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周大新:中国廉政文化浅说
2017年10月07日 12:23
周大新 著名军旅作家,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
完整视频:http://www.71.cn/2015/1218/854207.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5/1218/854210.shtml
PPT:http://www.71.cn/2015/1218/854266.shtml
人文专辑:http://special.71.cn/151218/
朋友们,大家好!我今天讲的题目是《中国廉政文化浅说》。在讲廉政文化之前,我们先把“廉”和“政”这两个字说清楚。“廉”字的最初涵义是指堂屋的侧边,它是一个方位词,这个记载在讲述古代礼制的《仪礼·乡饮酒》这本著作里。在这本书中说:“设席于堂廉东上”。那就是指堂屋的一边,“廉”最初的意思是一个方位词,和我们今天理解的不太一样。
用“廉”表现政治行为,出自《周礼·天官冢宰》,“以听官府之六计,弊群吏之治: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这里边的“廉”,开始表现政治行为,和方位词的意义已经有变化了。东汉王逸在注释屈原的诗时说:“不受曰廉。”这个时候把“廉”的定义说得很清了,就是不接受别人的东西。汉代以后,“廉”才成为官吏的一种职业道德。“廉”字的含义有这么一个演化过程。
“政”在《释名》这本书中,它的解释是“正也”,正确的“正”,要求官员有正直、正义的品德。在最初的时候,政治的“政”和正确的“正”是一个意思。
把“廉”与“政”合在一起,成“廉政”一词,最早出现在《晏子春秋·问下四》里,在这部书中,景公问:廉政而长久,其行何也?这里说的“廉政”就是廉洁政治。廉政的反义词是为腐败。这是“廉政”这个词的由来。
下边我们说说廉政文化的定义。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的一种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是关于廉政的知识、信仰、规范、价值观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社会评价的总和。它的内容非常丰富。我们今天要讲的第一个问题是廉政文化的形成原因。
一、廉政文化的形成原因
我们知道,在原始社会初期,还没有关于“廉政”思想的提出,为什么呢?因为那个时候物质很不丰富,没有剩余财产,人们基本上是摘野果子吃,打野兽吃,基本上每天生产的劳动所得,当天就消费完了。这样也就没有关于公共权力的需要。只有当社会上物质资料生产相对丰富,私有制出现以后,需要专门从事社会管理的官员之后,人们才开始担心官员滥用管理的权力,这个时候才出现关于廉政的呼吁。所以“廉政”是在公权力的出现之后产生的。原始社会末期私有制出现以后,物质资料丰富了,当天生产劳动有剩余,需要保存,需要有人来管理,那么这时候人们就担心负责管理剩余财产的这一部分人可能会出现贪腐,于是,廉洁政治就成为了人们的诉求,廉政思想开始萌芽。
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到4000多年前炎、黄、尧、舜、禹五帝时期,还没有关于廉政的理念和说法。
到夏商周时,开始设立称之为“方伯”的官员,他受命于王,对称臣纳贡的异性诸侯和分封的同性诸侯进行监察。
春秋战国时,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提出了以民为本,清廉节俭,举贤任能,正己修身等思想,这为廉政文化的发展,注入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到秦朝的时候,开始设立监察史和监御史。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严密的独立巡视系统。
之后,历朝都有廉政的措施和制度。这是因为皇帝需要任命众多的官员来帮其管理社会,这就必须有对官员廉洁的要求,不然,社会财富就会很快流入各级官员的手中,使皇室被掏空并引起民愤,最终引起朝代更替。
这是廉政文化生成的过程。下面,我们就讲讲廉政文化的创造者。
二、廉政文化的创造者
廉政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分支。究竟哪些人参与了廉政文化的创造?我认为,至少有4股力量参与了廉政文化的创造:皇帝、有见识的思想者、有远见的官员和普通百姓。
第一,皇帝。
皇帝是廉政文化的创造者之一,他们从维护自己的利益出发,要求自己起用的官员要廉洁,从而参与了廉政文化的创造。历史上几乎所有头脑清醒的皇帝,都有关于廉政的要求,都提出过关于廉政的措施。
