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微信公众账号
独家评论 丨 毛泽东同志与英雄文化
2015年12月25日 16:20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群星灿烂,英雄辈出,谱写了一幕幕壮怀激烈的英雄史诗,凝聚成光照日月的英雄文化。英雄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对其英雄们的地位和业绩的历史认同、价值认同、情感认同、文化认同,同时也是孕育英雄、激发英雄主义不可或缺的历史文化土壤。毛泽东同志是开天辟地的一代英杰,不仅自己具有强烈的英雄情怀,还大力推进英雄文化建设,培养造就了许多英雄。今天,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2周年之际,探寻毛泽东同志的英雄业绩、英雄情怀,学习毛泽东同志对英雄的关爱态度,会对我们复兴英雄文化、提升民族精神大有裨益。
毛泽东同志是英雄文化的主动参与者
古往今来英雄有千千万万,毛泽东同志是当之无愧的英雄中的英雄,其文武功绩盖世,足以彪炳史册,其灿烂思想,必将辉映千秋。毛泽东同志幼年即胸有大志,崇尚管仲、乐毅、霍去病、李广、项羽、诸葛亮、岳飞、文天祥、于谦、林则徐、谭嗣同等英雄,立志将来要干一番英雄事业,救国救民,振兴中华。在离家赴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求学前夕,毛泽东同志提笔写了一首《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表明了他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
在投身革命后的几十年生涯里,他雄姿英发,叱咤风云,创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前无古人的英雄业绩,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篇章。学生时期,他“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长征路上,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重庆谈判,他以超人的大智大勇,深入龙潭虎穴,公开宣言“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指挥三大战役,他运筹帷幄,波澜壮阔,换来了“天翻地覆慨而慷”。无论是战争时期他面对枪林弹雨时的“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还是建设时期他面对重重压力的“独有英雄驱虎豹,更无豪杰怕熊罴”,他都淡定从容,宠辱不惊,文韬武略得到了充分发挥,英雄气质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他革命一生,英雄一世,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里,都有不凡建树,对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立下了卓越功勋,也成了当代中国英雄文化的绝对主角。
毛泽东同志是英雄文化的积极践行者
毛泽东同志自己是英雄文化的代表人物,同时又是英雄文化的积极践行者。作为英雄的毛泽东同志,一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高瞻远瞩又洞察秋毫,秉持独特而鲜明的英雄观,行英雄之事,建英雄之业,走英雄之路,开创了英雄文化的新局面。
在他看来,英雄来自人民,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所以,他特别尊重人民群众的英雄精神,保护人民群众的奋斗热情。早在大革命时期,他就旗帜鲜明地支持轰轰烈烈的农民运动,为农民的英雄壮举叫好,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高度讴歌了农民的革命精神,批驳了社会上种种对农民运动的污蔑。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论持久战》一书中批驳了片面抗战不敢发动群众的错误观点,明确提出:“兵民是胜利之本。”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同志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群众工作、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观点,形成了系统的党的群众路线思想,群众路线成了我们党克敌制胜、战胜困难的传家宝。
在他心目中,英雄必须服务人民,报效国家,离开这两条,能力再强,本事再大,也不是真正的英雄。在毛泽东同志看来,真正的英雄首先应该是热忱的爱国主义者。所以,他在北上抗日途中渴望“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他高度评价张学良将军、杨虎城将军为逼蒋抗日发动的“西安事变”;他为捐躯战场的张自忠将军题写挽联“尽忠报国”。他还认为,真正的英雄应该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而不是那种只为一家一姓奋斗的人。他指出:“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这就是我们的军队为什么是正义之师、英雄之师、胜利之师和文明之师的根源之所在。
在他眼里,英雄不问出处,没有高低贵贱,只要为人民利益做出了突出贡献,就是值得敬仰尊重的英雄。张思德是默默无闻的警卫战士,白求恩是救死扶伤的外国医生,雷锋是普通汽车兵,刘胡兰是朴实的农村姑娘,陈永贵是土的掉渣的山西农民,王进喜是石油工人,钱学森是科技人员,鲁迅是个杂文作家,徐寅生是乒乓球运动员,他们都非显贵,也无背景,从事工作也很平凡,但却都是毛泽东同志心目中的英雄,毛泽东同志对这些英雄怀有深厚感情,并给予他们高度的评价。毛泽东同志评价鲁迅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伟大的革命家。” 毛泽东同志曾为刘胡兰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毛泽东同志听到白求恩去世的消息后,立刻撰写了《纪念白求恩》,表彰了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精神,号召大家要向白求恩学习。尤其是张思德牺牲后,毛泽东同志不仅亲自参加这个普通战士的追悼会,亲自敬献花圈,亲笔题写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而且历史上唯一一次在追悼会上致悼词,这就是著名的《为人民服务》,后来影响了几代人的思想与行为。
