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报告 文稿 党建
吴德贵:汲取国学精华 躬行“三严三实”
2015年12月17日 14:00
吴德贵 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
视频专辑:http://www.71.cn/2015/1217/853825.shtml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5/1217/853828.shtml
精彩观点:http://www.71.cn/2015/1217/853829.shtml
PPT:http://www.71.cn/2015/1217/853853.shtml
今天我给大家汇报的题目是汲取国学精华,躬行“三严三实”,主要内容是把一些国学的思想和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结合起来。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的哲学家、思想家老子曾经讲过一句话:“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而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才是最强大的人。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经讲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意思是要注重借鉴历史上成败得失的经验教训。两千多年后的中国共产党人为了正风肃纪、纯洁组织、增强免疫力、提高公信力,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于2015年度在全国范围开展了一次针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这次活动关系到党执政地位的巩固,关系到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改善,关系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的发展。因此,认真开展这项活动,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我将从四个部分来汇报:第一部分,浅谈《周易》国学经典。第二部分,拓展理解“三严三实”。第三部分,认真破解人生命题。第四部分,着力强化修身律已。
一、 浅谈《周易》国学经典
这里面我要讲四点:第一,正确认识中国的国学经典。第二,积极传承中国的国学经典。第三,向传承国学典范人物学习。第四,中国国学经典具有世界意义。
第一,正确认识中国的国学经典。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内涵广博,国学经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我们所说的国学经典是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的著作,它们是经过历史沉淀的文化精品。比如,十三经、二十五史、《资治通鉴》、《孙子兵法》、《黄帝内经》等,这些都是国学的经典书籍,而且,它们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承国学经典,可以成为提振民族精神、提升民族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等内容的强大精神动力。
1.突破认识上的误区
人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一直有一个误区——传统文化仅仅是指孔孟儒学。其实不然,中国的传统文化实际上包含诸子百家的共同智慧。
早在战国时期,汉书上有记载的至少包括“十大家”,分别是: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名家、阴阳家、纵横家、农家、杂家、小说家。这“十大家”,各自都有成套的理论,分别著书立说、立坛讲学,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学术景象。而后,汉武帝独尊儒术,才形成了儒家一统天下的格局。尽管这样,诸子百家的学说却依旧被传承了下来。也就是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包括孔孟儒学,但绝不仅是孔孟儒学。
2. 把握国学的两大主干
一般认为以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和以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两大主干。儒家旨在弘扬人性的优点,被称之为进步的哲学;道家旨在提醒人性的种种弱点,被称之为退步的哲学,也就是以退为进的哲学。因此,儒学和道学具有很好的互补性。
3.易、儒、道、释,真言概括
我国著名的哲学史家张立文先生,以其深厚的学术功底将易、儒、道、释的思想分别概括为三句真言,为我们学习研究国学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周易的三句真言为:生生之谓易、保合太和、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儒家的三句真言为:以治平为本、以仁为核、以和为贵。道家三句真言为:无为而治、有无相生、道法自然。佛家的三句真言为:明心见性,无为宗体本,顿悟成佛。
4.《礼记·中庸》中论学习的五个深度
《礼记·中庸》关于学习谈到了五个深度。一是博学之,就是要广博的学习,不但要学习商道,还要学习文道、科技之道、管理之道等。二是审问之,就是要详细地向别人请教,方式可以多种多样。三是慎思之,是指周密的思考,不思则不得。四是明辨之,是指要清楚地辨别是非、美丑等。五是笃行之,就是要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理论联系实际。孙中山先生十分赞赏《礼记·中庸》中谈学习的这五个方面,于是在1924年11月11日,在广东大学举行成立典礼时,亲笔提写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作为校训,这也是如今中山大学的校训。
5.立德修身,做人为本
在国学经典中,有关修身做人的论断不胜枚举。最为经典的当属《礼记·大学》中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思是要想得到天下,必须先治理好国家;要想治理好国家,必须先建设好家庭;要想建设好家庭,必须先提高自身修养;要想提高自身修养,必须要正其心、厚其德。由此可见,正心、立德、修身是人生最基础、最重要的命题。每一个公民,特别是担任公职的领导干部,必须要率先垂范,切实解决好立德修身的问题。
