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张小锋:从“金屋藏娇”到“化作青鸟”
2016年01月04日 14:15
张小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科研部教授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印刷、出版,违者负知识产权法律责任)
图说:http://www.71.cn/2016/0104/858475.shtml
完整视频:http://www.71.cn/2016/0104/858483.shtml
分段视频:http://www.71.cn/2016/0104/858484.shtml
人文专辑:http://special.71.cn/160104/
近来,考古界的一大发现,引起了学术界和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其热度丝毫不比电视剧《芈月传》逊色。这一考古发现就是江西南昌西汉大墓(南昌西汉海昏侯墓),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保存最好、结构最完整、功能布局最清晰、拥有最完备祭祀体系的西汉列侯墓园,目前已出土具有极高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的文物2万余件。随着考古工作有条不紊的推进,墓主人的身份也泥沙褪去,渐露真容。据学者初步判断,墓主人很可能是西汉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刘贺又是谁呢?提起他的身份,却大有来头。
刘贺的爷爷是汉武帝,刘贺的父亲是汉武帝李夫人的独生子,刘贺的两个舅舅地位显赫,他们分别是贰师将军李广利和西汉最著名的音乐家李延年,刘贺曾在西汉昭帝死后,做了27天的皇帝,但又被大将军霍光以“行淫乱”等罪名所废,但并没有被剥夺生命,汉宣帝登基后封刘贺为海昏侯。可以说刘贺是一个上演了人生悲喜剧的人物。刘贺的“火箭式”升迁和“断崖式”废黜,既与其个人的品格行为和政治手段有关,也与西汉武帝时期的后宫政治以及“后武帝时代”的政治斗争有关。
汉武帝“雄才大略”,其文治武功为世所称颂,人们常常将秦皇、汉武并称,以彰显其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夏曾佑在其《中国古代史》中说:“有为中国二十四朝之皇帝者,秦皇、汉武是也。”但是,对于这位“冠于百王”的封建皇帝身后的后宫佳丽们,人们却知之甚少。事实上,汉武帝“凡诸宫美人可有七八千”(《汉武故事》),但是《史记》卷49《外戚世家》、《汉书》卷97《外戚传》记载的却只有陈皇后(阿娇)、卫皇后(卫子夫)、王夫人、李夫人、尹婕妤、邢夫人、钩弋夫人(赵夫人)。其中最详细的,仅陈、卫、李、赵四人而已。
为了让大家更明白西汉时期后宫制度,需要先做一个简单介绍:
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嫡称皇后,妾皆称夫人。又有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之号焉。至武帝制婕妤、娙娥、傛华、充依,各有爵位,而元帝加昭仪之号,凡十四等云。昭仪位视丞相,爵比诸侯王。婕妤视上卿,比列侯。娙娥视中二千石,比关内侯。傛华视真二千石,比大上造。美人视二千石,比少上造。八子视千石,比中更。充依视千石,比左更。七子视八百石,比右庶长。良人视八百石,比左庶长。长使视六百石,比五大夫。少使视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视三百石。顺常视二百石。无涓、共和、娱灵、保林、良使、夜者皆视百石。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视有秩斗食云。五官以下,葬司马门外。
