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普查“政府网站”后 应提高治理能力

2015年12月24日 10:33

 

【事件介绍】

国办首晒全国政府网站普查成绩单 “僵尸”网站基本绝迹

“不及时、不准确、不回应、不实用”等问题,是长期困扰政府网站的顽疾。本次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国政府网站底数,有效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政府网站管理服务水平由此得以提高,社会公信力稳步提升,正在成为各级政府提升治理能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平台—

“如今,在政府网站上办业务,可真是方便啊!”在北京经营企业的周先生深有感触地说。原来需要多次跑腿的修改公司经营范围业务,现在大部分流程只需在北京市工商局网站在线申请即可。

政府网站更便捷、更亲民,不仅是公众真切的感受,更有数据的有力支撑。12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公布《关于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结果显示,全国政府网站总体合格率为90.8%,网站“不及时、不准确、不回应、不实用”的“四不”问题明显减少,网站建设管理水平大幅提升。

“僵尸”网站基本绝迹

据介绍,2015年3月,国办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的通知》,要求对全国政府网站开展首次普查。此举被称为中国政府网站的首次“大考”。这也是1999年政府上网工程启动以来,首次对政府网站开展普查。

《通报》显示,本次普查首次摸清了全国政府网站底数。截至2015年11月,各地区、各部门共开设政府网站84094个。其中,普查发现存在严重问题并关停上移的16049个,正在整改的1592个。正常运行的66453个政府网站中,地方网站64158个,国务院部门及其内设、垂直管理机构网站2295个。

经抽查,全国政府网站总体合格率为90.8%,其中,省部级政府门户网站合格率为100%,市、县级政府门户网站合格率超过95%,其他政府网站合格率达到80%以上。从地域上看,北京、上海、浙江、湖南等地政府网站合格率超过95%,山西、辽宁、黑龙江、云南、西藏、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政府网站合格率低于85%。

《通报》还显示,随着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强,政府网站的社会影响力大幅提升。据统计,国务院各部门政府网站有关内容媒体转载量较2014年上升15%;省级政府门户网站上升13%,计划单列市和省会城市政府门户网站上升17.5%。“四不”问题得到全面解决,基本消除群众强烈反感的“僵尸”“睡眠”问题。

如此多的政府网站和数据如何准确得到?此次普查的相关负责人表示,大数据技术在普查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据介绍,公众可以通过大数据技术建立的“全国政府网站基本信息数据库”查看最新政府网站的基本信息。该数据库记录了全部政府网站的名称、地址、主管单位、运行状态等基本信息,形成了准确、完整的政府网站动态档案库。该数据库在中央政府门户网站开放后,两个月时间里搜索量达8万余次,下载1.3万余次。

网站办不好将被问责

《通报》还公布了各地区、各部门政府网站抽查合格率,以及抽查发现的不合格网站名单。抽查发现了421个不合格网站,其中83%的问题网站集中在县级以下,少数基层网站问题严重。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孟庆国教授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普查首晒健康“红黑榜”,建立问责机制,将会使各级政府对网站建设真正重视起来。从前期普查中可以发现,一些基层网站由于人力、财力、技术投入不足等导致各种问题,亟待解决。

在这次普查中,各地区、各部门对照普查要求,关停上移无力运维的政府网站,对同质同类网站归并整合,集约化程度有所提升。全国共关停政府网站16049个,约占网站总数的19%。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张楠表示,普查发现的不合格网站的去向值得关注。

据介绍,一些地方和部门探索从源头上解决基层网站无力维护等问题,有序推进集约化建设。如安徽省推行市级以上集约化建设模式,省直部门整合了所属单位网站,形成了“1个政府门户+N个业务网”的新布局。贵州省搭建“中国·贵州政府门户网站云平台”,将政府信息公开、网上办事大厅以及旅游、交通、电子商务等数据在部门之间整合共享,提出2017年实现全省“一张网”。海关总署构建了“海关大网站”系统,实现了46个直属海关、600多个隶属海关机构网站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张楠认为,依托政府网站的公共服务创新空间非常大,政府网站集约化发展,有待后续指引。

“互联网+政务”是方向

通过普查,各地区、各部门积极开展网上办事规范化、实用化改造,政府网站互动回应情况明显改善。网上信箱等咨询渠道开通率由普查前的57%上升至85.3%,公开回复信件数由平均每网站27件增加到110件,咨询类留言长期不回复的比例降至0.7%,1年内开展调查征集活动的次数由平均每网站不足1次增加到4次。

