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信公众账号
跟着习主席学国学 丨 辨证篇: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2015年12月11日 15:38
郭继承 中国政法大学马列学院副教授
视频:http://www.71.cn/2015/1210/852520.shtml
图说:http://www.71.cn/2015/1207/851545.shtml
专辑:http://special.71.cn/151207/
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我们接着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历史典故和国学经典用句。习近平同志在亚洲相互协作与信任措施会议第四次峰会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唐朝政治家魏征对治国理政的一些看法,这句话叫什么呢?叫“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习近平总书记这么讲的用意是什么?亚洲安全的基础是什么?是亚洲各国都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讲话中的本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这句话的涵义很深刻。魏征还说,“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原话出自《谏太宗十思疏》。我们今天来看,这句话蕴含什么智慧?这个智慧就是,我们做任何事,一定要固其根本,看问题的时候,必须找到问题发生的源头。这是给我们最大的启发。大家看到一些社会现象的时候,不要流于这些现象的表层,而是要深入到这些问题的根部去,思考它的来龙去脉,然后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把问题或者危机化解掉。
我们理解这个智慧以后,看问题就会变得冷静,不会一遇到事情就发脾气,很急躁;也不会在不深入了解事情前因后果的时候,就急于发表见解,因为这个时候往往会很武断。所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要把根本找到。“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就是把这个事情的根源找到。这是我们处理任何问题都应该抱有的一个基本态度。
也就是说,任何事情和现象,都有它的根和源。我们思考问题的时候,要拨开现象的迷雾,看清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然后才能提出行之有效、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
我这里给大家举些例子,我们通过这些来例子来思考一下。我们不要被一些事物的现象所迷惑,要能够拨云见日,能够在事物表象中看到事物的根在哪里,源头在哪里,然后有针对性地处理它或者看待它,从而让我们变得很深刻。我再解释一下,如果一个民族不能深入地去看问题,而只是看到现象层面,发牢骚、谩骂、攻击,甚至做出很极端的举动,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会出大问题。一个民族的路能走多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智慧,尤其是深刻的思考。所以,我们看问题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根和源。
比如,中国现在面临的一些社会问题。所有关心中国社会发展的朋友都注意到了,我们社会存在的一些问题。老人倒在地上,扶不扶,这是一个常识性的问题。一个老人,生活能力弱化以后,摔倒在地上,要不要扶,这不用讨论,大家都应该见义勇为。再比如,前几年我听说一些现象,有的官员两袖清风、一身正气,这本来是特别好的一件事情,应该得到鼓励和表扬,但是却有人说,这个人有权力不会用,说这个人不会当官。如果你不贪腐,仿佛就不会做官。在社会上做事秉持原则,有人说你不够灵活;坑蒙拐骗,却有人说他有本事。大家看新闻上,一些诈骗犯,他们都知道这是诈骗,明明知道这是诈骗,还卷身其中,还去骗别人。大家想一想,一个真正有良知的人,是没办法干这个事的。你明明知道这是骗人的,而且自己就是诈骗的一个环节,却去欺骗别人,甚至害得别人倾家荡产,这是极其恶劣的。如果你内心的良知被唤醒,你是不会这么做的。
又比如,孝敬老人。孝敬老人,这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一棵大树根深叶才茂。一个家庭的根是什么?它的根是老人。我们都是老人这个根上结出的果实。如果这个根得不到护养,这棵大树就会出问题。如果一个人不懂得孝敬老人,大家想想,这个世界上对你最有恩的人,你都不懂得孝敬,那你在这个社会上还能干什么,谁还会信任你?所以大家发现没有,真正出人头地,或者发展得比较好的,各行各业让我们尊重的人,在孝道上,在孝敬老人方面,一般都没有问题。
那么多的现象,不公平、不合理,根在哪里?我们指责,情绪性地谩骂,甚至说一些很极端的话,都是不负责任的。我们应该冷静下来想一想,这些问题的根在哪里?我们社会中的好多问题,到底根在哪里?把这个问题思考清楚了,我们在采取针对性措施的时候,才能行之有效,才能有的放矢,才能对症下药。
