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大家谈
小狗对大狗无礼
2015年12月23日 14:59
一个冬日,登上济南英雄山山顶,照例从东麓下山,老远听见吠声大作。顺着吠声前行,迎面是一个用铁丝网围绕的院落。只见,院外有一只身上裹着红袄的尺把长小犬,正对着院内呲牙咧嘴地叫着,院内则有一只狮子一般的大狗与之对吼。看样子,大狗愤怒之极,几番欲扑向小犬,遗憾的是,颈上被一根粗长的铁链拴着,只有咆哮的份儿。
见此景,我对一同登山的妻子说,肯定是小狗对大狗不礼貌,大狗被惹毛了,想出来教训它,可惜自己被铁链拴着,只好干上火干生气。
妻子质疑:“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我说,你看那小狗,被主人宠着、爱着,整天好吃好喝、好住好睡,时常还要和主人一起爬山锻炼,生怕有个好歹,宝贝儿似的,这在狗世界里处于啥层次?你再看那大狗,在凛冽的寒风中看家护院,吃得是粗食烂饭,睡得是四处透风的陋窝,更可怜的是被大铁链拴着,没有狗身自由,这又处在狗界的啥层次?相比之下,那小狗自然会有一种优越感,瞧不起大狗,拿大狗不当狗,用刻薄的语言讥讽,那大狗听了,自然要生气发怒啦。刚才,这场狗骂可能就是由此而起的。
听了我这一番解读,妻子仍不以为然,说都是你瞎编的,狗的事儿人怎么会知道。我说,人有人言,鸟有鸟语,狗有狗话,只不过人听不懂罢了。人听不懂狗话,并不意味着狗没有语言,人类不认识的事物,并不能否定事物的存在。尽管狗没有人那样明显的喜怒哀乐感情,但人如果通过对狗的活动的观察与研究,是能够认识狗的习性,并掌握其活动规律的。于是,我又向妻子讲起了《庄子·秋水》中那个著名的“濠梁之争”故事:
一次,庄子和惠施二人一同外出散步,站在濠水的一座桥上观鱼。因为他们都是哲学家,不免要借题发一通议论。庄子说:“你看,鱼在水里游来游去,悠然自得,多么快乐!”惠施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很快乐呢?”庄子反问道:“你又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晓得鱼的快乐呢?”惠施又说:“对,我不是你,确实不知道你在想什么,但你也不是鱼,因而你也根本无法知道鱼的快乐!”
庄子下面是怎么回答的,姑且打住。仅就这段对话不难看出,惠施的说法,是唯心主义的,是不可知主义、神秘主义的。按照他的观点,不是鱼,便根本不能知道鱼的快乐。那么以此类推,不是猴子,就不能知道猴子的高兴;不是物,也就不能知道物的性能了。如此一来,这大千世界上岂不是没有一样东西可以知道的了?
所谓不可知论,就是认为除了感觉或现象之外,世界本身是无法认识的,否认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否认实践的社会作用,是一种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不可知论”一词,是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在1869年提出的,其鼻祖是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这一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除了“知觉或印象和观念”以外,再也没有任何别的东西。至于这些知觉是由什么引起的,在人的知觉之外,还有没有什么物质实体或精神实体,这些都是根本不可能知道的,这显然与惠子的观点如出一辙。
说起休谟,我们不难记起一则关于“美”的对论。
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这一观点是辩证唯物的,肯定了美是一种无处不在的客观存在。
而休谟却说:“美从来就不是物质的客观属性,根本就没有客观标准。”这一观点是唯心的,把美视为了纯粹是人的一种主观感受。按照他的观点,我们在剧场观看演出,如醉如痴,甚至情不自禁、鼓掌叫好,不是源自于艺术家、歌唱家们的精湛技艺和辛勤劳动,而是源自于个人的欣赏。舞台上的表演使你入神,你不是在欣赏艺术家的表演,只不过是在欣赏自己的感觉罢了。
休谟作为近代欧洲哲学史上第一个不可知论哲学体系的创始人,在哲学的发展上起过重要的作用,被历史学家们称为“彻底的怀疑主义”者,但其理论观点是唯心主义的,他关于“美”的解释是荒谬的。因为道理很简单,倘若换上一个眼睛失明、耳朵失聪的人,即使给他在剧场安排一个最好的位置,他也不会感觉到任何享受。那么,这些优美的歌声、动人的舞姿,是不是就因此而不存在了呢?回答当然是否定的。
庄惠濠梁之争,庄子之所以胜出,是因为他承认世界是可以认知的,符合了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唯物辩证法认为,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是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认识每前进一步,就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人能够获得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承认客观真理,也就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由于种种客观局限,人类对事物乃至整个世界的完全的、无条件的、最终的正确认识,即所谓终极真理,从严格意义上说是不存在的,每一真理都是具体的、相对的,唯物辩证法不承认任何真理是最终的、不能再发展的。但是世界可知论,也不排除人对事物和世界的终极认识有无限接近的可能性,人的每一次真理性认识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因此,也就不否定人类最终能够获得最大限度的绝对真理性认识的意义。例如,1781年以前,科学家曾经普遍认为太阳系的范围以土星为界,土星之外,再不可能发现其他行星了。所以,从1750年到1769年之间,尽管有好几位天文学家观察到另一个行星达12次之多,但始终未加注意。1781年,赫歇尔认为天王星是行星,才把人们认为土星之外不可能再有行星的观念打破了。再例如,“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在过去很长时间里曾经是抽象的可能性,而现在随着人类航天、潜海技术的发展,今天已经成为了现实。这些无疑表明了一个哲理,世界是具有可知性的。
诚然,在物种繁多复杂、气象变化万千的茫茫宇宙里,我们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知,同尚未被认知的事物相比,只不过是沧海一粟。摆在我们面前的未被认识、未被解开的奥谜,浩如烟海。但我们应当坚信,人的认知能力也是无限的。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过去没有认识的,现在有可能认识;现在没有认识的,将来有可能认识。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没有不可知的事物。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不断探索未知的历史。人类社会的种种发展和进步,也正是在不断认识和掌握未知中实现的。
责任编辑:潘攀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23/856886.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