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2.5天休假模式来了吗?

2015年12月16日 10:18

 

【事件介绍】

2.5天休假受鼓励 到底有没有可能落实?

近期,河北、江西、重庆等地相继出台意见,明确提出鼓励“周五下午加周末”的2.5天休假模式。

2.5天短假该如何休?国家旅游局明确指出,要在遵循国家法律规定每周40小时工作时间的前提下,将周五下午的工作时间提前安排到其他工作日中,使周五下午腾出来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而不是缩短每周法定工作时间、周五下午直接安排放假。

多省份出台意见鼓励2.5天休假

国务院办公厅今年8月份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提出“有条件 的地方和单位可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上述意见提出的“周五下午加周末”的2.5天休假模式引发热议,随后一些单位率先开始落实2.5天休假措施。记者注意到,自11月份以来,河北、江西、重庆等地相继出台意见,明确提出鼓励2.5天休假模式。

11月9日,《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对外公布,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单位实施周五下午加周末的“2.5天小长假”,为职工外出旅游创造有利条件。

11月26日,《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旅游业改革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公布,意见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根据实际情况实施弹性作息制度,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12月1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实施意见》出台,意见提出:鼓励机关、企事业单位依法优化调整夏季作息安排,为职工周五下午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创造有利条件。

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刘思敏对记者表示,鼓励推行“2.5天小长假”,有助于丰富假日体系,满足短途旅游需求。两天半的小长假灵活多元,只要企事业单位领导认同,是有操作性的,既可以让离家近的人常回家看看,又能刺激周边旅游消费。

2.5天休假仍需一周工作40小时

鼓励“2.5天小长假”,到底该如何休?是不是周五下午直接放假?这种休假模式有没有强制性?

对此,国家旅游局曾明确指出,弹性作息需要在遵循国家法律规定每周40小时工作时间的前提下,将周五下午的工作时间提前安排到其他工作日中,使周五下午腾出来与周末结合外出休闲度假,而不是缩短每周法定工作时间、周五下午直接安排放假。

国家旅游局还表示,错峰休假和弹性作息,都是鼓励性和倡导性措施,不是强制性要求,也不能全国一刀切,各地各单位在严格遵守相关法律和不影响正常生产活动的前提下,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自愿执行。

记者注意到,对于2.5天休假,网友普遍持欢迎态度,但也有不少网友认为,很多企业连周末双休、带薪休假都落实不了,更何谈两天半短假,这是一种奢望。还有网友担心“小短假会沦为机关事业单位的福利”。

刘思敏表示,“鼓励”意味着不是强制,“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也表示不是全国统一实行,而且只在夏季两三个月的时间内,所以预计小短假惠及的群体应该不会很大,机关事业单位等有望率先受益。

“2.5天休假是假期安排的一种有益补充,它对于短途旅游休闲意义较大,但无法满足人们中远程的旅行和休闲需求。”在刘思敏看来,要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当务之急是落实带薪休假,并考虑增加长假的供给。

 

2.5天大周末莫成“特殊福利”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广大居民对精神层面消费越来越重视。假期带家人出门旅游,既能增长见识,又能愉悦身心,促进家庭和谐,越来越受到国人青睐。而由于当下假期比较集中,以至造成每到假期,各大著名景点人流如织,人满为患不仅造成了景区的不堪重负,也大大影响了旅游质量和游客心情,使好好的假期休闲变成了人在“囧图”“堵途”的闹剧体验。

国办的意见,发出了改革现行休假制度和周工时制度的强烈信号。此次的2.5天长假,灵活多元,只要领导批准就可以实现,确实可以为一部分人的出行计划提供便利,错峰形成的小长假,既可以满足离家近的人常回家看看的心愿,又能刺激周边旅游消费,实现多元效应。然而这种大大的“利好”消息普现网络后,并没有引起大家的欢呼雀跃,网友们的出奇的冷静耐人寻味。有休假福利是好事,但大众更关心的是能不能享受到,切实落实好这一更现实的问题。

据人社部不久前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带薪年假落实率大约只有50%。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大型国有企业这一类组织,由于基本不存在市场化的雇主和雇员概念,员工工作时长与单位效益之间的关联度不紧密,因此有条件执行一套相对稳定、能够增值的福利制度,属于“有条件的单位”。而对于民营企业、中小型企业这些雇主为大的领域,工作时长意味着生产效益和利润,能够兑现节假日加班依法予以补偿,能够保证双休日已属难得。带薪休假,小长假只能成为员工望尘莫及的“镜中花”“水中月”。因此2.5天大周末,本是好意,但会不会演变成一种二元化福利制度,值得警惕。

