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整治干部“超配”,力促作风转变

2015年12月31日 16:47

 

【事件介绍】

全国整治超配干部:副处以上领导职数消化超3万名

为贯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的要求,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从2014年1月开始,中央组织部把整治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作为一项重要任务,高度重视,扎实推进,取得了明显效果。各地各单位“三超两乱”现象得到遏制,超配干部数量大幅下降,按职数配备干部逐步进入良性循环轨道。截至目前,全国超配的副处级以上领导职数已经消化32041名,三年整治任务已完成79.85%。

高度重视,责任明确。中央对解决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中央领导同志亲自审定整治工作文件,要求以“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的决心和举措抓出成效。中央组织部及时作出部署,强调要集中时间和精力,制定和落实整改计划,一步一个脚印地抓下去,扎扎实实把中央赋予的任务落实好。这些重要部署和要求,为整治工作的扎实推进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各级党委(党组)书记作为第一责任人,切实把整治工作扛在肩上、抓在手上;组织人事、机构编制部门肩负起直接责任,通过整改任务的“顺排”和消化时限的“倒推”,持续不断地加压用力,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政策具体,纪律严明。2014年1月,中央组织部会同中央编办、国家公务员局出台《关于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的通知》(简称《通知》),进一步重申“五个严禁”的纪律要求,即严禁超职数配备干部,严禁超机构规格提拔干部,严禁违规设置职务名称,严禁用职务职级待遇奖励干部,严禁变相设置非领导职数。同月,中央新修订的《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中央组织部印发的《关于加强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监督的意见》均明确提出,不准超职数配备、超机构规格提拔领导干部,或者违反规定擅自设置职务名称、提高干部职级待遇。随后,又配套下发了《关于职数界定若干问题的答复意见》,进一步明确和界定有关政策。对那些超配严重的地方,采取“退多补少”的办法,既体现整改要求,又适度保持干部工作活力。这一系列政策规定的出台,为整治工作提供了制度保障,同时也亮明了底线、划出了红线。

思路清晰,措施得力。《通知》下发后,中央组织部按照“摸清底数、严控增量、消化存量”的思路,推动整治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开展。在摸清底数方面,各地各单位采取本级自查、重点抽查等方式,核查所辖地方和单位实际配备干部情况,并登记造册。中央组织部干部监督局会同有关方面,组织专门核查组,认真核对干部名册、职数核定表、工资审核清单、工资发放清单等“四本账”,全面掌握了全国超职数配备干部的情况。在严控增量方面,各地各单位建立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方案预审制度,明确在整改消化期内,有超配问题的地方和单位选拔任用干部时,必须报经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预审。对“因军转安置、机构改革、换届等特殊情况”需要超配干部的,必须进行事前报告,由上一级组织人事部门和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把关。在消化存量方面,各地各单位坚持统筹兼顾,综合施策,结合贯彻落实有关制度规定,切实打好整改消化的“组合拳”。在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和县以下机关建立职务与职级并行的意见印发后,各地根据文件精神,统筹做好超配乡科级干部的整改消化工作。在干部能上能下若干规定印发后,各地各单位对不称职或不胜任现职干部加大调整力度,对到退休年龄的及时办理退休手续,对违规违纪的及时免去现职,通过畅通“下”的渠道消化超配干部。

监督到位,成效明显。整治工作持续时间长、推进难度大,为避免出现前紧后松或“一阵风”现象,从一开始就把从严监督抓在手上,用核查、检查、督查方式保证整治工作实效。一是定期对账核查。从2014年开始,中央组织部先后3次对全国整治工作情况进行集中调度。通过逐一对账审核和随机抽查的方式,不仅查看整改进度,而且查验消化渠道;不仅看消化数字,而且查验干部名册和任免文件,做到整改任务明确、消化账目明晰。二是结合巡视检查。将整治工作列入结合巡视开展选人用人检查的内容,对中央巡视组巡视发现的超配问题,及时建账督办,限期整改。各地各单位采取本级自查、上级复查、重点督查等方式,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到位。三是开展巡回复查。先后派出11个批次的巡回复查组,对黑龙江省等19个省(区、市)的整改情况进行现场查验,对整改不力的及时进行督促。目前,全国有24个省(区、市)已完成超配乡科级以上干部消化任务的50%,其中完成70%以上的16个,完成90%以上的7个。四是实行立项督查。对反映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的举报进行立项督办,发现顶风违纪的严肃处理和追责。截至目前,共查实超配问题25件,处理和纠正相关人员308人。大家普遍反映,这次整治工作力度大、措施实、推进稳、效果好,几十年的顽疾通过3年左右的集中整治得以基本根治,各地各单位严格按职数配备干部、按规矩选拔干部的意识显著增强。