可以看出,无论是昭仪、还是婕妤,都是地位仅紧随皇后之后的一种身份;而像电视剧《芈月传》中“芈八子”的“八子”则是地位相对低下的一种身份;而要判断哪位“夫人”的地位尊宠高低,既要看他受君王的宠爱重视程度,也要看她的实际享有“级别”“待遇”。
一、“金屋藏娇”与“废居长门”
“金屋藏娇”的故事,几乎人人皆知。然而,对这则故事,《史记》、《汉书》均未记载,就连对《汉武故事》内容多有征引的《资治通鉴》也没有记载。所以关于这则故事的真实性,不得不打上折扣。但人们还是宁愿相信这则美好故事的真实性。
《汉武故事》记载:武帝小的时候,有一天,她的姑姑长公主刘嫖把他抱在膝盖上,问他“想要媳妇吗?”武帝(当时封为胶东王)回答说:“想要啊!”长公主指着身边的上百名长御(身边侍女)说:“你看姑姑身边的这些女孩子长的多漂亮啊,现在挑一个,看中这里边的哪个啦。”武帝回答说:“都不好。”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问:“阿娇好不好?”武帝笑着说:“好!我若能娶阿娇做媳妇,我一定作一个金屋子,把她藏起来。”长公主非常高兴。于是不断在弟弟(即景帝,武帝的父亲)身边吹风,废掉太子刘荣,立七岁的刘彘(后改名为刘彻)为太子,后立阿娇为太子妃。武帝继承皇位后,为履践前约,册立阿娇为皇后。这就是“金屋藏娇”的故事。
需要指出的是:《汉武故事》又《汉武帝故事》,共一卷,是一篇杂史杂传类志怪小说,作者不详,成书年代不早于魏晋。史学家认为“多与《史记》、《汉书》相出入,而杂以妖妄之语”。记载汉武帝从出生到死葬茂陵的传闻佚事,属于汉武帝传说系统中的一部传记小说。但是尽管这本书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的问题,但不能说这本书全是虚妄之言,其中有些地方还是可信的。否则,《资治通鉴》中的一些内容不可能采用自《汉武故事》。
阿娇的父亲是堂邑侯陈午。陈午的曾祖父是陈婴,秦朝末年,揭竿而起,后率众投奔项羽,曾任楚国的上柱国。项羽死后,归顺刘邦。后因战功,被刘邦封为堂邑侯。文帝三年,陈婴的曾孙陈午继承了堂邑侯。后与刘嫖结婚。
阿娇的妈妈刘嫖,是汉景帝的姐姐,长公主,也是武帝的姑姑。长公主在汉初时期,在皇家内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刘嫖本想把阿娇许配给景帝太子——刘荣,但刘荣的妈妈栗夫人瞧不起阿娇,刘嫖在栗夫人跟前碰了大钉子,心里很不爽,结果武帝的妈妈王夫人主动跟长公主刘嫖接触,深得好感,于是刘嫖把目光转向了武帝。所以,刘嫖经常在景帝跟前说栗夫人的不是,并不断夸赞刘彻聪明智慧,有贵人之相。最后,景帝终于坚定了废长子刘荣太子地位,改立年仅七岁的胶东王刘彻为太子。刘荣被废后,栗夫人也气愤而死。
应该说,阿娇出身名门,身份高贵,再加上母亲刘嫖在为武帝被立为太子这件大事上,起了很大作用,所以阿娇被立为皇后之后,擅宠骄贵。遗憾地是,她与武帝结婚十几年来,却没有生育。听说武帝移情别恋,开始宠幸卫子夫,她勃然大怒,几次以寻死相威胁,企图使武帝回心转意。结果适得其反,几次吵闹之后,武帝对她越来越恼怒、越来越冷漠了。阿娇的妈妈,也对卫子夫恨之入骨,她派人抓去卫子夫的弟弟卫青,结果没有得逞。
阿娇想,若能生个孩子,也许就能挽回武帝的心。为此,她千方百计地求医看病,花了九千万钱,还是没能生出孩子来。后来,她又搞起了邪门歪道,企图通过巫术诅咒的办法,达到自己的目的。史书记载她“挟妇人媚道”,结果被武帝察觉了。元光五年(前130年),武帝下令追查这件事,并将这件事交给张汤去查办。结果“女子楚服等坐为皇后巫蛊祠祭祝诅,大逆无道,相连及诛者三百余人。楚服枭首于市。”而阿娇则被废去了皇后,从皇后的宫殿中被赶了出来,住在了另一个偏冷的宫殿——长门宫。废黜阿娇的策书,主要指责阿娇品德不好,并且还受巫蛊的迷惑,不能与皇后母仪天下的职责相匹配。长公主刘嫖听说阿娇被废,非常震怒,几次指责平阳公主说:“如果当年不是我,他武帝怎么会有今天,现在竟然抛弃了我的女儿,他怎么能如此负心薄幸、忘恩负义呢?”平阳公主回答说:“不是武帝负心,而是阿娇生不出孩子,所以才被废黜了,这能怪谁呢?”事情发展到了这一步,长公主刘嫖也回天乏术,只好听从命运的安排了。
