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顶岗实习”不应是制造业的“生力军”

2015年12月30日 10:49

 

【事件介绍】

东莞工厂里三成工人是学生?学校送一人获利万元

顺德和东莞是广东电子制造行业的两大聚集地。近几年来,“用工荒”的说法始终在珠三角回荡。记者近日在这两个地区采访时看到,在各制造企业生产线上频繁流动的工人中,除了农民工群体外,还有一个不被人了解的特殊群体,他们有着学生的身份,但却从事着与工人完全一样的工作,而且拿着可能还低于正常工人的薪水。他们就是由学校带队到这里参加“顶岗实习”的中专或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军。在珠三角,这些学生主要是在操作相对简单的电子厂顶岗。虽然没有官方的可靠数据,但据多方面的信息推测,目前在珠三角各类电子厂的生产线上大约有三成工人其实都是这些来顶岗实习的“学生工”。

现象:“学生工”都是学校老师统一带来的

“这些实习生由学校老师统一带来,然后安排在各工厂以实习的名义进行生产,通常是六个月时间,也有更长一些的,但属于违规,都是偷着做的。”顺德当地一位劳务代理公司的负责人告诉记者,珠三角很多工厂的生产线上,有相当一部分是来自全国各地的中专、技校、职业学校的学生,其中又以民办职业学校的为多。据了解,这些学生从事的工作内容以及作息方式都与生产线上其他的普通工人一样,完全是生产线上正常的一员。“走进车间,你根本分不出来谁是工人谁是学生!”

据记者了解,类似这种顶岗实习的“学生工”,其实并不违规。教育部、财政部2001年还曾印发了有关《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办法》,其中就涉及这类在校生到企业实习生产同时获得劳动报酬的情形。不过,在这份规定中明确的一些具体操作规范,在实际情况中则经常被违反。比如其中明确规定了“不得安排一年级学生到企业等单位顶岗实习”、“不得安排学生每天顶岗实习超过8小时,实习单位应向实习学生支付合理的实习报酬。学校和实习单位不得扣发或拖欠学生的实习报酬”等内容。不过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很多企业已经与学校形成了利益链,很多学校在学生一入学就迫不及待地安排学生去顶岗实习。

由于电子厂的生产线最容易上手,也是珠三角地区用工量最大的行业,因此大多数被送到这里的学生都进入了电子厂顶岗。很多学校为了牟利,往往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工厂与学生所学专业完全不对口,比如一些学习会计、计算机甚至美术、服装设计的学生也被安排到了电子厂的生产线上。

对于珠三角地区的工厂生产线上究竟有多少这样以实习为名义的学生打工者,目前记者没有找到官方数字。但据多家劳务代理机构的负责人表示,“这些学生其实已经成为珠三角工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也成为劳务代理公司的竞争对手,大家都是靠为工厂提供劳动力挣取‘推荐提成’挣钱的!”虽然这些劳务代理估算的比例不同,但学生打工者占三成应该是有的。而在每年冬季,大量的学生“寒假工”开始出现在珠三角,成为这里坚持生产的主要劳动力,“预计那时几十万人是有的”。

调查:学校送来一名“学生工”能获利上万元

一位知情人士告诉记者,学校每送一个学生到工厂上岗6个月,学校通常能从工厂拿走一笔可观的劳务费,“现在的行情是每人10000元,最低的也低不过8000元”。同时,企业还要按照正常用工标准或者略低的价格为学生提供实习报酬。而至于那笔上万元的劳务费则不可能分到学生手中,全部由学校支配。“当然其中也要用于打通一些环节”。

据顺德一家电子制造企业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他们与很多地方的学校都有长期联系,定期就会有学生被输送到这里实习,其中仅湖南衡阳当地就有10多家民办学校与他们有固定合作,此外,河北、河南、四川、江西也有大量的学校与珠三角地区的企业有长期合作。他确认接收到学校带来的学生,工厂是要给学校按学生人头数提成的,这些费用都在用工成本中列支。

记者在当地采访时,遇到一名带班到顺德参加实习的江西省某民办学校的带队老师,她也向记者确认了只要带学生过来上岗,企业就会付给一定的费用。但她强调,这笔费用肯定不都是学校拿走了,而是用于很多环节。比如他们学校对于入学招收来的学生,大多数还要给学生初中所在学校给予奖励。她介绍,在他们那里,初中学校如果把一个学生培养进重点高中,可以获得教育局500元的奖励,但如果把学生推荐到带实习的民办学校,则可以获得接收学校2000至4000元的奖励。“现在民办学校抢生源很厉害,你不给钱初中学校肯定不往你学校送人”。