我看到一则新闻,有人到印度去旅游,看到印度有这样一种现象:印度有种姓制度,不同层次之间的人,有很大差别。有的人过得特别富足,有的人可能就在贫民窟里面。但是他发现,那些贫穷的人,在出去给富足的人打工的时候,该干嘛干嘛,老老实实地干,干完之后,快快乐乐地回家跟家人团聚。从一个富丽堂皇的府地出来,回到自己很落魄的家中去,却过得很快乐。他观察到,有很多这样的现象。面对那么大的层次差别,面对人生或者命运那么大的差别,为什么这些人能够心情平和呢?还有东南亚,比如斯里兰卡、文莱等等,去东南亚旅游,或者大家看一看新闻、纪录片,你会发现,那些地方有的时候甚至还会有战乱,可是老百姓心里面很宁静。这就要引起我们的沉思了。沉思什么?是什么样的一种东西,让他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能够很平和,能够不偏激。大家如果仔细追问的话,会发现,实际上这是文化和信仰的力量。
正是有信仰力量的存在,人的内心就有一个底线,这个底线表现出来的就是操守。底线就是我不能做什么,这是信仰的力量。还有,我作为一个人,应该做什么,这也是信仰的力量。他们在看待事情的时候,比如人与人之间的差别,信仰和文化的力量就告诉他,人家为什么会发展得比较好。一些伟大的企业家发展得好,不要盲目地仇视人家,谩骂人家,人家有人家成功的理由。如果说我们还不够好,那有我们不够好的理由。这样就,把情绪性化的谩骂和指责转化了。转化成什么?转化成对不同社会现象的理性分析。
我看到一些新闻和文章之后,特别受教育。所受的教育是什么?就是我们今天的这个社会现象,如果连孝敬老人都做不到,连老人倒在地上扶不扶都要讨论,那是存在问题的。再比如说为官,用习总书记的话说“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用我们党的话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为官最基本的。可是,很多人为什么连最基本的都做不到?一旦掌握权力以后,很多人会走向以权谋私,甚至权钱交易的不正当道路,这里面的根是什么?我觉得值得深思。当然,有人讲这是制度的问题。是,制度很重要,但是制度管不了人的心。再严密的制度,再严密的法律,也没有办法管住人里面的那个东西。所以,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个社会的治理虽然要规范、要制度、要体制、要法律,可是这些硬性制度背后,一个民族心灵深处的那个东西,他的操守,他的底线,他该做什么,他不该做什么,这第一道防线不是制度和法律给的,是什么?是信仰和文化的力量。所以,这一点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很多社会现象背后的那个根。我们懂得这一条以后,就会看到,如果一个社会的文化和信仰出了问题,人心就会堕落,社会的风气就会糜烂。
我们可以看看,信仰和文化的力量这第一道防线丢掉以后,人追求的是什么?他追求的东西无非就是金钱和权力,在今天的社会中,这确实是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大家想一想,一个人这一辈子追求最高的就是金钱和权力,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为了得到金钱和权力,无所不用其极,什么伦理规则都敢践踏。这就是我们今天社会问题的一个根。有一个只追求金钱和权力的风气或者现象,如果他为官的话,怎么可能不贪腐呢?如果作为儿女的话,怎么可能会孝顺呢?如果跟别人做生意的话,他又怎么讲诚信?心中的道德律如果没有了,心中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这个操守和底线没有了,这个社会是非常让人忧虑的。
我们通过习总书记引用的这句话,如果求木之长者,就得找其根本,如果想水流得远,就要找几个泉源,我们思考很多问题也要去找根。我们思考今天中国社会现象的时候,再也不能忽视精神和信仰的建设了。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中,中共中央提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个提法非常好,可见中央都认识到这个问题了,把共有的精神家园、信仰的建设提到日程上来了。我们每一个人,我们追求现实生活过得好一点,这没有问题,可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一个道德律,还有操守和底线,还有超出金钱和物质之上更高的追求,这其实就是信仰和文化的力量。
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早晨听说道以后,到晚上去死都可以了。他这个话是什么意思?道义比生死还重要。大家想想,我们中国历史几千年,能够走到今天,创造了博大的文化,其中就有一个道义的力量。一个人在现实生活之上,有一个精神的追求,这一点非常非常重要。我在这里借着这句话,特别想跟大家交流一个我的看法,我们中华民族在实现复兴的时候,我们追求GDP,追求山清水秀,追求好的物质生活,这都可以,都应该,但是我们绝不可忽视自己的精神生活。而且我们今天中国社会很多问题的根在哪里?实际上是文化和信仰出了一些问题,导致很多人在做事的时候,他的规矩,他的底线,他的操守弱化了,为了金钱和权力,无所不用其极,什么手段都可以使,做什么事都是一锤子买卖。骗别人了,认为别人是笨蛋;自己沾光了,就认为自己聪明;有权力不用,那就叫不会使用权力。结果是,所有正当的、值得我们表扬的,堂堂正正的浩然之气、君子之风,反而在社会上不容易立足。这就是我们应该注意的一个大问题。我们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一定要补上,或者说要重视文化和信仰的建设。用我们党的话来说,就是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这一条特别重要。