阿娇“罢退长门宫”,除了失去了武帝的宠爱和往昔的自由外,其他倒与以前没有什么变化。《资治通鉴》卷18“武帝元光五年七月条”记载:“后虽废,供奉如法,长门无异上宫也。”十几年后,得以善终。看来,被废黜后的阿娇,她的生活也不完全像人们想象地那样的悲惨。
有人说,阿娇被打入冷宫后,孤寂悲苦,她梦想着能重新回到武帝的身边。后来听说司马相如善作赋,于是送给他黄金百斤,请他为自己写了一篇赋,即《长门赋》,以寄托自己在长门宫的遭遇和对武帝的思念。这篇赋后来被宫女四处传唱,最后歌声飘起了武帝的耳朵,武帝大受感动,召幸了阿娇。
《长门赋》见于《昭明文选》,序云:“司马相如为文以悟主上,陈皇后复得亲幸。”对此,《史记索隐》说:“《汉书》云‘女子楚服等坐为皇后咒诅,大逆无道,相连诛者三百人’,乃废后居长门宫。故司马相如赋云‘陈皇后别在长门宫,怨闷悲思,奉黄金百斤为相如取酒,乃为作颂以奏,皇后复亲幸’。作颂信有之也,复亲幸之恐非实也。”也就是说:阿娇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是真,但阿娇复被“亲幸”是假。但是不知为什么,关于阿娇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这件事,《史记》和《汉书》都没有记载。也许这件事根本就不存在。
二、“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卫子夫,生年不详,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本是平阳公主家的一个歌女,《汉武故事》说“子夫为讴者,善歌,能造曲”,可能她确是一个出色的歌唱家。汉武帝婚后多年也没有子女,所以他的姐姐平阳公主就选取了良家女子十多人,养在家中,等待机会引见给自己的皇帝弟弟,好让他选取为妃。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汉武帝在霸上祭扫后途经平阳侯家,平阳公主就将这些靓女装饰打扮起来,供汉武帝选择。但汉武帝看后,觉得都不满意。在武帝与平阳公主一起饮酒的时候,平阳公主又唤来了一群歌女,以歌舞来助酒兴,没想到,汉武帝却偏偏看中了其中的卫子夫。随后,武帝去更衣,“子夫侍尚衣轩中,得幸。”(《汉书》卷97《外戚传》)
从“更衣室”返回后的武帝,按捺不住内心的喜悦,赏赐姐姐黄金千斤。平阳公主于是对武帝说,你既然喜欢她,何不把她带入宫中。于是武帝便将子夫带回了宫。在临上车时,平阳公主轻轻地拍着卫子夫的后背说:“入宫后要注意身体,多保重。日后你富贵了,可不要忘记了我这个大媒人啊。”可是入宫一年多来,卫子夫却再也没有得到汉武帝的宠幸。正好汉武帝要将一批不中意的宫女打发出宫去,子夫借此机会又见到了武帝,她泪流满面地哭着,请求武帝也将她放出宫去。也许是卫子夫的楚楚动人的神态,勾起了武帝的怜爱之情。于是便将卫子夫留下了,当天晚上,便召幸了卫子夫。没想到这次旧梦重温之后,卫子夫怀孕了。这也许是天意。因为武帝在重新见到卫子夫之前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奇特的梦,他梦见卫子夫的庭院中,突然长出了好多株梓树。这可能就是卫子夫怀孕的征兆。
卫子夫怀孕后,求子心切的武帝对她一天比一天宠爱了。卫子夫得宠后,武帝又把她的兄长卫长君、弟弟卫青召入宫中,担任侍中。为汉武帝生了三个女儿的卫子夫,于元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又为汉武帝生下了儿子刘据,于是就被立为皇后。
