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微信公众账号

跟着习主席学国学 丨 敬民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2015年12月31日 15:43

 

1442204632595

郭继承 中国政法大学马列学院副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图说:http://www.71.cn/2015/1222/856616.shtml

人文专辑:http://special.71.cn/151222/

视频:http://www.71.cn/2015/1231/858050.shtml

朋友们,2014年5月4日,习近平主席到北京大学考察,在参加师生座谈会时指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出自儒家经典“四书”之一的《大学》。“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经典,而《大学》则分“三纲领”和“八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最开篇的一句话,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三个词就是整部《大学》的“三纲领”,因此这句话非常重要。它不仅对我们理解《大学》这本书有帮助,还给我们提供了一把理解中国文化的钥匙。如果我们把这句话理解得深刻了,我们在阅读中国文化典籍的时候,就有了一个门路了。

先说“大学之道”。大学之道,言外之意还有小学。在中国古代教育里面,小学就是对十多岁的小朋友待人接物等进退之道做的教育,到成年之后就是大学。

大学是什么?其实就是成人之学,就是怎么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人,这是大学,就是成人之学。大学之道,成人之学,它的道理是什么?

第一,在明明德。第一个“明”,它是使动用法,就是使什么明,让什么明起来。第二个“明”是形容词,就是光亮的。“德”就是德行。“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它的意思是要让人心中本来就有的那个光亮的德行亮起来,或者说让一个人找到他心中本来就有的那个德行,这就是“在明明德”。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还需要使他“明”呢?因为我们人人心中虽然有那个德行,可是在社会生活中慢慢地把它给丢掉了。就像一个人,第一次做点错事,特别难过,这就说明良知在告诉他,德行在告诉他,这件事不该做。可是他连做几次以后,不好的事做得很自然了,心中的自责也淡化了,或者没有了。占别人一点便宜,做点自私的事,反而很得意,这就坏掉了,他的德行的光亮完全被蒙蔽了。

蒙蔽之后怎么办?那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如果仔细看,很多人小时候都有正义感,很多人小时候有满腔抱负,可是走向社会以后,在社会这个大染缸里面,心中曾经的那一份光亮,那一份情怀和使命,慢慢都淡下去了。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要擦亮心中的那份德行,找到自己该担负的那份使命和情怀。    

第二,“在亲民”。这个“亲民”是什么意思呢?当然,不同的思想家对“亲民”有不同的说法。朱熹曾经认为是新民,王阳明先生认为它就是亲民。我们看的话,实际上应该是亲民。因为当时的那个时代,已经有新旧的“新”这个字了,比如“虽旧邦,其命维新”,这是《诗经》里的话。有“新”这个字以后就不需要通假了,“新”这个字就不需要用“亲”来代替。

为什么“明明德”之后是“亲民”呢?大家想,一个人把内心的德行和良知给找到了,这是个什么人?一个人把小我给放下了,把心中的那份自私放下了,这是个什么人?这个人就会把社会的责任当自己的责任,把别人的苦难当自己的苦难,这个时候他对别人就懂得四个字:感同身受。所以一个明明德之后的人,一个擦亮了自己的德行和良知的人,他在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就能够从内心里生发出对别人的那份关爱,对社会的那份责任,他自然就做到了亲民。

所以,《大学》的“三纲”实际上是有它的逻辑的。只有“在明明德”之后,他才能亲民。否则的话,一个人心中只有自私,只有算计,为一点蝇头小利争得头破血流,谁要动了他的利益就大打出手,这种人怎么会亲民呢?甚至他的父母都很难亲近,自己的家庭他都未必负责任,你说是不是?所以明明德以后,把小我放下,把德行和良知上面的那个灰尘给去掉,这个时候小我生成了大我,对别人,对社会,更不要说对自己的家庭了,他的那份责任和情怀都不会有问题,他就会做到亲民。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

