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互联网助力垃圾分类,开创智慧新模式

2015年12月22日 14:40

 

【事件介绍】

北京推行垃圾分类 扔垃圾获积分可兑换购物卡

各地推行垃圾分类多年,但基本仍处于从垃圾箱“直奔”处置场的状态。对居民而言,除了小区垃圾桶从1个变成了3个,其他几乎没有感觉到变化。垃圾分类,居民主动参与至关重要,奖励措施是最有效的鼓励。过去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很难做到。

目前北京推行的“垃圾智慧分类模式”,通过二维码应用绑定住户信息,与居民身份建立起对应关系,尝试以较低的成本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奖励,由此提高了前端回收网络的组织化水平,实现了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合一”规范化运营。

报纸、饮料瓶,打包后贴上二维码标签,投进再生资源回收柜里,就能获得积分,积分不但可以兑换购物卡、手机充值卡,积攒到一定分数干脆就能直接拿到现金。

12月12日,北京市环卫部门举行发布会,宣布将全面推行上述“垃圾智慧分类模式”,厨余垃圾、可回收物两种类别统一纳入互联网积分反馈平台。明年,北京市将有350个小区试点这种垃圾分类模式,覆盖人口有望超过100万。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尝试着推广垃圾分类,但总体而言效果却不理想。对居民而言,除了小区的垃圾桶从一个变成了三个,其他几乎没有感觉到任何变化。那么,北京市推行“垃圾智慧分类模式”能否落到实处,成为破解垃圾围城与垃圾分类难题的一剂良药?记者进行了调查。

用积分换钱,比卖废品“挣”得多

记者在丰台区芳城园社区看到,这里摆放着全新设计的再生资源回收柜,张大妈拎着一摞贴着二维码的废报纸,扔了进去。张大妈告诉记者:“这种模式挺新鲜的,用积分换钱,比卖废品‘挣’得多。”上个月,芳城园社区开始试点“垃圾智能分类模式”,至今已有将近一半居民参与体验。

到底什么是“垃圾智能分类模式”呢?据北京环卫集团京环资源公司项目负责人李朝辉介绍,不管是新推出的智慧厨余垃圾桶,还是再生资源回收柜,上面都印着醒目的二维码,居民用微信客户端“扫一扫”,关注公众号并注册账户后,就能领取一个垃圾智慧分类使用包,里面包括一本使用手册、一张北京蓝·生态卡和一沓二维码。

“我们把北京蓝·生态卡、二维码与居民手机号绑定,为居民建立积分账户。这样一来,生态卡和二维码就具有身份识别标志了。居民把生活垃圾分类打包好,贴上二维码,投入到回收柜即可。回收员对再生资源回收清运时会将数据上传到后端的云服务器上,服务器自动折算成积分同步到居民账户中。”李朝辉说。

李朝辉介绍说,除了废纸、瓶子、玻璃等常见的可回收物品,“垃圾智慧分类模式”要重点推动厨余垃圾分类。居民在家里将厨余垃圾单独分出,投入到智慧厨余桶,再刷一下手里的北京蓝·生态卡,即可获得5个积分奖励,1积分相当于1分钱。另外,1个瓶子可以兑换5个积分、1公斤报纸可以兑换100个积分。居民账户里的积分可在微信公众号里兑换生活用品、电话卡、购物卡。工作人员也会定期进入社区,居民可用积分直接兑换现金。而对于大件可回收物品,市民只需要微信申请,就会有专门的回收员上门收取。

 

优化终端处理设施,为分类垃圾寻找出路

当前,我国90%以上可利用的废弃物被填埋或焚烧掉,而要实现再生利用的前提便是垃圾分类。各地推行垃圾分类工作已经多年,但基本仍处于从垃圾箱“直奔”处置场,无论焚烧还是填埋,最终全部“大锅烩”的状态。

北京市环卫集团副总经理、新闻发言人罗伟表示,目前推进垃圾分类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如何调动百姓对垃圾分类的积极性,二是分类的垃圾如何科学回收再利用。对于垃圾分类的整体进程来说,居民个人的主动参与至关重要,而奖励措施无疑是最有效的鼓励。然而,过去由于缺乏必要的技术手段,很难以一种低成本的方式给予居民鼓励。

