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宰猪进校园 莫让民俗文化成“童年阴影”

2016年01月04日 10:45

 

【事件介绍】

场面太血腥,学校组织小学生观看现场杀猪

近日,重庆一小学组织现场杀猪,该学校组织人员到校内杀猪,而且还早早的把小孩集中起来观看杀猪的全过程,猪嚎叫不断,现场有小孩一边看一边哭着喊妈妈。

据悉,重庆玉带山小学举行“民俗文化代代传,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为了让小学生们充分的了解民俗文化,学校特意从乡下买回两头猪当着学生的面杀猪。一边杀猪一边开始讲起年猪的习俗,还让老师们讲解猪的结构。

对于学校的这种做法,网友们众说纷纭,有人称孩子们年纪小,没有必要让小孩子看到这么血腥的画面,这很可能会影响学生三观的形成。而且杀猪本来就是恐怖的,很可能让学生们埋下恐怖的阴影,以后可能会造成心理不健康,或者对屠杀产生奇怪的兴趣。

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鲜事物充斥了孩子们的生活,不可否认,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文化民俗迫在眉睫,然而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怎样让学生真正对传统文化感兴趣是每一个学校和家长应该思考的问题,寓教于乐从一定程度上能够让学生真正在实践中了解文化,从而更直观地接受优秀传统。然而,我们也不得不承认,寓教于乐也要有度,如果方法不适当,反而会适得其反,消息中重庆小学观看现场杀猪,然后由科学老师现场讲述年猪的生理结构,且不说小学生,单单是成年人想到如此血腥场面也会不由得感到触目惊心。虽然是教学实践,但是实践也要注意“度”的把握,有可能一些孩子白天在看了杀猪场面后,晚上会做噩梦,或者脑海里总会浮现杀戮的场面,如果真是如此,那么虽然关于杀年猪的知识掌握了,但是孩子的心理有了阴影,可谓得不偿失。

但是另一方则认为,现在的人远离真实的生活,往往被保护得太过严实,对生活对文化有着片面的看法,这也不利于健全思维和心理的形成。科学知识的传播需要有科学的方法,传统文化的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用健康合理的方式教育孩子,只有合理的教育,切忌“血腥”的寓教于乐,才能真正弘扬正能量,传播优秀文化。

杀猪表演,学生看到的是刀子还是文化?

为何组织学生看杀猪表演,这家学校进行了回应:主要是为了让学生了解年俗文化,民间杀猪就是民俗文化。固然,过年杀猪是历史沿袭下来的一项活动,但是这也只能说明这属于过年的一项活动,却不能证明这就属于一种文化。我们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杀猪属于传统文化,可是,那把寒光闪闪的刀子,那把沾满了鲜血的刀子也有文化?

很多学生在这场杀猪表演里不仅没有感受到传统文化的美,倒是受到了惊吓。通过报道描述,可以看出很多孩子实际上都是相当害怕的。有的孩子捂上了眼睛,有的孩子大哭不已。难道这样的场面是学校想看到的?这种场面,不是每一个人,不是每一个年龄层的人都能“欣赏”的。我来说说自己的一个“缺点”。我这个人虽然已经40岁了,可是到如今依然存在一种心理障碍,就是不能看到流淌的鲜血,如果需要在看病的时候抽血化验,只能捂上眼睛,否则看到了就会昏厥过去。固然,我的这种心理障碍不具有广泛性,可是这么多的学生中,很难说就没有我这样的人。统一组织学生看杀猪表演,是不是也属于“很黄很暴力”的事情?

嗷嗷嚎叫的猪,鲜血流淌的猪,寒光闪闪的刀。这样的场景真的不适合小学生去“欣赏”。即使,孩子能做到不害怕,那么传递给他们的未必就能是对民俗的深刻了解。因为,这个年龄层面的孩子心智还不成熟,理解的能力也还达不到。同样的事物,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文化层面的人眼里,也会有不同的结果。或许在校长的眼里看到的是文化,在学生的眼里看到的就只是暴力了。对于内心柔软的孩子来说,可能是一次心灵伤害。对于内心坚硬的孩子来说,可能让他们成为未来的暴力者。

即使杀猪是文化,杀猪的刀子也能有文化?杀猪表演,学生看到的是刀子还是文化?