两晋南北朝时的晋武帝十分重视廉政监察,他在268年诏令说:“郡国守相,三载一巡行属县,录囚徒,理怨枉,详察政刑得失,知百姓所患难苦。若长吏在官公廉,虑不及私,正色直节,不饰名誉者,及身行贪贿,陷黩求容,公节不立,而私门日富者,并谨察之。”就是说,郡国的守相,每三年要巡行属县,察看政行方面的得失,了解百姓的难苦,然后发现哪些官员公正廉洁,哪些官员贪污受贿,做到心中有数。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也是对中国廉政文化有过贡献的一个皇帝。他曾经对御史台的官员说:“国家立三大府,中书总政事,都督掌军旅,御史掌纠察。朝廷纪纲尽系于此,而台察之任尤清要。卿等当正己以率下,忠勤以事上,勿委靡因循以纵奸,勿假公济私以害物。”朱元璋在位几十年间,对廉政的要求非常严格,下边我们还要讲到。
另外一个对中国廉政文化贡献的皇帝是康熙。康熙是康雍乾盛世的开创者,他在上谕中多次强调:“官以清廉为本”,“治天下以惩贪奖廉为要。廉洁者,奖一以劝众;贪婪者,惩一以儆百”。就是治理天下要以惩治贪贿、奖励廉洁为最重要的事情。奖励一个廉洁的人,能劝导很多官员廉洁;惩治一个贪婪的官员,会让好多人引以为戒。
第二,有见识的思想者。
他们从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目的出发,要求皇帝不奢靡,官员不贪占。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放于利而行,多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说人啊,只要你自己身子正了,即使你不下命令,下边也会跟着你做;如果你自己身不正,你光让下边去做,虽然有命令,但他们也不会去服从的。
孟子,是儒家的亚圣,他在《孟子·离娄下》中说:“可以取,可以不取,取伤廉。”就是说一个东西可以拿,可以不拿,拿了伤一个人的廉洁名声。
陈襄,也是一个思想者,他在《州县提纲》中说:“居官一陷贪墨,终身不可洗涤,故为官以廉为先。”
明朝薛瑄在《薛文清公从政录》中说:“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其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又为次也。”
清人汪辉祖在《学治臆说》里边说到:“欲为清白吏,必自节用始。”就是说,你要想当一个清白的官,必须从节约自己的用度开始。如果你整天想吃好的、穿好的、用好的,俸禄肯定不够用,这时候你就会想办法去贪污。所以,你想当清白的官员,必须从节约用度开始。
第三,有远见的官员和普通百姓。
他们用各种办法来呼吁官员廉洁,以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这个群体不能用命令的办法要求官员廉洁,他们只有通过其他方式来呼吁官员廉洁,进而保护自己的利益不受侵犯。他们会用哪些办法呢?其中一个就是创作戏剧,歌颂廉吏。
大家知道,历史上歌颂廉吏的戏曲很多,有《海瑞罢官》《老包下陈州》《廉吏于成龙》等。人们用这个办法来确立价值导向,告诉大家只有廉洁才能受到人们的尊敬。
还有一些普通官员、老百姓,用撰写对联的方法来警醒官员。这方面的对联很多,比如,“贤能兴家,廉可避祸”。就是说做官要贤明廉洁,贤明能让家庭兴旺,廉洁可以让家庭避开灾祸。这个在我们国家传得很广。
“水清沙会洁,官贤弊自绝”。水清了,沙也会干净,官贤明了,弊病自然就绝了。还有,“一文虽微,能污清白人格;万金价昂,难收公道人心”。一文钱虽然微小,能把你的人格给玷污了,你贪污了万金,当然很有钱,可是公道人心却离你越来越远。还有,“多植荷花塘能清,勤反腐败政可明”。类似的对联很多,人们就用这些对联来警醒官员。
还有一种方法是创作廉诗,来劝戒官员。明朝有一个人叫杨继盛,为官清正,写过一首《自说》诗:“饮酒读书四十年,乌纱头上是清天。男儿欲上凌烟阁,第一功名不爱钱。”
也有一些官员,写作廉诗劝戒同行。明朝宣德年间,贵州巡按吴纳在离任返京途中,贵州三司派人送来黄金百两,被吴纳拒收,吴还在礼盒上题诗一首:“萧萧行李向东还,要过前途最险滩,若有赃私并土物,定教沉在碧波间。”
明朝宗室朱载育做过一首规劝诗,这首诗写得也很好。
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
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
盖下高楼并大厦,床前缺乏美貌妻。
娇妻美妾都娶下,又虑出门无马骑。
将钱买下高头马,马前马后少跟随。
家人招下十数个,有钱没势被人欺。
一铨铨到知县位,又说官下势位卑。
一攀攀到阁老位,每日思量要登基。
一日南面坐天下,想与神仙下象棋。
玉皇与他把棋下,又问哪是上天梯?