最后“在止于至善”。止于至善,就是说追求的那个目标是什么?至善纯美的境界。至善纯美的境界,就是一个人在德行和良知上的污点全都去掉了,把至善纯美的天性给发挥出来,那就叫止于至善。

当然,这个过程是个永恒的过程,人应该一直走在追求真、善、美的路上。从这个意义上,每个人都是个行者,叫什么行者?走在追求真、善、美路途上的人。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是《大学》的“三纲”。通过这句话,我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也有了一个眉目,什么眉目呢?大家看儒家,儒家说“人皆可以为尧舜”。它为什么这么说?就是因为人人心中都有一个“明德”。圣人有个“明德”,我们有个“明德”。圣人找到了这个“明德”,所以是圣人。而我们的这个“明德”蒙上了灰尘,有了很多污染,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可能还被小我所困扰,很多时候还比较自私,还很狭隘。这个时候我们就不是圣人,但是由于我们和圣人一样,都有这个“明德”,我们就可以向圣人学习,找到自己心中的这个“明德”,这就是“人人皆可以为尧舜”。

 

包括道家也是,道家讲真人。道家修到一定程度叫真人,丘处机丘真人,王重阳王真人,张三丰张真人,那么真人的秘密是什么?也是把德行和良知的污点去掉,那个人才是真人。反过来讲,一个人如果污点太多,那就不是真人了。很多人做了欲望的奴隶,做了声色犬马的奴隶,做了虚荣攀比的奴隶,这个时候怎么是真人呢?这种人活得很累,活得很虚假。佛家也是这样,佛家讲人人皆有佛性,正因为人人皆有佛性,所以每一个人往内求。注意,中国文化,儒家、道家、佛家都是内求,不是向外盲目崇拜什么偶像。内求找到心中的明德也好,真心也好,或者佛性也好,才能像圣人一样。所以圣人不是用来盲目崇拜的,他实际上是我们用来学习的,学习圣人怎么通过内求找到自己心中的智慧和光亮的德行。

所以,这句话其实也对我们理解中国文化主要的意旨有一个指导或者帮助。对我们个人来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大家这一生一定把“明明德”这三个字当作自己的座右铭。我们心中实际上都是有这个德行的。比如孟子提出的“四心”,人有四心:第一,侧隐之心。大家遇到危机的情况的时候,比如遇到地震,当很多受伤的人被解放军同志救出来的时候,自己虽然不在现场,看到那个图片心里就“咯噔”一下,这就是侧隐之心,很心疼。第二,辞让之心。当我们坐公交车的时候,老人在旁边,赶紧让座,礼让之心。第三,羞耻之心。做了一些不该做的事,觉得很羞耻,羞耻之心。第四,是非之心。看到社会上一些事情不公平的事,很气愤,是非之心。孟子讲,人人都有这些心。当然有的人也说了,说有的人看起来罪大恶极,那些人是不是都有善良的德行呢?那些人也都有。

王阳明先生曾经有一个故事,他告诉他的弟子,人人心中都有和圣人一样的东西。他的学生提出怀疑:“我觉得不是。有的人根本没有羞耻之心,罪大恶极,这些人心中怎么还有良知呢?心中怎么还有光亮的德行呢?”王阳明就说:“那好吧,我们明天就让你看一看。”王阳明当时在南京做当地的主官,他在审案子的时候就问他的学生。他说,你们看看这些案子的卷宗,哪些人是没有德行的,你找一找。学生就找了几个罪大恶极的,在他看来这种人心里面没有什么德行和良知。他就告诉王阳明,说:“先生,你看,这种人就没有。”王阳明说:“好,我今天就审他。我让你看一看。”审的时候,他让学生在旁边躲着看,王阳明就审了。

