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市长下海”本不该成为新闻
2015年12月11日 15:56
【事件介绍】
浙江诸暨40岁副市长辞职下海搞电商
叶照辉今年不到40岁,见到记者时穿着一件格子衬衫,举手投足间洋溢着亲和与自信。对他的了解其实早有耳闻,淘宝的遂昌模式,在电商圈内是是家喻户晓的成功典范,赶集网的起家发展也曾是叶照辉一手参与、支持,而这些都是他早些年他任浙江遂昌县的副县长时主持的工作,他对农村电商领域的研究可谓颇深。问起他对这项事业的看法和期待,他说:
“互联网是一种生活方式”
叶照辉:仓央嘉措曾经很有一个浪漫的诗,你爱或者不爱,他就在那。那么,互联网这种东西,它就是以后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方式。只不过现在城市的人已经提前过上这种生活方式了。现在我们需要让农村过上这种生活方式。
我不认为农村互联网是一种商务模式、工具之类的定义。我个人对农村互联网或者互联网进入到农村,我个人认为这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农村互联网是最大的蛋糕”
叶照辉谈到,无论在官场还是商场,他愿意做有希望、有意义的事,而农村互联网行业,就是其中一个最大的蛋糕。
叶照辉:不管你是要村村通、户户通、赶街、村淘、京东帮等等很多。但万变不离其宗,我觉得都是在进军农村市场。这块市场将会是中国未来几年互联网经济里面最大的一块蛋糕,也是最后的一块蛋糕。
诸暨村村通模式吸引了他
在叶照辉紧紧看好农村电商领域的广阔前景的同时,浙江诸暨一个新的探索引起了他的注意,当地电商整合了村子里的便利店,组成覆盖本地的电商“村村通”,一面帮村民代购生活用品、一面代销自己农产品,线上线下相结合,利用距离近、平台小的优势,打造本地的村民网上购物和销售的平台,这引起了当时是副市长的他的注意。
叶照辉:这个村村通的介绍模式,包括这两年里它探索的,还是符合我对事情的认知,如果只让老百姓买东西,它只是一个商务工具。让老百姓能够在村村通这个平台上,去感受、去消费、去购物,把农村里好的东西可以销售到城市去。这个很重要,这个意义很重大。让老百姓的东西卖出去,往大里讲就是老百姓的增收啊。
而更被叶照辉所青睐的,是它建立起的服务于农村的整个信息体系服务体系的整合。
“没有一个模式能够吃定天下”
叶照辉:第三大板块,村村通里面有,往小里讲,可以充话费、购买服务。往大里讲,包括政府的公共项目服务下农村、下基层,延伸到基层去。也包括现在很时髦的,比如网络培训、网络教育,甚至于生活便利的服务。包括门诊,医院预约,政府公共事务的预约。
我觉得现在缺就缺这样接地气的平台。老百姓会慢慢的,有事会找这个平台,买东西来这个平台买,卖东西也会来这个平台卖,服务、需要培训都会从这个平台获得。
之所以敢试水地区性电商平台,是因为叶照辉觉得,现在农村互联网的模式,没有一个模式能够吃定天下的。也没有一个模式能够统领全国,而最成功的模式,就是立足于本地,且能够发扬生存。但对于未来推广的难度,有着公共事业思维的叶照辉,认为,政府的布局和支持必不可少。
在体制内的十几年积累沉淀最多
叶照辉:总结未来推广的难度,有几个,第一是当地政府对这件事情的认知和推力。
很重要的,像诸暨,农村电子商务的推力是很大的,尽管我们有成熟的商业模式,但是要建点,有行政推力布点是非常快的事情,因为布点本身成本不高。第二难点在村村通做的模式是要整合本地商家,而不是简单的教淘宝教网购。
所以要把本地服务于农村方方面面的东西整合起来,这同样是需要政府的推力和平台的整合能力。
在体制内的十几年,也是叶照辉积累沉淀最多的时候,他告诉记者,没有日日夜夜的思索,没有奔波的跑基层、乡村,他也不可能像今天这样胸有成竹的拥有开启创业的勇气与智慧。在面对身份、职业的取舍,叶照辉首次吐露自己的心态:
“我是怀着感恩之心离开的”
记者:要是在这个地方做新事业的话,您觉得原动力是什么?
叶照辉:我最核心的思想就是我是怀着感恩之心离开的,我把过去所有的经历看成是一种积淀跟积累,才会有这种心态,勇气,决心跟思维迈出这一步。
人家都说,你这么年轻,把将来都不要了,我没放弃,我是感兴趣的,所以才会下这种决心。
对平台的想法,我过来不是在这里玩的,是有自己的努力跟创业空间的,何乐而不为。
“市长下海”公众在担心啥?
