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官员的“绰号”是百姓心中的一杆秤
2015年12月29日 10:19
【事件介绍】
中纪委机关报:多听百姓起的绰号 可顺藤查贪腐
中国纪检监察报12月25日刊文《“绰号”见“民心”》指出,对于纪检监察干部来说,多听听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便可管窥一豹,顺藤摸瓜,进而查明就里,惩腐肃贪。
文章举例,比如,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因为拆迁而被市民称为“李拆城”;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六朝古都被他“开膛破肚”,人称“季挖挖”;天津市原政协副主席、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讲究江湖义气,被人称之“武爷”……诸如此类,无需解读,谁都可以看出,这些绰号预示着官员的什么嘴脸。
文章全文如下:
绰号,也称外号、诨号。古今中外都有,男女老少有涉,褒贬俱存。百姓间互谓绰号者,习见。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却足以让“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见祸于未萌”。
比如,四川省委原副书记李春城因为拆迁而被市民称为“李拆城”;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六朝古都被他“开膛破肚”,人称“季挖挖”;天津市原政协副主席、公安局原局长武长顺讲究江湖义气,被人称之“武爷”……诸如此类,无需解读,谁都可以看出,这些绰号预示着官员的什么嘴脸。
群众心里有杆秤,给谁起、为何起、起什么,绝对是一针见血,准确恰当。群众赏给官员什么绰号,完全是“脚上的燎泡——自己走出来的。”对于每一名党员领导干部,多听听百姓给自己起的绰号,就可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对于纪检监察干部来说,多听听百姓给官员起的绰号,便可管窥一豹,顺藤摸瓜,进而查明就里,惩腐肃贪。如此,方能及时表彰优秀干部,惩处贪腐官员。
官员绰号应该成为民意风向标
在古代,不少官员也有绰号,且含义有褒有贬。如汉代刘宠,因为政绩显著被提升,临行前,万民欢送,郡内六位白发老翁每人出一百文钱相送,不收就不能离开。刘宠无奈,每人只收一文钱,留下“一钱太守”的美名。相反,南朝梁鱼泓做南谯、竟陵、新兴等地太守,经常对人调侃说:“我当一郡太守,要搞他个四尽:水中鱼蟹尽,山中麋鹿尽,田中米谷尽,村里百姓尽。”梁鱼泓由此获得“四尽太守”的绰号。“一钱太守”和“四尽太守”,已经表明百姓对官员的态度。而当今的官员,有绰号的更是不少,譬如,群众称孔繁森是“活菩萨”、牛玉儒是“孺子牛”、杨善洲是“草鞋书记”、王进喜是“油田铁人”等,拥戴之情溢于言表。老百姓称习近平总书记为“习大大”,显得如此亲切;称王岐山为“王青天”,又显得那么庄严。这表明了老百姓对国家领导人的爱戴,对反腐倡廉的期望。这就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
然而,不少官员的绰号则是贬斥的、愤怒的。如《中国纪检监察报》文章中提到的长季建业的绰号是“李拆城”、“季挖挖”、“武爷”……,这些“绰号”虽然只有寥寥几字,但它却浓缩了百姓的智慧,表面上看仿佛都带有一些戏谑色彩,但的确是官员在百姓心目中形象的集中反映,人们往往能从中“窥斑见豹”,读出当地群众对其“是非功过”的评说,这也正诠释了“老百姓心中有杆枰”的内涵。
