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微信公众账号

独具中国特色的国际安全战略新思维

2015年12月29日 16:3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时代发展和战略全局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安全发展两件大事,鲜明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大战略思想。

在这一重大战略思想指导下,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入分析世情、国情变化的特点和趋势,直面现实,积极作为,大胆创新,积极营造确保中国和平发展的国际安全新环境,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国际安全战略新思维。

国际安全战略思想的中国实践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领导和运筹国家安全工作,在坚决维护我国利益的同时,对外以新的思维付诸国际实践,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促进世界各国共同繁荣,为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发挥了建设性作用。

着力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21世纪国际安全环境下形成的新型国际关系,其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以合作共赢为核心,追求各国共享尊严、共享发展成果、共享安全保障。

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目前正处在深刻发展变化的复杂时期。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与此同时,诸多问题和挑战依然存在,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持续显现,形形色色的保护主义明显升温,地区热点持续不断,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新干涉主义有所上升,军备竞赛、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等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任重道远。

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演讲时提出: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为此,习主席在国际社会主张,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

“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

只有各国共同发展了,世界才能长期、更好地发展。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安全保障。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安全威胁,单打独斗不行,迷信武力更不行,合作安全、集体安全、共同安全才是解决问题的正确选择,合作共赢是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现实途径。

习主席强调,要“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方方面面。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到义利兼顾,要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

要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坚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

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是我们党立足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选择,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拓展和深化面向世界的中国外交战略布局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融入国际社会的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面向世界的以与大国关系为关键、以与周边国家关系为首要、以与发展中国家关系为基础、以多边外交为新舞台的对外关系总体战略布局。

一是积极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框架。新型大国关系是当今大国的相处之道,这种关系在于摒弃猜忌防范的陈旧思维,确立增信释疑的合作机制,从避免冲突、战争的最低目标向追求合作共赢的更高要求调整。

倡导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有利于引导国际秩序和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中国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国际实践。

首先,与美国构建新型大国关系。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不断推进务实合作,加强在地区和全球问题上的沟通协调,妥善处理敏感问题和分歧,确保两国关系持续健康稳定向前发展。

其次,与俄罗斯构建一种典范的大国关系。与俄罗斯互相视为最主要、最重要的战略协作伙伴,把两国关系都放到各自外交全局和对外政策优先地位,把双方高水平的政治关系优势转化为务实合作的实际成果。

再次,提升与欧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全球影响力。与欧盟着眼历史变革趋势,抓住发展机遇,共同努力建设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座桥梁,使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更具全球影响力。与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大国,通过20国集团、金砖国家等框架积极推进友好合作关系。由此,中国与各大国的关系更趋多维平衡而且充满活力。

二是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周边不稳,国将不宁。为此,中国积极经略、塑造、稳定周边,营造周边良好环境。

2013年10月,中央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习主席在会上强调要突出体现“亲、诚、惠、容”理念,而且中国要率先身体力行,使之成为地区国家遵循和秉持的共同理念和行为准则,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正是该理念的具体实践。

2014年5月,习主席在亚信峰会上提出“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为维护亚洲乃至世界安全稳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理念。十八届五中全会后,习主席踏上东南亚之旅,推动区域合作与发展。

未来5~10年,要着力深化互利共赢格局,着力推进区域安全合作,着力巩固扩大社会民意基础,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

三是巩固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针对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关系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习主席强调,要坚持正确义利观,有原则、讲情谊、讲道义。

对非洲提出“真、实、亲、诚”四字箴言,特别强调合作的互利共赢性质,表示将不折不扣落实承诺,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对拉美,宣布将面向加勒比友好国家设立优惠贷款和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贷款,表达了帮助中美洲有关国家发展的诚意;对叙利亚危机、巴以冲突、伊朗核问题等,明确提出多条建议,彰显中国在中东地区事务中积极负责的建设性大国作用。

四是以多边外交为新舞台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多边外交在十八大后中国外交布局中的地位更加凸显,而峰会外交则是其中最活跃的方面。

习主席指出,中国将坚定不移地做共同发展的推动者、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全球经济治理的参与者;将继续着眼本国人民利益和人类共同利益,按照责任、权利、能力相一致的原则,力所能及地承担更多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国际体系改革和全球治理,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将继续建设性参与解决重大国际地区热点问题和应对全球性挑战,争取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全、稳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发展事业,与世界各国一道,推动世界繁荣进步。

 

国际安全战略思想的新内涵

国际安全,是国家安全观的外在依托,在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它是各个领域国家安全依存的必要条件和实践基础。因此,国际安全战略思维是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具有丰富内涵。

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中共在十八大报告中首倡人类命运共同体(community of human destiny)意识,指出“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总体而言,它是一种以应对人类共同挑战为目的的全球价值观和新共生观,包含相互依存的国际权力观、共同利益观、可持续发展观、全球治理观、新安全观,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相结合,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构建命运共同体,核心是如何实现合作共赢。十八大以来,习主席又先后倡议构筑“和谐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中非命运共同体”以及“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等,充分显示了中国最高领导层对此意识在战略高度上的重视和外交实践上的指导。

命运共同体是一种愿景与期许,也是共生关系的落实和目标,目的是不断充实和平共生的内涵和完善共生观念,并使之向和谐共生的高阶段发展。而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理念,是中国从世界大国迈向世界强国过程中,由独树一帜的传统和合文明所内生出的一种国际责任。

