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专题评论 供给侧改革系列评论
紧盯“需求侧”,加强“供给侧”
2015年12月04日 10:43
今年的11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了“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此后,在接连的十来天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先后4次提到“供给侧”改革,要求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人们都很熟悉投资、消费、出口这“三驾马车”。实则都属于“需求侧”。而与之对应的则是“供给侧”。也就是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所谓“供给侧改革”,也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进而改进“需求侧”,提高人民大众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
近年来,可以看到,国人对手机的需求量与日俱增,iphone手机甚是走俏,然而本土品牌却难有高端产品与之媲美,大量资金流入外国公司的腰包。还有,中国有很多生产电饭煲、马桶的企业,可国人却不惜重金、不惧麻烦从日本往回背。“双十一”期间,某大型外资超市在天猫卖出了224万升进口牛奶,接近中国人每天液体牛奶需求量的一成,成为当天最受国人欢迎的跨境商品。同时,日本纸尿裤、韩国化妆品、澳大利亚婴儿奶粉都成为最畅销的“海淘”商品。
我们不该埋怨百姓选择外国产品,更不能给人戴上“不爱国”的帽子,百姓实属无奈。因为国内一些同类产品只有数量而无质量,无法满足需求,实在令人汗颜。这种现象,也折射出曾经的计划经济,由于长期对“供给侧”的疏忽,而导致今日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大众消费的尴尬。
这种尴尬,倒逼我们不能不抓紧思考:哪些领域、哪些产业、哪些产品在“供给侧”改革中需要发力、需要加大投入和生产?
这种尴尬,也提示我们,一定要紧盯“需求侧”,加强“供给侧”。这也正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产业升级的指向之所在。
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一系列的矛盾与问题,很多人把眼光盯在“GDP”增速上。增速稍有下滑,就嚷嚷“中国经济不行了”,更有外部舆论大肆炒作“中国崩溃论”。
其实,中国经济表面上看是速度问题,实则却是结构问题。
长期形成的粗放式发展,使得“烟囱”式工业大肆发展,“三高”行业问题突出,一些重化工行业和一般制造业形成了严重的产能过剩,加大了经济下行压力。纵观我国的供给体系,我们能清晰地看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传统产业产能过剩,新的有效供给不足。
紧盯“需求侧”,就要认真观察、悉心研究人民大众的消费心理、消费结构、消费趋向。比如,现如今,我国已经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中大多流行“一二三”,即一个中心:以健康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潇洒一点、享受一点;三要:一要俏、二要跳、三要闹。
以健康为中心,就大有讲究、大有学问、大有需求。十八届五中全会《建议》就提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健康,作为一种产业,其产值占GDP的比重,美国为15%,加拿大、日本为10%,我国却只有4%。其他人群不说,仅就老年人而言,就有多方面的需求。他们要健康、他们要潇洒、他们要享受、他们要俏丽,这其中的“需求侧”着实不小。再比如,多年以来,入托难、上学难、看病难,一线城市购房难。这难那难,难在百姓中,难在需求上。这里又该有多么巨大的“需求侧”?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一直倡导问题导向。在经济与社会发展上,当然要从问题出发,从“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
紧盯“需求侧”只是手段与途径,加强“供给侧”才是根本与目的。
那么,如何加强“供给侧”?有人将“供给侧”改革比喻为“中药”,认为这种改革如文火慢煮,综合施治。这很有道理。
人们都还记得,“十一五”、“十二五”期间,特别是面对2008年金融风暴及其后续影响,针对需求不足矛盾,政府采用了“西医”疗法,很多政策重点是在需求侧发力,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一定作用。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待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才适逢其时。
这种“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会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尤其是提升百姓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产业。届时,百姓也就没有必要万里迢迢跑到外国大包小包往回背“洋货”了。
这种“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也会使得入托难、上学难、看病难等得到缓解。打破行业中广泛存在的各种垄断和既得利益垄断,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高效率供给的增加无疑会满足民众日益增加的各种社会服务的需求,让百姓以更加合理的成本公平享受住房、医疗、教育等基本公民权利。
这种“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会大大改善城镇化建设水平,使广大农村人口享受市民待遇。就目前情况看,广大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相当落后,污水综合治理、垃圾无害处理、道路修建管护等,都还有很多缺憾。广大村民迫切要求改善。这一“需求侧”很高,“供给侧”很大。加强“供给侧”,关键在于加快城镇化。而我国城镇化率还偏低,这方面还有很大空间。
总之,紧盯“需求侧”,加强“供给侧”,正是转型升级的需要,是促改革、调结构、稳增长、保民生的需要,是贯彻五中全会《建议》的需要,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需要。应该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
责任编辑:于川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04/85104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