上天梯子未做好,阎王发牌鬼来催。
若非此人大限到,到了天上还嫌低。
欲壑难填,朱载育劝诫人们要控制欲望。如果不控制,你永远没有满足的时候。这是我讲的第二个大问题,哪些人参与了廉政文化的创造。
三、廉政文化的主要内容
下边讲第三个大问题,廉政文化的主要内容,这是我们今天讲的重点。
我们刚才说了廉政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分支,那么,它究竟有哪些内容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官员廉洁之益与害论述。
宋代真德秀在《西山政训》中说:“凡名士大夫者,万分清廉只是小善一点,贪污便为大恶不廉之吏。如蒙不洁,虽有他美,莫能自赎。”就是说,清廉是基本要求,算是小善,但是你一旦贪污,就会成为不廉之吏,即使你在其他方面很优秀,但也是白搭,莫能自赎。
我们知道,现在有一些抓起来的“大老虎”,是很有本领的,当时南京市委书记、市长都被抓了。据说他们两个当地市级领导的时候都很有本领,很有才华。但是一贪污,尽管你有才华也白搭了,老百姓不用,不要了。这就是廉洁与否的害处和益处。
元代张养浩在《牧民忠告》中说:“况一身之微,所享能几?”说你这么微小的身体,能享受多少东西呢?“厥心溪壑,适以自贼,一或罪及,上孤国恩,中殆亲辱,下使乡邻朋友蒙诟包羞,虽任累千金,不足以偿一夕缧绁之苦。”就是你要决心跳到那个深涧里去,当这个贼,对上,你辜负了国家对你的恩情,辜负了皇恩;对中,让你的亲人受辱,现在有一些官员被抓,基本上父母就是抬不起头来。有的是妻子、儿子一块抓。对下,让你的邻居朋友都觉得丢人。这个时候,虽然你家里积累了千金,却不足以抵消你一晚上的牢狱之苦。
康熙皇帝在《御定人臣儆心录》里说:“贪官罔利既久,丛怨必深,既众论之所难容,必王章之所不贷。即令偶逃国宪,坐拥家赀,而天道忌盈,多藏贾祸,讵得长享富贵哉?”这个意思就是说,你当一个贪官,你贪占国家的利益久了以后,你得到的抱怨必然深,好多人心里对你恨。一旦抓住你,定会严惩不贷。即令你偶然逃脱了国法的制裁,坐拥很多家财,但是天道忌盈,你就能长享富贵吗?其实历史事实反复证明,的确是这么回事。很多贪污的人,贪污了大量财产的人,并没有享到富贵,经常被贪污来的财产弄得战战兢兢、胆战心惊,吃不好睡不好,哪能长享富贵?这是第一个内容,就是中国廉政文化的第一个内容,是关于廉洁与否益处与害处。
第二,廉洁有德的社会道德标准的确立。
礼义廉耻,这个成语的形成和使用,其实就是在中国古代确立社会道德标准。
“礼义廉耻”出自春秋时齐国管仲的《管子·牧民》:“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何为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礼不愈节,义不自进,廉不蔽恶,耻不从枉。”
礼,就是不能越出应有的节度,尊敬适当的态度和行为;义,就是自己不推荐自己,公正无私;廉,就是廉洁不贪;耻,就是知羞耻,不与不正派的人在一起,对不当的行为有羞耻之心。“礼义廉耻”四个字,是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标准,这个标准确立了,就能在道德层面上来保证官员廉洁导向。如果真正按“礼义廉耻”这四个字做了,那么你就是一个廉洁的干部。这是中国廉政文化的第二个内容,就是社会道德标准的确立。
第三,各代建立的保证官员廉洁的制度。
我们知道,历朝历代为了使官员廉洁,都制定了一些制度,这些制度是中国廉政文化的内容。我们讲几个主要的制度。
1.不定期开展清洗、整治行动
为了惩罚违犯廉政规定的官吏,历朝历代发起了很多次的清洗整治行动。明朝洪武年间的空印案,就是一次大的清洗行动。明初规定,每年各布政使司、府、州、县均需派计吏至户部,呈报地方财政的收支项目及钱谷之数,若数字不相符,即被驳回重造账册,并需加盖原衙门官印。各布政使司因离户部教远,为免往返奔走,计吏便持盖有官印的空白账册,遇有部驳,随时填用。该空账册盖有骑缝印,不做它用,户部从不干预。1375年,也就是洪武八年,考校钱谷书册,明太祖得知空印事后大怒,下令严办。自户部尚书至各地守令主印者皆处死,佐贰以下杖一百,充军边地。被杀者达数百人。
