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重要言论 重要评论

不做慈善的企业家不是好企业家

2015年12月07日 16:45

12月4日发布的《2015年中国企业家公益行为研究报告》称,我国企业家公益行为存在以下特征:不同行业企业家捐赠总额、慷慨度呈两极分化,互联网行业最“慷慨”;超过七成企业家捐赠额为零,马云排名第一;中国企业家捐赠占财富总额比例不到1%,捐赠水平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从整体来看,我国企业家公益发展水平较低,超过半数企业家公益指数为零分。(12月5日《第一财经日报》)

对中国企业家公益行为的研究报告显示,超过七成企业家捐赠额为零,是真正的“一毛不拔”。正好前几日,美国Facebook创办人扎克伯格和妻子表示,为庆祝女儿麦柯斯出生,他们决定将公司99%股份拿出来捐给慈善事业。此外,全球性富豪比尔盖茨、巴菲特等人曾在多个场合表示,自己将“裸捐”。多方比较之下,对国内某些富豪“为富不仁”啧有烦言的人,似乎只能发出一片“看看人家”的赞叹。

当然,不是每一个人都认同上面的观点。每每中国企业家公益行为表现不好时,总有人站出来表示:不是企业家的原因,而是制度的原因。比如,我国缺乏税收激励等刺激措施,又没有累进高额遗产税之类机制迫使富豪“不得不捐”。对于国外的慈善行为,这些人也往往很不屑,认为“美式富豪慈善”普遍存在“左手倒右手”的做法。以此次扎克伯格为例,他捐出股份的受让方正是自己2009年成立的公司。

振振有词的说法,看起来很有道理。但实则经不起推敲,有人做慈善总比没人做好,这样的常识毋庸置疑。相比起西方发达国家比比皆是的“裸捐”行为,七成企业家“一毛不拔”不仅醒目,而且刺眼。更何况,慈善也是一项事业,不仅仅是捐款那么简单,还需要才能、视野与团队合作。捐钱了事,捐赠者的确能得到好名声,但很容易滋生腐败,受捐者未必能得到实惠;只有跟踪对接,让慈善得善果,才算是一个完整的慈善程序。

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彼得·圣吉是我国教育家、文化传播者南怀瑾的弟子,他曾透露南怀瑾先生关于企业家与慈善的一段认知,“他告诉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成为一个企业家,意味着你必须心系社会福祉。这并不是说钱不重要,其实,在创造社会价值的同时也能够赚钱,只不过钱不是根本的驱动力,而创造力和心系天下的社会责任感才是。”诚如斯言,与企业家相伴的,还应该有社会责任的“公益自觉”。这与今天流行于西方的“社会企业家”一词是一个意思。

这就是说,不做慈善的企业家不是好企业家。当然,这并非施加任何的道德压力,而是“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一种体现。在德国有这样一句名言——钱是你自己的,但资源是全社会的。这就是说,当企业家占用了更多的社会资源时,其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这需要制度助力,更需要个体给力。而做慈善事业,让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就应该成为企业家们的道德自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07/8516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