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百姓心声

交通拥堵费,“收了”能否治堵?

2015年12月18日 10:23

 

【事件介绍】

北京拟2016年全国首征拥堵费 法律依据等多重难题待破

近日,北京市交通委主任周正宇介绍了“十三五”期间缓解首都交通拥堵的工作措施。其中,社会备受关注的征收拥堵费问题,也有了明确的时间表。周正宇称,未来北京将实施更加严格的需求管理,调节机动车保有和使用。2016年将研究试点征收拥堵费。

同时,2016年还计划在小客车限行、限购等方面出台新政策。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关于征收拥堵费的消息不断,但是,对于如何征收、征收标准等问题争议较大,一直未有实质性进展,北京能否成为中国首个“吃螃蟹的人”,值得关注。

交通运输部城市交通研究中心副主任吴洪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征收拥堵费是缓解拥堵和环保双重考虑,北京市在全国第一个尝试有挑战性,但是,只要有城市牵头,肯定会很快在全国推进。

北京2016年研究试点征收

截至2015年8月,北京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到557.5万辆。交通供需矛盾突出,交通拥堵已经成为首都发展面临的巨大挑战。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建议明确,实施更有力度的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适时出台拥堵收费政策及其他管理措施,切实降低机动车使用强度和中心城区交通流量。

备受关注的征收拥堵费问题,再一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拥堵费征收政策何时出台、如何征收等仍存疑。

周正宇表示,下一步,北京将围绕“规、建、管、限”开展交通缓堵工作。目前,北京市交通委已编制了2016年到2020年北京市缓解交通拥堵的总体方案。在该总体方案框架下,分年度、分阶段推出重大治理举措,现已经制定了《缓解交通拥堵行动计划》,在“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北京将启动该行动计划。

周正宇透露,未来北京将实施更加严格的需求管理,调节机动车保有和使用。2016年将研究试点征收拥堵费。不过,只是启动研究,至于如何收取及具体试点范围还要继续探讨。

吴洪洋介绍,拥堵收费是交通需求管理的一种方式,国外也有征收拥堵费的做法,比如新加坡、英国等。征收拥堵费可以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但是,需求管理的方式很多,拥堵收费只是其中的一个管理办法。

东南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副主任顾大松告诉记者,“征收拥堵费属于行政收费,就是在公共资源被特别利用的情况下,从公立原则的角度讲,特别利用的人应该通过付费的方式来表现,个体机动化出行目前的外部成本还没有完全内部化,征收拥堵费就可以实现其内部化,我比较赞成这种做法。”

5年前就有收拥堵费设想

近年来,北京市研究征收拥堵费的想法从未停止,2010年12月,北京市宣布出台28条措施缓解交通拥堵,其中提出“研究制定重点拥堵路段或区域交通拥堵收费方案,择机实施”。

2013年9月,作为首个地方版“大气十条”《北京市2013~2017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为应对机动车尾气排放问题,北京已经在全国率先开始执行第五阶段机动车排放标准,并提出研究征收拥堵费等。

吴洪洋说:“北京、上海、西安等很多城市都在研究征收拥堵费,但是,这个很敏感,哪个城市走在前面,都会有很大的压力,只要有一个城市牵头,肯定很快都会陆陆续续推进的。”

据了解,目前国际上征收拥堵费主要有两类做法,一种是新加坡模式,根据拥堵收费区域的拥堵状况进行价格调节,将拥堵费与拥堵指数挂钩;一种是斯德哥尔摩模式,根据拥堵费收费区域内的环保指数来进行价格调节,将拥堵费与环保挂钩。

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吴洪洋认为,北京征收拥堵费关键是老百姓的接受程度,拥堵费政策在中国已经研究多年,北京市第一个尝试,还是挺难的,会有一定的挑战性。

除了民众的接受程度外,作为行政收费的一种,征收拥堵费最大的问题之一则是能否做到“名正言顺”。

顾大松介绍,深圳曾经想推停车场调节费,武汉市也取消了道路停车费,这些行政收费难推进的根本原因是缺乏法律、法规的依据,从法律角度来看,北京征收拥堵费第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收费的法律依据。

“还有,现在(对征收拥堵费)更有话语权的人都是开车的人,他们的反对声可能也是最大的,受影响的主体可能是拥有话语权的人。”顾大松说。

 

征收“拥堵费”能否有效治堵?

征收“拥堵费”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与对交通违章的罚款大致相同的,都是运用经济手段,增加对某种行为的成本,从而杜绝或减少这种行为的发生。区别在于,交警的罚款是制止交通违章行为,而征收“拥堵费”是通过提高车辆出行成本,让车主看在钱的份上,减少出行或改变出行方式。这种“经济手段”在各种治理措施中是常用的,效果也是各不相同的。那么,征收“拥堵费”能否有效治堵?

