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油价暂缓调整应理性看待
2015年12月23日 10:09
【事件介绍】
12月15日国内成品油价暂缓调整原因 发改委:主要为环保
据发改委网站消息,12月15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发布消息称,根据现行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有关规定,暂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
发改委称,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环保形势日益严峻,一些地区以臭氧、灰霾污染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日益突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充分发挥成品油价格杠杆作用,是促进资源节约、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低油价时,保持国内成品油价格基本稳定,有利于抑制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和能源结构调整,促进环境保护,改善空气质量。国家将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抓紧完善新形势下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向社会征求意见。
将“抓紧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
发改委12月15日在通知中称,“我国环保形势日益严峻,一些地区以臭氧、灰霾污染为特征的复合型污染日益突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充分发挥成品油价格杠杆作用,是促进资源节约、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
同时,发改委还表示,“国家将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抓紧完善新形势下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并向社会征求意见。”
卓创资讯成品油分析师张斌认为,为抑制石油消费的过快增长,保护环境,暂缓本次价格下调,这是本通知的核心因素。
此前,据国内多家机构测算,国际原油变化率均在-6%左右,对应下调幅度为160元/吨以上,约折合92#汽油0.13元/升。据中宇资讯分析师马燕介绍,近期国际油市在供应过剩及美元走强的因素下,布伦特油价七连跌,美原油也跌至2009年2月18日以来最低价。
今年累计四次降价“搁浅”
这并非第一次因“非油价本身因素”改变调整幅度。
在2014年11月至2015年1月,政府曾三次上调成品油消费税,冲抵了部分甚至全部油价下调幅度。
随着油价持续下行,税费在成品油价中的占比不断提高。数据显示,目前税费在国内油价中的比例为45%-46%,且目前的价格较1月份时更低,因此税费比例也随之提高。
今年至今,国内成品油零售限价已经累计下调12次,上调7次,搁浅4次。
2014年年末至2015年初三度上调成品油消费税
●2014年11月28日
汽柴油的最高零售限价分别下调225、220元/吨。自11月29日零时起汽、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每升分别提高0.12元和0.14元。两个因素相抵,国内成品油价格维持不变,不作调整。
●2014年12月12日
汽柴油最高零售限价分别下调170、400元/吨。自2014年12月13日起,将汽、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分别提高0.28元和0.16元。此次,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少降500元和240元。
●2015年1月12日
汽柴油的最高零售限价分别下调180、230元/吨。自2015年1月13日起,将汽、柴油消费税单位税额分别提高0.12元和0.1元。此次,汽、柴油价格每吨分别少降215元和150元。
“油价暂缓下调”的法治考量
北京最近接连出现重污染,周围一些人甚至有了逃离这座城市的想法。如果油价暂缓下调能让空气质量有些许改善,那将是每个人求之不得的事情。即便有车族,和多花几个油钱相比,多数人也更看重健康。
油贵,车少开;便宜,多开点。从常理推断是这样,但作为政府部门的决策依据,“常理”不行。油价如何影响用油数量,乃至最终影响污染状况,需要实证数据支撑。另外,既然减少污染是油价暂缓下调的根据,那么,空气质量尚好的地方,要不要跟着“搭车”?区分情况区别对待,现实中或许不太好操作,但“能不能”和“该不该”是两个层面的问题。如果答案是“应该”,创造条件尽快实现区别对待,就是必要的。
尽管没看到油价和污染关系的实证数据,尽管对未在不同地区区别对待小有疑问,尽管我也开车,但作为污染地区的居民,对于暂缓调价决定,我理解并且支持。不过,在依法治国的当下,这一事件暴露出的有关部门在法治精神和程序观念方面的缺失,却令人不安。
目前制定和调整油价的依据,是发改委牵头制定的《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试行)》(下称《办法》)。满足什么条件,价格如何升或降,《办法》都有明确规定。“四连跌”的条件已经满足,有关部门却宣布暂缓调整的行为,该如何评价?
关于暂缓调价,《办法》第6条规定,当国内价格总水平出现显著上涨或发生重大突发事件,以及国际市场油价短时内出现剧烈波动等特殊情形需对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控时,可以暂停、延迟调价,或缩小调价幅度。污染严重,既与“价格总水平出现显著上涨”和“国际市场油价短时内出现剧烈波动”不沾边,也很难归入“重大突发事件”。暂缓调价,在《办法》中找不到依据,是对既定规则的违反。
污染要尽快治理,《办法》不合理之处也应及早修改,但在修改之前,它仍是调整油价的唯一有效规则。治理污染当然重要,但如果“事情重要”可以成为不经程序而改变规则的根据,那么,恐怕就没有稳定的规则可言。公众的担心,也正在于此。这一事件对法治和政府公信力的损害,不容小觑。
理解并赞赏有关部门治理污染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迫切期待“国家将统筹考虑各方面因素,抓紧完善新形势下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早日实现。但必须强调的是,在一个法治社会,实现良好目的必须通过合法手段,否则,结果可能并不美妙。
成品油价,说好的与国际接轨呢?
