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专题 重大会议专题 经济工作会议专题 2015中央经济工作会议

铸就中国梦 成就世界梦

2015年12月18日 16:28

 

回顾近30多年来新中国所走过的路,“开放”已经成为时代的主题和绚丽的风景。

“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开放发展”确立为必须坚持的五大发展理念之一。

为什么要突出强调开放发展?开放发展核心要义是什么?在开放发展方面,我们还有哪些难题亟待破解,还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近日,记者采访了相关全国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

开放才有发展,发展必须开放,以世界眼光审时度势、在全球范围谋篇布局,是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国必然的选择

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放”就成为一个时代主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要坚持“开放发展”,您认为有何深意?

叶小文: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我国改革发展的成功经验。“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设立自由贸易区……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一个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正在形成,中国进入了开放发展的新境界。

开放才有发展,发展必须开放,以世界眼光审时度势、在全球范围谋篇布局,是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国必然的选择。因为这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规律使然,大势所趋。

中国的开放发展,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发展理念和发展实践的新飞跃,必将在实现自身科学发展、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为世界经济增长、世界和平发展,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与中国力量。

许瑞生:当前,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关系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新趋势。通过开放发展,我们能够从全球范围内寻找自己的坐标以及需要去跨越的标杆。在明确坐标之后,我们通过自主创新和学习借鉴,能够在物质生产与文化发展方面保持与世界密切同步。特别是在开放发展过程中,我们能够接触到发达国家在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进程中积累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并将这些技术、理念与中国国情结合起来,以更有效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城镇化进程。

 

中国的开放发展,当然是为中国谋,也是为世界谋,为天下谋

问:在您看来,“开放发展”其核心要义是什么?

叶小文:今天的中国已进入与世界深度互动阶段,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繁荣同样离不开中国。我国坚持的开放发展,既是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更着眼于互利共赢,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的,“我们要放眼长远,努力塑造各国发展创新、增长联动、利益融合的世界经济,坚定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我们的事业是同世界各国合作共赢的事业。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中国不仅自觉地进入开放发展的新境界,而且高屋建瓴地提出了开放发展的新理念,打造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这不仅是中国的梦,也是世界之梦。

中国文化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之即“人之所欲,施之可行”。想人之所想,急人之所急,欲人之所欲,才有共同关切、共同语言,才能够感人肺腑、动人心弦。“命运共同体”作为当代人类之所想、所急、所欲的好题目、大文章,中国的发展身在此中,才有好话可说,有好戏可唱。“命运共同体”就是“命运相连,休戚与共”,同一个地球,同一片天地,同样的经历,同样的危机,同样的挑战,同样的愿景。

中国的开放发展,是奔着打造“命运共同体”而去的,这当然是为中国谋,也是为世界谋、为天下谋。这是快速发展的中国“内和乃求外顺,内和必致外和”的逻辑延伸,是中国作为一个对世界负责任的“利益攸关者”的“利益诉求”,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古老民族发自内心的“千年一叹”,也是当今中国开放发展的新理念。

刘卫东:“五中全会”突出强调了“开放发展”;这里面既有延续以往开放发展的内容,也包含着全新的内涵。其核心要义可以从四方面来理解。其一是双向开放,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流动。也就是说,在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阶段下,我们需要从全球视野考虑配置资源,更加深入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其二是合作共赢,即建立广泛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实现更大范围的包容性发展,带动世界经济增长。其三是开放机制,一方面要完善国内的营商环境、健全适应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体制机制,另一方面要推动建立海外投资服务体系和保护机制。其四是国际责任,即更多地承担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责任,包括推动建立更加公平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维护国际和平、援助发展中国家等。

在新一轮开放发展中,第一个亟须破解的难题就是我们“走出去”的经验不足

问:您认为,在“开放发展”方面,我们还有哪些难题亟待破解,还有哪些潜力可以挖掘?

许瑞生:“十二五”期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拓展,一个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格局正在形成。但我们也看到,在“开放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我国的国际贸易规则及市场开放状态和世界主要经济体之间存在一定差距;二是在对外交流中,尚未完全理解和适应不同国家国情以及掌握不同国家的法律制度;三是在挖掘弘扬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尚需加大工作力度。当前,在不少西方人眼中,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华文化是古老乃至神秘的。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我们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世界文明的整体进程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发挥文化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提升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刘卫东:“十二五”以来我国对外开放呈现出新的趋势,即“双向开放”。经过30多年来以“引进来”为特征的开放发展,我们积累了大量适应“招商引资”的治理经验,但是这些经验主要是关于如何吸引外来投资者,难以满足我们资本“走出去”的需要。因而,在新一轮开放发展中,第一个亟须破解的难题就是我们“走出去”的经验不足。发达国家在这方面有数十年甚至上百年的经验,而我们大规模“走出去”还不到十年。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需要潜心、虚心、认真地学习国际游戏规则,积累更好地到海外投资的经验。学术界则应尽快转变价值观念和资助机制,建立以服务“走出去”为荣的学术氛围,加强对相关国家治理结构、投资环境、市场需求等方面的研究。

 

第二个需破解的难题是协调问题。在我们的治理结构下,中央政府的号召力和动员力非常强。战略一出,各部门、各地区以及社会各界都会积极响应。但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如何协调就是大问题了。在我们“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乏企业恶性竞争的案例。因此,新一轮开放发展急需一个统筹协调机构。

第三个需破解的难题是平衡问题。一方面,“走出去”与“引进来”需要平衡。开放发展就是要在国际范围内寻求优势互补;我们与发达国家仍有很大的技术梯度差,仍需要高度重视吸引更高层次的外来投资。另一方面,企业大规模“走出去”与国内制造业岗位创造之间也需要平衡。要谨防因“走出去”而形成我国的制造业的“空心化”。

积极推动合作共赢的包容性全球化,是我们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

问:中国成为有影响力大国的一个重要标志是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这方面,我们应有何作为?

