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信公众账号
勤奋攀登为人民服务的“泰山之路”
2015年12月24日 16:34
《挑山工》是著名作家冯骥才在1981年写的泰山见闻之一,自1983年选入语文课本以来,每年有上千万的孩子读到它,并从中受到砥砺。文中作者问身挑百斤货物的挑山工为何比游人登山更快?挑山工说:“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那样,两天也到不了山顶。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所以,冯骥才从泰山回来,画了一幅在陡直的山道上,一个被重物压弯了腰,一步一步地向上登攀的挑山工的画,并深情地说:“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挑山工的坚毅感染了冯骥才的一生,他也在工作和生活中积极践行挑山工的精神,在文学这座“泰山”上,不畏艰辛地攀登,经过“九曲十八盘”,登上了中国文学的“南天门”。
图:冯骥才《挑山工》
其实,不仅仅是冯骥才需要这幅挑山工的画,我们广大党员干部更需要这幅画。做事要踏实,步履才坚实。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领导干部要敢于担当”。担当,是共产党人的鲜明品格,是引领干事创业的精神灵魂。“士人赴官谓之上任。任者,担也,盖将担子压其身上。”作为党员干部,必须乐于当好人民的“挑山工”。
我国传统知识分子历来推崇为天下担当、为国家担当、为民众担当,鄙视那些蝇营狗苟、耽于私利的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已经深入到儒家思想的血液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已经融汇到仁人志士的灵魂里,“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更是成为万千学人的座右铭。在社会环境复杂多变、利益格局交替轮换的今天,广大党员干部更是要大兴担当精神,切实做到“在其位,谋其政”,学一学“挑山工”的精神。
邓小平同志说:“世界上的事是干出来的,不干半点马克思主义都没有。干,需要时间,需要精力,需要精心。”所以,只有一刻不停地保持“挑山工”的严和实的作风,才能始终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才能对向人民做出的承诺始终兢兢业业、处处“如履薄冰”。“挑山工”的最核心价值是作风的转变:要牢牢把握民生导向,注重群众意愿,倾听百姓心声,一刻也不敢耽误,那么作风建设的红利将会惠及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领导干部没有“中间状态”,唐朝宰相姚崇曾谈为政之道唯四字:“崇实充实”,即崇尚实干、充实国库,这对“坐而空谈无人能比,临机应用百无一用”的作风漂浮者是一种当头棒喝。状态不佳,担当不力,实效不彰,势必造成改革“中梗阻”、政策落地难,出现“措施不断出台,百姓不够解渴”的情况。
马克思说:“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在我们的墓碑前,高尚的人们会洒下热泪。”权重不忘责大,位高不移公仆心,要在其位谋其政,切切实实地为党和人民办实事,千万不能左右摇摆,当“颠花轿”的“轿夫”。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的干部缺乏担当意识,碰到困难不敢上,只求自己届内安稳无事,得过且过;有的干部台上发言讲得好背后利益抓得牢,一旦成为阶下囚,让人大跌眼镜;有的纸上谈兵,不下基层、不结合实际情况谋划工作大局。革命家李大钊说过:“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做踏实的工作。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做事,则功业可就。”说话重在信,办事重在实。事业是“干”成的,不是“吹”成的;局面是“打”开的,不是“喊”开的。一切办法,只有在“干”当中才能找到。“只要思想不滑坡,方法总比困难多”,不去做,“花架子”永远不会有“挑山工”的“钢架子”。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当好人民的“挑山工”,要扎实地做好“功”,这不仅仅要做好诗内功夫,也要做好诗外功夫。所以,对于群众的事情,广大党员干部不仅要有“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铁肩担当,还要有平日将工作做细、做深、做实的点滴汗水,让好政策在为民服务的过程中“润物细无声”,让改革的红利在转变作风中“化作春泥更护花”。前不久,被广大新闻媒体报道的海南乐东县的涅槃之变,正是很好地践行了“挑山工”严实的精神:从开展“铁拳禁毒”、打击“两抢一盗”等专项行动有效扭转治安状况,到“四级联动”促进干部下沉……正是当地积极努力的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和“三严三实”,才形成了人往基层走、钱往基层投、政策往基层倾斜的良好导向,干部改作风才改到了群众心坎上,办实事才赢得了民意的点赞。
“燃灯者”邹碧华、“领航人”曾建、“当代阿角朋”高德荣、“现代愚公”文朝荣,他们都是新时期涌现出来的为民服务的优秀“挑山工”,见贤者则思齐焉,登好为民服务的“泰山之路”,作为党员干部,要做到事无巨细,做好“接地气”、“通民气”,认真求细,以细求胜。在为人民服务的伟大事业中,如果只做好“唱功”,光吆喝不务实,一曝十寒,或只想抄小道走“终南捷径”,就很容易在作风建设中“崴了脚”。洗尽铅华,洗去党员思想杂念,留下执政为民的真金本色;大浪淘沙,淘去党员身上污垢,彰显务实清廉为官真颜。共产党人的伟大,不是因为其执政党的地位,而是从为民服务的点点滴滴中折射出来的人格魅力。为民代言,才是真正的“中国好声音”;为民办事,才是“出彩中国人”。
登好为民服务的“泰山之路”,要有坚定的信仰。这种坚定的信仰来源于对党的忠诚,来源于对人民的热爱,来源于对故土的深情。信仰是一种精神,是夸父逐日的坚持不懈,是精卫填海的终生不悔。这种信仰对于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来说,是前进的方向,信仰忠贞,才会在思想的大地上行者无疆。
千年前,伟大诗人杜甫在泰山留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的千古名句,点染了一笔祖国山河的壮丽诗篇;三十余年前,冯骥才在泰山留下《挑山工》的篇章,留下了经典永恒的人生感悟。斗转星移,我们党由革命党转型成为执政党已过了一个多甲子,如今,我们广大党员领导干部要坚持“挑山工”的严和实的作风,在人生舞台上让事业的泰山“青未了”。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
责任编辑:赵思齐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24/85712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