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基层执政
面试录像让正义看得见
2016年01月04日 15:40
【事件介绍】
三部门规范公务员面试 要求面试过程全程录像录音
《办法》规定,在面试题本传递、交接、保管、分发、使用过程中,发生失密、泄密以及其他重大异常情况的,应当立即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态发展,查清失泄密范围和原因,并向省级以上公务员主管部门报告。
《办法》明确,面试考官应当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有比较丰富的人事管理、人才测评等方面的经验或具有一定年限的机关工作经历,品行优良,公道正派,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严守工作纪律,恪守行为规范。
担任面试主考官的,除具备上述条件外,还应当能够讲普通话,口齿清晰,表达流畅。
《办法》规定,面试前,应当对考生提交的有关材料和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复核。凡有关材料和主要信息不实,影响报考资格审查结果的,按照有关规定取消其面试资格。
《办法》明确,面试方法以结构化面试和无领导小组讨论为主,也可以采取其他测评方法。
面试时,应当成立面试考官小组。面试考官小组一般由7名考官组成,其中设主考官1名。
报考同一职位的考生原则上安排在同一考官小组、使用同一套面试题本进行面试。
面试前,应采取考官和考生抽签的办法确定面试室和面试次序。只有1个面试考官小组的,考官实行差额抽签确定。
《办法》强调,考生个人信息应当受到保护。凡涉及考生个人隐私的信息,应当按有关规定严格控制知晓范围,不得面向社会公布。
面试录像录音不是公开透明的终点
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组织人事部门在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聘中必须坚持“凡进必考,择优录用,公开透明”的原则,但是还是存在有少数人视党纪国法于不顾,顶风作案,在公考招考“托关系”现象时有发生。“内部招聘”、“人情招聘”、“萝卜招聘”、信息不公开、考录过程不透明的言论甚嚣尘上,不时成为舆论焦点,广受社会诟病。
公考面试本来就存在人为因素,如果再加上“人情面试、关系面试”,这就不得不让社会对公务员招考面试的公正性持有质疑的态度,部分人认为面试就是拼关系、拼人脉,“人情分、关系分”这样的说法因此也大有市场,这不仅破坏了公务员招录考试的公正性,也严重损害了公务员队伍的公信力。
2016国家公务员考试的面试环节将首次推行“全程录像录音”改革,让人们看到了组织人事部门打击“公考歪风”的决心,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笔试成绩即将公布,相关部门在此时发话,目的非常明确,给那些托熟人、找关系者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找不到人、没人可找、不许找人。
不过,在欣喜之余,也在担心,虽然“面试录像录音”,但怎么向大众公开,说白了,录像录音留存起来并不是公众所关注的焦点,关键是录像录音如何使公众拥有足够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只有让公众看了录像录音之后,才会发现其中的问题,如果录像录音只是作为留存,相关部门就难逃“自说自话”的嫌疑了。
因此,面试录像录音,只是招考公正的起点,仍有一些缺憾需要打上几个“补丁”。比如,在影像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录相可以剪辑,也可以伪造,让公众如何分辨真假?再说,公务员面试也不能止于录像录音这一个形式,不妨将公考面试录像改直播,并且邀请社会各界代表参与全过程,借鉴各地在实行过程中的经验,进一步完善相关流程,严格落实相应的制度,才能使公考面试更加公正,公务员招考更具公信力。
让公务员面试置于“玻璃房”是件好事,但对面试过程全程记录,公众怎么样才能看到这样的录音录像,有意见怎么提出来,怎样发挥监督作用,如何建立一种互动机制,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并且对我们选人用人有实际效果的点子能够得到采纳,公考面试录音录像的意义才能真正体现出来。
当然,公务员考试录用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从笔试、面试到政审再到体检,最后到履职,需要走很多的程序。而且因为政审、体检被刷下来的面试成功者不在少数,这些过程如何做到透明呢?可见“面试录像录音”仅仅只是公考公正的起点,推进权力运行公开化、规范化,完善公开、公平、公正的公考环境,永远没有终点。
面试录像或录音为的就是公正透明