元狩元年(前122年),刘据被立为太子。由于刘据是汉武帝的长子,武帝特别宠爱他。除了专门派人辅导他学习《谷梁春秋》、《公羊春秋》外,还为他建了一座苑囿,称为博望苑,让他学习接待宾客。太子地位的确立,加固了卫子夫皇后的地位。凭借裙带关系,武帝任命卫青和霍去病都为将军,分别出征匈奴。结果二人均大获全胜,凯旋而归。除卫青本人封长平侯后,他的三个小儿子也封为列侯。霍去病也因战功显赫而封为冠军侯。后来,卫青又娶平阳公主为妻,成了汉武帝的大姐夫。至此,卫氏一门五人封侯,二人为执掌兵权的大将军,卫子夫的荣宠也达到了极点,成为当时炙手可热的显贵人物。
唐代的杨贵妃曾因受到唐明皇李隆基的宠爱,杨氏整个家族荣耀无比,从而引起当时世人的艳羡,这种现状白居易在《长恨歌》中用“不重生男重生女”的诗句来描述。事实上,汉武帝时期,卫子夫和她的整个家族的权势和地位,比唐代的杨贵妃和杨氏家族有过之而无不及。卫子夫的飞黄腾达,也影响了世人生儿育女的观念。当时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史记》卷49《外戚世家》)
然而,宫廷生活充满了尔虞我诈的斗争。况且,作为宫廷妇人,随着容颜的衰老,卫皇后尊宠程度也在逐渐下降。她的宠幸地位,终于被王夫人、李夫人、尹夫人和勾弋夫人等人轮番代替。此时的卫子夫并没有像当年的陈阿娇一样,以死相威胁,而是选择了沉默,她默默地忍受着一切。
不幸的是,元狩六年(公元前117年)霍去病突然死了,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卫青也去世了,平阳公主也先于卫青去世了。卫氏家族中留下的人,都成了扶不起的阿斗。《汉武故事》记载,大将军卫青的四个儿子都不成器,骄奢淫逸,卫子夫经常在儿子跟前哭泣,说:“请你转告你的父皇,削减他们的封地,以示惩戒”。武帝对此并不怎么理睬。卫青的小儿子最终因“奢淫”而被诛杀,其他三个儿子也受到了牵连,他们的封爵也大大被削减。更糟糕地是,曾经很受武帝喜欢的长子刘据,也失去了父亲往日的宠爱。常言说,墙倒众人推。失宠又失势的卫子夫,成了奸佞之徒伺机推翻的“危墙”。江充就是奸佞之徒中的一个,从而酿成了影响武帝后期政局的重大政治事件——“巫蛊之祸”。
据史书记载,汉武帝晚年,年老多疑,总怀疑有人在暗中施“巫蛊”之术,陷害自己。素与太子不和的奸佞之臣江充,就在这上面大作文章。设计陷害太子,说是太子在施“巫蛊”之术。武帝下令,要将这件事追查到底。此时,汉武帝居住在甘泉宫养病,深居简出,太子刘据无法向武帝辨明真相,无奈之下,征得卫子夫同意,假传圣旨,调兵与江充等人展开激战,杀死了江充,长安城一片混乱。有人说太子与卫皇后造反了,武帝不明真相,派丞相刘屈牦率大军讨伐太子,太子兵败逃离京城,武帝派人收回了卫子夫的皇后玺绶,卫子夫自尽身亡。这一年,是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
后太子自刎而亡,太子的两个姐姐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及卫青的长子长平侯卫伉、卫子夫的姐姐卫君孺全家也因受连坐而被诛杀。
需要交代的是,卫子夫的长女,史称“卫长公主”或“当利公主”,其生活境域也十分不幸。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24岁的卫长公主被武帝嫁给了骗子方士栾大,一年零四个月后,栾大被杀,卫长公主成了寡妇,“遗憾终生”。(参见安作璋《秦汉时期的公主》,载《学史集》,见中华书局2001年版,第150——165页)
在卫子夫陪伴汉武帝的38年生涯中,她有过得宠时的辉煌,也有过失宠后的落寞。她曾凭借着自己美丽的容颜、婉转的歌喉和温柔宽容的性格,带给了自己和卫氏家族无上的荣耀。但在她生命的终结之时,给卫氏家族留下的却是全部灭族的痛苦。不知此时,当人们听到孩子们在传唱那首“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的歌谣时,心里又会是什么滋味?
