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电视问政,要“问”更要“诺”

2015年12月31日 16:47

 

【事件介绍】

2015年电视问政“期末考”12月25日开考

今年是武汉电视问政举办的第五年,从2011年武汉市掀起治庸问责风暴至今,共举办40场电视问政,聚焦承诺整改突出问题50个。近100位承诺单位党政一把手走进演播室接受问政。曝光具体问题552个,问责干部760人。查处率100%,回复率100%,解决率90%以上。建章立制60多项。

今年接受问政的“十个突出问题”分别是:文明城市建设不持久、不深入问题;办理群众投诉不及时、不到位问题;部分村级组织软弱涣散问题;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不透明问题;路网、停车场规划不科学、建设滞后问题;企业违法排污整治、监管不到位问题;街道、社区对业主委员会组建、履职管理不到位问题;安全生产隐患发现、整改、查处不及时问题;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不力问题;城市绿化管理养护不及时问题。

六场问政场次安排“出炉”

紧扣“加强作风建设 推进城市治理”的总主题,六场电视问政已分别确定主题:

第一场:办理群众投诉如何及时到位?

本场重点关注:办理群众投诉不及时、不到位问题。承诺单位17个,接受问政承诺人18位。

第二场:村级基层组织如何坚强有力?

本场重点关注:部分村级组织软弱涣散问题。承诺单位16个,接受问政承诺人16位。

第三场:路网、停车场如何应急谋远?

本场重点关注:路网、停车场规划不科学、建设滞后问题。承诺单位13个,接受问政承诺人14位。

第四场:专项管理工作如何履职尽责?

本场重点关注:1.支持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不规范、不透明问题;2.安全生产隐患发现、整改、查处不及时问题;3.街道、社区对业主委员会组建、履职管理不到位问题。承诺单位9个,接受问政承诺人10位。

第五场:城乡生态环境如何标本兼治?

本场重点关注:1.企业违法排污整治、监管不到位问题;2.农村环境污染治理不力问题;3.城市绿化管理养护不及时问题。承诺单位11个,接受问政承诺人13位。

第六场:文明城市建设如何持久深入?

本场重点关注:文明城市建设不持久、不深入问题。承诺单位17个,接受问政承诺人17位。

 

电视问政,言行必果才有公信力

武汉电视问政以问题为导向,将各部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公开曝光。电视问政一方面反映了百姓心声,做到了为群众代言,另一方面也充分发挥了媒体的监督作用。这样的问政形式,不走过场,直入问题,在赢得民众拍手叫好的同时,也经常让被问政的干部“冒汗红脸”。在电视问政的平台上,针对问政曝光的问题,领导干部总是会坚决地做出承诺,一定加强整改落实。

可是,在电视问政之后,领导干部在台上许下的承诺真实兑现了吗?从2015年武汉电视问政“期末考”第一场的情况来看,其实不容乐观。居民投诉私装地锁居然收到两次假回复;去年曝光的污水问题,今年依然还是“涛声依旧”;房产“两证”问题还是“难产”……明明在电视问政平台上,领导已经拍着胸脯承诺了,可是到了兑现承诺的时候,却没法给民众一个满意的答案。这种的行为与开“空头支票”有什么差别。古语有言,“言必行,行必果”。一个人不守承诺,丟的是个人的诚信,可是一个领导干部不守承诺,透支的却是政府的公信力。

其实,细看电视问政的细节,我们可知,领导干部之所以没有兑现当初的承诺,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做到“依法承诺”。电视问政中曝光问题,比如“两证”的办理,在解决过程中要经过繁琐的程序审批,以及需要各部门的合同协作。但是领导干部在电视问政平台公开承诺的时候,却没有将这些因素考虑在内,于是草率地给出了一个问题解决的“时间表”,导致最后无法兑现承诺的尴尬局面。民众需要的是实事求是的承诺,是言行必果的承诺,而不是领导干部夸下的海口,说出的大话。

除了领导干部没有做好“依法承诺”,导致诺言“流产”之外,在电视问政中还暴露出,一些干部在践行承诺的过程中,存在敷衍推脱的情况。部门和部门之间相互“踢皮球”,具体办事干部患上“拖延症”。要解决这种情况,首先要将工作分解到人,做到权责清晰;其次办事干部要给自己制定一个“时间表”和“作战图”,提高办事效率;最后还要形成长效的监督机制,督促干部认真履职践诺。

百姓的事情,再小也是大事。因此,不管是电视问政上曝光的污水问题,还是“两证”难问题,亦或是私装地锁问题,都应该引起干部们的高度重视,并且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来兑现一桩桩的承诺。当干部们都做到“言行必果”时,政府公信力自然低不了。

 

电视问政“期末考”切莫临时抱佛脚

群众出答卷,群众做考官,辞旧迎新之际,武汉电视问政也迎来了备受瞩目的“年终大考”,然而,问政现场“回头看”环节,出现了这样的奇异景象:青山钢都花园露天广场坏了的路灯,今年3月就有市民多次投诉,直到12月10日仍是坏的,但坏了的路灯,在电视问政开始前一天终于亮起;东湖高新区光谷步行街消防大队旁院墙内二三十个烧烤帐篷,也在多次投诉无果后,于问政前被拆除。与往年“马上改”的承诺不同,本场曝光的问题中,不是没有解决,而是不少都“巧合”地在问政前获得解决。