当然了,每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是不一样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精神世界,欧洲之所以是欧洲,印度之所以是印度,中国之所以是中国,就是因为他们有和其他民族不一样的精神家园。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精神家园,这个精神家园是民族的生命力、向心力维系的重要支柱。我们在建构自己精神家园的时候,一定要爱护自己的传统,包括我们儒家、道家、佛家学说等等。中华民族几千年以来创造的好传统,告诉我们怎么做人,怎么做事,怎么看待世界,这一套智慧需要我们经过辨别之后恢复起来,结合今天新的时代特征,创造性地发展,来解决我们这个民族精神家园建设的问题。
另外,大家知道,我们在欧风美雨的侵蚀下面,从1840年开始,近代史上我们中国人很可怜,被打得落花流水。在这个时候,有很多人就被现象给骗了。有些人就得出结论,尤其在新文化运动的时候就得出结论,认为中国社会的落后,骨子里就是中国文化出了问题。在新文化运动里面就提出了一些很偏激的观点,包括新文化运动的有些知识分子。当然,他们出发点也是为这个国家好,带着“爱之也深,责之也切”的心态,但是他们的观点很偏激。偏激是什么?就是刚才讲的那句话,他们没有找到本,没有找到问题的源泉。我们近代中国之所以落后,到底为什么,这个很重要。你把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我们分析近代以来中国落后的原因,中国文化特别强调中道。中道是什么?比如说我们要自力更生,发展自己的力量,同时我们还要海纳百川。我们要吃饱饭,可是我们也要发展我们的文化等,这些都是很中道的,各方面力量都看到了。但是满清的时候,闭关锁国和文字狱,这两个政策窒息了文化的创造力,也窒息了我们向其他民族学习的远见。最后,慢慢的我们的生命力走向萎缩。而且大家注意,在文字狱之下,不是说中国的文化有什么大的问题,不是这样。实际上是在文字狱的情况下,我们把自己文化的那个生命力,把我们文化的原初扼杀了。比如你读《易传》,“日新之谓盛德”,一定要革新;还有《大学》里面“日日新,又日新”,每天都要与时俱进,都要不断革新,海纳百川。自我反省的力量被扼杀了,大家看清朝的宫廷戏,看现在的电视剧,一口一个“奴才”。大家读鲁迅的文章,什么《孔乙己》《祥林嫂》,那个时候思想的压抑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严重的祸害。
经过文字狱,一个民族勃勃生机的力量没有了,被扼杀掉了。应该说,政治力量对文化的摧残,导致文化出了问题,并不是说从根本上我们这个文化就没有生命力,不是这样。由于新文化运动的知识分子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偏激,没有看到这一点,就导致他对整个中国未来该怎么办的对策上,出了问题了,比如“打倒孔家店”。经过统治者改造过的和封建专制相联系的那些东西把它去掉,这是必须的,可是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智者,他思想的智慧,拿到今天来,仍然可以对我们有众多启发的东西,如果也随之给丢掉了,这不是很可惜吗?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在于我们有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有爱护自己的文化的主体性。我们当然要海纳百川,可是要以我为主。很多人还不懂这个道理,还在不断地去攻击自己的文化传统。其实,批判是需要的,但是批判有个前提,就是爱护我们的传统,爱护我们的文化,经过批判之后,让我们的文化更加有生命力,应该有这么一个价值立场。否则的话,如果我们文化的传统或者精神维系的纽带没有了,我们民族的未来又在哪个地方呢?
讲到这里,我给大家做个小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启发我们,在看待问题的时候,不要被事物的现象所迷惑,要抓到现象的背后,这个事物之所以存在的那个根和源头。有了这样一个深刻和冷静的分析以后,再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我们才能把事情处理好,看问题才能更智慧。推及到一个民族来讲,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或者说有前途的民族,一定不能浅薄,一定要有深刻的思想,看问题的时候要能够拨云见日,能够冷静、深刻、全面,有这么一种思考的风气,看到问题的本质所在、根源所在,然后有针对性、全方位的提出应对方案,这样的国家才有前途。这就是这句话给我们的启发。
责任编辑:赵思齐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11/85301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