三、“倾国倾城”与“姗姗来迟”
有一个电影叫做《十面埋伏》,《十面埋伏》里面有句歌特别美,它的歌词是“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国与倾城?佳人难再得!”这段歌词最早出自于《汉书》卷97《外戚传》。
这是武帝时著名的歌舞专家李延年为武帝献上的一曲新作。歌声如此美妙,而歌声中赞美的北方佳人更是出奇的美丽,武帝的心弦一下就被拨动了。他情不自禁地说:“太美了。难道世界上竟然有这样美丽的人吗?”此时与武帝一起欣赏歌舞的平阳公主说:“有啊,李延年的妹妹就是这位绝世美人。”武帝一听,大喜过望,立即召见了李延年的妹妹,他没想到,她的妹妹真是丽质天成,人间罕见,不仅如此,她还是一个舞蹈奇才。史书记载她“妙丽善舞”,从此深得武帝的欢心,被武帝召幸后被册封为“李夫人”。“倾国倾城”一词便由此而来。
奇怪的是,当年卫子夫的得宠,是因平阳公主引见的。而这次李夫人的得宠,又是平阳公主的一句话促成的。这难道是巧合吗?平阳公主怎么会知道李延年的妹妹就是个大美人。很可能是,平阳公主看到卫子夫已难讨武帝欢心了,于是便像当年搜罗卫子夫那样,四处探访到天下美女李延年的妹妹,并精心安排了这场“演出”,将李夫人隆重推荐给了武帝。从而确保自己的地位。史书没有记载,李夫人入宫时,平阳公主是否也像当年对卫子夫那样对她说“日后富贵了,可不要忘记了我啊”,但依当时的情理推断,平阳公主引见李夫人的目的,与当年引见卫子夫的目的是相同的。
《史记》卷125《佞幸列传》记载:“李延年,中山人也。父母及身兄弟及女,皆故倡也。延年坐法腐,给事狗中。而平阳公主言延年女弟善舞,上见,心说之,及入永巷,而召贵延年。延年善歌,为变新声,而上方兴天地祠,欲造乐诗歌弦之。延年善承意,弦次初诗。其女弟亦幸,有子男。延年佩二千石印,号协声律。”
《汉书》卷97《外戚传》则这样记载:“孝武李夫人,本以倡进。初,夫人兄延年性知音,善歌舞,武帝爱之。每为新声变曲,闻者莫不感动。延年侍上起舞,歌曰:‘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上叹息曰:‘善。世岂有此人乎?’平阳主因言延年有女弟,上乃召见之,实妙丽善舞。由是得幸,生一男,是为昌邑哀王。”
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两者的不同。《史记》说平阳公主直接将李夫人推荐给了武帝,武帝很宠幸李夫人,爱屋及乌,所以对李延年也另眼相待。《汉书》则说李延年因“性知音,善歌舞”而得到了武帝的青睐,于是李延年和平阳公主又将他的妹妹引见给了武帝。不管是李延年先得宠后,推荐了妹妹,还是妹妹先得宠后,再提携了哥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平阳公主是一个很关键的人物。
李夫人几乎得到了当年卫子夫受宠时的荣耀。《西京杂记》卷2记载,武帝去看望李夫人时,无意间用李夫人头上的玉簪挠了一下头,竟然使后宫佳丽数千人看红了眼,她们纷纷都购买来玉,作成玉簪,戴在头上,希望武帝也能来用自己头上的玉簪来挠头。这数千人东施效颦的结果,造成了当时玉价的倍增。《西京杂记》卷5记载,“武帝以象牙为簟,赐李夫人。”从这两个小小的侧面,可以反映出当年李夫人受宠时的情景。
在武帝的数千女人当中,大概李夫人是最受武帝疼爱的一位。翦伯赞说汉武帝“特别是他的李夫人最好的丈夫”(见翦伯赞:《秦汉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5月第2版第2次印刷,第313页)可惜的是,李夫人很年轻时,就病死了。
就在李夫人病危期间,武帝亲自前去探望。听说武帝来了,病了很久的李夫人连忙用被子蒙住了自己的头,很抱歉地对武帝说:“贱妾长久生病,面容早已毁坏,不能再见圣上面了。贱妾只希望死后,你能善待我们的儿子昌邑王和我的几个兄弟。”武帝说:“夫人病情如此严重,只怕要长病不起,这也许是你我相见的最后一面了。你让我看一眼你,你再嘱托昌邑王和你的兄弟,岂不是更好吗?”李夫人说:“妇人相貌不加修饰,不能见君父。贱妾已长时间没有梳妆打扮了,所以不敢以这幅憔悴懒散的样子看皇帝。”武帝又说:“夫人只要见我一面,我将加赐千金,并荣升夫人的兄弟为高官。”李夫人回答说:“升不升高官,全在于陛下您,并不在于见不见我这最后一面。”听完这话之后,武帝没有办法了。他只好又接着说,我今天一定要见你一面,否则我誓不罢休。听到武帝态度如此强硬,李夫人再也不说话了,她转过身去,在被子中抽泣不已。武帝无法见到自己心爱的女人,很不高兴地离去了。此时,在李夫人身边的姊妹们埋怨起李夫人来。“贵人难道就不能先见皇帝最后一面,然后再托付您的兄弟吗?这也显得太绝情了。”李夫人回答说:“谁说我太绝情。谁说我不想见陛下。我今天之所以不见陛下最后一面,正是要更好地嘱托我的兄弟呀。我本来是因为容貌出众,才以微贱的下人而得到圣上的宠爱。说到以美色事奉人,色衰就会失去爱,失去爱就恩情绝了。圣上今天之所以恋恋不舍地来看望我,就是因为我平时有出众的容貌。可是现在,我的美貌早已毁坏,颜色也无法与以往相比。如果他见到我现在的样子,必定会厌恶我、抛弃我。那么他怎么还可能因思念怜悯我而照顾好我的兄弟呢?”