第二个案子叫郭桓案,洪武十八年,户部侍郎郭桓,勾结北平承宣布政司官员侵吞各地上交国库的秋粮,偷盗库存金银和钱钞,被御史余敏等举告,后查证属实,国家损失2400石精粮。朱元璋大怒,将六部侍郎以下皆处死,各省官吏死于狱中达数万人。
还有一件,雍正10年,河南学政俞鸿图主持乡试的时候,违规把21岁的小妾带来,这个小妾自作聪明,她想办法趁俞鸿图高兴的时候,把试题偷偷拿了出来。弄出来以后偷偷地让仆人拿出去卖,卖给富人那些孩子们,卖了多少呢?卖了一万多两银子,当时她非常高兴,觉得我可做了一件聪明事。结果呢,卷子收上来以后发现一些根本不学习的富家子弟都答得非常好。于是,寒门子弟就觉得很奇怪,他们就开始告官,这个事情闹得全国都知道了,甚至要爆发群体性事件。这时候雍正知道了,他非常生气,一查到底,原来是这么一回事。雍正亲自批示腰斩俞鸿图,腰斩是一种非常严酷的刑罚,他不是砍头,人马上就死了。腰斩之后,人很难马上就死,特别痛苦。加上过去那些刽子手,他们是负责行刑的这些人,如果给他们送了礼,他很快一刀把你杀了,让你死得很快,少受痛苦。但是俞鸿图是从办公室里被突然抓走的,他身上没有带一文钱,结果也没有办法给行刑人送钱,行刑人就故意慢慢地折磨他,让他饱受痛苦。最后,俞鸿图蘸着自己的血,用手指头在地上连写七个“惨”字方自气绝身亡。有人考证,由于行刑时形状甚为凄惨,雍正帝亦恻然不忍,遂宣布废除腰斩刑。这是刚才讲的建立廉政制度的一个方面。
2.设立专职监察机构
各朝都注意设立专门的监察机构。秦汉时的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这都是管监察的。明朝的都察院,他们负责密报密查,发现什么情况,他们可以直接越级报告,然后皇帝又命令他们秘密调查,查清以后开始整治。
3.高薪养廉
清代设有养廉银,1723年创立,此钱来自各地的火耗和税赋,通常为薪俸的10—100倍。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年薪155两,养廉银则达10000两。只要你廉洁了,到年底给你10000两银子。台湾总兵年薪67两,军事加给144两,养廉银多达1500两。这是用高薪养廉的办法。
4.建立考核制度
我们今天对官员有考核制度,历朝历代也都有考核制度。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尚书》中就有了三年考迹的说法。唐代以“四善二十七最”作为对官吏的考核标准。四善是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始勤匪懈。明代是以“考察法来考核的,它有专门的考察法。这是中华廉政文化内容的第三个方面。
第四,各朝褒扬廉洁官员的手段和方法。
对于廉洁的官员,每个朝代都注意对他们进行褒扬,这也是鼓励官员廉洁的一个重要措施。
第一个方面,颁布特招,褒扬勉励。皇帝下旨,对一些清廉的官员进行褒扬和勉励。
第二个方面,特许“奏事不名,入殿不趋”。什么是“奏事不名”呢?过去,大臣进朝上殿以后,在奏事的时候要先说“臣什么什么来奏事”,必须先报上名字。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清廉的官员,皇帝知道你,那么可以特许你启奏的时候不用先说名字,直接奏事。什么是“入殿不趋”呢?我们知道,过去有要求,大臣上殿要快步走,然后到那儿跪下。如果你是一个特别清廉的官员,皇帝知道以后,会特许你入殿按正常步速走,不要快步走。这也是有尊严的一个表现。
第三个方面,恩准丧事逾制破格,恤典格外从优。就是说你家里有人去世了,允许你超越规格来办丧事。过去你放几声炮,用什么样的棺材,多少人抬,都是有规矩的。但是如果你是一个清廉的官员,皇帝可以恩准你逾制破格,然后给你的抚恤金也特别多。
第四个方面,画像立祠,宣示于众,以彰有德。就是说,对那些非常好的清廉之官,可以给他们立祠堂,宣示于众,让大家都知道他,以表彰他的德行。
第五个方面,赐金银、赐宴、优先晋阶、赐爵。对清廉之官,可以赐给他们金银,皇帝送给你的。然后,在某一个地方,皇帝请他吃顿饭,那也是很高的荣誉了。