由此可见,从一个正常的初中毕业生走进民办学校,再到学校安排的工厂顶岗,这整个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各有分工、各具利益的产业链。有知情人人士称,如此一环扣一环的利益链,使得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初中学校或教师甚至会极力推荐一些够条件的毕业生不上高中而是去上民办学校,很大程度上就是为了那每人几千元的奖励。

追访:实习学生没毕业就已厌倦工作

记者在采访中还了解到,根据教育部的规定,对于这类上学期间实习的学生,每两年学习期内外出实习的时间不得超过六个月,但事实上超期实习的学生也大有人在,主要都是学校与工厂签订的合同期较长,然后学校和工厂以各种理由要求学生延长实习期。对于这种实习,由于工厂包吃包住还提供报酬,也有不少学生感到是划算的。

那么这种实习对于学生的劳动实践究竟有没有作用呢?记者随机在一些工厂门口拦截住这些学生工采访时了解到,多数学生对于这种枯燥的打工生活感到厌倦,甚至相当一部分学生表示,他们没想到上了那么多年学最终就是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以后真毕业了肯定不来这里工作”。

记者了解,目前珠三角地区绝大多数工厂的工作条件还不尽如人意,比如在这里标准的工作时间是每周上班六天,每天工作十小时,这与外界通常的五天工作制、每天工作八小时大相径庭,而休息时间对于现在的90后年轻人是相当重要的。据了解,即便是相对规范的上市公司和外资企业,虽然工作时间和住宿等生活条件会优越一些,但一线工人的作息时间也是这样雷打不动的。除了超长时间的工作,多数生产线上高强度的重复性劳动也是让很多在学校读惯了书的年轻人难以适应的。

工厂内部人士向记者介绍,目前珠三角的标准生产线通常劳动强度标准是“9秒钟一个节拍”,也就是说每分钟要完成6至7个重复动作,而像电焊这类工作甚至可以达到每4秒一个节拍的频率。“当你这个环节跟不上节拍,之前的工序就都会被压住,所以虽然工作看似简单,但其实精神压力是非常大的”。

然而,正是由于这种学生工为各方创造的利益,很多学校会源源不断地安排学生到珠三角这类制造业发达地区参加顶岗实习。事实上,由于这些学生实习期大多不能超过6个月,而巧合的是,目前劳务代理推荐的正常劳务工作者的最短工作期限也锁定在6个月,之后的流失率就超过了60%。这也就意味着,目前在珠三角多数制造工厂生产线上从事正常生产的工人,大多数“工龄”都不超过6个月。“刚刚熟练点能上手就走了又换一批新人,完全没有产业工人的概念,而国外发达国家生产线上的工人很多都是有几十年经验的”。

“看似简单的用工问题其实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一位顺德企业高层感慨,如果这种用工制度性问题不解决,中国制造的升级则会更艰巨,到达我们所呼唤的工匠精神的道路也会更漫长。

 

“顶岗实习”是制造业在饮鸩止渴  

一方面是有近三分之一的工人被顶岗实习的学生所替代,另一方面却是制造业高端技术工人“用工荒”事实的“高烧不退”,制造业就在这种短视与需求错位中出现发展偏差。“顶岗实习”,不仅有损学生基本权益,从长远角度讲,也不利于制造业的延续升级。对制造业、学生和校方都没有一点好处,实乃是饮鸩止渴的错误之举。 

出于短期利益考虑,一些工厂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不惜通过与职校合作,接收一批又一批的学生“实习大军”,这种实习顶岗,严重超出了国家关于实习不超过6个月的相关规定。这样,工厂的人工成本短时间内确实得到控制甚至是下降,但带来的负面效果也呈现出不同层次的危害性,一是既侵害了学生的学习权益和就业权益,对于企业自身而言,也不能培养出技术过硬且相对稳定的工人队伍,形成技术高低起伏的“动荡周期”,对企业而言,实则是有些得不偿失。 

一直以来,相当一部分制造业重复着劳动密度大、低成本、低附加值等低水平状态,制造业产品成了“白菜价”的代名词。这些企业及其产品已经在市场竞争中表现出疲态来。这与工人技能低,与企业缺乏长远的人才储备有着直接的关系。 

