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国家安全
军事学术研究应不设禁区不强求共识
2015年12月15日 14:49
原题:推进作战理论创新与改革同步
习主席在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上指出,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是一场整体性、革命性变革。根据改革总体方案确定的时间表,2020年前要在领导管理体制、联合作战指挥体制改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努力构建能够打赢信息化战争、有效履行使命任务的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落实这一战略部署,要求我们必须推进作战理论创新与改革同步。
作战理论创新是军事斗争准备的拱顶石
毛主席说过:“世界上的事物总是那样,你准备不好,敌人就来了;你准备好了,敌人反而不敢来。”此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作战准备的重要性。军事斗争准备站位高,突发战争的概率就会减少、规模就会变小、强度就会变低。战争准备高度既取决于武器装备数质量,取决于人与武器装备有机结合程度,更取决于军事思想的“含金量”。军事思想是否超前,作战理论体现的更直接、更重要,一定程度上关乎甚至影响战争成败。最明显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军和法军都装备了大量坦克,但是法军作战仍囿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堑壕+机枪+铁丝网”理论,德军则提出了机动战思想,并引领变革军队编制体制、作战方式方法,使战争准备的“蓄水池”不断升高,最终对法作战势如破竹。作战理论创新在军事斗争准备中具有拱顶石作用,先进、超前的作战理论可通过一系列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编制,为军事斗争准备增加实战度,使战争准备顺应新军事革命大潮,始终把握军事斗争正确方向。同时,作战理论对战争设计具有拉动作用,使其永远追逐军事较量的前沿刀锋,处于“仗怎么打、兵就怎么练”的高站位。近期几场“一边倒式”的信息化战争,表面上看交战双方武器性能悬殊,内在的则是先进作战思想引领战争设计,实现了“兵怎么练、仗就怎么打”的战争构想。将训练延伸为作战,战争成了训练的复制与翻版,战场情况平时都演练过,仗自然打得轻松自如。
21世纪新军事革命风起云涌,战争形态急速演变,作战方式方法深度变革,军队建设和作战实践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急切地呼唤作战理论创新。眺望当今世界强国军队建设发展,无不是首先抢占作战理论这个“制高点”,进而让军队站在制胜前沿。在这场军事变革的大潮中,我军亟须向作战理论高地发起冲击,不仅要站在发展的潮头,更要引领时代变革。通过作战理论创新,将武器装备、编制体制、人才等军事斗争准备要素融合一体,并对各要素进行优化,使军事斗争准备的结构体制更科学、更完善,以适应未来战争需求。通过作战理论创新,形成打赢联合作战、体系作战的一系列有效招法,切实增强军事斗争准备的针对性、含金量。而且先进作战理论本身作为“威慑利剑”,不断取得创新成果亦能使敌人不敢轻举妄动,作战理论的超前性必然增强军事斗争准备的威慑性。
作战理论创新亟须在“阻点”上突破
在波涛翻滚的新军事革命中,抢占作战理论“制高点”不是轻而易举、水到渠成的事,而且我军作战理论创新缺乏实战的支撑,更加大了创新难度,因此唯有在“阻点”上突破,方能迎来作战理论创新的春天。
打通思想阻点。军事向来是思想解放难度最大的领域。尽管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飞速发展,但人们印象最深的往往仍是上一场战争。这也成为作战理论创新最难跨越的障碍。利德尔·哈特有句名言:“比向军人灌输新思想唯一更难办的,就是消除他们头脑中的旧思想。”打通思想阻点,关键要有自我否定的勇气。在这场世界军事革命的大潮中,谁思想保守、固步自封,谁就会错失宝贵机遇,陷于战略被动。抱着过去的辉煌不放,思维的触角就伸不向远方。杜黑说过:“死抱着过去陈旧的东西不放对未来没有什么教益,因为未来跟过去发生的一切根本不同。对未来必须从一个新的角度探索。”信息时代的作战理论创新,根本的是要有冲破曾经给我们带来辉煌的机械化作战理论的勇气,眼睛永远盯着明天的战争,遵循现代战争制胜机理寻找答案。