下一步,各地各单位将继续发扬“啃硬骨头”和“钉钉子”精神,再接再厉、持续推进,不变调子、不松步子,以最坚定的决心、最认真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一抓到底,确保圆满完成整治任务。

 

整治超配干部是场“持久战”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党、政、军、民机构庞大,脱产人员过多,难以适应农村游击战争环境,使根据地的供给能力不胜负担的原因。精兵简政,作为著名的“十大政策”之一应运而生,采取精简机关、充实基层的政策,对于减少消费,增加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克服物质困难,提高人员素质和工作效率,起了积极作用。实行这一政策后,部队的数量虽然有所减少,但战斗力有所提高,并使主力军、地方军和民兵自卫队三结合的武装力量体制得到加强,从而更加适合敌后游击战争的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精兵简政仍是党、国家和军队的一项重要政策。

长期以来,“精兵简政”是党和国家机构设置和用人策略的“法宝”。但是,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在一些地方和单位“超职数配备干部”的现象仍然存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有的地方更是钻空子,“超职数配备”大有恶性循环之势,并出现新的特点。因而,此项整治“超职数配备干部”必须与时俱进,整治工作要紧跟“问题”的产生而长抓不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整治超配干部,既是为了贯彻中央全面从严治党、从严管理监督干部的要求,也是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于“要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要求作出的战略部署。十八届三中全会后,中共中央组织部已经花了近两年的时间来整治“三超两乱”这一“诟病”,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数字的背后可以窥见,32041名副处级以上领导职数显然不是小数字,但并不意味着此项工作就可以松懈。对于这样的“诟病”,就是要做到“药到病除”,更要做到“标本兼治”和“不再复发”。因此,对于整治超职配干部工作而言,是新时期的一场持久战,不可松懈。一方面,要有政策依据,做到明确责任、摸清底数、严控增量,通过整改任务的“顺排”和消化时限的“倒推”,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另一方面,要有务实的措施,做到消化存量、加强监督,多渠道整改消化,不能前紧后松,也不能“一阵风”,要从一开始就用核查、检查、督查方式保证整治实效。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面对过往的成绩,我们要持有“归零”心态。过去几年中,整治超职配干部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三超两乱”现象得到遏制,超配干部数量大幅下降,按职数配备干部逐步进入良性循环……但是,三年整治任务只是完成79.85%,我们仍要打好整治“组合拳”,继续打好整治超职配干部的场“持久战”。

 

整治冗官不能仅盯着“副处以上”

一直以来,我国就存在“官满为患”的问题。虽然中央一再提倡精兵简政,但冗官冗员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一些乡镇好几百个干部,小汽车停了好几排;一些地方政府秘书长有十几个,每个秘书长都要给房子,配汽车,这些支出最终都是财政买单。行政机关每天的常态化事情只有那么多,一些干部必然整日无所事事,如此则会导致行政效率低下、官僚主义泛滥、慵懒散浮拖等机关病,致使极少数地区干群关系恶化,百姓怨声载道。根据机关惯例,干部升迁年龄是一道硬杠子。一些干部一过五十岁甚至四十五岁觉得提拔无望,就开始在单位混日子,迟到早退那是常有的事。更有甚者,少数尚未达到退休年龄的非领导职务的公务员已经开始在家休养,根本不去上班了,而单位的奖金、津贴则是一个子儿也不少。机关如此种种乱象,让老百姓颇有微词。