李夫人死后,武帝十分伤心。他下令,以皇后的葬礼来埋葬李夫人。并且任用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后封他为海西侯,任用李延年为协律都尉。
不幸的是,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李广利率军出征匈奴时,因受“巫蛊之祸”牵连,李广利妻子和女儿被关入监狱,李广利获悉后,无心恋战,投降了匈奴,其家族被诛灭。
对这位到死也不愿见自己一面的夫人,武帝十分思念。他命人专门画了一张李夫人的画,悬挂在甘泉宫。武帝死后,大将军霍光遵照武帝的心意,“以李夫人配食”,并追尊她为孝武皇后。
据《汉书》卷97《外戚传》记载:李夫人死后,武帝思念不已,方士齐人少翁自称能招魂,能让武帝见到李夫人的魂魄。于是在一天晚上,少翁张灯燃烛,施帐列酒,让武帝远远地坐在另一座帷帐里,果然,武帝在另一个帷帐中远远地看到,有一个美女像是李夫人的模样,出现在帷帐中,并且来回走动。武帝不能近看,这种雾中看花、水中望月式的一幕,反而更勾起了武帝与李夫人往日的卿卿我我之情,他更加思念悲伤。于是赋诗一首:“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让乐府中所有的歌唱家以丝弦伴奏而演唱。武帝又亲自作了一篇赋,即《悼李夫人赋》。
关于这段人鬼相见的动人情景,《汉武故事》、《拾遗记》都有记载。但是《史记》卷49《外戚世家》却没有记载,反而在卷12《孝武本纪》、卷28《封禅书》中这样记载:“齐人少翁以鬼神方见上。上有所幸王夫人,夫人卒,少翁以方盖夜致王夫人及灶鬼之貌云,天子自帷中望见焉。于是乃拜少翁为文成将军,赏赐甚多,以客礼礼之。”《资治通鉴》卷19“武帝元狩四年条”附录《考异》指出:“《汉书》以此事置《李夫人传》中,古今相承皆以为李夫人事。……按李夫人卒时,少翁死已久,《汉书》误也。”由此看来,武帝的这两篇诗赋,也不是为李夫人而作,它实质上是写给王夫人的。
有人认为:既然武帝能招王夫人魂,也就能招李夫人魂,不可能招一次魂就洗手不干了。其实这也是站不住的,因为,招魂之事,不是任何人都能干的来的。齐人少翁有本事,其他人就没有这个能耐了。少翁比李夫人死的早,那么谁给她来招魂。可见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将发生在王夫人身上的事移植到李夫人身上去的事情呢?我认为,这反映了人们对这位出身虽低贱,但却美丽、聪明、到死也不愿面见君王最后一眼的短命的奇异女子的怀念之情。人们宁愿相信,她死后还会回来与武帝相见,了却武帝心中最后的心愿。于是便将王夫人的事移植到了李夫人事上去了。再到后来,白居易又以这件事为蓝本,创作了《长恨歌》中的杨贵妃死后魂魄与唐明皇李隆基重逢的动人一幕。
四、“东方贵人”与“青鸟探看”
《汉书》卷97《外戚传》记载:武帝鉤弋夫人是汉昭帝的生母,家在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汉武帝有一次出巡狩猎经过这里,“望气者”(大概是相士一类的人)说这里有奇异的女子,武帝立刻派使臣前去召唤她。女子很快被带到了武帝跟前,但是她的双手紧握成一团,不能展开。武帝亲自走过去试着一掰,奇怪的是,那女子的双手被掰开了,并且伸展自如,跟正常人完全一样。武帝非常高兴。从此,这位女子就得到了武帝的宠爱,武帝给她取名为“拳夫人”。