许瑞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促进国际经济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当前,中国正成为有影响力的大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特别是今年以来,习近平主席的足迹已遍布亚、欧、美、非四大洲,中国声音唱响国际。世界的发展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开放有利于世界,特别是在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中国经济以良好的发展态势和不断扩大的开放姿态,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源,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正能量。我认为,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有两方面优势:一方面,我国拥有广阔的消费市场,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创造的物质财富或产品能够被中国消费者所使用,为全球经济市场带来活力;另一方面,我国创新制造能力得到提升,能够进一步提供更加优良的产品为全世界全人类所使用。在全球经济治理进程中,中国政府高度关注绿色可持续发展和世界和平的进程,积极引领全球气候治理模式创新,参与全球安全与公共卫生事务。我们支持非洲经济社会的发展,帮助非洲建设自身医疗体系,不附加政治条件,注重对非洲自然环境的保护,赢得了非洲人民的认可和尊重。通过对世界和平的倡议,我们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交流传播,促使中国传统治理哲学,包括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哲学,在世界展现其蓬勃生命力。

刘卫东:伴随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我们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能力正在逐步提高。例如,我们发起成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我们在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中的话语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这方面,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提高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并不是要“另起炉灶”。一方面,我们要维护经济全球化的机制;另一方面,应该推动全球化机制的改革,让全球化惠及更多的国家和地区。积极推动合作共赢的包容性全球化,就是我们对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我们能否获得更多的全球经济治理话语权,关键取决于我们提出的全球发展理念及其实践能否获得更多国家的认同。

 

“一带一路”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问:“一带一路”正在成为世界性话题。您认为,“一带一路”将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什么?

许瑞生:在历史上,丝绸之路主要是商品互通有无,我国通过传统的“一带一路”,为世界带去了茶叶、丝绸、瓷器、漆器等系列精美商品,提升了欧洲人民的生活品质,至今我们依然可以在西方很多国家的王宫、贵族宫殿、博物馆看到当年中国的瓷器、绘画,以及丝绸制品。今天,“一带一路”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将促使沿线经济更加富有活力。共建“一带一路”,对我国而言,将有助于拓展中国经济发展的腹地,可以激活内陆和沿边地区的经济发展活力,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更大空间,同时为我国提高制造能力、建设能力以及就业提供了良好契机。对世界而言,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对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我们在推动物质设施建设的同时,要更加注重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推动中华文化传播、中外文化交流,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刘卫东:从根本上看,“一带一路”是一个合作共赢的倡议,是包容性全球化的倡议。“丝绸之路”是沿线各国共有的一个历史文化遗产,我国借助“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内涵向世界表达了未来我们要走的一条发展之路,即“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对于中国而言,“一带一路”是全方位对外开放的统领性战略,是实现“开放发展”的主要旗帜和载体,带来双向的投资和贸易便利化,决定着未来数十年我国的发展路径和模式;对于世界而言,“一带一路”是改革现有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实现包容性发展的尝试,是推动世界从“核心—边缘”的二元结构到“三元”融合发展(即以新兴国家为纽带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紧密联系起来)的努力,有可能改变未来数十年的世界经济格局。因此,“一带一路”不仅仅是建设几条路、几个走廊,而是我们国家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发挥更大引领作用的一个平台。“一带一路”建设将给世界带来和平与繁荣,带来包容性发展,造福有关各国。

直言

“为助推非公企业走出去,应立法先行。”

——全国政协委员谢商华认为,从立法上减少不必要的双重管理和重复性行政审批,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减负。

“充分发挥涉税专业服务社会组织的作用,通过为‘走出去’的企业预先筹划税务的事宜,有效降低境外税收风险。”

——全国政协委员宋兰建议相关部门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携手涉税专业服务组织参与跨境税收管理,形成多层次的税收服务体系。

“企业走出去要充分发挥海外华侨华人及其社团的独特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陈经纬建议提升企业与海外华侨华人及其社团的合作对接能力,进一步与国际接轨。

“建设海外产业园是企业‘走出去’的有效路径和重要依托。”

——全国政协常委孙荫环建议,政府应把建设海外产业园区纳入“一带一路”规划,并给予政策支持。

“对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实行以备案制为主和自我管理的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杨鸿生建议,应确立企业对外投资的主体地位和自主权,政府重点加强事后对在外企业规范、诚实、环境资源友好型监管和服务。

“为确保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顺利实施,可以用交通来促产业通。”

——全国政协委员焦家良建议。

“抓住‘一带一路’建设的机遇,深入推进开放发展,这是机会也是挑战。我们可以借‘船’出海,也可以借‘路’入关,依托各地特有的优势,才能做好开放发展的大文章。”

——全国政协委员权贞子说。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18/8542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