国人辛苦劳动,积极纳税,我们又岂能将这些有限的资金用来供养闲人呢!事实上前几年就有学者对我国历史上官民的比例做过统计,西汉时是1:7945,唐高宗时是1:3927,清朝康熙年间是1:311,新中国建国初期大约是1:600,而目前高达1:28左右,有学者更是就此指出我国目前官民比例为古今中外之最。官满为患,根源在于各地根本没有将国家的各种人事规定当回事。地方主政者想设什么机构就设什么机构,想提拔谁就提拔谁,想招人就招人,没有行政编制就安排事业编制,没有事业编制就招没有编制的临时工。总之一句话,极个别主政者只要谁给我好处,我就让他进机关吃皇粮。领导发话打招呼,政府部门只得将这些人接下来进行安置。一件事本来一个人做就行了,但现在人多了,我们就两个或三个人做。这样长此以往,当然就人浮于事乃至无所事事咯。一个人到了机关,不管正式还是临时,都得涉及到工资福利待遇问题。一茬茬干部逐年累加下来,光人头经费就会给本地财政带来巨大负担,老百姓心里可是一百个不愿意啊!

截至目前,全国超配的副处级以上领导职数已经消化32041名。这固然是件好事,但是我们在整治超配干部方面,切不可只是盯着“副处以上”,我们可以把职级再降低一些,譬如“副科以上”。我国干部超配的问题,事实上主要集中在县乡两级政府。在县级行政区内,县委书记等四大班子正职才是正处级,如果按照“副处以上”的标准,根本无须整治。我觉得整治超配干部,消化存量固然重要,但严格控制增量才是重中之重。对于那些不按规矩、胡乱提拔干部、造成冗官现象的地方主政者,我们有必要设立终身问责制,让他们为自己的错误决策付出代价。

【其实与思考】

抓好上下“协同战”。“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治理“三超两乱”不是组织部门一家的“私事”,一方面,组织部门要担起“牵头抓总”的责任,明晰整改的时间表、任务书和路线图,让职数配备、单位编制尽快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不开口子,不给原则上、依据情况“掌握”死灰复燃的土壤。同时,要加强部门联动,组织、编制、人社、财政等部门强化协调配合,明确职责,摸清底数,查清实情,分析研判,建立本级各部门单位及其内设机构职数使用审核备案登记制度,加强监督制约,形成合力,发扬“啃硬骨头”和“钉钉子”精神,再接再厉、持续推进,不变调子、不松步子,形成多方把关、共同管理的工作机制,从源头上防止超职数配备干部现象发生。

打赢整治“歼灭战”。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整治超职数配备越往后越艰难,治超“收帽子”是一项系统工程,触及不少人的利益,他们肯定不愿轻易退出“舞台”,需要出重拳、亮狠招,集中清理、动真碰硬,对症下药,铁腕整治,标本兼治、有序推进。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权力观,以身作则,正对看待进退留转,从上到下,上下联动,不留死角,从领导到百姓,都不能放过,不搞形式主义、走过场哄骗老百姓,要以最坚定的决心、最认真的态度、最有力的措施一抓到底,对整改消化任务进行细化分解,严守只减不增的底线,盯紧节点、突出重点,有计划、分步骤、多渠道抓好整改。对未经审批擅自超配干部、特别是新出现的超配问题,严肃追究责任,杜绝边消化边超配的问题,真正把滥发的“帽子”收进制度的“笼子”。

从严落实“持久战”。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多地超职数的“短期效应”再次证明了,要破此顽疾,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要从制度层面优化行政伦理和官场生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健全机构编制审批制度,依法治编、依规治编,提高编制管理科学化水平,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实现人事公开和阳光行政,杜绝暗箱操作,让想捞“油水”的干部没有可乘之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组织部门要拿出“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发扬认真精神,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找准病灶,抓住要害,真刀真枪真做,踏踏实实真改,日日为继、久久为功,锲而不舍抓下去,负重前行,爬坡上坎,兑现“不负重托,不辱使命”的承诺。同时要建立长效的监督执行机制,主动接受群众监督,让整改工作不可“匆忙收场”,达到“不敢超”、“不能乱”的效果。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5/1231/85816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