同时,2.5天大周末,如何休?国家旅游局明确指出,要遵循国家法律规定每周40小时的前提,将周五下午的工作时间提前安排到其他工作日中,并不是缩短工作时间。补偿到其他工作日的劳动时间,谁来监督?如何监督?是固定挪补?还是随意安排?如何保障这一挪补出来的小长假,不会变成实质意义上的“特殊福利”,不会引起实质意义上的不公平,都需要有关部门提前考虑,科学规划到位。

 

2.5天小短假 不沦为福利还需制度发力

2.5天休假模式,在今年一提出,就引起了社会的热议。但凡一个改革意见的提出,必定会带来正反双方的意见。支持方鼓励推行“2.5天小长假”,有助于丰富假日体系,满足短途旅游需求。两天半的小长假灵活多元,只要企事业单位领导认同,是有操作性的,既可以让离家近的人常回家看看,又能刺激周边旅游消费。反对方也有理由,这还不是又是变相的政府福利?无缘无故缩短工作时间,给一周多放上半天假。不过,网友们大可放心,看到国家旅游局的解释,相信我们也无异议,所谓2.5天休假模式,只是将周五下午上班时间分配到平时工作中去,此项政策依然是遵循每周工作40小时要求。

“鼓励”意味着不是强制,“有条件的地方和单位”也表示不是全国统一实行。所以,在全国某些地方率先推行的情况下,其他地方也不能光看着眼红,这是需要调整作息时间,且也要遵循当地干部的意见。

网友们辩证看到2.5天休假的同时,还需要制度进行监管。毕竟,将周五半天工作时间加入工作日中,不可避免地要延长上班时间,而延长的这部分时间,干部是否也能够高效工作,而不是磨洋工?要让干部在工作日投入状态工作,完成改革休假模式前的工作量,还需要完善相关制度,避免其沦为隐形福利,让网友们能够支持此项改革。加强干部监管,除了严格上下班纪律,还需单位内部建立工作跟踪制度,对每一项工作做到及时跟紧,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同时,加强对干部的考核,将平时工作考核作为年终评优的重要依据。当然,湿度是具有弹性的,要想我们的干部严格遵守制度,根本上还得靠干部自身,想要拖沓的人永远都不会积极去干工作,想要认真做事的干部也是不需要外部过多约束。特别是这些快要推行2.5天休假模式的地区,要对干部进行教育,让明白政府的用意,同时以此来激励干部工作积极性,提高政府工作效能,转变政府职能。

2.5天休假是假期安排的一种有益补充,它对于短途旅游休闲意义较大。干部们在享受到更多优惠的同时,更多的是坚守好工作日上下班制度,让“小短假会沦为机关事业单位的福利”的担忧无立根之本。

 

【启示与思考】

能不能让职工的休假权得到更好的保证?能不能不要让本应普惠的福利政策不要异化为一些人能够享受、其他人望之兴叹的新的不公平制度?

首先,别让休假权工具化。近年来,集中休假制度导致全国景区不堪重负,不少景区遭到破坏是事实,旅游经济增长速度放缓也是事实,但如果只把休假制度改革作为改善旅游经济的驱动力和目标,休假制度改革就可能工具化,员工休假权难以得到保证的弊端就无法革除。如此一来,愿景就只能继续是愿景。

其次,应该把强调员工的休假权视作优化人力资本的组成部分。这也是发达国家的经验。中国劳动力负担大、压力大举世闻名,在一些著名企业中不乏悲剧发生。尽管过劳能够迅速换取财富,但长远来看,过劳不会增加单位生产效能,反而会制约产业和企业的升级转化。经济发展到今天,应该提倡的不是加班文化,而是休假文化。

再次,对于明显违反休假和作息制度规定的行为,必须加大稽查力度。政府稽查不可能触及到微观层面的各个方面,因此,平衡雇主与雇员的议价能力就显得尤其重要。

总而言之,休假制度的顶层设计,必须围绕强化权利意识来设计,而不能追求利益化。这样,现有的结构性问题才有可能得到解决,带薪休假和周末2.5天休假才可能惠及更多的人群,而不至于要么为部分人享有,要么成为放在嘴边却始终够不着的大饼。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16/8535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