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宣讲家网评论 专题评论 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评论

践行“三严三实”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

2016年01月09日 19:35

 

编者按:2015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在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中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方案》,全国党员干部群众按照《方案》要求积极行动,取得了显著成效。宣讲家网结合自身职能和工作实际,推出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系列评论,促进了“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落实与深化。近期,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了“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本网根据“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的形势和任务,推出“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和政绩观的系列评论,供大家参阅。

马克思认为,人们奋斗的一切,都与他们的利益有关。利益追求是人们的正当要求,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强大杠杆,也是引发社会矛盾的最终根源。在当今利益主体日趋多元、利益矛盾复杂多样的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要永葆先进性和纯洁性,担负起时代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就必须理性地面对各种利益关系,恰当地处理好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摆正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关系,以“三严三实”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做一名合格的人民公仆。

严以修身是树立正确利益观的前提。司马迁在《史记》里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马克思也说过:“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会使自己出丑。”所以,追求利益,争取利益,从根本上说,是人们正常的行为动机,无可非议。但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却有精神境界高下之分,既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个人主义,也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高尚之举。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的共产党人,理应成为后一类人中的翘楚,先公后私,先人后己,做人民的老黄牛。

修身励节以树立正确的利益观,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校正义利观,保持共产党人的品格操守,站稳共产党人应有立场。传统的义利观,义者,“事之所宜也”,是某种特定的伦理规范和道德原则,是人们心中至高无上的道义。利者,“生人之用曰利”,主要指物质利益。看待二者关系的差异,便形成不同的义利观。共产党人的义利观是一种崇高型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它在继承传统义利观重视社会公利、道德理想和主张见利思义、义利并重等积极合理因素的基础上,真实地反映了共产党人的宗旨与奋斗目标在义利方面的要求,是对义利关系的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各种利益关系的基本观点。时下,也有一些党员干部背离了共产党人的义利观,见利忘义,利欲熏心,贪图私利,追名逐利,成了千夫所指的腐败分子,教训十分沉痛。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要引为鉴戒,通过不断学习改造,修身养性,培养高尚情操,校正义利观,看轻身外之物,光明磊落,坦坦荡荡。

 

严以用权是树立正确利益观的关键。谋求利益可以有很多手段,经商、炒股、做工、务农等都可以获利,而获利最大最快的则莫过于“用权”,为民众用权可迅速脱贫致富,造福家乡,为自己用权则可腰缠万贯,富可敌国。一个优秀的党员干部,最重要的品质就是掌权为民,不谋私利,两袖清风,一身正气。共产党员方志敏权力很大,领导上万人队伍,经手数百万元的款项,可他受伤被俘时,身上只有一支钢笔一块表,连一个铜板都没有。两个国民党士兵死也不相信:“像你这样当大官的人会没有钱!” 如此穷酸的共产党高官不仅让两个国民党士兵非常失望,也让当时许多贪腐的国民党高官震惊不已。方志敏在《清贫》一文中写道:“我从事革命斗争,已经十余年了。在这长期的奋斗中,我一向过着朴素的生活,从没有奢侈过。经手的款项,总在数百万元;但为革命而筹集的金钱,是一点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业。这在国方的伟人们看来,颇似奇迹,或认为夸张;而矜持不苟,舍已为公,却是每个共产党员具备的美德。”

陈云是掌管国家财经大权多年的“财神爷”,却从未用权为自己谋过任何私利。1978年的一天,某军区两位领导向陈云汇报工作,给他送来两盒葡萄,被陈云拒绝:“我从不收礼。”两人解释说:“这是当地土特产,值不了几个钱,只是请您尝尝,不是送礼。”陈云坚持:“东西不能收,心意可以领。”双方僵持到最后,陈云说:“那我吃十颗,叫‘十全十美’,剩下的你们带回去。”他经常教育部属:收礼这事“有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以后就阻止不住了。”跟随陈云多年的警卫员要调到某单位工作,临行前问首长有什么嘱咐,陈云告诫警卫员说:“我就给你说一句话,无论在什么地方工作,公家的一分钱都不能拿。”如何严以用权,有很多理论说法,可以写成长篇阔论,但事实上,这事非常简单,就是不能以权谋私,而方志敏、陈云等老革命家就是最好榜样。

严以律己是树立正确利益观的保障。利益,不论是金钱细软、豪宅名车,还是各种物质享受,官帽职位,都是很诱人的、很实惠的。如果没有严格的律己精神,没有坚定不移的意志,就很容易吃了“嗟来之食”,上当受骗,成了上钩之鱼。

严以律己的关键是一个“严”字,毫不放松,毫不苟且,不义之财,一分也不能沾,不该去的地方,坚决拒绝。清代康熙年间,张伯行任福建巡抚。面对官吏臣民送礼,他或婉言谢绝,或拒之门外。尽管如此,拜谒者仍然络绎不绝。于是,张伯行便写了一则檄文,张贴于巡抚衙门外:“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膏脂,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严厉到这个份上了,送礼者再无可乘之机,只得悻悻而去。古代先贤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严以律己贵在坚持,始终不渝。有些党员干部,职务低的时候还能够注意严以律己,自觉遵守纪律,不贪不捞,而后来职务高了,权力大了,也没人敢监督了,就开始放纵自己,用权不谨慎了,贪欲发作了,不义之财敢收了,灯红酒绿的地方敢去了,最后一发而不可收,堕入腐败深潭,成为人民的罪人,如周永康、徐才厚、郭伯雄、郑筱萸、刘志军、蒋洁敏、胡长清等,无不如此。

树立正确的利益观,党员干部还要做到“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像谷文昌那样,和群众一起战天斗地,改造山河;像焦裕禄那样,心甘情愿做人民的儿子,为人民鞠躬尽瘁;像沈浩那样,把小岗村每个群众的事都放在心上。一枝一叶总关情,党员干部要以务实认真的工作作风为人民服务,用实实在在为人民谋利益的行动来赢得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共襄伟业,早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09/8538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