当企业利欲熏心地谋求用学生大军降低人工成本,一些学校也打着校企合作的名义,在迎合着企业的这种需求,这就衍生出学校与企业的不法合作,而直接受侵害的则是学生的权益。这一点,在一些人口大省表现的尤其明显。学生成为“顶岗大军”,作为劳动监察部门和教育部门,显然有失职之嫌。 

实习生不是企业低成本、低端运行的附庸和牺牲品,也不是企业能够获得市场先机的救命良药,企业不应绑在廉价和低素质工人这条旧路上继续做“黄粱梦”,否则企业只能走向发展的末路。制造业要走出低廉、低端、低附加值、低期待值的尴尬局面,尤其要摒弃依赖低人工成本的错误思维,坚持用高端技术工人的用人导向,以此来提高企业产品自身的附加值,抢到赢得市场份额的有利时机。而企业的这种用人价值取向,尤其依赖于劳动监察部门和教育部门各自把好关口,通力合作,不再给企业“顶岗大军”出现留通道。

“顶岗实习”成生意,副作用不可小视

学生工的特殊性在于,他们并不属于完全意义上的劳动力;他们所参加的顶岗实习,也不是通常所理解的“务工取酬”行为。大量招揽学生工,实则是珠三角众多工厂应对用工荒、降低用工成本的变通之举。在新的形势下,东莞等地的制造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对务工者的吸引力——可以说,这是市场之力自发调节的结果。既然无法从人力市场招来足够的工人,当地工厂便只能另辟蹊径,转而选择用“学生工”来充实生产线。当然了,这并非是基于自主意志的双向选择。学生们几乎无法拒绝,只能乖乖遵从老师的安排。

就这样,“顶岗实习”变成了生意,变成了一条各取所需的产业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经常要超时工作,却往往只能获得一点微薄的报酬,切身利益丝毫得不到保障。至于说“锻炼技能”,或许也根本无从谈起。因为现实是,学生工更多只是干着简单重复、毫无技巧可言的高强度工作。在混满6个月的实习期之后,大部分学生工会义无反顾地逃离生产线。

毫无质量的顶岗实习,不仅让职业教育失去了本来的意义,也势必会对区域制造业造成深远伤害。众所周知的是,人力市场内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对于特定产业的优胜劣汰、转型升级,素来发挥着至关重要的倒逼作用。但是,人数众多的“学生工”没有选择的权利,他们被安排着来填补,那些业已被普通务工者所抛弃的“工作”。于是,那些本应关停并转的低端工厂,又得以苟延残喘。久而久之,我们有理由担心,珠三角的产业调整,会因此停滞不前。

顶岗实习的学生工,必须被负责任地安排到有意义的岗位训练技能,而不是被当成是廉价的、通用的、不能自主的“劳动力”被兜售。捍卫健康的用工秩序,我们也不应容忍两种性质的“劳动力市场”存在——市场化的人力雇佣关系之外,对于“学生工”一类的指令性、特殊性的用工形式,各方理应保持足够的警惕才是。

 

【启示与思考】

学生工现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正常现象。一方面,职校学生需要一片土地锻炼能力;另一方面,企业也不可能无偿接收学生实习。基于教育需求与经济成本的考虑,“实习”变成上班也就成了一种各方都能接受的选择。

问题并非出在学生不能是学生工,而是这种“顶岗实习”的内涵,究竟是培育优秀的职业人才,还只是一种廉价的劳动力?毕竟,从职业学校学生成长为正式工人,这中间需要经验的积累。如果只是让其“顶岗”而忽视教育与培养,成本固然节省,但能不能真正承担起制造行业发展的重担,仍有待于追问。

学生不是“唐僧肉”,本身的劳动不能受到任何动机不纯者的盘剥。然而,由于校企之间披着“顶岗实习”的外衣,规避了两者间的劳动关系,劳动监察部门一般情况下难以介入。在此情况下,有关主管部门必须站好岗,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的“顶岗实习”须严格审批,并进行有效监督;同时,各地纪检监察部门也要进一步提高警觉,对举报线索要抓住不放,进行认真调查,让那些通过校企合作而疯狂敛财者付出应有的代价。

不可否认,人口红利渐渐消失了,但即使如此,这些职业院校的学生们也不能被充当“廉价劳动力”。如果任由这种情形发展下去,学生们对自身的职业必将难以找到认同感,无法更好地进行价值呈现,而这对国家由“制造”向“智造”、“创造”的转变也会产生不小的影响。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30/8578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