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迎检拒差生”暴露教育真问题

2015年12月11日 10:14

 

【事件介绍】

江苏一幼儿园被曝为应对检查通知差生别来上课

为应对上级检查,幼儿园老师竟发通知要求班上差的小朋友不要来了。这是日前发生在连云港市灌云县的一幕。很多家长收到通知,纷纷感到气愤:这不是伤孩子的自尊心吗?最后在家长的反对声中,园方取消了通知要求,所有孩子都正常入园。而发信息的老师也受到处理。

灌云一位网友通过网络反映称,该县机关幼儿园老师通过微信群发出一条通知,让班上20位孩子第二天不要去上课。据这位网友称,发通知的是上周,因为第二天老师要上公开课,被通知的是老师认为表现一般或者比较差的孩子。后面是20个孩子名单。通知一发,立即引起部分家长不满。一位家长留言:我们的孩子就这么差吗?还有一位家长提醒:孩子还小,心灵还很幼小,请老师教育时注意方式,不要伤到他们自尊心。

幼儿园老师为什么发这个通知,20个孩子是怎么被选出来的,12月1日上午,记者来到了灌云县机关幼儿园,找到了当时发通知的潘老师。潘老师连说自己做错了,并已经向家长道歉,至于当天为什么发通知,并不是因为第二天要上公开课,而是幼儿园要接受检查,被通知不来上课的20个孩子也并非家长所认为的差生,是其中有的孩子之前没有及时做手工,怕检查时不太好。

灌云县机关幼儿园园长程女士告诉记者,让孩子不来上课,主要是因为班级超员,潘老师怕被检查出超员,就自己给家长发了消息。当得知这一情况后,幼儿园立即进行补救,通知这20位孩子第二天全部正常上学。

灌云县教育局办公室王主任表示,潘老师自作主张,在微信群发了通知,让本班20个孩子不要来上课。当天中午幼儿园领导发现后,立即对其进行严厉批评,要求其立即删除消息,逐个通知孩子继续来园活动,并责令潘老师向家长道歉。第二天,除4人外其余孩子全部正常入园。潘老师被扣除月奖金,并在全园做书面检讨。

 

通知“差生”别来上课实属不该

我们不禁要疑惑,这名幼儿园老师是根据什么来区分哪些小朋友是好学生,哪些学生是差学生?这些幼儿园的小孩,正处于懵懂无知的年纪,无非是有些小朋友淘气,有些小朋友安静,老师强行将小朋友贴上“差学生”、“好学生”的标签,丝毫没有因材施教的意识,难道不是戴着有色眼镜,根据个人的喜好去对待学生吗?

有道是“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老师的首要职责是育人,先教学生做人,然后教学生知识,教知识可能记得一时,而育人却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根据《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老师应该做到教书育人,关爱学生,爱岗敬业,为人师表。对待学生应该一视同仁,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对待其中学习跟不上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爱,而不是“放弃”。

作为老师,应该坚守高尚情操,严于律己,作风正派,这位幼儿园老师强行将学生区分为“好学生”与“差学生”的初衷是为了应对上级的检查,且不说这种弄虚作假的做法能不能得到上级的肯定,这种低级趣味的思想不根除,那岂不是上级每检查一次,所有学生都要被“强行”区分一次,这样做不仅令家长不能接受,对孩子幼小的心灵可能会产生负面影响。

要杜绝类似现象的发生,从根本上扭转这种情况,可从完善制度设计和加强思想教育两方面进行改善。一是加强幼儿园教师入园资格审查力度和增加定期资格考察次数,考察方向向关爱学生、爱岗敬业等方面倾斜,挑选出爱岗敬业、乐于奉献、关爱学生的老师,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准入门槛。二是加强教师的师德教育,不断规范教师的言行,强化教师的自律意识,让不合乎教师职业准则的行为失去内在动机。

教育是培养祖国的未来,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和专业水平是适应国家发展的内在需求。只有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专业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才能无愧于人民的嘱托,这样的教师才能担得起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美称。

 

“差生别来了”是对师德的亵渎

对于发布“差生别来了”的原因,幼儿园园长解释是,让孩子不来上课,主要是因为班级超员,怕被检查出超员,而发通知的老师称被通知的学生,因为他们之前没有做手工,“怕检查时不太好”,班级超员就可以剥夺学生上课的权利吗?没有及时做手工就不能来上学吗?为了让上级检查满意,就可以随意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吗?不管是因为班级超员还是因为手工没做好,说到底,都是一种标签化的教育,人为地给孩子贴标签无疑是教育歧视。

古人云:有教无类。意思就是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在老师眼中,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应该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可是在现实中,一些老师却习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认为地贴上优生和差生的标签,对优生百般呵护和重视,对待那些所谓的差生则不屑一顾,甚至放任不管,这不仅是对教育公平的伤害,也是对学生歧视。诚然,每个人的智商不同,思维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同,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可是教育的目的就是消除这种差异,并非是因人施教,对差生歧视。更何况,这些幼儿园的孩子懵懂无知,后天智力开发的空间巨大,根本称不上“差生”,称之为差生无疑是对他们自尊心的严重伤害。