武汉电视问政已有5个年头,面对群众的质询,相比从前手足无措,以“态度端正”挣点同情分,此番面对大考,多数干部已经能从容不迫,对答如流了。干得早,不如干得巧,似乎考生们在渐渐熟悉了考试规则后,也摸索出了一套考试技巧,学会了“划重点”和“考前突击”,以求“顺利过关”。但是临时抱佛脚考出了高分,也成不了“真学霸”,真才实学在于平时的积累,群众是否满意还看平时的表现。

其实如果干部们把“应付”期末考那股劲头用到平时,面对诉求能“马上就办”,何愁群众不满意? 考场上应对自如,证明台下也做了功课,划了重点,既然找得到重点,就证明干部们其实也明白,哪些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诉求,哪些是群众反复提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涉及的问题多数通过考前“突击”,短时间取得了成效,就证明,只要尽力去办,都是能办的,而且还办的快、办得好,既然早晚都要办,又何苦拖拖拉拉,把问题留到年终呢?说白了还是作风和效率问题。

当然,转变作风、提高效率绝非一日之功,要靠毫末的积累和长久的坚持,更要靠干群的共同努力。一方面,干部要加强自身的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遇到问题作为同学的部门与部门之间要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绝不推诿扯皮浪费时间;另一方面,作为学校的政府不妨多考考干部,三天一大考两天一小考,时时督促,常常检查,对不作为、乱作为的干部该问责的问责,该“挪位子”的“挪位子”;最后好学生是夸出来的,问责的同时,也要完善激励机制,对办结情况良好的单位和个人予以奖励和表彰,形成良性循环。

如同现场评论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鹤所说的,进入第五个年头的电视问政,应该从“考态度”转变为“考能力”。要注重培养干部谋事周全、行事简练的能力,而非见子打子、得过且过的应试技巧,要通过问政实现能力大提升,效率大改进,作风大转变,从而更好地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电视问政,问态度更问能力

电视问政是问题的曝光台,是民情民愿的传声筒,更是干部态度能力的检阅场。从土地租期十年租期变成五十年,村干部表示对此无能为力;到揪心的乡村路,天晴是灰下雨是泥;再到断了层的城中村改造盲区无人问津……镜头之前,问题之下,舆论之中,种种基层组织乱象不免让人汗颜。

当前,改革方案的顶层设计次第出台,如何落地生根?脱贫攻坚战冲锋号已经吹响,怎样让7000多万人真正摆脱贫困?村级基层组织作为国家基层治理的神经末端,作为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作为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地位、永葆党的先进性的前沿和关口,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然而,推卸责任“打太极”,欺上瞒下“和稀泥”,求稳怕乱“做样子”……村级组织点多、线长,村干部面广、量大,与群众利益最为密切,点滴不作为不仅是对政府公信的侵蚀,也是对党心民意的损害。可以说,如何增强村级组织如何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是迫在眉睫的现实问题,也是关系全局的根本问题。

正如现场的拷问:民众有需求,政府有意愿有能力同时有决心解决的问题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就是解决不了?在笔者看来,首先是基层执行选择性动机问题,也就是态度;其次是治理,这就涉及到能力提升的问题。

问政现场,无论是“如此村书记”的短片,还是“如此村干部”的视频,很显然,出现问题的村级干部,其不负责任的态度已然决定了“无能为力”的结果。“政如农功,日夜思之,思其始而成其终”。作为一名党的干部,不管身处什么岗位,无论担任什么职务,都应当把勤政为民的担当和责任扛在肩头。负责人的态度是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做好服务的前提所在。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的是干部,干部带了头,群众有奔头。我们说态度决定一切,其实能力也至关重要。随着社会发展的快速化,群众利益诉求的多样化,村级组织处理问题的能力也亟待提高。古人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作为村干部提升分析和解决群众问题的能力,不仅是一种工作要求,更是一种政治素养。

电视问政问出了态度,也拷问了能力。村级基层组织如何坚强有力?责任看平时在经常,能力看行动在长久。期待基层干部的态度和能力在问政的磁场中得到释放与提升。

 

【启示与思考】

不难发现,“问政”现场,政府官员直面老百姓,正视问题,敢于担当,作出承诺。“问政”背后,武汉市的相关部门发扬“马上办”作风,现场办公,体察民情,解决难题。无疑,武汉市委市政府不怕“自曝家丑”,敢于“自加压力”,用实际行动赢得了老百姓的信任,让老百姓看到了政府整改问题的决心和魄力。

电视问政,希望这些干部面向社会作出公开承诺,提出整改事项,接受社会监督。更需要他们担负起相关的责任,真正做到为党为民、守誓践诺,牢记宗旨、服务群众,求真务实、忘我工作,锐意改革、勇于开拓。

伟大领袖毛主席讲过,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指出,只要你说得对,我们就改正。党员干部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要给群众公开,给社会承诺。解决问题决不能作表面文章,下“嘴皮子”功夫,关键还要闻过即改、付诸行动。如果问题得不到根本性解决,口号喊得再响、声势搞得再大,群众也不会满意,最终损害的还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因此,电视问政公开承诺,不是一句空话,需要实实在在的干货,容不得半点水分。需要领导干部认真查找存在的问题,发现突出问题,不断为自身压担子,逐项下达任务,做好具体落实,要以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多为市民办好事解难题,肩负起自身的责任,则承诺才会取得实效。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31/85813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