中国在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推进共生关系的优化,在对内求发展、求变革、求稳定的同时,对外求和平、求合作、求共赢,推动各方朝着互利互惠、共同安全的目标相向而行,打造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一个求合作、求共赢的和谐世界。

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现阶段国际社会存在的各种价值观仍主要服务于不同国家的现实利益,共同命运的建设必将是一个长期、复杂和曲折的过程。

 

首议彰显中国气魄的国际发展新理论

2015年9月26日,习主席在纽约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发表《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的主旨讲话,第一次全面阐述了十八大以来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对国际发展问题的理论思考成果,提出了若干新思想、新主张和新举措。

发展问题历来是国际治理领域的重大、关键问题。世纪之交,联合国制定了千年发展目标,在此框架的推动下,各国努力发展自己,国际发展合作成就斐然,全球经济持续增长、发展中国家崛起、11亿人口脱贫;但与此同时,依然存在南北发展失衡的矛盾,依然有8亿多人口仍在忍饥挨饿,金融危机对发展亦有重大干扰,凡此种种,难免让人忧虑。

在中国30年卓有成效的发展探索基础上,习主席将中国对国际发展问题的理论认识推进到了一个新的节点,他指出,“发展寄托着生存和希望,象征着尊严和权利”。不仅将发展问题视为基本的生存需要,更将其提高到尊严的高度,这是对国际发展治理的进程与效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更高的标准,无疑也是一种发展领域的新思想。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在习主席看来,发展是推进全球治理的“钥匙”,“要解决好各种全球性挑战,包括最近发生在欧洲的难民危机,根本出路在于谋求和平、实现发展。

面对重重挑战和道道难关,我们必须攥紧发展这把钥匙”。发展离不开环境,和平环境是发展的前提,国际机制构建了发展的制度环境。

习主席提出,要改善国际发展环境,各国就要共同维护国际和平,国际金融机构就应加快治理改革,多边开发机构也要增加发展资源,从而创造更好的外部制度环境。

 

首创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新理念

十八大以来的新一届领导集体重视与大国的关系,特别是与美国关系的稳定,根据形势的发展和中美关系的新特点,习主席提出了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理念。

新型大国关系,是中国和平崛起背景下中国外交战略思想的政治诉求。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美之间经济实力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鉴于历史上新兴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多次发生对抗和战争,不少人担心中美两国可能重蹈覆辙,发生对抗乃至军事冲突。为此,习近平在2012年初以国家副主席身份访美期间即提出了建立新型大国关系的构想。

2013年6月,习主席提出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

2014年11月,中美两国元首在中南海瀛台夜话,在新型大国关系框架下达成许多新共识。

2015年9月下旬,习主席访美期间与奥巴马总统就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等相关问题进行会谈。双方积极评价两国元首2013年安纳伯格庄园会晤、2014年北京会晤和这次华盛顿会晤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意继续努力构建基于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保持密切高层及各级别交往,进一步拓展双边、地区、全球层面的务实合作,以建设性方式管控分歧,使中美关系不断取得新的具体成果,更多更好地造福两国人民和世界人民。

双方一致认为,中美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在全球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应共同致力于维护一个强有力的中美关系,使之为全球及地区和平、稳定和繁荣作出贡献。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明确了大国交往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为中美关系发展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注入了活力,为处理大国间关系提供了崭新思路,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以不对抗、不冲突、相互尊重、合作共赢为核心特征。通过与以往国际关系中的大国关系比较可以发现,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有别于国际关系中的英美关系、美苏关系及美日关系。

中美两国经济利益已形成深度的相互依存,有利于两国培育更深厚的“共同利益观”,也是新型大国关系可行性的基础;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是中美两国最大的共同利益,为亚太的和平稳定提供区域安全公共产品,是中美大国的共同责任和利益共同点。

 

首论亚洲区域安全新观念

“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的提出,是安全观念领域的一次革故鼎新。亚洲安全观是一个复合型的多维概念,以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为要义,其内涵涉及政治安全、经济发展、文化互鉴、社会进步等多个层面。

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国家的安全利益;综合,就是要统筹维护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的大局;合作,就是要通过对话、协商,促进各国和地区安全;可持续,就是要树立发展和安全并重的理念,以实现持久安全。

如今,基于同盟基础之上的亚洲传统安全秩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亚洲面临的各种安全问题。亚洲新安全观的提出和发展体现了亚洲各国国际影响力上升、要求自主解决地区安全难题的客观要求,也是中国将自身发展积极融入地区发展,将自身安全与地区安全相结合的重大实践。

作为一种新的安全观,亚洲安全观在理论上超越了西方传统的安全观,顺应了时代的主题和世界的潮流,代表了亚洲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安全利益。亚洲安全观正在引起亚洲国家的高度关注,其影响力还会随着中国实力和地位的上升和中国外交的持续推动而进一步扩大。

当然也应看到,当下的现实是,西方传统安全观仍在亚洲安全领域占据主导性地位,无论是外部大国还是本地区的一些国家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安全观念、安全体系和安全话语权,转而接受中国提出的安全新观念。

因此,亚洲安全观要得到亚洲各国乃至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并真正落实在亚洲安全建设的实践中,仍需要中国同亚洲国家一道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作者:国防大学教授 李大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29/85777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