第五,历代惩处不廉洁官员的措施。
历朝历代,贪官都很多。学者王亚南说过,中国古代官僚的生活就是贪污生活。明末清初的文学家、史学家张岱曾在他的《夜航船》一书里搬着指头数了很久,才找出了四十位清官。故惩治贪官成了历代统治者都要做的一件事。那么怎么惩治呢?《秦简》中的惩贪律条是:“官吏私自借用县库金钱的,与盗窃同样论罪。按秦律量刑标准,偷摘别人桑叶价值不到一钱的,罚服30天徭役。五人以上偷盗,脏值一钱以上的,要斩左脚。”正常的粟价是1斗米3钱,即3个秦半两,那你偷一斗米是三钱,超过1两了,按律左脚就要斩掉了,所以在秦朝量刑是非常严格的。
汉代法律规定,贪贿者,挪用官钱者,皆处“弃市”,即死刑。就是贪污贿赂、挪用官钱的,马上把你杀了。
《唐律》规定,受贿罪,一尺杖一百,一匹加一等,十五匹绞。那时,是以绫罗绸缎作为标准的。贪污一尺绫罗绸缎打一百板子,贪了十五匹绫罗绸缎,那不说了,把你绞死,判死刑。
《大明律》规定,官吏贪六十两银者割其首级。官吏受财枉法,一贯以下杖七十,八十贯处绞刑。受财而不枉法,一贯以下杖六十,一百二十贯杖一百,流放三千里,永不再用。这规定非常详细,非常严酷。但就是这样,还是贪官不断出现。明代的严嵩被抄家时,抄出黄金3万两,白银200万两,查抄的清单就6万字,他家里查出什么东西,这样一笔一笔记下来,就记了6万字,看贪污了多少钱。
清代的和珅,从他们家抄出来的家财达8.8亿两白银,相当于国家10年财政收入的总和。和珅贪赃枉法是非常有本领的。乾隆53年,两广总督孙士毅到越南平叛成功,被皇帝任命为兵部尚书。回京候任的时候,皇帝要接见他,他在宫前等候接见的时候,和珅走过来。和珅说,哎呀大英雄,你从前方回来,有没有带什么好东西?孙士毅说,没有带什么好东西。但是他手上正在玩弄一个东西。和珅一下子看到这个东西,他上前抓过来说,我看看你玩的是什么东西?一看是一个非常精致的鼻烟壶,这个鼻烟壶是用一个很大的珍珠雕成的。和珅说这真是宝物啊,能不能送给我?孙士毅说,不敢不敢,这件我本来是带给皇上的,已经给皇上通报过了,不能再转送给你了,真是抱歉。和珅笑着说,我赶紧给你,你送给皇上吧。然后他就走了。但是几天以后,孙士毅又见到和珅的时候,发现和珅手里拿了一个鼻烟壶,正是他前几天送给乾隆皇上的那个,他非常吃惊。说我送给皇上,怎么又到他手里了。最后他经过仔细查问才明白,和珅当时享有特权,因为乾隆帝对他宠信,和珅可以随意地出入内务府的仓库,和珅到内务府的仓库看见这个鼻烟壶,他就拿走了。可见和珅贪贿已经到了何等胆大的程度?没有人能制约住他。所以学者王亚南说,历史家昌言中国一部二十四史是一部相砍史,互相砍杀的历史,但从另一个视野去看,则又实是一部贪污史。
四、廉政文化在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中国廉政文化对于中国的历史发展起着很大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使腐败的速度变慢,延长皇帝的在位时间,使朝代更替不过于频繁,让老百姓少受战乱之苦。我们知道每个朝代都不可能不腐败。但是廉政文化,它能使腐败的速度变慢,延长一个朝代的在位时间,延长皇帝的在位时间,使这个朝代更替不过于频繁。我们知道每一个朝代更替,通常是通过农民起义、连年战争来实现的。那么这个战争打下来,真正受苦的是谁?是老百姓。
我的家乡南阳在汉朝的时候,人口就达到190多万。朝代更替到元朝的时候,南阳只剩4900多人,今天是1200多万人。可是在元朝的时候只剩不到5000人,就是因为当时的朝代更替、战争频繁,人们都被杀绝了。廉政文化让腐败的速度变慢,延长皇帝的在位时间,其实也是对老百姓有好处的,这是廉政文化在历史上所起的第一个作用。
第二个作用是减轻百姓的经济负担,使他们生活的状态得到改善。如果朝代腐败厉害,那么他从老百姓那里要的赋税也就特别多,老百姓的经济负担就会更重,他们的生活状态就会更糟糕。在一些朝代里面,因为苛捐杂税太多,老百姓种一亩地,比如他能收入十两银子的话,自己能享受一两都不得了了,其他九两都被各级官员拿走了。廉政文化在历史上起的作用,就是部分减轻了百姓的经济负担,让官员对自己的行为有所约束,使百姓的生活状态得到改善。