罗伟认为,目前推行的“垃圾智慧分类模式”,其核心在于通过二维码的应用绑定住户的信息,与居民身份建立起对应关系,从而使得以较低的成本对垃圾分类行为进行奖励成为可能,由此提高了前端回收网络的组织化回收水平,从而在国内率先实现了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两网合一”的规范化运营。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市容环境处调研员杨宏毅指出,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是城市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城市建设水平和城市文明的重要指标,“两网合一”思路和智慧分类模式是城市管理创新的有益探索,有望引领城市精细化管理,推动市容环境的不断提升。

北京市住建委副局级干部赵成表示,垃圾分类收运环节历来是物业部门工作的重点、难点,新推出智慧分类系统对完善物业管理、提升社区品质有着十分长远的意义。

为进一步解决好分类的垃圾“何处去”的问题,北京市将建立京内循环园区总部与京外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基地组成的“1+N”模式的国家级城市矿产示范基地、搭建固废综合性一体化处置平台,进一步对终端处理设施进行优化,为分类垃圾寻找出路。

罗伟介绍,目前北京环卫集团已经在江苏响水建设了废纸回收利用基地,社区回收的废纸将打包运往响水进行加工利用;同时集团已经建成位于河北玉田的废旧橡胶利用基地,目前通过单位集中收运的轮胎已经正式运往玉田进行处置,废橡胶改性沥青、环保再生胶加工等项目已经落地。

靠奖励和约束解决“分与不分一个样、分好分差一个样”

目前,“垃圾智慧分类模式”在丰台区芳城园社区已经试运行近一个月,从试运行效果来看,厨余垃圾的精准投放率和收集率明显提升,用户体验良好。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效果显著,缓解了垃圾处理压力,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

接下来,北京环卫集团将在全市范围内进行推广,并逐步向京外拓展。不过,罗伟强调,垃圾分类回收工作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多方参与,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简单依靠技术手段就能实现。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副研究员董文勇认为,二维码应用在垃圾分类上,应该说是一种创新之举。这种与时俱进、颇具时尚感的方式,能有效引导居民接受甚至乐于进行垃圾分类。

董文勇表示,推进垃圾分类也需广开门路,除了宣传普及相关知识外,还要多动脑筋,策划开展多种切实可行的方式,加上采取一定的奖励手段,使每个家庭慢慢养成相应的习惯。如果感觉不成熟,可以在一些小区先行先试,不断完善,进而大规模推广。

董文勇说,新生事物不可避免也会有漏洞存在。比如,扫二维码的方式仍然比较繁琐,部分老年人可能掌握并不容易,另外,如何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还需在系统运行中进一步研究解决。但“垃圾和二维码”这种有创意、充满现代气息的融合,值得效仿。

过去垃圾分类推广效果不佳,并不是市民学不会、做不到,根本是没有解决“分与不分一个样、分好分差一个样”的问题。董文勇认为,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是要靠奖励,二是要靠约束。希望政府能够将分类回收项目列入政府工作计划,把居民的参与度作为对各个街道和社区的工作考核指标,督促社区投入人力物力来支持分类回收工作。

 

创新垃圾分类,还需教育到位

毫无疑问,这是一件好事。它能够促使居民及时对垃圾进行分类,省去垃圾回收中的各种麻烦,还能直接为居民创造收入。简单说,就是居民能够在家门口就将垃圾变成收益。这种多方受益的创新方式,必然会受到越来越多人的欢迎,也必然会得到推广,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

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方式的产生,除了智慧外,更主要的,是基于目前的垃圾投放混乱、分类不明、回收难度大等原因。在北京,乃至全国其他各类城市,都能看到小区和路边的垃圾桶是两两并列在一起的,上面有明显的标志“可收回”和“不可回收”,标识虽然清晰可见,但是效果一般。有数据显示,某些大城市真正的垃圾分类投放情况不足百分之五,大多数垃圾桶都是混乱不堪。可回收垃圾还得通过人工从不可回收垃圾里挑拣出来,浪费人力物力。垃圾分类投放效率如此低下,不得不让人反思。

垃圾分类投放的好处无需赘言,我想,每一个投放垃圾的人也明白其作用。但能落到实处的人却不多。究其原因,我们往往习惯追究到素质上。的确,每个人的成长背景不同,素质各异。在相关要求可松可紧的情况下,无法做到统一。同时,我们应该明白,即使没有分类投放,并不代表没有素质。出现“明知故犯”的情况,客观因素的影响也不能忽略。相对而言,要想将工作做好,解决客观问题,反而成了当务之急。所以,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还有更重要的工作要做。