然而《史记正义》在注释《史记》卷49《外戚世家》时,引用《括地志》的记载却稍有不同,说:“孝武帝鉤弋赵婕妤,昭帝之母,齐人,姓赵。少好清静,六年卧病,右手卷,饮食少。望气者云‘东北有贵人’,推而得之。召到,姿色甚佳。武帝持其手伸之,得玉钩。后生昭帝。”《史记索隐》引用《列仙传》一书,也说武帝掰开她的手后,发现手中有一个玉钩,于是取名为鉤弋夫人。《汉武故事》记载似乎更为详细,说武帝巡狩经过河间时,看见一股青紫气自地直冲上天,望气者说下面肯定有奇女,这是未来天子的祥兆,于是武帝派人去寻找,结果看到一个空馆里有一个女子,“姿貌殊绝”,两手一拳。武帝令打开她的手,结果数百人也掰不开。于是武帝亲自走上去,用手一摸,她的手立刻就开了。
《括地志》说她病卧六年,右手蜷缩,不能伸展,但其容貌却靓丽超群。武帝抓起她的手顺手一掰,手被掰开了,并且她手中紧握着一个玉钩。从此得到了武帝的宠爱。
《汉书》说她两手都不能伸展,《括地志》说她的右手不能伸展,《汉武故事》则说她两只手中有一只不能伸展。《括地志》和《列仙传》都说武帝掰开她的手后,手中有一个玉钩,然而《史记》和《汉书》中却都没有记载。到底哪一种说法是正确的,这里不作考辩,留待读者自己去分辨吧。
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她与武帝的“一见钟情”式的会面却是戏剧性的。正是由于它的戏剧色彩,才引起人们对这段记载资料真实性的怀疑。
柏杨《皇后之死 温柔乡》(中国友谊出版公司)第3页说:“掰手伸展,又得玉钩,假设不是事后加添的鬼话,则一定是一种事前布置的预谋。对一个瘫痪在床的人,任何医生,即令他是皇帝老爷,都不能手到病除。唯一可能的是,赵鉤弋女士童年卧病是真的,右手不能伸展也是真的,但她后来逐渐病愈。于是摇尾系统安排天罗低网;还弄一个玉钩放到她手里,教她登台亮相。”
应当说,他的见解,也有几分道理。试想,一个小女孩子的手有多大,如果手中紧卧一个玉钩达六年之间,而不被人发现,恐怕是难令人相信的。除非她的手被别的女子的手大的多。再想,一个小女孩子的手,几百人都难以分开,武帝竟然轻轻一摸,就立即分开了。难道武帝是大力金刚,力大无穷。如果几百人果真用力去掰,不把鉤弋女士的手指手腕掰断才怪呢!杨生民先生说:“鉤弋夫人的奇事,应是地方官吏与方士为讨好武帝而设的圈套。武帝本来就是贪色之徒,一看见此女子长得漂亮,就上了钩。”(杨生民:《汉武帝传》,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31页。)
“拳夫人”不久就被进封为婕妤,住进了鉤弋宫,受到武帝的极大宠爱。太始三年(前94年)生下了儿子刘弗陵,称作鉤弋子,他便是后来的汉昭帝。
史书记载,赵婕妤怀了十四个月才生下这个儿子,武帝极为喜爱,说:“我听说以前的尧便是怀了十四个月,现在鉤弋也是这样。”于是下令将刘弗陵降生的那座宫门命名为“尧母门”。征和二年(前91)武帝长子太子刘据因巫蛊之祸而丧生,后来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也多有过失,不得武帝喜欢。武帝宠姬王夫人之子齐怀王、李夫人之子昌邑王刘髆不幸早已夭折。只有刘弗陵虽年仅五六岁,但却像武帝当年一样,是一个小大人,懂很多道理,聪明,可爱,身材比一般同龄小孩高大。武帝经常夸赞他说:“弗陵像我”。又觉得这个孩子的降生有许多奇异的地方,所以特别偏爱他。想把他立为太子,但一想到他的母亲——赵婕妤——是如此的年轻貌美,恐怕她日后专权,恣意妄为,祸乱国家,从而长久犹豫不定。