老百姓给官员起“绰号”,体现了群众对官员的褒贬喜厌态度。任何一个官员的“绰号”绝不会一下子“名声远扬”,必然是在广大群众的认可声中广泛传播。因此,我们的官员应该经常深入群众,倾听民意,把群众的“绰号”作为方向标,努力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题,坚持不懈做好事,这样才能够赢得人民好的“绰号”。
官员是公众人物,他们的言行举止百姓看在眼里,绰号是官员在百姓心目中形象的集中反映,是群众对官员形象的另外一种概括,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给有关部门传递信息,是对优秀干部的肯定与推荐,也是对贪腐官员的讽刺与举报。因此,组织部门和纪检监察机关也要敢于倾听民意,走出去“闻绰号”,并读懂这些绰号里包含的民意,体会到这些绰号的方向所指,这样才能发现官员的好与坏,才能选拔出群众所需要的好干部。对有贪腐行为的官员,则要按照“绰号”显示的方向标去顺藤摸瓜,调查一下“绰号”背后的故事,说不定会拔出“萝卜”带出“泥”,有利于反腐成本的降低。
总之,对于群众给官员所起的“绰号”,不论是官员本人,还是官员的上级主管领导,亦或是组织或纪检监察部门,都不能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而应该从“绰号”所指的方向对官员进行考察,对好干部要及时宣传表扬、大胆提拔重用,对有问题苗头的干部要及时警示、诫勉谈话,对涉嫌违纪的干部要予以调查,一旦核实从严处理。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得到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和支持,才能有永不衰竭的动力。
官员绰号是作风问题的“狐狸尾巴”
一些官员,工作作风不实,生活作风不正,虽说他们极力让自己与作风问题撇开关系,大做表面文章,但根深蒂固的思想及品行,终究会暴露,稍不注意,就漏出了“狐狸尾巴”。官员绰号正是官员作风问题的“狐狸尾巴”,而揪出“尾巴”的正是拥有雪亮眼睛的广大人民群众。
一声“爷”,能给人强烈的现场感,或是对商界大亨的点头哈腰,又或是给江湖大哥的点烟沏茶。总之,“爷”的称谓背后,享有极高的经济势力或江湖地位。但是官员绝不同于前者,在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行为准则等多方面,官员都应以群众的利益为宗旨,一切为民出发。当官员被冠以“爷”的尊称时,说明其在作风问题上出现了错位,沾染了“老板”的阔气。这种对公权、职位的扭曲理解,是绝不能被容忍和忽视的。
另外,作风问题,有明显的,也有隐蔽的;有危害大的,也有危害小的,但终究不利于党和人民。因为,再隐蔽、危害再小的作风问题也会演变出官僚、奢靡等各种不正之风。当一个官员的作风出现问题,必定会影响到党风党纪的威严,损害党的形象,破坏政府公信,让广大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因此,绝不能因为危害小就“闭一只眼”,问题隐蔽就“忽略不计”。小问题会演变成大问题,隐蔽问题终究会爆发,如果不加以控制,问题会滋生、发芽,终究会演变成造成危害的大问题。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就是要反“四风”,正党风,整作风。要确保群众路线的深入开展,作风问题正是这场“大手术”的“第一刀”。官员绰号,是作风问题的“狐狸尾巴”,揪出来了就得惩、就得治,要敢下刀、快下刀!
