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生态

“绿色发展”的理论阐释与现实观照

2015年12月14日 14:2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绿色发展列入 “十三五”规划的“五大发展理念”,并将“美丽中国建设”首次写入国家战略,宣示我们党对于生态文明的认识和重视又跃升到了一个更新更高的阶段。绿色发展从总体上规制了我国未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走向要符合生态自然环境的基本要求,这不仅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中国未来政治、文化、社会和谐的发展基础。

一、绿色发展理念是人类自我批判与反思的辩证复归

人类早期没有真正地将自身同自然界区分开来,只是本能地将自己的存在渗透融合于天地之中,形成了非自觉状态的人类与自然的平等交往和人类对自然道德意义上的敬畏、尊重。在与自然的唇齿相依中,人类不断由自在走向自为,由感性走向理性(工具理性),这一方面意味着人类意识到了自身与自然客体的区别和差异,另一方面工具与技术理性的“非理性”理解和运用,使得人类在自然面前滋长出了无限的优越性和自豪感,成为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宇宙之精华,万物之灵长”,自然则只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手段。在这样的价值观指导下的人类实践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哲学、宗教、道德、美学观念,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科学体系和技术体系,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经济体系和政治体系,所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都以人的利益作为唯一的价值判断尺度。

当然也应该看到,人类自我理性与自我能力的肯定确实获得了丰厚的物质回报,使人类享有了空前的富足与繁荣,正如马克思所描绘的,仿佛像巫师那样,用法术呼唤出巨大的生产力,使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实现了革命性的飞跃。故而,从表面上看“人类中心主义”伦理价值观确实最大化了人类的需要和利益,但是在“最大化”满足人类需求和利益的同时却“宿命”般预设了无法解决的价值悖论:在实现人类享有专一伦理关怀的同时却也在日益消解它的存在;在人类不断强化“类”强大的同时却也日益感知到一种“穷途末路”的无奈。 20世纪末绿色发展理念的蕴育与提出正是人类致力解决该悖论的唯一求解。

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几十年的改革释放了空前的物质能量,也积累了严重的资源环境问题。目前的状况是资源环境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速度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十八大提出 “美丽中国”之后,循序渐进,从“五位一体”到“五化同步”,再到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五个发展”战略框架体系,透射出我国对于绿色发展的理念步步深化、日臻完善与成熟,已然成为引领未来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

 

二、绿色发展的基础要求是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生态环境保护时的精彩表达,意蕴着未来绿色发展的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所谓生态优先原则,是指在社会的生态利益与其他利益特别是经济利益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况下,应当优先考虑社会的生态利益,满足生态安全的需要。

人类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者使用劳动资料对劳动对象进行加工,制成劳动产品的过程,是物化劳动(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活劳动的消耗过程。活劳动的消耗无论短期还是长期都是可再生的,而物化劳动中的相当部分具有一次性消耗或短期无法再生的特质,从而造成稀缺性。人类若只关注经济利益的美好线性,无视资源环境的可承载性,总有一天会空对荒野,陷于无“对象”可加工的绝境。为了消弭这种“可能性”,人类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从理论上讲,这里的关键是必须厘清经济与生态的本末关系、依存关系。经济,在本质上应该是生态系统的一个子系统,一个子系统不能超越、破坏它置身于其中的母系统的发展。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道理并不深奥,然而人因为置身于其中却总也匡正不了经济与生态的关系。经济的规模和增长应保持在生态系统可以持续提供如光合作用、授粉、空气和水的净化、气候维持、紫外线过滤、废物再生等服务的能力之下,人类才能永续存在,才能可持续发展。

中国已经有13亿人口,这是50年前的2倍,到2020年将达到15亿。城市化进程伴随着沙漠化,可居住及可利用土地都是50年前的一半。西部和其他有生态压力的地区已经很难养活居住在那里的人口了,这意味着中国将有大量的生态移民或者叫做“环境难民”。没有了生态,留下的只有虚无,这已经不是无病呻吟的矫情,而是迫在眉睫的危机,容不得我们彷徨。

 

三、绿色发展的本质是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习近平总书记同时还说“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非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关系,在很多时候它们具有彼此共促的关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深绿色”发展理念。

“浅绿色”观念常常散发对人类未来的悲观情绪甚至反发展的消极意识,它建立在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分裂的基础上,较多地关注对各种资源环境问题的描述和渲染它们的严重负面影响,主张以经济的零增长遏止生态恶化、维系生态平衡。这种思维显然是被动的,以牺牲当代人利益来维系未来人利益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将落入空想。而“深绿色”的观念则要求将资源环境与发展进行整合性思考,重在探究资源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社会原因及在此基础上的解决途径,弘扬环境与发展双赢的积极态度,追求的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事实上,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双赢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从资源角度来分析,一个国家的经济生产应当尽可能地避免对于能源、水、原材料和其他资源的浪费,这里的关键是提高资源的生产率,它是自然资本稀缺条件下的首要效率。依照经济学的逻辑,当自然资本日益上升为限制性因素,它作为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必然是上升的。在生产过程中,资源的无效率或效率低更多地表现为原材料未充分利用而导致的不必要浪费,而资源生产率的提高意味着在生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初始的资本投入减少,成本付出降低,利润率提高。从环境保护角度来看,污染从经济利益上讲,实际上是无效率或者是效率不够的表现,企业若能够通过工艺创新和产品创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竞争力无疑大大提高。

如何实现双赢?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决不是对立的,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对绿色发展战略的确立和强化,无疑将会促使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双赢由可能性转化为现实性。

(作者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14/85324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