第二,积极传承中国的国学经典。以德为先,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源自于炎黄,传承于尧舜,并在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中贯穿始终,成为见证中华民族立国的重要象征。同时,以德为先也一直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长、发展和壮大。
中国共产党在传承国学经典方面有两个最突出的特点:
特点一,十分重视对精神和境界的塑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培育形成了四种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培育形成了四种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又培育形成了四种精神:抗洪精神、航天精神、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可以说,我们党在不同的时代培育了不同的时代精神,虽然内涵和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却体现出一个共同的精神特征,那就是要无私奉献和以德为先。其中,无私奉献是对共产党人最基本的思想与道德要求。
特点二,高度聚焦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回顾中国共产党九十多年的光辉历程,我们在干部的任用选拔上也强调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等一系列的法规文件,都体现了在选人用人上,特别是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上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基本精神。
第三,向传承国学典范人物学习。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人可以被称之为传承国学的典范。
比如,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范仲淹。他少年时家贫但好学,当秀才时就常以天下为己任,后官至副宰相。范仲淹先生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传承了九百年,并且一直为后人传颂。当年他曾经多次上书批评宰相,因而三次被贬,为官48年多次起落,但他仍然清正廉洁,两袖清风。范仲淹先生是毛泽东非常欣赏的历史人物之一,他的三个突出特点就是:独立、理性、牺牲。
再如,晚清重臣曾国藩先生。他是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后一个集大成者。他在27岁时(1838年)获得进士,入翰林院,并且文能应试、武能杀人、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同时,曾国藩先生也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共同推崇的历史人物。毛泽东曾高度评价曾国藩:“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蒋介石曾把曾国藩的书作为金科玉律,并说“平生只服文正公”。曾国藩的成功之道有很多,概括为九个方面,其中的一点就是能够灵活、交错地使用儒、法、道三家学说,随时而变。所以,他不愧为传承国学经典的典范、大师。
第四,中国的国学经典具有世界意义。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道德常常能够填补人们智慧的缺陷,而智慧却不能同样填补道德的缺陷。
在英国伦敦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有一块震撼世界的墓碑。它的质地是粗糙的花岗石,造型也很一般,同周围那些质地上乘,做工优良的亨利三世、乔治二世等二十多位英国前国王的墓碑,以及牛顿、达尔文、狄更斯等名人的墓碑相比较,它显得微不足道。并且,这块墓碑还没有姓名、生卒年,甚至连墓主的介绍文字也没有。但就是这样一块无名氏的墓碑,却名扬世界。每一个来到威斯敏斯特大教堂的人,可以不去参观曾经显赫一世的英国前国王的墓碑,可以不去看那些诸如狄更斯、达尔文等世界名人们的墓碑,但却没有一个人不来看这块普通的墓碑。因为,他们都被这块墓碑上的碑文深深地震撼着。
这块墓碑译成中文大意是:当我年轻时,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也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这就是思维的逻辑,并不是一开始我们就仅想着要改变这个世界。
据说,许多世界政要和名人看到这块碑文时都感慨不已。有人说,这是一篇人生的教益,有人说这是一种灵魂的自省。当年轻的曼德拉看到这块碑文时,顿然有醍醐灌顶之感,并声称自己从中找到了改变南非甚至整个世界的金钥匙。当他回到南非以后,改变了原本的想法,也改变了原有的思想和处事的风格。他从改变自己、改变家庭和亲朋好友着手,经历了几十年,终于改变了他的国家。
二、全面理解“三严三实”
在这部分,我将提出一个观点,就是要拓展地理解“三严三实”,关键词是“拓展”两个字。这部分将包括:“一次重要讲话”、“四个相关连接”和“一点粗浅认识”。
1.一次重要讲话。
2014年3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在安徽代表团审议时发表了重要讲话,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三严三实”,要求“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在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严三实”的重要论述时,不能仅仅就“三严三实”的内容来谈关于“三严三实”的问题,而是应该拓展一下,打开我们的思路。因此,下面我将提出“四个连接”,通过“四个连接”与“三严三实”的结合,进一步加深对“三严三实”的理解和认识。
2.四个相关“连接”
第一个“连接”是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以下简称《八项规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2年12月4日召开会议,审议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明确提出这些规定要从中共中央政治局的委员开始做起,要求25个政治局委员要带头遵守。《八项规定》从实施开始,至今已经有近三年的时间,从实际情况来看,《八项规定》贯彻落实的情况是好的,全国人民对此也非常满意。