第三个作用,就是鼓励人们以清廉修身,使社会始终有一股正气存在。正是有了中国廉政文化这么一种文化形态的东西存在,在我们中国社会的一些时期,读书人以清贫示人,以清高修身,以家贫但有气节作为骄傲的资本。
今天有些人看不起穷人,谁家穷就觉得他没本领。其实在历史上有一些时期,有一些读书人恰恰是以清贫为傲。
有一次,有一个皇帝去打猎的时候,听见前边传来吹唢呐的声音,好像是在办丧事。皇帝就叫他手下的人去看看什么人在办丧事,一看以后,说是一个大臣,当年当过咱们朝的宰相,然后他告老返乡,现在去世了,他的家人在给他办丧事。皇帝一听,咱们去看看。马上骑马就到这个家里,到家里一看,家徒四壁,葬礼办得非常节俭,一看就是清廉之人。皇帝非常感动,当即让他的下人拿出一些银两赏给这一家,说我没有想到我还有这么清廉的官员。正是有廉政文化在起作用,所以我们中国社会始终有一股正气存在,没有彻底腐败,导致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衰亡。
五、廉政文化在当代的接续传承及意义
从皇帝被赶下台到民国建立,尤其是共和国成立以后,社会交由执政党,也就是我们共产党内的一批精英人物来管理。这时,仍然有一个廉洁为官和廉洁从政的问题需要提出来。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对廉洁从政都有新的论述。党和政府提出和制定了一系列廉政措施和制度,接续和丰富了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文化。特别是十八大以后,我们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廉政举措、政策制定,这些都接续和丰富了中国历史上的廉政文化。这样做的意义有哪些呢?
第一,保证人民创造的财富,能为人民自己所享有,不被贪官据为己有。因为有这些廉政措施制度,我们人民创造的财富才能为人民自己所享受。大家知道这几年,在十八大以后,我们抓了好多“老虎”,也拍了很多“苍蝇”,特别是“老虎”家里,有的藏了上亿的现金,有的有几十公斤的金条。我们知道,现在一千万人民币就可以盖一所不错的小学。上亿的现金,这本来是人民自己创造的财富,拿出来盖小学就可以盖10所不错的小学。这些“老虎”把它贪污了,放在自己家里,也不敢用,藏在那里,人民创造的财富不能为人民所享受。所以廉政文化现在就是要保证人民创造的财富为人民自己所享受。
第二,保证社会上有一股清风正气流动,让国人对未来充满希望。我们现在这些廉政制度和措施,保证社会上有一股清风正气流动,让国人对未来有希望,不绝望。比如高考,前些年各地不断有舞弊作弊的情况,如果不及时治理,使高考变得不公平不公正,那么平民子弟就觉得没有奔头,我们再学习也没有用了。廉政文化得到丰富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各种考试进行了严格、公平、公正的保证。作弊的行为都要进行制裁。现在,高考作弊的,公务员考试作弊的可以判刑。这就比较公平公正了,老百姓的子弟就觉得只要我凭本领奋斗,我就会有前途。如果大家都作弊,谁权力大,谁家富,谁就可能考上,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充满绝望感,充满绝望感以后,就会出问题。
第三,保证我们党的执政地位不受挑战,不丧失执政权力。我们知道,如果一个执政党的腐败达到一定限度,达到老百姓忍耐的限度之外,那就会造成大问题。东欧那些国家当年就出现了这些问题,很多执政的共产党丧失了这种权力。那么党的执政权没有了,党员就遭到嘲笑、歧视、辱骂。所以中央现在提出来,能不能把廉政问题搞好,是直接关系到我们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