官员“绰号”里集中了民众的智慧
老百姓给官员取“绰号”,其实是用对官员好坏的评价。这些“绰号”虽然只有寥寥几字,但它浓缩了百姓的智慧,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也将一个腐败官员“丑态陋行”刻画无遗。老百姓是最朴素的,谁对他好,他会永远铭记把他们当恩人。他们乐于把那些为百姓说话办事的干部称为“包青天”,“铁包公”。而一个“李拆城”,则表达市民对成都市委原领导李春城大拆大建,将整个成都城变成大工地的无奈;“别人不好拆迁的地方,只要孙善武一去,就很快拆光了”,因此,群众称洛阳市委原领导孙善武为“孙善扒”。天门市委原书记张二江“吹、卖、嫖、赌、贪”五毒俱全 ,因此,民众愤怒地称他为 “五毒书记”……这些“绰号”既形象又生动,说明老百姓的眼睛是雪亮的,谁也骗不过老百姓。
老百姓给官员取“绰号”,也是在警示官员。俗话说:“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老百姓给官员取“绰号”,一方面是想让大家知道这个官员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另一方面实际上也是在告诉这个官员,“老百姓已经对你的言行愤恨到了极点,希望你能收敛点,好自为之”。“绰号”发出的信息官员应该很快就会收到,如果是好官员的话,应该把这一“绰号”当作一面镜子,作为一种鞭策。应该认真检讨工作中的不足,真诚地悔改,尽心尽力地为百姓服务,把给百姓的不好印象纠正过来。但是,绝大多数官员却把百姓的“绰号”提醒当成耳边风,为了升迁、为了私利,不仅毫无悔意,反而变本加厉。结果是搞得当地鸡犬不宁,也使自己的“绰号”广泛流传,越传越响,越传越远。
老百姓给官员取“绰号”,也是在给有关部门传递信息。一方面为纪检监察部门传递官员违纪违法线索;另一方面是在为组织部门对官员及时纠偏治理提供信息。中纪委近日要求纪检干部坚持到领导干部担任过一把手的地方“下沉一级”了解情况。如果纪委和组织部门能真正做到这一点,沉下去听取民意,就很容易掌握到官员“绰号”中所包含的深意。只要顺着这个“绰号”追下去,就肯定能追出一些问题来。比如“季挖挖”,他为何如些大拆大建,肯定在城市改造中有与开发商勾结的事情。再譬如:“五毒书记”,只要派人暗中监控他一段时间,他的“吹、卖、嫖、赌、贪”肯定会露出马脚。还有像“曾矿长”,这个“绰号”已经说得明明白白,一查就知道他是怎么捞钱的。因此,官员的“绰号”至少可以为纪检部门在日常监督和案件侦办过程中提供了有用的信息。
由此看来,百姓给官员取“绰号”,表面上看起来对官员有些“不尊重”“不礼貌”,但反映了百姓的心声,也集中了百姓的智慧。因此,对那些已经还没有被百姓取“绰号”的官员,要时刻牢记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每做一件事情必须从群众利益出发,才有可能获得一个正面的“绰号”。对那些已经被取了“绰号”的官员,要把百姓的警示牢记在心,彻底改变那些错误做法和想法,扭转自己在人民心目中的不好形象。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部门也应该从这些“绰号”中获取有用信息,把官员管好、治好,使百姓的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
【启示与思考】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官员绰号往往是群众对官员形象的另外一种概括,从某种程度反映出干部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如果出现了“偏差”,应该及时纠正,发现问题。否则,绰号就会变成腐败的信号。纵观这些落马官员的“绰号”,往往都是把上项目、搞工程作为增添政绩和仕途升迁的手段,抑或是通过秀“爱民”、秀“清廉”、秀“简朴”等捞“名声”,更有甚着是借着人民赋予的权利贪图享受、腐化堕落等原因得来的。
面对形形色色的“绰号”,领导干部必须有所警醒。既不能沽名钓誉主动捞“名声”,更不能对群众送上的“绰号”盲目沾沾自喜。要时刻把群众对自己的态度作为评价自己工作得失一面镜子,对群众以绰号、民谣等方式口口相传的问题高度重视,及时发现并解决隐藏在其中的问题。只有这样才能及时掌握群众的诉求,了解自己的工作是否合乎民心民意。
不可否认,在官员的绰号中也有满满的正能量,比如“活菩萨”孔繁森、“女包公”任长霞,这些都是人民对他们一心为公、执政为民的肯定与敬重。但是绝大多数的绰号指向的是一些官场陋习和一些干部的违纪违法行为,暴露的是这些官员对权力使用中出现的偏差。因此,相关部门不妨把小绰号也当作一封“举报信”,本着“不漏一人”的态度,抓早抓小抓苗头,以免将来造成不可挽回的局面。而对于领导干部来说,也应该把这些“绰号”当成一面镜子,对照自身,把绰号的警示牢记心间,做一名真正为民的好公仆。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29/85763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