第二个“连接”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对各级组织和广大干部提出的十项要求,包括“四个自我”和“六个必须”。其中,“四个自我”为自我进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就是强调每一个领导干部要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要切实加强自我管理、严以律已。
第三个“连接”是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对广大干部的最新要求。2015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决定给予郭伯雄开除党籍处分,对其涉嫌严重受贿犯罪问题及线索移送最高人民检察院授权军事检察机关依法处理。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推进全民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坚定决心,表明了党中央坚定不移惩治腐败的坚强意志。任何人不论权利大小、职务高低,只要触犯党纪国法,都要严肃查处、绝不姑息、绝不手软。中共中央政治局要求,各界党委要加强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高中级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加强反腐倡廉法规制度建设,发挥法规纪律作用,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不断取得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新成效。
第四个“连接”是焦裕禄提出的《干部十不准》。焦裕禄同志是县委书记的楷模,也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榜样。1962年12月到1964年5月,焦裕禄在河南省兰考县担任县委书记,短短的470多天,他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给兰考人民留下了难忘的情怀和无尽的追思。1964年5月14日,焦裕禄被肝癌夺去了生命,年仅42岁。他临终前对组织上唯一的要求是“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滩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这就是焦裕禄的梦。焦裕禄精神的影响远远跨越了兰考,跨过了河南,催生了一批又一批“焦裕禄式”的好干部。焦裕禄不仅对自己严格要求,时时事事处处为人师表、率先垂范,而且对全县干部的要求也很严格,当年他就曾明确提出过干部的十个不准,并要求每一个干部都要自觉地把“十个不准”作为座右铭。
3.一点粗浅认识
下面,我将谈谈我个人对“三严三实”的一点粗浅的认识。自古以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就十分强调自立与内醒,在修身做人、为官律已、谋事创业等方面都有过诸多的至理名言。比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公生廉,廉生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等,这些都是至理名言,都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三严三实”,既吸收了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根据现实的发展变化,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可以说,“三严三实”融古汇今,是新时期作风建设的行动指南;它切中要害,是解决当前突出问题的有力抓手;它承前启后,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续深化;它指向明确,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举措;它重在塑人,是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三严三实”,修身是基础、用权是关键、律已是根本。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必须在修身做人上练好内功,永远忠诚于党;在用权律已上严格始终,自觉廉洁从政;在谋事创业上求真务实,竭诚报效祖国。
三、认真破解人生命题
对于领导干部来说,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三严三实”的讲话精神,就是要解决好“三做”的问题——做人、做事、做官。党员领导干部第一是做人,第二是做事,第三才是做官。也就是说,做人是第一位的,做事是第二位的,做官是第三位的。学会做人才能成事,方可为官。认真解决好“三做”问题,应该是每一个共产党人所面对的永恒的人生主题。下面我针对“三做”问题谈谈个人的思考和观点。
第一,谈做人。堂堂正正做人,不正之风不染。具体说,做人的标准有五点:第一,做一个好人;第二,做一个能人;第三,做一个境界高尚的人;第四,做一个处事有度的人;第五,做一个人见人爱的人。尤其作为领导干部,最重要的就是要解决做人问题,并且要做好人。
第二,谈做事。踏踏实实做事,投机取巧不干。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所以,共产党人做任何事情都要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兢兢业业、精益求精;共产党人做任何事情都要高标准、严要求、出精品、出效益。
1.党员和领导干部做事的五条标准。一是想干事,要有这种状态和激情,想干就有激情;二是会干事,要有这种能力和胆识,会干才能出成果;三是干成事,要有这种追求和效益,成事才是终结;四是不误事,要有这种底线和坚守,误事必须要提防;五是好共事,要有这种品质和修养,合作成就未来。
2.党员和领导干部成事的五种能力。通过“三严三实”的教育,作为领导干部,要着力提升以下五种能力:一是战略思维能力,就是要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来思考问题,来放眼未来;二是辩证思维能力,学好辩证法,万事皆有度,对于很多事情都需要用辩证的思维去分析;三是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打破常规、不拘一格,继续深化改革开放;四是统筹全局能力,主要是宏观驾驭和整体协调方面;五是岗位胜任能力。