这就要看“各路”车主对征收“拥堵费”敏感度。常识之下,对收费的敏感程度是与缴费人的富裕程度有关的。针对“拥堵费”再做细分,还涉及公车与私车。如果没有独立的考核指标,“拥堵费”对公车来说,几乎无关痛痒;而私家车作为一种新兴的个人消费,本来包含着高消费的主观意愿,在愿意承受各项已经不算低的行车成本的消费心态下,“拥堵费”也许是再一咬牙的事。剩下的对“拥堵费”十分敏感的,本来就是不到万不得已舍不得开车的。

真正必须配备私家车的人不是很多。这是不是说“拥堵费”对私家车出行,能产生较大的压缩作用?事实可能恰恰相反。不少私家车主都明白,买车是一项得不偿失的“赶时髦”,是一种生活档次的提高而不是生活的必须。正因为这种本来就“不计成本”的消费方式,对再次提高的费用也不会望而却步。当然,其中也有必不可少的公车和私家车,但这种车辆是无论如何都要上路的。

征收“拥堵费”,是通过提高消费成本,改变人们的消费方式。这虽然符合经济学原理,但也要分具体对象。打个比方,如果10元的盒饭增加2元,销量肯定锐减;几千元的酒席即使增加200元,未必能吓退食客。而无论公车或私家车,相对于公共交通出行,就好比酒席与盒饭。这就不难想象,征收“拥堵费”的结果,很可能是公车和富裕阶层无动于衷,而那些本来就是硬着头皮“赶时髦”的车主,更不会被吓退,只会边“骂娘”边再咬咬牙。

除去了这两头,在私家车的消费群体里,也有精打细算的理性消费者。而这部分车主对“拥堵费”的态度,可能更会在权衡利弊下作选择。他们如果没有足够的“养车”能力,是不会购买私家车的;他们如果能够接受公共交通的现状,也是不会购买私家车的;而他们肯定又是不到必要的程度不会出车的。所以,这部分人既有能力承受“拥堵费”,也不会放弃慎重选择的生活方式。

不可忽视的是,以征收“拥堵费”治堵,目的是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而不是限行。那么,其他出行方式就得依靠公共交通。然而,公共交通的现状也只是比交通“拥堵”少了一个“堵”字。私家车的增量,一部分就是公共交通的拥挤不堪,让人难以承受造成的。有车族怎么愿意“重蹈覆辙”。让人担心的是,征收交通“拥堵费”,能否启发人们对治堵形成广泛共识?鉴于上述种种,“拥堵费”这根经济杠杆可能撬不动交通拥堵的负重。

 

莫让“拥堵费”堵塞了民心

征收拥堵费若是真能治得了拥堵倒也无可厚非。但问题的关键是,无论是从收费标准来看,还是从征收区域来看,收费毕竟不是治堵之本,更不是一个万全之策。一来大部分市民会因为额外的费用开支而产生抱怨心理;二来实行区域收费还有可能招来其它片区的交通拥堵,偶尔一两次可能大家都不会太在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开支的拥堵费就会越来越多,而交通和空气环境又得不到明显的改善,老百姓的怨气必然会越来越大,到时候政府所要承受的压力就不仅仅是上级的,更多的便是来自于民众。一边要拿出整治的实效来向上级和人民交差,一边又要想办法平息民怨,如此一项“买卖”,老百姓何来受益?此时此刻若收取拥堵费,今后必然导致政府和民众的心塞。

俗话说:治病必先寻找病根。交通拥堵除了车流量增大以外,还有一个最为关键的内因,那就是道路和城市规划设计,如若城建部门和环保部门能够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也能够针对地区人口差异及经济状况作出因地制宜的规划和设计,如若交通运输等相关部门能够尽职尽责深入调查了解,多走访多学习,多研究多出谋划策,城市和道路的规划蓝图就会比较合理化和规范化。

当然,并不是指责政府的不为或者乱作为,只是想以此说明一个问题:整治交通拥堵,不能简单粗糙地依靠拥堵费来整治,要治也得从政府自身入手,重新规划道路交通自然会费时费力又费财,当务之急就不仅要想办法尽量减少财力物力的消耗,又要争取在整治交通堵塞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得到民众的支持和拥护。

要遏制交通拥堵,政府和社区、单位都有责任,限号本来是最理想的上上策,但关键是在执行时要有相关部门的监督,社区、单位对小区、职工的出车情况要做具体的登记备案,并公开监督举报平台;另外,同事之间,邻居之间“拼车”上下班也能够尽可能地减少车流量,同时又节约了生活成本,减少了空气污染,同事关系、邻里关系也会更加融洽,这样的整治策略也才能体现民本思想。

 

【启示与思考】

为缓解北京日益拥堵的交通压力,曾经因故“搁浅”的“拥堵费”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无论从北京交通拥堵的严峻形势上看,还是从政府部门发布的相关信息来看,开征“拥堵费”似乎已经“箭在弦上”,何时实施只是“只欠东风”的问题。

北京要开征“拥堵费”,关键问题在于“拥堵费”的设计和征收要做到公平、合理。从公平上看,“拥堵费”标准显然不能单纯靠多少钱来界定。因为,对于那些住别墅、开豪车、家里拥有多辆车的人来说,再高的“拥堵费”在他们眼里也是小菜一碟。如果最终“拥堵费”限制了大众的出行,反而成了给有钱人“花钱买通行权”,显然有失公共道路公平的路权。从合理上看,城市拥堵往往呈现多点化、常态化,哪些区域需要规划设置“拥堵费”,出入该区域的机动车如何计算“拥堵费”等,需要合理布局。此外,常驻该区域的市民怎么办?每天回家和上班的长时间停车岂不是将面临巨额的“拥堵费”?这些问题显然也需要精打细算、反复论证。

拥堵费的征收不是个新话题,从其屡屡进入公众视野,引发广泛讨论也可以看出民众对这一议题的关切程度。当然,就目前的政策来说,“研究”并不意味着,未来一定要开征,也体现了审慎决策的态度。对一个城市来说,对一些敏感议题进行研究,才有可能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听取多方声音,最终会寻找到最可行的解决方案。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18/85402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