同时,政府网站的办事功能不断完善。95%以上的政府网站规范了办事指南的基本要素,一些地方部门依托政府网站探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以“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为目标,优化服务流程,推动线上线下资源对接,不断提高群众满意度。如农业部依托政府网站推进“互联网+‘三农’服务”创新实践,建立在线公共服务体系,目前网站注册实名用户已达22.5万余人,注册备案的农村生产合作社达1.5万家。

中国软件评测中心副主任张少彤表示,普查为政府网站下一步创新发展夯实了基础,打造重要的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将是发展趋势。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黄璜表示,这次普查重点是摸清家底,提高合格率,属于基本要求,政府网站发展的方向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府网站规范化管理,也是把政府管理工作规范化。政府网站不仅仅是做网页,更要提升政府在互联网时代的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普查“官网”不能仅纠结于“数字”

近年来,“僵尸官网”、“沉睡官网”屡屡被曝光。有时间轴停留在过去,数年不更新信息的“僵尸网站”;有架构完整,但要不导航栏打不开,要不打开空白网页的“空架子网站”;还有或是从其他地区网站上复制粘贴相关内容,或是将已离职的领导信息简单修改,套用在别的领导身上,或是将旧的文章修改时间发布在网站上“换汤不换药”的“注水网站”;甚至还有网站管理员在便民回复版块对民众“爆粗口”。这些“奇葩”的政府官网不但浪费了大量的财政资金和社会资源,更直接透支了政府公信力和民众的“电子政务”的期待值。因此,借着全国政府网站普查的“东风”,唤醒一大批长睡不起的“休眠官网”,显得尤为必要。

但无论是普查“官网”运行情况,还是打造“电子政务”,实现方便快捷的公共服务,都不能仅纠结于信息更新率、内容正确率、咨询回复率等“硬杠杠”的数字。我们为什么要搞“政府官网”,一方面是为了对外发布权威信息,另一方面还在于要便民利民,为民所用。保证了充裕的资金购买设备设施、安排负有责任心的工作人员、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运行制度,一个政府官网要达到这些数字硬指标绝非什么难事。但一个网站好用不好用,集成了多少功能,能满足使用者多大的需求,能为其节约多少时间等“软指标”却显然没那么容易实现。

要让政府官网得到“好用”这个最基本的评价,改进工作作风、转变思想观念是前提。有相当一部分党员干部尚未真正具备“互联网思维”,对“政府官网”的认识还仅仅停留在搭建平台,放几片无关痛痒的文章,应付一下上级检查上。如果这种落后的、敷衍的、不负责任的心态和作风不转变,要想真正将“互联网+”引入社会公共管理领域,提升政府管理绩效无疑是痴人说梦、天方夜谭。

要政府官网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各类检查和不断好转的数字绝非关键。关键在于要回归到“为什么开设、为了谁开设”这个核心问题上来,建立健全由“上级部门、使用对象、专业第三方”共同组成的监督考核机制,引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形成时时被监督、事事被监督、线上线下被监督的互联网思维,将政府官网的搭建、完善和日常管理纳入日常核心工作的“视域”。

 

【启示与思考】

政府网站的建设不仅仅是一个网站运营维护的技术问题,更多地体现出的是政府的信息公开意识、服务意识的转变和政务管理方式的转变。技术问题解决起来容易,虽然各地区之间存在的财力与人力的差别,但是只要持续重视与投入,最终都能够很好解决。可是,政府管理思维与治理方式的转变却要下一番工夫。

在高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公众们已经习惯了网络化生存,足不出户能购物,上网能预约挂号免排队之苦,手机下单外卖送到家门口,各种生活需求都能在网上解决,去政府部门办事自然也就有了网上政务大厅的现实需求。在这种现状下,电子政务应该成政府管理的新常态。政府网站的僵尸化、神回复等问题的存在,其实质是新常态下现代社会治理形式与传统管理思维之间矛盾的产物。新的网络化常态下,要求政府事务公开透明,可是,一些管理部门却更愿意闭门运作;互联网时代崇尚信息共享与互动,一些地方却还下意识地想依靠单向宣传的老办法;信息时代需要政务服务能全面跟上,可是,许多地方连基本的信息更新都做不到。这样,公众又岂能满意?

让老百姓多看政府网站,了解政府工作。人们对政府工作了解多了,就会更加相信政府,增强向心力、凝聚力。希望全国政府网站的普查,能倒逼政务改革,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促进治理能力的全面提升。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24/8569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