3.四类干部将走下领导岗位。2015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第一次对领导干部能上能下问题做出了实质性的规定,内容共19条,自2015年7月19日起施行。规定的施行向全社会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号,那就是,领导干部不再是铁饭碗,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开始进入一个新的状态。或者说,“新常态”一词也可以引入到干部选拔任用上,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干部选拔任用的“新常态”——能上能下。也就是,该上的上、该下的下,一定要形成这样的选人用人的机制、环境和氛围。规定的实施,意在解决“上”和“下”两个方面的问题,重点是解决“下”的问题。我国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经历了三十多年,应当说成效还是很大的,特别是在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方面,一大批优秀领导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但是实事求是地说,关于领导干部“下”的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上去了就下不来,也成为一个很大的问题。因此,要着力解决为官不正、为官不为、为官乱为等问题,把那些占位不管事、在岗不出力的干部和作风不正、品行不端的干部从领导岗位上撤下来,为德才兼备的好干部干事创业搭建舞台、拓展空间。规定特别指出,要重点解决好四类干部“下”的问题:一是不严格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不坚决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不能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的;二是违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不严格遵守廉洁从政有关规定的;三是不敢担当、不负责任,为官不为、庸懒散拖,干部群众意见较大的;四是品行不端,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伦理道德,造成不良影响的。以上是《规定》中对不适宜担任现职的干部应当进行调整的其中四点内容。
第三,谈做官。清清白白做官,不法之事不为。为官者要做到:为政清廉、执政为民;为官者要懂得:群众呼声是第一信号、群众利益是第一考虑、群众满意是第一标准;为官者要知晓:是非明于学习、名节源于党性、腐败止于正气;为官者要明白:权利具有两重性,它既能使人高尚,成就一个人,也能使人堕落,毁掉一个人。为官者耳朵要“软硬兼施”,所谓“软”,就是什么话都能听,所谓“硬”,就是不能什么话都信;为官者胸襟要宽广豁达、志存高远、虚怀若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钢;为官者要做事干净、干练;为官者要自重、自省、自警、自立;为官者要慎言、慎行、慎友、慎独;为官者还要博学多才、博古通今。
关于如何做官,古今名家也有很多著名的论断。宋代诗人吕本中讲过,当官之法,唯有三事:曰清、曰慎、曰勤。曰清,就是要清清白白、干干净净、两袖清风、一尘不染;曰慎,就是要谨慎、细致;曰勤,就是要勤政、勤勤恳恳、任劳任怨。
战国末期思想家韩非子曾讲过,“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国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则兵强而敌弱”,意思是只要去除私心杂念,实行公正的法度,就能使百姓安定,国家太平;只要抛弃自私行为,而按公正法度去行事,就能兵力强盛,克敌制胜。
林则徐当年讲过“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是说,只要是对国家有益的,哪怕是要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不能因为个人的富贵荣辱和得失去逃避、推卸责任。
宋代著名将领岳飞曾讲过“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惜死,天下太平矣”。当代著名学者姚雪垠讲过“耐得寂寞,才能不寂寞;耐不得寂寞,偏偏寂寞”,这句话讲的也非常的辩证。著名科学家周光召先生读《孙子兵法》后,在感悟现代的广大干部如何领导工作时讲了六句话,智以择向、仁以服众、敬以招贤、言以必信、勇以夺魁、严以律已。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做人与做官上,发表过很多重要讲话。2007年2月,习近平在浙江担任省委书记期间给《浙江日报》写过一篇短文。总书记在文中讲,做官先做人,做人先立德,德乃官之本,为官先修德。在历史的长河中,那些帝国的崩溃,王朝的覆灭,执政党的下台,无不与其当政者不立德、不修德、不建德有关;无不与其当权者作风不正、腐败盛行、丧失人心有关。总书记说,领导干部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也是一个普通的百姓,要会做人,做好人,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珍惜自己的人格魅力,洁身自好,做一个有高尚品德的人。2015年1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进行座谈并发表重要讲话,提出要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道德修养,追求健康情趣,把好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做到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净净做事、坦坦荡荡为官,引导全县形成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同时,也提出了四有: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他还叮嘱县委书记:“当官就不要发财,发财就不要当官。清清爽爽、义无反顾地去当官。不要把当官作为一个满足无穷贪欲、获得无限私利的捷径,那样迟早要完蛋。” 2015年6月30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4周年的时候,中央表彰了一批县委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全国优秀县委书记时,也对他们提出了四点要求:一是要做政治的明白人,二是要做发展的开路人,三是要做群众的贴心人,四是要做班子的带头人。
