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拒绝危险驾驶,培养良好的驾驶习惯

2015年12月14日 10:55

 

【事件介绍】

第四个“全国交通安全日”:拒绝危险驾驶安全文明出行

12月2日是我国第四个“全国交通安全日”,今年的主题是“拒绝危险驾驶、安全文明出行”,公安部、中央文明办、交通运输部等6部门联合部署开展了“全国交通安全日主题活动”。

公安部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底,全国机动车保有量为2.76亿辆,其中汽车1.69亿辆。机动车驾驶人突破3.22亿,其中汽车驾驶人2.75亿。近5年来,年均新增机动车1600多万辆,新增驾驶人2000多万。

各地按照6部门统一部署,针对营运车辆严重超员、超载、酒驾、追逐竞驶、违规运输危险化学品等危险驾驶行为开展集中整治。

今年,成都女司机因“路怒”被打、占用应急车道延误伤者救治等涉及交通问题的社会事件相继发生,引发舆论热议。11月1日,《刑法修正案(九)》正式实施,将校车、旅客运输车辆严重超速、超员、非法运输危险化学品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纳入危险驾驶罪。今年“全国交通安全日”针对这些热点组织主题活动,进一步倡导通行规则意识、守法自律意识、社会责任意识、文明交通意识、公共道德意识,倡导抵制追逐竞驶、醉酒驾驶等构成危险驾驶罪的交通违法行为,抵制“路怒”、不礼让斑马线、占用应急车道等危险驾驶行为。

据统计,造成严重事故后果的危险驾驶行为,在驾驶年龄在6~10年、10~15年和1年以下的驾驶人群体中相对高发。究其原因,主要是驾龄6~10年、10~15年两个群体具备一定驾驶经验后,对自身驾驶技术过于自信;而驾龄不足1年的驾驶人主要是安全驾驶、守法驾驶的意识和能力还不够。

“路怒”即带着愤怒情绪驾驶机动车,俗称“开斗气车”,国外又称为“攻击性驾驶”,在交通违法行为上表现为强行变更车道、强行超车、违法抢行、占道行驶和不按规定让行等交通违法行为。今年以来,全国共查获上述违法行为1733万起,同比上升2.8%。从性别看,“路怒”症中涉及的男司机占97%。

据统计,2014年,全国简易交通事故656.3万起,其中因“分心驾驶”导致的309.9万起,占47.22%;一般以上交通事故中,因“分心驾驶”导致的共有74746起,占37.98%,造成21570人死亡,76984人受伤,直接财产损失4.58亿元。今年以来,交警部门共查处“分心驾驶”违法行为40.3万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11.1%。

公安部交管局有关负责人呼吁,构建汽车文明、营造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及社会团体的关注与支持,需要每一个交通参与者的认知和实践。

 

开车玩手机无异于玩命

开开停停,时快时慢,歪歪扭扭,车子开得“妖”,司机往往是在玩手机,或打电话或抢红包或发微信。当“低头族”日益成为一种常态,开车看手机导致的“盲驾”行为就成为一种比“酒驾”“毒驾”更危险的安全隐患。

开车玩手机就是在玩命,付出的是血的代价。据报道,2014年9月5日8时21分07秒,高某驾驶客车行至江苏镇江句容市郭庄镇的一处十字路口时,客车与骑自行车的杨某发生碰撞,后者经抢救无效死亡。交警调取客车行车记录仪发现,约7分钟时间内,高某4次掏手机,低头看了39次,甚至几次将手机横过来双手握着,并用手指操作屏幕;2月26日晚,江西省共青城市民向女士独自开车回家,发现微信群里有不少同学正在发红包,便一只手扶着方向盘,另一只手抢起了微信红包,结果造成三车相撞。研究表明,假如一辆车车速达到60千米/小时,低头看手机3秒,相当于盲驾50米,一旦遇到紧急情况,刹车至少需20米的缓冲距离。据统计,开车时看手机发生事故的概率是普通驾驶情形下的23倍;开车时打电话发生事故的概率,是普通驾驶的2.8倍。

目前来看,对开车玩手机的法律惩罚存在三个难题:其一,不够严厉,起不到震慑作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六十二条第(三)项和公安部123号令的规定,有驾驶机动车拨打接听手持电话行为的,扣2分;其二,不够明确,并不能包含玩手机的所有“内容”。目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对利用手机刷微博、抢红包等具体行为没有明确规范;其三,面临执法难。虽然目前电子眼、行车记录仪等监控技术,能够固定违法证据,但是它还没有实现全面覆盖,特别是在农村地区。有的驾驶员被发现后不承认玩手机,谎称是在使用手机导航。对于开车玩手机,曾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将其纳入危险驾驶罪,因为在酒驾、毒驾之外,“盲驾”更具危害性。这个建议也是值得有关部门认真考虑的。

治理开车玩手机,一方面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强化驾驶员的安全驾驶意识,培养文明驾驶习惯,尽快摒弃“开车玩手机”的交通陋习;另一方面则需要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处罚标准,加大处罚力度。唯有如此,才有望摒弃开车玩手机的“陋习”。

 

出实招除陋习

微信、购物、导航、打车……功能越强大,手机越“黏人”。开车“低头族”也随之产生,血淋淋的教训并不少见。

根据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开车打手机是违法行为,违者扣2分。然而,当“打电话”不再是手机的唯一功能,其他影响驾驶的使用手机行为该如何界定?违法成本低以及查处成本高的困境下,又有多少违法者能够受到惩处?

开车玩手机如同过马路闯红灯,违法者明知背负的是生命安全的代价,依然心存法不责众的侥幸。对这一现象的根治,困难重重。宣传教育见效慢,调查取证有难度,执法威慑不到位……面对这些问题,管理者要拿出实招。在很多国家,开车玩手机,后果很严重。比如,在美国,有的州用手机导航将被判违法;在英国,开车打手机造成严重后果,司机要坐两年牢……

曾经,酒后驾车也是一根毒刺,刺中了我国道路交通安全的痛点。醉驾入刑后,“喝酒不开车,开车不喝酒”已成社会共识。如果我们拿出治理酒驾的决心、力度和智慧,找到行之有效的办法,那么开车玩手机的陋习,也会慢慢得到根治。

【启示与思考】

常言道“一心不可二用”,开车时玩手机,就像随车携带着一颗定时炸弹,轻则伤筋动骨,重则车毁人亡。但由于一些驾驶人安全意识淡薄,加之取证难,开车玩手机这一交通违法行为仍然屡禁不止。

据统计,2014年全国简易交通事故(财产轻微损失、人员轻微受伤的交通事故)656.3万起,其中由于分心驾驶行为导致的交通事故共有309.9万起,占到全部简易事故的47.22%。2015年以来,共查处分心驾驶违法行为40.3万起,与去年同期相比上升了11.1%。

治理开车玩手机的违法驾驶行为,要以对生命负责的态度,首要任务是从加强驾驶员的法律素养,培养良好的驾驶习惯着手。公安交管部门也应该加大专项执法力度,有针对性地开展道路交通安全宣传,曝光典型案例,营造开车不玩手机的良好交通参与氛围。

另外,对于使用手机导航辅助驾车的行为理应受到尊重。对这类行为进行更为细致的规范:比如设置手机导航应该在开车前,开车时尽量减少手动调整。同时,要发挥市场的力量,大力发展汽车导航设备与手机设备的联通共享,让车载导航也能像手机导航一样准确、快捷、方便,从而减少开车使用手机的频率,保障驾驶员和其他道路交通参与者的生命安全。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14/85317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