第四,保证社会不出现动乱,使国家不陷入分裂和外敌入侵的危险。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如果廉政问题处理不好,腐败非常严重,就很容易使社会出现动乱。在这方面有不少前车之鉴。像埃及的穆巴拉克,因为执政的年头太多,他的政权腐败非常厉害。他的孩子借他的力量搞一些腐败行为,后来出现了很多抗议的人群,最后他下台了,现在又把他判决了。他不仅失去了政权,国家也陷入了困境。利比亚卡扎菲,他这个执政也是腐败很严重,最后导致民众愤怒起来。当然,有外边一些国家趁机捣乱的原因。可是腐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几乎导致外敌入侵,最后把他打死了。美国参与了这次倒卡扎菲的事变。再就是乌克兰的亚努科维奇,这里有政治斗争的因素,但是与他没有注意抓好廉政,政府腐败也有一定的关系。你看乌克兰现在是什么样?国家几乎陷入破产的境地。所以,廉洁、廉政文化得到接续和丰富,对我们今天是非常有意义的。
六、今天重温中国廉政文化的好处
第六个问题,我想讲讲我们个人今天重温中国廉政文化的好处。我觉得好处有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是可以帮助我们认清人性的阴暗面,随时提醒自己不蹈前人贪婪的覆辙。
人性有好多方面。其正面美好正常,其背面阴暗可怕。自利是人性的正面,贪婪是人性的背面。自利很容易变成自私,然后滑向贪婪。这是人性的正常内容。如果不控制这个东西,对人性的这一部分内容不控制,那么就容易堕入贪婪的泥潭里去。
我们刚才讲到那一首描述欲望的诗,就是说人的欲望是没有尽头的。除了政府层面来制定措施制度对人的欲望进行约束之外,你自己还要进行自我约束,对人性阴暗的部分要自我约束。廉政文化发展史告诉我们,当官其实与挖煤一样充满危险。我们知道,挖煤的人希望挖到更多的煤,他不停地往有煤层的深处去挖,这样就会有遇到那些可燃气体、可爆气体、坍塌等危险。官员每天和金钱、利益相接触,你要做决定,做了决定以后对一些人就会有利,对那些有利的人就可能感谢你,给你钱给你东西。如果你被金钱和物质激活了人性里边的那种贪婪,那你每天都可能面临深渊,都可能走进深渊。一旦因为贪婪而被钉上“耻辱柱”之后,后人也决不会给你平反。
从历史经验看,凡是因为贪污这个罪名被定了罪了,后代绝不会给你平反,不管是隔了多少代,人们都不会给你平反。因为政变、病变、情变引发的人生悲剧,会赢得同情。你参与某一次政变,你得了什么严重的病,你感情上遇到了什么问题,比如说有什么绯闻引起的什么人生悲剧,这个都可能会引来同情,或者若干年以后大家会同情你,说他是怎么怎么着,他的用心是怎么怎么。但是贪婪引发的悲剧,会遭到群体痛恨,所有人都恨你,这是一种最彻底的人生悲剧。我们知道,有些人贪污是为了孩子。但是,当你因贪婪、贪污被定罪以后,你的孩子最后也会抛弃你,觉得我的父母为什么要贪污,把我们弄得没法做人。过去历朝历代都是,贪污犯的孩子最后没法在本地做人。没有办法,他们改名换姓到深山里去,避开人群,隐居到山里。你被定为贪污犯以后,你的孩子也恨你,也不同情你,最后连你的姓都抛弃。这是廉政文化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就是我们必须对人性的阴暗面有所警惕,随时提醒自己,不蹈前人贪婪的覆辙。
第二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生的平衡法则,学会放下和寻找心理平衡。
廉政文化的发展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得失通常都呈平衡状态。没有只得不失的人,也没有只失不得的人。基本上是有失有得,得失相当。你在某方面得了,就在必然另一方面失去东西。你在一方面失去了,有可能在另一方面获得了。
历史上有“散财消灾”的说法。就是你的财产聚敛到一定程度,你必须散一部分,你不散就可能遭来灾难。农村有那种富人,富了以后,他根本不给邻居做好事。那么,邻居就心里不平衡,就可能会对他有些小动作。如果你散财,把你自己的财产分给邻居一些,给他们一些施舍,给他们一些关照,那么邻居就会尊重你、敬佩你,说你的好话,这叫散财消灾。这个平衡法则还体现在,你的职务高了,对你监督的级别也就提高了,外国对你的监听也就经常了,隐私的保护程度就降低了。遭到妒嫉暗算的可能性大了,声誉被破坏、人身受伤害的可能大大提高了。请你吃饭需你陪喝酒的人多了,血压和血脂都提高了,这就是你失去了。你的职务提高了,但是你跟着会失去很多东西。有一些人,职务没有升高,但是他获得了另外一些东西,就是更多的自由时间。你想,你要是当一个省长、省委书记,你不方便随便看电影,不方便随便去看戏了。因为一旦人们发现,就会一下子围过来,你不愿在那些场合露面。如果是一个普通官员,他就可以随意买一张票,去看电影、看戏、听音乐,大家很随意,这就是平衡法则,有得有失。