“市长下海”和“商人为官”原本都不应该是新闻。在这些事件成为新闻的背后,有着不少因素。其一,这是固化的职业现状导致的,这种事情很稀少;其二,这是固化的思维状态导致的,总是习惯于与各种制度联系起来;其三,这是固化的怀疑心态导致的,总认为在背后有着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
这种固化情况的出现有着更深的社会背景。主要的原因则是腐败问题。市长下海了,我们就会怀疑他们会动用在官场编织的庞大关系圈、朋友圈、利益圈,依靠这些圈子做生意。而当商人为官,甚至就连他们的子女从政,也会饱受质疑。正如前段时间南京一位商人子女拟被提拔的时候,就因为财产问题成为网络事件,最终没有提拔,但是却也证实这些财产确实是父母给的。
“市长下海”和“商人为官”之所以备受关注,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其实还是公众对腐败现象的担心。公众害怕下海的官员用昔日关系圈谋求利益。公众害怕当了官的商人动用手中权力做大生意。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这是因为权力和生意一直纠缠在一起。商人可以用金钱将官员拉下水,官员也可以用权力让商人臣服。有了这样的社会现实,也就有了本不该成为新闻的新闻。
“市长下海”原本很正常,这只是一种职业选择。正如诸暨这位副市长一样,他熟悉经济,下海不仅对自己有好处,对经济发展何尝没好处?而有些商人也积累了不少经验,如果当官何尝不对社会发展有益处?比如很多基层支部书记就是在发家之后,从商人变成官员的,很多村庄的发展就是依靠于这些人。
问题出在了权力无边上,出在了权钱交易上。假如,我们的体制架构能是健康的,能不出现这样的问题,则无论是“市长下海”还是“商人为官”都不是问题。在很多国家,一些政客的前身就是商人,一些商人的前身就是官员,权力换不来财富,财富买不来权力,职业变化也就再正常不过了。
“市长下海”和“商人为官”原本都不该是新闻,就是“农民当官”都不该是新闻。有本事你就来,何必看学历?
但愿“市长下海”不再是新闻
公务员是一个职业而已,考入与辞去,都属正常现象。“市长下海”原本不应该是新闻,之所以成了新闻,一是这样的事情过去不多,二是公众对此有担忧,一些人坚持认为堂堂副市长辞官不干了,背后定然有“某种不可告人的秘密”。
官员辞职下海不是问题,问题出在权力寻租的可能性上。为此,我们要做的就是继续坚持健全体制架构,让制度的笼子更加严密,预防腐败的手段更加有效。当隐退的权力无法僭越,则无论是“市长下海”还是“商人为官”都不是问题。权力换不来财富,财富买不来权力,职业变化也就再正常不过了。“市长下海”和“商人为官”都不该是新闻,在社会主义国家,官员是公仆。只要有本事、愿意做“人民公仆”你就来,哪天不想干了你就走,没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
【启示与思考】
无论是现如今“公考热”降温,还是公务员辞职下海,都被冠以“官不聊生”之名。其意思就是正因为八项规定、反四风建设的推动使得“为官不易”,无非就是不能再用公款吃喝了,也没有“灰色收入”了,打击贪腐的力度之大,还设定有各种“终身责任制”,所以公务员工作内容不再轻松,“福利”不断下降,导致了“官不聊生”。如果说对官场的“整风行动”被指为是斩断公务员的“老日子”,从而催生官员辞职,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误读”。
官员为何辞职?一方面是随着互联网的推广,市场经济不断繁荣,为广大人民提供了很多新兴行业,比如正受市场追捧的电商行业、金融行业、环保行业等等。市场上有如此之多的“诱惑”,不免会让众多有志青年跃跃欲试,而在职的官员也在接触这日益繁荣的多元化的社会,他们其中也不乏对实体经济有理想、有抱负者,所以,觉得能力足够,时机成熟,毅然辞职下海有何不可。
另一方面,是人民对“官员”认识的改变。对于60、70年代的人来说,端“铁饭碗”、“吃皇粮”,有单位依靠,稳定无压力是社会最好的职业。但是随着改革开放,时代的不断进步,此种求“安稳”的想法正逐步被社会的“求新”、“求变”思想所改变,新一代年轻人追求的不再是“安稳”,而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所以,公务员可能并不是大多数人的“最优”选择了。
所以,无论是普通公务员的,还是有领导职务的公务员的辞职,既有内部自身原因也有外部环境原因,但是“官不聊生”从根本上说是一种“误读”。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11/85303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