《汉书》卷97《外戚传》说,鉤弋赵婕妤随武帝前往甘泉宫,因为有小的过失而受到武帝的责罚,“以忧死”。《史记》卷49《外戚世家》说,武帝准备将皇位传给小儿子,想选霍光为辅佐大臣,于是赐给霍光一幅《周公负成王》的画,以表明自己的意图。过了几天,武帝就谴责鉤弋夫人,“夫人脱簪珥叩头”。武帝吩咐左右:“拉出去,关入掖庭监狱。”鉤弋夫人一再回头,我们可以想象,她频频回顾武帝,是在向武帝哀求或解释什么。武帝打断她的话,说:“快走吧,你不能再活了”。最后死在了云阳宫。
鉤弋夫人死后,有一天,武帝问左右说:“关于鉤弋夫人的死,最近外面有什么传言吗?”左右回答道:“外面都在传言,既然要立儿子为太子,为什么又除去他的母亲呢?”武帝解释说:“这其中的奥秘,就不是你们凡夫俗子所能理解的了。自古及今,国家的衰乱,都是由于国君幼小国母年轻所导致啊。年轻的女主寡居一室,骄奢淫逸,谁能管的了她。难道你们就不记得当年的吕后了吗?”由此看来,鉤弋夫人是被逼杀了。就在她死的那时候,“暴风扬尘”,老百姓听到她的噩耗,感伤哀悼。
在封建社会里,几乎所有的女人都有望子成龙的渴望,并为此苦苦奋斗,因为儿子成龙之后,辛劳的母亲就会过上更为美好、幸福的生活。然而鉤弋夫人却因儿子成了“龙”,最后献出了自己年轻美丽的生命。
关于她的死,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汉武故事》记载,鉤弋夫人跟随武帝来到甘泉宫后,“因幸”对武帝说:“妾相运正应为陛下生一男,七岁妾当死,今年必死。宫中多蛊气,必伤圣体。”说完之后,就躺下死了。
也许她的死,引起了人们太多的同情。所以民间传言她不是普通的人。说她死后香飘数里,后化为青鸟,往来于天地之间。《史记正义》引《括地志》记载:“武帝末年杀夫人,殡之而尸香一日。昭帝更葬之,棺但存丝履也。”《宫记》记载“武帝思之,为起通灵台于甘泉,常有一青鸟集台上往来,至宣帝时乃止。”《汉武故事》也记载:“既殡,香闻十里余,因葬云陵。上哀悼,又疑非常人,发冢,空棺无尸,唯衣履存焉。起通灵台于甘泉,常有一青鸟集台上往来,至宣帝时乃止。”这当然只是人们美好的想象而已。但从中可以看出,人们对她的怀念和同情。唐人张祜写了一首名叫《鉤弋夫人词》的诗,诗云:“惆怅云陵事不回,万金重更筑仙台。莫言天上无消息,犹是夫人作鸟来。”吟咏的就是这一美好的传说。
曾为人艳羡的陈阿娇最终被罢退长门,曾“霸天下”的卫子夫被迫自杀,“姿貌殊绝”的赵夫人却因儿子被立为太子而被逼杀,“倾国倾城”的李夫人虽早年病逝,但其家族最后也被诛灭。这四位曾为武帝所宠爱的女子,她们的悲惨结局,可以看作是整个西汉后妃命运的缩影。难怪班固在《汉书》卷97《外戚传》赞中写道:西汉“外戚后庭色宠著闻二十有余人,然其保位全家者,唯文、景、武帝太后及邛成后四人而已。至如史良娣、王悼后、许恭哀后身皆夭折不辜,而家依托旧恩,不敢纵恣,是以能全。其余大者夷灭,小者放流,呜呼!”
当然,通过以上介绍,我们不难发现,历史不是“高冷”的,而是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不仅历史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站在历史光影里的人物(如后妃等),也同样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04/85848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