当你得到了东西,别得意忘形,相反要警惕。比如说,如果你一下子买彩票中奖了,得到了几百万。如果你不警惕就可能出事情,你别看你得了几百万块钱,有的上千万,反而把灾祸引到家里。有这么一个出租车司机,他买彩票一下得了几百万。这几百万怎么办呢?首先他自己家里人都来问他要钱,说你一下子这么多钱,你不给我们一点支持?他就给他姐姐、哥哥、弟弟都分了一点。那么他妻子就不满意了,说:“哎,这钱都给你们家亲戚去了,为啥不能给我们家呢?”就天天吵。他就也给他妻子家的人一部分,但是妻子不满意。天天跟他吵,说你给得太少了,给你家多,给我家少。吵得他很烦,那一天开车出去,想着我活得太窝囊,然后心里一烦不活了,把车照着一个桥下冲出去,最后车毁人亡。这就是得了以后反而惹来了祸。所以,你失去东西时不要太沮丧,要安慰自己,我的人生不需要它,要尽快找到一个心理平衡。一个人得和失以后,得了别得意忘形,失了不要沮丧,这才是人学会放下的一个表现,从心里和手里放下,这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第三是可以帮助我们明白政界的升沉规律,确立自己的追求方向。
廉政文化发展史告诉我们,政界也就是官场有一条升沉规律,这就是:廉不一定升,但廉不会降。贪可能升,但贪可能会让人生奋斗成果归零。我们知道,即使贪官他也喜欢廉洁的官员,他也喜欢他的下属是廉洁的人。因为大家都贪,就可能暴露问题。那么廉洁的上级,喜欢廉洁的下级,这是没有问题的。不廉洁的上级,他也不会把一个廉洁的下属给降职了。这就是廉不一定升,但廉不会降。贪呢,贪可能升,有一些人贪污,他不停地给上级送礼,他可能升。但贪可能让人的奋斗成果归零。以廉立官场,会收获威信、威望和尊敬,所以我们当官做人要有三个敬畏。
第一个敬畏就是敬畏民众。民众在过去没有话语权。但是他口口相传的力量巨大,大家用口口相传,说这个人不错,那个官员很好,那个官员很差,这个力量很大。尤其是我们现在又有了新媒体,有了微信,有了短信,这个不得了。所以说你必须敬畏民众,要对民众保存一份敬畏之心,要为他们服务,而不是欺压他们。要用自己的才华,造福民众,而不是想把民众的利益拿过来归自己。
第二个敬畏是敬畏历史。史书记载会让你的家族永远蒙羞。我们知道,到一定级别的官员是要进入史书的。在中国,当到县一级官员应该都会进入县志,甚至乡镇党委书记、镇长、乡长都可能进入县志。如果你被抓了,被判刑了,那被县志记载下来,你这个家族就永远蒙羞,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所以对历史,我们要存一份敬畏之心,要想到我们的所作所为都可能进入史书。
第三个敬畏是敬畏天地。这里说的天地不是指神灵,是指人世间的规律。作恶有报应,贪污就是作恶。贪了要想人不知,很难。只要贪了就会有报应,这个报应呢,有组织上的惩处,即使没有组织上的惩处,也可能有报应,这个报应就是你的惊恐不安,会损坏你的身体。有些人,他贪污了一些钱放在家里不敢花,不敢被别人发现,送给亲戚怕亲戚说,放在家里怕别人发现,整天提心吊胆,这肯定会损坏身体。我们知道,身体健康和人心里的安宁是有关系的。心里整天惊恐不安,身体怎么可能会好?这也是一种惩处和报应。所以说敬畏天地,也应该成为我们注意的一个问题。
我今天就中国廉政文化谈了一些感受和体会,中间有一些不准确、不妥当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潘攀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7/1007/85427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