这下,国家发改委终于找到油价不下降的好理由了。
那么,问题来了,我们说好的与国际接轨呢?
国内成品油价格之调一直都备受民众诟病,价格之涨,速度之快,有时让百姓措手不及,只好半夜排队,仅为省那几个子儿;可是当油价要下调时,却迟迟不见官方动作,往往是风儿从春吹到夏,从夏刮到秋,到冬天了才见点影子,就在人民满怀激动好容易盼来油价降了,转眼已是数月过去了。
当然,国家有国家的难处,民众有民众的苦衷,但无论如何,工业发展至今,科技现代化的普及,让民众越来越受益,可不能啥都现代化了却被人掐着脖子过日子吧?无论是水、电,还是成品油价格,大部分时候百姓没有选择的余地,只有涨、涨、涨,即使是听证会,也会开成是涨多少的会。
近年来,面对民众对国内油价的质疑,发改委回应最多的就是与国际接轨,好吧,国家之发展总不能闭门造车,这个咱老百姓也理解,国外好的做法、先进的经验是应该引进来,既然油价是与国际接轨,百姓亦无话可说。
可这会儿,你发改委却不降,又说暂缓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理由堂而皇之,充分发挥成品油价格杠杆作用,是促进资源节约、治理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
先撇开说有多少人是因为油价而去买车的,又有多少百姓会因为油价而减少开车出行的,单说说我国近年来成品油品质的问题就够我们吃一壶了。普及一下,我国成品油国五标准以前,国四以下的油品里都有锰剂添加。锰剂可以让炼油企业用较廉价的手段实现汽油标号的提高,炼油企业一吨的加剂成本为30元,但标号提高后每吨能多卖100多元。也就是说,天价锰剂可以为炼油企业带来300%以上的暴利。而添加锰剂的油品会排放氧化锰,氧化锰是颗粒污染物,必然加剧雾霾。这个问题是不可以“暂缓”的,然而国五标准在全国的推行却仍是慢腾腾。
真有点“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味道,为何治污国际上有那么多先进经验,不去接轨呢?别又拿中国国情来说事,当下的国情就是百姓对如此“环保”一说不认可,如果价格的杠杆真能够抑制住污染,那为何不提高购车价格,不增加生产商家税收,不对环保油的强制推行?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百姓先行,才是真正的惠民,无论政策的出台还是敏感的价格调整,都应本着利民、便民、惠民的态度,不能出现四川达州那样,为了治污,城区集中设点让市民熏腊肉,事实上,当地只是将熏制腊肉集中在了一起而已,污染还是那么多。这样的结果只会是治标不治本,劳累于民,却与初衷相背。
【启示与思考】
或是因为切身利益受损,或是埋怨国家发改委没有依规办事,“暂缓调整”在网上受到一片讨伐与质疑。有人调侃,既是为了环保,油价何不再涨点呢?也有人说,冬季供暖成为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应该全面停止冬季供暖,等等。对此,大家应该支持一下国家发改委作出的这个决定。
事实上,现行成品油价格机制给“暂缓调整”留了弹性空间,根据相关规定,出现特殊情形需要对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控时,由国家发改委报请国务院同意后,可以暂停、延迟调价,或缩小调价幅度。可见,此次暂缓调整油价的决定是经过国务院许可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种国家意志。
应当说,近年来,尤其是每年冬季,雾霾席卷大半个中国,引起国人乃至全世界高度关注。这一背景视为“特殊情形”不并为过。从更高层面讲,建设美丽中国也必然绕不开雾霾治理。因此,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手段解决日益突出的环保问题,是十分必要的。
诚然,汽车尾气未必是造成空气污染最大元凶,油价调整也未必引发原油消耗出现很大变动,但可以肯定的是,汽车尾气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消费需求与油价存在一定正相关。基于此,油价少下调一点,石油消耗肯定少一点,对空气的污染也轻一点;即便积极影响较为有限,但雾霾轻一点总比重一点要好。更何况,雾霾治理本就需要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持续努力,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积小流”的过程,若人们都存在“我一人少开点车对环境没有啥作用”“比汽车尾气污染更大的东西多了去”等观念,恐怕只会使治理过程愈加漫长而艰难。
说到底,环保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更需要全社会乃至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如在希望油价越便宜越好之时,每一个人或许还该扪心自问:我们是否经常秉持“无车日”理念,从自身做起,尽量少开车或乘坐公共交通——“无形之手”常常是避免公地悲剧的重要力量,若我们的公共意识不足以弥补市场经济调节的一些不足,倒不妨为国家宏观调控多点赞。当然,笔者还建议,出于公共利益考量,此次暂缓调整油价之后应启动对部分困难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给予补贴等配套机制,钱可以考虑从油企此次额外增加的利润中部分列支。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23/8567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