不断,说明我们的社会并不缺乏仁心善举,关键在于挖掘有力,组织得当;二是当地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图书馆等教育设施齐备,学生们早已不需要捐赠旧衣物了。
从请求捐赠到“受捐过剩”, 各地扶贫形势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这就需要各地民政部门和慈善组织,摒弃单纯物质金钱扶贫的粗放模式,针对不均衡的发展实际,有的放矢,科学扶贫,同时建立省级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捐赠平台和信息系统,协调处理,全盘运筹,强化监管,实现精准到位的慈善对接。
同时捐赠者也要改变观念,秉持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待受捐者,切忌流于形式和自我抚慰,对于捐赠信息进行必要的甄别和确认,增强捐赠的目标和功效,减少盲目和随意,只有让爱心真正落到实处,才能使扶危济困的公益精神发扬光大。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04/85103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