打通方法阻点。方法决定质量效益。一定意义上说,科学的作战理论研究方法就是战斗力。长期以来,我军比较注重从前人的战争实践中总结提炼作战理论,习惯于用上一次战争的经验来指导下一场战争,特别是作战理论注重定性研究,使出炉的成果生命力不强。推进作战理论发展,必须在研究思路、研究方式、研究手段上求突破。壮大研究队伍,提高人员层次,加大创新力度。冷战结束以来,美军作战理论“井喷”式发展,新概念、新观点层出不穷,得益于研究队伍的庞大和专业。仅美国民间从事军事理论研究的机构就多达2000余家,如大名鼎鼎的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等。这些智库制度规范、实力雄厚,成为美军先进理论出炉的重要力量。注重科技支撑加强数据建设,让理论贴近实战。新型作战力量的大量出现,加大了武器装备在战争博弈中的砝码。信息时代的作战理论离开技术支撑,其“威力”势必大大缩水,甚至成为纸上谈兵的一纸空文。必须把武器装备性能、战场数据作为作战理论创新的重要依据,让作战理论更具体地贴近信息化战场现实。加强系统研究,创新体系理论。信息时代,单打独斗、层层剥皮、积小胜为大胜的作战理论已没有了战争舞台。现代战争打的是组合拳,陆海空天电作战力量协调运转是前提。这要求作战理论创新必须围绕己方作战力量牢牢形成体系,同时在有效破坏、瘫痪敌作战体系上出思想、出智慧。
打通机制阻点。机制既是保证作战理论创新的重要条件,也是制约作战理论创新的重要因素,更是动力源。特别对于缺少战争实践的军队而言,机制和学术氛围在作战理论创新中的作用更加突出。近年来,我军“超前作战理论”出炉难的重要原因无不与机制和学术氛围有关,亟须引起高度重视。美军拥有当今世界一流的武器装备,但仍非常重视通过完善机制、营造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感召和鼓励军事理论创新。比如,军事学术研究不设禁区、不限范围,不要求达成共识,对任何问题都可以进行开放式讨论,特别是机关、部队、院校、科研机构的军官岗位交流非常频繁,一些高级将领退职后仍从事军事理论研究,确保了新理论“井喷”式出现,并非常快速地应用到作战和军队建设之中,值得我军借鉴。
作战理论创新关键是搞好成果转化
纵观我军作战理论创新历史,研究机构多、开展活动多、理论成果多,但很多都束之高阁、不与部队接轨,转化运用不够。发挥作战理论对军事斗争准备的引领作用、战场杀敌的“钢刀利剑”作用,必须注重成果向训练、作战领域输入,使之升华为战斗力。
加强梳理。这是创新成果应用的基础步骤,它可以将分散、零乱的成果系统集成,并发现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美军很多先进作战理论来自退役军官,靠的是健全完善的作战理论梳理机制,空军退役上校沃登提出的“战略瘫痪”理论、空军退役上校约翰·沃顿提出的“五环目标论”、退休将军厄尔曼提出的“快速决定性作战”等等,很快被采纳并应用于战场,均有赖于此。近年来,我军作战理论研究成果应该说产出量很大,其中也不乏“真金白银”,可由于研究成果散落于各个单位,很多无人问津,从而使理论创新成果大量流失。因此应成立相应机构专门负责作战理论研究成果的收集、分类、整理、留存、上报,使分散、零乱的研究成果及时得到梳理,为先进理论进入决策、条令、教学做好基础工作。
模拟论证。这是作战理论成果应用的重要步骤。如果把关不严,劣质成果进入作战条令、进入院校教学,后果可想而知。作战模拟是促进作战概念、粗浅理论向成熟理论转化的桥梁。从当今世界军事强国军队建设情况看,无不重视作战实验室建设,以期将未来战场浓缩到指挥员面前。而在军事变革中,作战试验室也是孕育新思想和新概念的“孵化器”。目前,美军有22个作战实验室。俄罗斯、印度、英国等国家军队也非常重视发挥试验室的“战争预实践”功能。在军事革命加速期,我军各军兵种亟须加大作战实验室建设力度。同时,对一些研究成果应有针对性地组织部队、院校研究学习,并安排进入训练,特别是对抗演习,使作战理论不断得到修改完善。
固化应用。这是理论迈向战斗力的关键步骤。成果固化应用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转化的质量效益。信息时代作战理论的黄金期越来越短。成熟理论能否第一时间应用成为衡量其转化效率的首要指标。一些理论成果经模拟论证、训练检验或多方面研究讨论,感觉相对成熟的,应最快速度应用,确保成果转化效率的最大化。研究成果融入军事领域的数量与战斗力提升成正比。我军理论创新成果数量规模庞大、内容繁杂、涉猎范围广的特点,要求成果固化应用必须广泛深入,既要进入决策和相应的作战条令,也要进入训练大纲和院校教材;既要纳入军兵种战略发展规划,也要进入武器装备建设发展需求。必要时应成立相应机构,具体推动创新理论尽快形成战斗力。
责任编辑:蔡畅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15/853401.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