四、着力强化修身律已
通过学习总书记“三严三实”的讲话精神,我认为,新时期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必须在两个层面同步推进,只有双管齐下才能相得益彰。
第一,推进组织层面的建设。主要是通过制度保障来实现,也就是通过改革和完善干部制度、健全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教育管理监督约束激励等,充分发挥制度的效用,切实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应当说,我们对于组织层面的建设向来是重视的,并且先后出台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2010-2020年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暂行规定》《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等,这些都叫制度建设。
第二,推进个人层面的建设。这一点主要是通过个人自律来实现,也就是依靠每一个领导干部严格的自我管理、自我警醒、自我约束、自我激励,促进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而从中国当前的实际状况看,加强个人层面的建设更为重要、更加紧迫,并且已经到了非抓不可的时候。因此,不论是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还是“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活动,都是为了推动和加强领导干部的自我管理。下面,我从四点来谈一谈如何推进个人层面的建设。
1.管好自己是现代管理的起点纬度
我认为现代管理至少应涵盖五个纬度的内容。第一个纬度就是管好自己,这也是管理的起点纬度。任何一个领导干部,要想管好别人,首先是管好自己。领导的使命可以概括成八个字:管好自己,影响别人。也就是说,用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其他人、影响自己的员工、影响整个队伍。管好自己,具体包括三方面:一是管好自身,二是管好家人,三是管好身边人。第二个纬度是管好下级,带好队伍。第三个纬度是管好同级,也就是说,要管好同一级干部、同一个班子里的成员,要相互提醒、彼此关爱。第四个纬度是管好上级,要争取上级领导、上级机关的支持帮助。第五个纬度是管好外部,整合社会资源为我所用。这也是我总结出的现代管理的新论——五纬度论,供大家参考。
2.高官落马的根本原因是放松自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大量的事实表明,腐败问题愈演愈烈,这样下去是要亡党亡国的。王岐山同志也多次指出,我们党反腐败斗争的形势依然严峻,需要持之以恒地抓下去。开弓没有回头箭,经过近三年高强度反腐,截止到2015年7月31日,先后有120名高官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处,腐败势头得到了扼制,党风建设得到了加强,在国际国内反响强烈,并且形成的震慑和影响是巨大、广泛和深刻的。
通过对被查处的腐败官员的分析,可以总结出以下12点内容。
第一点,中共反腐败是在动真格的,任何人都不能有侥幸的心理。
第二点,十八大以来的反腐败斗争,打破了六个传统禁区:一是拿下了薄熙来;二是拿下了周本顺,打破了现任省级一把手不会被查的禁区;三是拿下了令政策,打破了有亲属为官则不会被查的禁区;四是拿下了郭伯雄、徐才厚,打破了有背景、已卸任不会被查的禁区;五是拿下了周永康;六是拿下了令计划,打破了在任副国级领导不会被查的禁区。
第三点,权利具有两重性,既能助人,也能毁人。
第四点,金钱具有两重性,权能生财,财能毙命。
第五点,美女具有两重性,英雄难过美人关。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曾说,可能有这样一些共产党人,他们是不曾被拿枪的敌人征服过的,他们在这些敌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禁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炮弹的攻击,他们在糖衣炮弹面前要打败仗,我们必须要预防这种情况。
第六点,要加大惩治腐败的力度。
第七点,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科学性、规范性亟待完善。在考核评价干部上,可以参考三个方面:一是要历史地看,不能只看一时一事;二是要辩证地看,不仅要看优点、成绩、贡献,还要看他出没出过问题、错误、纰漏;第三要关联地看,不仅要从干部自身上看,还要看他的家人、亲友以及与他相关的人做的怎样。
第八点,干部能上不能下的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第九点,对领导干部心理健康培训必须提上重要日程。中央党校田国良教授研究认为,腐败高官犯罪主要有五种不健康的心理在作祟:一是攀比心理,二是从众心理,三是弥补心理,四是侥幸心理,五是迷信心理。中纪委、中组部、监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关心干部心理健康、提高干部心理素质的意见》,我们要在今后进一步贯彻和落实该规定。
第十点,要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对新任领导干部的培养、训练、考察、监督,帮助他们驻牢思想道德底线,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权利观、地位观。这也关系到党的事业是否能够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第十一点,“小官巨贪”也不少见。其实,老百姓最痛恨的就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的那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贪腐行为。
第十二点,强化领导干部自我管理已经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必须要下工夫、下气力。高管犯罪的根本原因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放松自律。所以,官德建设亟待加强。对于那些理想缺失、道德沦丧的人来说,垮台只是时间问题。