幼儿园通知“差生别来了”也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让上级满意,竟然采用这种对孩子歧视和伤害的举措,置学生权益于不顾,置教育公平于不顾,这种作弊的行为,不仅是对上级的欺瞒,更是一种形式主义。老师的这种行为能带给孩子怎样的暗示?如此欺上瞒下,会给孩子成长造成什么样的影响?这些远比通知“差生别来了”本身的危害要严重的多。

教育是公平的,这是教育的原则和基础,违背了这一基础,教育就失去了意义。每个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这是法律的规定,幼儿园通知20名所谓的“差生别来了”,不仅暴露出一些老师教育观念的偏差,也是一种违法违规行为。

 

声讨“差生别来” 更要反思错位检查

好生、差生,从幼儿园就开始分了?这么小的孩子就要被贴标签了?这真是一件让人感到不寒而栗的事情。因此,这条新闻曝出后,舆论一片哗然。教育主管部门确有必要对涉事幼儿园及相关老师给予处罚,但如果深究一下就会发现,“差生别来了”的原因,还是“上级要来了”。这背后需要反思的,绝非“相关老师欠缺教育素质”这么简单。

让差生别来的老师后来解释,其担心的是“有的孩子之前没有及时做手工,怕检查时不太好”,说到底,是为了粉饰门面、应付检查,担心未做手工的孩子不讨上级欢喜,才让一部分孩子待在家里。那么这位老师对上级的揣摩,究竟是自以为是,还是确有依据呢?

从新闻披露的有限信息中,我们无从得知幼儿园以前迎检的情形,暂时无法得出准确的答案,但从以往我们的经验来看,很多时候,“上级检查”就是指挥棒与指南针,上级有什么样的偏好,下面就会怎样想方设法投其所好。因为上级检查时喜欢看到听话能干的孩子,所以做不好手工的孩子就干脆被排挤出局。我们知道,幼儿教育应该是尊重孩子天性的,不能拿统一尺子衡量孩子,让他们按一个标准来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级检查不应该把重点放在孩子身上,而要综合衡量硬件、师资、环境等等,否则就会给孩子增添不必要的负担。

我们还要警惕上级检查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因为有一次这样的检查,就会传导给下面负面的信息,导致他们做一些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就拿新闻中的上级检查来说,竟然是提前通知的,那幼儿园为了在检查中获得好评,精心排练、弄虚作假,也就不足为奇了。如果上级检查到了下面,变成“一切按剧本来”,也就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毕竟,最有效的检查,应该是不打招呼、推门即入,这样才能看到最真实的情况,了解到真正的问题所在。

“差生别来了”是一种教育歧视

对于发布“差生别来了”的原因,幼儿园园长的解释是,让孩子不来上课,主要是因为班级超员,怕被检查出来,而发通知的老师则称,被通知的学生之前没有做手工,“怕检查时不太好”。班级超员就可以剥夺学生上课的权利吗?没有及时做手工就不能来上学吗?为了让上级检查满意,就可以随意剥夺学生受教育的权利吗?不管是因为班级超员还是因为手工没做好,说到底,都是一种标签化的教育,是教育歧视。

古人云“有教无类”,意思就是在老师眼中,每个学生都是一样的,应该享有同等的机会和权利。可在现实中,一些老师却习惯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人为地贴上优生和差生的标签,对优生百般呵护,对待所谓的差生则不屑一顾,甚至放任不管,这不仅是对教育公平的伤害,也是对学生的歧视。诚然,每个人的智商不同、思维不同、理解能力也不同,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可是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消除这种差异。更何况,幼儿园的孩子懵懂无知,后天智力开发的空间巨大,根本称不上“差生”。

通知“差生别来了”也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为了应付上级检查,让上级满意,竟然置学生权益于不顾,这样的作弊行为,不仅是对上级的欺瞒,更是一种形式主义。对孩子而言,这种做法影响会更坏。

 

【启示与思考】

对于任何一名老师而言,将自己所面对的学生,分成所谓的三六九等,这本身就已经是有错在先,而为了迎接检查,通过短信的方式,而提出“差生别来”的要求,更是错上加错。在这里,我们并不是不切实际地高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这一论调,而是着重强调,所谓的差生,确实是一个很难界定的概念。尤其是对于幼儿园小朋友而言,“差生”这一顶帽子,更是无从戴起。而在他们还处在人生的起始阶段,就扣上一顶“差生”的帽子,这不仅是孩子们一生不能承受之重,也是孩子身后的众多家庭成员难以面对的歧视。身为教育工作队伍中的一员,这一名幼儿园老师,犯下如此“幼稚”的错误,而受到处理,这完全是理所应当。

这也给所有老师敲响了警钟。“学校无小事,事事关教育;老师无小节,处处为榜样”,这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因为,学校与老师的一举一动,对孩子们有着实实在在的影响。有过生活经验的人都清楚,越是低年级的孩子,他们越容易受到学校与老师的影响,而且,这一种影响,往往是根深蒂固,直至终身难忘。那么,老师在发出这一则“差生别来”的短信时,有没有思考过这寥寥的几个字,会对孩子造成多么严重的伤害呢?

稍感欣慰的是,在家长的反对声中,园方取消了通知要求,而发信息的老师也受到处理。这给了众多家长及其孩子们一个说法,不过,“差生别来”留给我们的思考,还远不能画上句号。以这些思考为契机,改进评价机制,改进教育理念,“差生别来”的闹剧,就能够得到彻底的遏制。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11/85287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