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到此一游飞上天”也该管管了
2015年12月14日 10:28
【事件介绍】
乘客飞机舷窗上刻字"到此一游" 出名到天上
在旅游景点乱写乱画“到此一游”已经备受指责,现在有人把这样的不文明行为竟然带到了飞机上!在上海飞沈阳一航班上,机组人员在舷窗上发现了这样的刻字,而且三个舷窗上都有。
飞机上有人刻字留念
近日,新浪微博认证为“民航飞行员,新浪航空顾问专家”的网友@Jeffwell在网上曝光了几张照片,显示有人已经把到此一游的“爱好”发扬到了天上(见上图)。
对此,网友议论纷纷,有人说:“太夸张了吧,他用什么刻的呢?乘务员原来怎么没有发现……”
大家提出各种疑问,大多数人是对这样的不文明行为给予谴责。
针对有网友认为这不像飞机舷窗的说法,@Jeffwell又上传了两张照片,并配文“来看看吧,还真有无聊的人,刻在舷窗上的有中文,有英文,还有俄文”。
三扇舷窗有字,刻字时间不确定
记者随后联系了“Jeffwell”,他介绍道,因为舷窗是透明的玻璃,刻的字很难被发现,是机长在过站期间偶尔因灯光才发现,然后找到了几块。他发微博的目的是为了谴责一下这种行为。据了解,该航班为上海飞沈阳的一个航班,机型为波音767。这件事在航空公司飞行员之间也产生热议,大家通过朋友圈纷纷转发,希望谴责类似不文明情况。
“一共有三扇舷窗发现有刻字。”一位了解情况的飞行员说,这些刻字好像不是才刻的,有的刻的是俄文,内容为索契冬奥会的东西,该航班也承担过远程航线,搭乘过俄罗斯旅客。“我飞行9年了,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行为,太难以想象了。”
刻字不仅不文明,还影响飞行安全
据航空公司介绍,他们得知该情况后马上进行了调查,尚未确定刻字行为是哪位旅客所为,因为刻的名字很难确认是不是其本人名字。不过无论怎样,这样的行为是不被容许的。
一位资深飞行员表示,舷窗是分层的,一般情况下刻画不会对玻璃本身造成危害,但是对飞行安全还是有影响的。“飞机在起降时,都会要求将舷窗的遮阳板打开,就是因为舷窗有观察的作用。”该飞行员解释道,如果舷窗被刻得比较严重,影响视线,出现意外的话,机组人员可能难以从舷窗正确观察外面情况,会在引导旅客方面出现问题,造成安全隐患。
而对于旅客到底用什么刻画的,该飞行员猜测可能是钥匙之类的。“刀是无法带到飞机上的,但是钥匙之类还是可以的。”
危害航空安全,严重者将承担刑责
民航法专家刁伟民律师表示,这种在飞机舷窗上刻字的行为除了要被谴责,也应该受到行政处罚。
他告诉记者,如果该行为的程度没有危害到航空安全,那根据治安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安部门可因此类行为破坏了交通工具,给予罚款甚至行政拘留的处罚。而作为航空公司来说,也可以根据该行为造成的损失进行索赔。
刁伟民还表示,如果行为危害到航空安全,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罚,包括罚款和拘留。当然,如果一些行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影响了运营安全,构成犯罪的要承担刑事责任。
@小小小小小的树:这个很好查吧,查一下乘客信息就找到了,叫他赔!
@Andy的牛窝:不是说这个玻璃没法更换么,让他赔飞机。
@佚名:这种行为已经不是可以用素质低下来形容了,如果因为这个造成对外界观察不清楚,是会要了很多人性命的。一定要揪出来严惩!