中共反腐败的三大战役,第一是解决不敢腐,通过强力度的反腐震慑腐败分子,警示广大干部,减少存量,扼制增量;二是解决不能腐,通过建章立制,铸造好制约权利的笼子,切实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第三是解决不想腐,通过全面深入的思想教育,切实增强各级干部践行“三严三实”的思想,努力在深化“四风”整治、巩固和拓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成果上见成效,在守纪律、讲规矩、营造良好政治生态上见成效,在真抓实干,推动改革发展稳定上见成效。反腐败是世界性的话题,同时,也是永恒的任务。反腐败只有逗号,没有句号,反腐败永远在路上。
3.人格管理是自我管理的首要内容
领导干部的自我管理包括九方面内容:人格管理、心态管理、情绪管理、角色管理、时间管理、工作管理、学习管理、形象管理、健康管理。这些应该是一个领导干部自我管理的应有之义。在这九方面内容中,人格管理是作为九项管理之首的。人格,就是人的性格和品行,也就是说,领导干部必须要具备高尚的人格,并且,人格魅力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什么叫领导力?从一定意义上讲,领导力就是影响力。你能影响多少人、能影响别人多长时间、能影响别人多大程度,这些都要看你有多大的领导能力。焦裕禄同志的影响力很大,所以他的领导力也就很强,虽然他已离开我们五十多年,但至今仍然有很多人在为他感叹。因此,焦裕禄仍然活在我们的心中,他也仍然在影响着千千万万的领导干部。
古往今来,杰出的政治家、成功的商界领袖都是凭借着高尚的人格魅力维系着江山社稷,推动着事业发展。比如,刘邦、刘备、李世民、毛泽东、周恩来、曼德拉、卡斯特罗等;再比如,卡耐基、韦尔奇、松下幸之助、刘汉章、任正非、柳传志、李嘉诚等。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创始人任正非先生曾说:小胜靠智,大胜靠德。也就是说,想要达到“大胜”,仅仅有智慧是不行的,还一定要有高尚的人格魅力和品德。
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选拔干部,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决定》在第五部分“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设善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高素质干部队伍”中,强调必须要把德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首要条件。
201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与中青年干部座谈时强调,要坚持慎独慎微,面对各种诱惑保持清醒头脑,珍重自己的人格,珍爱自己的声誉,珍惜自己的形象,不断增强辨别是非和抗拒诱惑的能力,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本色。
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好干部”这个新概念,并指出,好干部就是要做到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这五句话已经写进了《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管理暂行规定》以及《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试行)》中。这“五条标准”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选拔任用干部的总方针和总原则。
4.慎独是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
2007年3月,习近平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文中指出:《礼记》有云:“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党员干部要“慎独”。特别是领导干部,他们的手中往往掌握一定的权力,因此不仅要主动接受组织、制度的监督,而且要不断加强自律,做到台上台下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尤其是在私底下、无人时、细微处,更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始终不放纵、不越轨、不逾矩。
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文中,就将“慎独”作为党性修养的有效形式和最高境界加以提倡,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
慎独,是“慎政”的基本要求。“慎政”就是谨慎从政,这是党对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之一。也就是说,要做到谨慎从政,就一定要学会慎独。具体地讲,“慎政”包括六个方面:一是慎民,就是慎重对待人民,老百姓的事情没有小事。二是慎微,要关注细节,因为细节决定成败。三是慎独,不要独揽权利,要学会分权、授权。我曾用三句话来概括我们在改革开放这三十多年所做的事情:第一句是权利再分配,关系到中央和地方如何分权,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如何分权等;第二句是利益再调整,这些年,我们在不断地调整各个方面的利益关系,就是希望让各类人群都能基本上接受和认同;第三句是资源再组合,包括物力资源、财力资源、人力资源、信息资源等各类资源的重组问题。四是慎言,讲话必须负责,三思而后言,优秀的领导者多数是先思后说,成功的领导者往往是多听少说。五是慎骄,当官切莫骄横,所有腐败高官、贪腐分子,他们在执政时都是猖狂至极的。六是慎终,一日得失看黄昏,一生成败看晚节,晚节不保也是前功尽弃。
古代庄子选人、识人有九种方法,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是:远使之而观其忠。意思是把所选之人派到远处去工作,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考察他对朝廷、对组织是否忠诚、能否自律。就如同我们现在将党员领导干部派到偏远地区和基层地区去任职一样,这也是要考察他们能否真正地做到对自己自律、对组织忠诚。
今天围绕汲取国学精华,躬行“三严三实”就向大家汇报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有不对的地方敬请批评指正。谢谢!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一博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17/8538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