审的时候是夏天,南京是火炉,很热。王阳明就告诉犯人,他说:“热吧?”犯人满不在乎的样子。王阳明先生说:“把上衣脱了。”大家心想,在公堂之上脱上衣,我们一般的人都坐不到。可是这个人说:“没事,脱就脱。”就把上衣脱了。审了一段时间,夏天很热,光脱上衣,他还是热。王阳明就说:“还热吗?”犯人回答说:“热。”王阳明告诉他,把裤子脱了。大家想想,脱裤子已经超出一般人的底线了,怎么还能做到呢?但是这个时候这个犯人满不在乎,“没事,脱。”又脱了,只剩下内衣了。大家想想,穿着内衣也热,因为夏天,温度30多度。这个时候王阳明又问他,“还热吗?”犯人说:“还热。”这个时候王阳明先生就指着他,一拍案子,大喝一声:“给我脱。”你猜怎么样?据说那个犯人听到这个话,一下子蹲在地上把裤头给拎起来了,唯恐脱下来。注意,王阳明看了以后,就跟学生讲,他说:“怎么样?”像他这样罪大极恶的人,仿佛没有羞恶之心的人,到了这个时候,一说到把最后那点布丝给他脱下来的时候,他也赶紧用手护住。什么意思?他被蒙蔽得很深。他的礼义廉耻虽然很薄弱了,可是还有。只不过他和一般人比起来,他被蒙蔽得深一些,他的德行的光亮更弱一些,可是他还是有的。所以王阳明讲,从这个意义上,圣人的教化是不遗漏任何一个人的。圣人在教化的时候,任何人都有被教化的可能,就看你有没有找到一个教化的方法。

说到这里,我们每个读了这句话的人,此一生要把“明明德”放在心里,时时都要检讨自己,护养自己心中的那份明德,做一个有德行、有操守的人。如果哪一天面临诱惑,自己的贪心、私心,甚至不好的念头起来的时候,就提醒自己,一定要养好自己的明德。只有养好自己的明德,这辈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才会有正确的判断,当面临考验的时候,那个坎儿才能过得去。

再好的制度,再好的法律,都很难防范人心中的那个弱点。所以,一定要经常擦亮自己的德行。

 

然后是亲民。亲民给我们什么启发?此一生,做任何事,都要懂得利益别人。我们看很别人过得好,或者发展得好,你看到的就是一个果,果背后有什么?有因。因是什么?一个人过得好,发展得好是为什么?都是利益别人。无论是比尔.盖茨、马云这些企业家,还是周总理、毛主席这样的政治家,他们都是在利益别人。在给社会做事、利益别人的时候种了这个因,才有受到社会尊重的果,或者说在历史上能够立功、立德、立言的果,或者小一点,他才有家庭兴旺、个人事业发达的果。所以,亲民非常重要。只有亲民,真正发自内心地去爱老百姓,爱人民,给人民做点事,种了这个因才有一个好的果,这个果包括个人的收入、地位等等。这些东西实际上是亲民之后,给社会做事以后才得到的。

那么“止于至善”呢?这是一个永远追求的目标。在这个路上,人千万不要狂妄。自己没有达到目标的时候,就以为自己水平很高了,这种人就是狂妄。大师都不是自己封的,一个人越是高水平,越是谦卑。北京大学的季羡林先生晚年就说,我要辞去几个帽子,包括泰山北斗的帽子,国学大师的帽子等。他说,我客观地说,我就是一个东方语言学研究者,比如说中国哲学、国学,他说我了解的并不是那么全面。

他说的话,一方面是真话,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季先生的修为。一个真正有修为的人,不是高高在上的。所以止于至善,那是一个终极的目标,我们都走在这条路上。而且越有修为的人往往越谦卑,越懂得自省。反之,如果一个人觉得自己了不起,第一,他是个浅薄的人。第二,这种自以为了不起的人,他前进的步伐就要停止了。我们普通人也要对这种现象有辨别力,要懂得尊重那些很谦卑的、真正有修为的人,这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应该成为我们一生之中的警示,让我们永远走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那条路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31/85811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