莫让乱写乱画不文明行为丢人丢上天
此次乘客在飞机舷窗上刻字“到此一游”,不由得又让人唏嘘不已。我们应当借此事件来反思几个问题。
首先,国民的冷漠,没有正义感的问题,总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难道事发当时此人在飞机舷窗上刻字时,没有一个目击者吗?如有目击者,为何没有人及时举报制止。可能你会说,坐在旁边的是亲戚朋友不好去管不好多说什么,那你这个亲戚朋友自身就没有一点公德心正义感?难道你的内心是支持去刻字?那么就真的很可悲了。
其次,国民素质问题。为何国人去外国旅游,总是会出现随手乱扔垃圾,公共场合不注意公共礼仪,乱刻乱画等等行为。这种行为不仅仅是个人问题,如果每个人都不在意,肆无忌惮的人也就越来越多,也导致此次有人在飞机舷窗上刻字。如果素质再不提高,是不是还会有人要跑到火箭上去刻一个?就拿此次飞机舷窗上刻字事件来说,就算当时全仓人都睡着了,工作人员也恰巧没有看到,当事人如果自身素质高一点,就算没有人制止,自己也会管住手,而不是为了当时自己内心的一丝快感,而痛下黑手。谈到素质牵扯出的那又是教育问题,都说孙悟空是“到此一游”的始作俑者,但这毕竟只是文艺作品中创作的场景,本是为了表现艺术效果,但到了有些人眼中却成了模仿的对象。在教育此类问题上,如果有正确的引导,积极宣传一些正确的理念观念,多去做一些正确的教育范例,而不是做一些恶俗的模仿。
第三,国民的法律意识。国家旅游局依法制订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已经开始施行。所以说现在在景点、公物刻画“到此一游”等留言的行为,不仅仅是道德的问题,而是上升到法律问题了。此次在飞机舷窗上刻字的乘客如果知道自己的行为是犯法的,还会毫无顾忌的去刻字?如果当时有法律的约束,是不是就没有此次事件了。“办法”的实施确实是好事,但是不少人还是不知道的,所以,法律出台的同时,国民的法律意识也应当提高。
总之,我们不仅要提高自身素质,也要提高法律意识。外出旅游,应时刻牢记“一言一行彰显素质,举手投足莫忘文明”。
对刻上了天的到此一游不能再手软
“到此一游”绝对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国民文化,无论从时间坐标,还是地域视野,都堪称“历史悠久”“喜闻乐见”。从“梁齐齐”“丁锦昊”“路培国”到“吴昊南”,国内刻出国也刻、植物刻文物也刻、地上刻天上也刻……手段不断翻新,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剁手族”做不到的。这种人就算到了月球上,第一件事大概就是找块岩石,刻上“到此一游”。
在同一种景物面前,一些人专心欣赏它的美,一些人一门心思想怎么才能刻上“×××到此一游”,这就是境界。“逢游必刻”到底出于什么心态?有心理学家认为,“到此一游”和动物用“撒尿”方式宣示地盘实质是一样的;有人认为是自卑者一种意欲通过扩大他人认知寻找自尊的手段;还有人认为,代表了一种呐喊与反抗。“羊群效应”“破窗效应”等等也被搬出来解释这种非规范行为,仁者见仁。
某些游客乱刻“到此一游”以及种种不文明行为,与“到此一游心态”也有关。具体地说就是,这个地方多半也只有“一游”,而不会有“二游”“三游”,由此产生两种心理:一是破坏也就破坏了,反正自己也不会再来了,无所谓;二是就算在景区有什么出格行为,大家都是“伪装者”,谁也不认识谁,没关系。在这种心理暗示下,便将景物当作自己的“一次性消费品”,想咋整就咋整,由着性子来。两年前,一位中国女游客在马尔代夫潜水时,顺手牵羊采珊瑚,还将照片晒出来,明知珊瑚受到马尔代夫保护不能带出境,也要破坏掉,这就是典型的“到此一游心态”。
无论出于何种心理,说到底都是素质问题——公共意识缺乏、文明素养不足。素质提升需要教育,也需要硬约束,约束要硬到什么程度?不妨看个域外例子:今年3月,有两名美国女游客在罗马竞技场墙上刻字,被导游举报之后,当地警方以“严重破坏具历史或艺术意义的建筑”为由逮捕了她们,让她们在牢里反思反思。假如外部约束硬到这种程度,看谁还敢乱涂乱刻。话题回到在飞机舷窗上刻写“到此一游”,就算没有危害航空安全,也破坏了交通工具,航空公司完全可以依法追究行为人责任,哪怕不负刑事责任,仅经济赔偿也足够刻字者吃不了兜着走。既然刻字者留下大名,只要不是假名,按图索骥一查便知何方神圣。
对已经刻上了天的“到此一游”,不能再手软了。
【启示与思考】
对于在飞机舷窗上刻字的行为不能限于谴责,更应该受到处罚。而处罚却是有依据的。如果该行为的程度没有危害到航空安全,那根据治安管理条例的规定,公安部门可因此类行为破坏了交通工具,给予罚款甚至行政拘留的处罚。而作为航空公司来说,也可以根据该行为造成的损失进行索赔;如果行为危害到航空安全,也可以进行相应的处罚,包括罚款和拘留。如果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影响了运营安全,则构成犯罪的要承担刑事责任。不管怎么样,要先对在飞机的舷窗上刻字进行定性,然而依据相关条例进行严惩。
究竟是谁在飞机的舷窗上刻字?这并不难调查。毕竟飞机上实名制的,而且刻字的行为也会被其他乘客看见的,只要充分发动一下乘客的积极性,想必也就能够很快查找出来。除了给予相应的惩罚,还应该设置“黑名单”,以后所有的航空公司都拒绝其乘坐飞机。唯有不断增加惩罚力度,才能形成震慑力,才能否保证乘客的安全。对在飞机的舷窗上刻字就要“零容忍”,就要“高压”。飞机失事,后果很严重,而导致飞机失事,有时候只是一个小小细节就足够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没有任何理由对在飞机的舷窗上刻字“宽容”。
飞机舷窗上刻字"到此一游" ,是一种陋习,然而,在刚开始的时候就要严惩,否则,等到有人仿效才去整治,不仅成本提高,而且难度也提高,安全重于泰山,对此,我们不能轻看这件事。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14/8531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