从古代的科举制度到如今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两者都力求通过公开竞争性考试选拔公务员。而作为如今被我国认可的公务员制度,是我国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中相当成功的领域,是现行公务员制度中的一个亮点,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纳贤引才的指导思想,其显著标志和基本特征就是为公务员管理注入平等参与、公平效率、竞争择优以及民主法制等价值观念。然而,较西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考试录用制度虽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如我国的官本位思想日益严重,这易导致众多考生抱着以求谋取“一官半职”的不正确思想认识而去报考公务员,这也容易滋生出一些权力交换,甚至权钱交换的不良现象,也会严重影响考录工作的公平性和严肃性。再者,我国的公务员考试录用制度还存在“千人一卷”的现象,面对不同学历的考生,都采用同一套试卷,对其合理性、公平性笔者存在一定的质疑。如今我国的公考制度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则是面试部分的透明性亟待提高,近几年的新闻中常有面试过程中,贿赂面试考官、“走关系”、“打招呼”等类似的新闻出现,这严重影响了公务员择优录取的公信力。
对此,我国首先应坚持和完善“凡进必考”的制度,要进一步打破身份、地域、部门、行业、所有制的限制,使公务员队伍保持精干,引入一流人才进入公务员系统工作。再者,笔者认为我国应严格面试考试形式及考官资格,作为一项严肃、重要、社会关注程度高的工作,公务员面试的考官应是素质强、业务精、作风硬的人员,并经过严格的考官资格培训,而为进一步做到公平、公正及透明化,我国日前印发《公务员录用面试组织管理办法(试行)》,该《办法》提出,面试室应当配备录像或录音设备,对面试过程全程记录,对此,笔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公务员录用过程中的监督空缺,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杜绝暗箱操作。因此,我国只有不断完善我国的公务员考录制度才能使我国的公务员制度能适应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证。
公考面试录像,还需打上制度"补丁"
公考面试本来就存在人为因素,如果再加上“人情面试、关系面试”,这就不得不让社会对公务员招考面试的公正性持有质疑的态度,部分人认为面试就是拼关系、拼人脉,“人情分、关系分”这样的说法因此也大有市场,这不仅破坏了公务员招录考试的公正性,也严重损害了公务员队伍的公信力。
《办法》要求,面试室应当配备录像或录音设备,对面试过程全程记录,这是公务员公平招录的又一进步,充分体现既要考得好、还要说得好、更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近年来,各地为尽最大可能防止“关系面试、人情面试”,纷纷出招,一些地方采取异地考官,一些地方采取群众评委……可以说,这些举措都是增强公务员招考公信力的一大尝试。
可以说,《办法》的出台,是人事招考制度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向“公开、公平、公正”前进了一大步。通过直播,给那些托熟人、找关系者传递了一个明确的信号——找不到人、没人可找、不许找人。
让公务员面试置于“玻璃房”是件好事,但对面试过程全程记录,公众怎么样才能看到这样的录音录像,有意见怎么提出来,怎样发挥监督作用,如何建立一种互动机制,广泛征集群众意见,并且对我们选人用人有实际效果的点子能够得到采纳,这样一系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才能让公考面试录音录像的意义真正体现出来。
我们期待有关部门与社会公众一起努力,正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拿出更多更有效的办法,使人事招录工作更阳光、更透明、更公正。
【启示与思考】
这无疑是对公考人员最好的一个消息。我们的公考持续了很多年,每一年都会有进步,也变得越来越透明化。这样的政策出台,无疑是对所有准备公考的参考人员一个最大的鼓励。长久以来,我们的备考人员总是会有一些心理压力,会在考试以后担心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担心自己会不会在面试的时候被刷下来从而失去资格。
但是现在这样的政策出台,就能够让所有的参考人员更加有信心。让这样的工程更加透明和公正,让所有的学子才能够不再有除了自身实力以外的压力,才能够真正选出最适合的那一个。
我们总是会看到现在各种制度的出台,目的也都是能够建立一个和谐社会,能够建立一个法治社会,让社会更加安定,让人民更加富裕,让人民获得最高的幸福感。虽然这只是所有政策中的一个,涉及到的也只是公考中的一部分,但是却能够真正看到党和国家对于建立公平民主的法治社会的决心。
此次,三部门印发公务员面试管理办法,要求全程录像或录音。这样做,一方面是要留下铁的证据,便于相关部门及民众对其仔细过筛,消弭质疑;另一方面对面试官形成强大震慑,让他们不敢私下与权力“通奸”。应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顶层制度设计,为公考涂上一层厚厚的“防水油膏”,能有效防止权力渗透,让公考成为经得起品鉴的干货,还公考以公平公正和公开,这一举措值得期待。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04/8585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