 

小学组织现场杀猪,寓教于乐也要科学合理

我国的传统民俗文化博大精深,几乎每个传统习俗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和深厚的群众基础,它集中反映了我们伟大民族的历史传承和道德风尚,寄托着整个民族的美好愿景。但是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传统民俗文化日益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从这个角度来看,让小学生接触学习我们的传统民俗文化确有必要,这可以让学生从孩提时代就能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让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虽有必要,但也要科学合理施教。从这起新闻事件的照片来看,杀猪现场围了很多学生,而杀猪匠则在现场为他们展示如何杀猪,十分血腥的画面,让大人都不敢直视。杀猪这么血腥的场面不应该暴露在小学生面前,这可能让孩子产生恐惧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心理素质健康养成。年猪的身体结构,可以通过模型或者其他方式来进行讲解,没有必要让孩子真到宰杀现场来亲身感受,教育部门对这种教学模式应该果断予以制止。

如何让小学生学习传统文化,教育部门需要更新观念,努力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授课方式既要寓教于乐,又要符合实际、科学合理,不仅要开阔学生的眼界,还要让其真正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总之一句话,只有让小学生科学合理的学习传统民俗文化,真正了解其中所蕴含、承载的民族精神和文化内涵,才能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小学组织现场杀猪 莫让民俗成“童年阴影”

“杀猪过年”这一民俗对于许多有农村生活经历的“80后”或是一些生于九十年代初期的“90后”而言是一份充满欢乐的回忆:对于汉族人来说,无论南北,肉类的来源大多是肥头大耳的“二师兄”。在那个饮食刚接近温饱水平的年代,过年就意味着平日饮食中难得一见的猪肉盈溢着诱人的香气被端上餐桌。无论是整方的白肉还是卤的酥烂的肉骨头都会让那时的人们垂涎欲滴,甚至是下水和上水,都会被做成一份份可口香腻的下酒菜。对于肉类的烹饪,更是南北各擅胜场,从东北的杀猪菜到湖南的腊肉,从红烧肉的甜腻到金华火腿的绵密,各地将杀猪过年这一民俗演变成不同的饮食习惯,传承至今。

此次重庆校园中组织小学生观看校内杀猪,从本意上讲是为了让民俗走进校园,但就笔者看,这活动对一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小学生过于血腥,很有可能成为孩子的“童年阴影”。民俗之所以吸引人,其魅力就在于其中所蕴含的期盼,遥想当时孩子们偷偷观望村子里的屠户宰杀生猪,期盼着过年,现在的孩子被学校聚集到一起,不知所谓的直面这种血淋淋的屠杀,其感觉不可同日而语。校方的情怀可以理解,但不合时宜的情怀并不能引孩子们的共鸣。

无论是传承民俗也好,还是文化进校园也罢,若不能讲究方式,生硬的继承必然会引起受众与文化的不匹配,在小学校园中普及文化是好事,但一定要讲究方式,过年也并不仅仅是杀猪炖菜这么简单,其中真正的精神内涵还需要所有人去发掘和回忆,莫要再让类似的“民俗”成为一些孩子半夜惊醒的“童年阴影”。

 

【启示与思考】

民谣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月就是年”。杀猪文化曾经是农业文明的一道风景线。过去,孩子们眼巴巴的盼着过年,能饱餐一顿猪肉,分享大人们一年好收成的喜悦。如今,原生态的杀猪习俗被规模化养殖与宰杀流水线所替代,已渐行渐远。重庆玉带山小学举行的活动,对于重拾别有风味的童趣,传承散发泥土芳香的民俗文化,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不过,除了让孩子们看懂杀猪中的民俗文化外,不妨现场说“猪”,借“杀猪”说人生,让他们从中得到更多的教益。古人杀牛与杀猪道理是一样的。杀猪匠熟悉宰杀年猪时,老师可向孩子讲述“庖丁解牛”的故事。让孩子们懂得世上事物纷繁复杂,只要反复实践,掌握了它的规律,就能做到“目无全猪”、“游刃有余”、得心应手,迎刃而解。再如,可穿插讲述“曾子杀猪”的故事,教育孩子们诚信是多么高贵的品质,做人要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言必信,行必果。

最重要的,千万别忘了不失时机给孩子们传授生态文明观念。猪作为人类饲养的家畜,食其肉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民俗中所传递的传统宰杀方式,过于残忍与血腥,已逐渐被时代所摒弃。中国已启动了“人道屠宰计划”,采取国际上广为应用的电击杀猪法,屠宰生猪时实行“安乐死”,不但减少动物在死亡过程中的痛苦,同时也能更好地保证肉品安全。因此,要教育孩子们尊重动物的生命,就是尊重人的生命。对将死的动物也要实行人道主义,多一些善待。即便是人类专门饲养宰杀的动物也不要虐待它们,用残忍的方式宰杀。这也是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崇尚生态文明的应有之义。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04/85840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