首先,要让垃圾分类的重要性深入人心,就得从小进行教育。“教育从娃娃抓起”,目前的“可回收教育”仅停留在皮毛的状态,孩子认识不足。从小没有养成分类的意识,长大后就会随大流,甚至被一些不良习惯误导。其次,宣传教育要到位。通过各种渠道对居民进行广泛的宣传,在现有宣传内容的基础上,让群众切实明白垃圾智慧分类的好处。再次,不妨增加一些奖励方式来推动,提高市民的积极性,提高参与度。

“垃圾智慧分类模式”是一项创新成果,它能为城市的发展作出巨大的贡献。但它的推广应用不是一蹴而就的,好的方式还需好的配套工程。要想取得预期的效果,我们不妨思考一下现有模式的弊端。查漏补缺,才能在将来做得更好。

 

垃圾分类如何走得更远

垃圾分类不是一时兴起的权宜之计,而应是持续坚持;不是一个环节,而是系统工程。

将二维码应用在垃圾分类上,这种智能模式很时尚,不仅让垃圾分类更便捷,也让分类好处看得见摸得着,这是科技的魅力,也是创新的尝试。只要有益于垃圾分类,任何尝试都值得点赞。而从现实反馈看,效果也还不错。

对于广大居民来说,分类垃圾未必是盯着物质奖励,而是环保意识的自然养成,但是可变现,无疑更有成就感,也更有动力。

作为第一批全国垃圾分类处理试点城市,北京市2000年开始进行,已走过15个年头,成绩可圈可点。比如从2010年至今,试点小区已从600个增加至3000多个。如何让垃圾分类走得更远?在不断尝试新做法的同时,也应该梳理过往,吸取教训,积累经验。

有学者认为,要真正解决“分与不分一个样、分好分差一个样”的问题,一是要靠奖励,二是要靠约束。目前,有了奖励措施,如何引入约束措施?垃圾分类应是居民自觉,但是光靠自觉远远不够,在适当机会应配备一定的监督人员。

进一步看,垃圾分类看似简单,实则是个技术活,除了不能怕麻烦,更需要知道不同垃圾的实际价值,然后正确分类,精准投放。这就需要提高居民对垃圾处理的知晓率和操作能力。更重要的是,垃圾分类不是一时兴起的权宜之计,而应是持续坚持;不是一个环节,而是系统工程。如果居民精心分类了,而环卫工来个大杂烩,分类又有何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城市80%以上生活垃圾从家庭中产生,社区是生活垃圾排放的主要源头场所。推广垃圾分类,既要解决分类的最先一公里,更需要解决“最后一公里”。奖惩并举,假以时日,就会像日本等发达国家那样,将垃圾分类当成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就如不能随地吐痰,这是最基本的素质。到那时,即便没有奖励,居民也有垃圾分类的责任和自觉,并习以为常。

 

【启示与思考】

如今,“垃圾分类”在世界上不少国家已经运作得非常成熟,各种垃圾依类别被扔进不同的垃圾箱中,非常环保。在中国,虽然“垃圾分类”的概念也在部分城市推广了一段时间,但效果并不好。很多垃圾箱尽管被设置成了“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种,但对于大多数民众来说,依然习惯将各种垃圾混在一起扔掉。老百姓关于“垃圾分类”的意识不足,为了改变此现状,就需要各方献计献策。对此,上文提到的“垃圾智能分类模式”值得提倡。用积分的形式鼓励大家主动对垃圾进行分类,虽是“小恩小惠”,但若坚持下去,相信肯定会有不错的效果。

此外,对于“垃圾智能分类模式”有些建议。首先,采用微信扫二维码的形式注册账户虽然方便,但是对于很多不用智能手机的老年人来说仍然显得技术门槛较高。对于这些人是否能开发出更简便的方式,鼓励更多人参与?其次,在奖品设置上,除了购物卡、手机充值卡等物品,还可以考虑增加更多、更实用的品类。在此,我们可以加强与社会各方的合作,吸引来自企业的公益赞助;最后,相关部门还应借助各个渠道进行有效宣传、推广,比如进行“赚取积分”的评比活动,让垃圾分类的理念深入人心。实行垃圾分类,真正的挑战在于形成习惯,而这离不开每个人的自觉与努力。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22/85665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