毛泽东同志是英雄文化的有力推动者
毛泽东同志具有浓郁的英雄情结,也和英雄们惺惺相惜,他不仅崇尚那些历史上的英雄,更尊重、爱护、关心、培养当代英雄。并且,他不遗余力地大力宣扬英雄文化,推进英雄文化,开创了英雄文化的辉煌时期,在毛泽东同志时代,呈现了英雄辈出,群英荟萃的大好局面,这也是毛泽东同志给我们留下的巨大精神财富。
毛泽东同志推动英雄文化首先表现在精神上对英雄鼓励,价值上对英雄肯定。陕北红军领导人刘志丹同志牺牲后,毛泽东同志高度赞扬他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陕北根据地开创者谢子长同志去世后,毛泽东同志曾先后三次为谢子长同志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谢子长同志千古,前仆后继打倒人民公敌",并亲自为他撰写了碑文。为党和红军的团结立下了大功的张浩同志病逝后,毛泽东同志不仅为其题写挽联:“忠心为国,虽死犹荣。”而且为其守灵,为其执绋抬棺。
新中国刚刚建立,毛泽东同志即提议修建人民英雄纪念碑,并为纪念碑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十年来,人民英雄纪念碑已经成为中国人民缅怀先烈、祭奠英雄的最神圣的丰碑,每天都会有成千上万的人来这里瞻仰,缅怀英雄业绩,滋养英雄精神和增添着人们心灵的无穷力量。
其次,毛泽东同志推动英雄文化表现在对英雄荣誉上的褒奖。长征路上,彭德怀同志身先士卒,屡建战功,表现出了强烈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毛泽东同志特地赠诗鼓励:“山高路远沟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著名左翼女作家丁玲冲破国民党的层层封锁,来到延安参加革命,毛泽东同志不仅亲自接见,还填词一首给予激励:“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在当时的延安文化界引起很大轰动,对于争取知识分子加入革命队伍起到积极作用。
毛泽东同志对雷锋精神的肯定与宣扬,更是推动英雄文化的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至今还在影响着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在1963年2月到1965年8月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毛泽东同志先后六次赞扬雷锋,为学习雷锋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两次观看话剧《雷锋》、电影《雷锋》,并为雷锋同志的事迹擦眼泪。党的最高领袖如此高度关注一个普通的战士,这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是少见的,甚至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发挥英模的榜样力量,提议并参加了历届英模大会,在大会致辞,亲切接见各界英模,为他们颁奖,与他们合影,招待他们吃饭,组织他们参观,极大地激励了英雄们再立新功的决心和斗志,也在全国军民中掀起学习英模努力工作的高潮。据不完全统计,毛泽东同志在自己家里就招待过王进喜、邢燕子、钱学森、董加耕等各界英模吃饭,热情为他们布菜,谈笑风生,其乐融融。对这些英模来说,这也是一种极大的荣誉。
再次,毛泽东同志推动英雄文化还表现在对英雄生活上关心,能力上培养。建国后,毛泽东同志虽日理万机,仍关心着那些英雄们的生活与工作,在他的推动下,各级政府不仅专门建立了对英模的优抚制度,而且他还多次批示救济那些生活上遇到困难的英雄,有时还直接用自己的工资和稿费接济生活困难的英模。
毛泽东同志还很重视对英模的培养和锻炼。他视察上海时,十分重视上海工人技术革新的典型经验,对王林鹤、朱富林、杨新富等劳模非常爱护,不仅宴请他们,交心谈话,还指示上海市委要把这些英模陆续送进大学深造,为工人群众“知识化”开辟了新途径,也为英模进一步发挥作用开拓了新的空间。按照毛泽东同志这一指示精神,全国许多英模都被先后送进高校深造,悉心培养,有不少后来都成为国家的重要领导干部,如李瑞环同志、郝建秀同志等。
还有花木兰式的战斗英雄郭俊卿、登高英雄杨连弟、射击英雄魏来国、爱兵模范王克勤等,劳动模范孟泰、马恒昌、王崇伦、王国藩、李顺达、耿长锁等,都被毛泽东同志关注并多次提到,有的还多次接见。不论形势怎样变化,时光如何流逝,毛泽东同志都始终关心着每一个英雄,因为他深知英雄的价值所在,无论战争还是建设时期,英雄都是不可或缺的;他对英雄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英雄的心是相通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同志对英雄文化的强力推进,是理性与情感的统一,现实与历史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创造了成功的经验与模式,也起到了巨大作用,今天和将来仍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一部人类发展史,就是人们不断战胜困难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历史,而英雄就是其中的亮点。英雄文化,造就伟大的文明,是充分显示英雄气质的舞台,也是培育英雄的沃土。历史一再证明,民族需要英雄,国家需要英雄,事业离不开英雄,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而英雄文化的发扬光大,就是要造就一个人人敬仰英雄,学习英雄,以当英雄为荣的社会氛围,这样,我们才有希望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迎来“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美好境界。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宣讲家网评论上线以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欢迎有识之士投稿或提出宝贵意见建议!稿件一经采用,必付稿酬。谢谢!
宣讲家网评论征稿邮箱:xuanjiangjia001@163.com
责任编辑:赵思齐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25/85736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