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空气净化器进校园还要等什么?
2016年01月05日 15:38
【事件介绍】
北京市教委回应是否安装空气净化设备
近日,有媒体就北京市中小学教室内安装空气净化器问题拨打北京市教委服务咨询热线,并将热线回复作为官方表态进行报道,记者从北京市教委了解核实,相关报道内容不属实。
针对社会上对学校是否应加装空气净化设备,保障学生身心健康的讨论,北京市教委多次公开表示,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孩子的身心健康不仅是家长所盼望的,更是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重中之重。
记者从北京市教委了解到,当前做好校园空气污染防治措施和停课不停学的工作,必须综合考虑校园人员密集、空间密闭等因素,考虑各项安全管理措施是否到位,是一个需要系统考虑的复杂工程。近来,北京市以“停课不停学”为原则,采用学生在家与教师互动开展学习活动和送校老师妥善照顾的方式,靠降低雾霾环境下学生的运动量等办法,尽量减少在固定空间内学生的聚集程度,最大限度确保学生的健康与安全。
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就有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政府出台相关规定,为受雾霾影响地区的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室统一配备空气净化器。一年多来,北京市教育行政部门也一直在组织专家、研究机构和社会各方代表参与校园空气污染防治的研讨工作,组织关于安装空气净化器及新风系统的调研工作;环保部门、科研院所、清华大学等高校和环保企业一直在持续研究雾霾的成因和防治,致力于拿出能够覆盖全市所有学校的完善的解决方案。但因防护设备的安装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必须防止衍生出新的影响孩子健康安全的问题,因此目前尚未有妥善的解决方案。
针对空气重污染应对期间出现的相关问题,北京市、区、校也在研究重污染天气下预案的调整和完善,将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寄宿、走读)、不同学段(中、小、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和特点,实施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校园能否安装空气净化器需直接回答
近年来,北京雾霾汹涌;今年以来,更加肆无忌惮。对于雾霾猖獗,北京从上到下信奉“惹不起,让得起”。尽管如此,有识之士也在想办法防霾,比如,建议校园安装空气净化器就是其中之一。
2014年北京两会期间,就有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政府出台相关规定,为受雾霾影响地区的中小学及幼儿园教室统一配备空气净化器。议案提出一年多,相关部门也调研了一年多,但至今没有找到防霾的良方妙药。
对于广大民众的期盼,对于人大代表的建议,北京市教委相关负责人的回答闪烁其词,很难让民众信服。其实,北京校园能否安装空气净化器需直接回答:能或者不能。如果能,那么就应该马上安装,至于之后衍生的健康问题,那是后话;如果不能,就直接回答不能或暂时不能,把原因解释清楚,让人大代表和广大百姓吃颗定心丸。而且只有能,才可能考虑安装后可能衍生的健康问题;如果不能,谈安装之后的问题有啥意义?
“因相关防护设备的安装必须经过科学论证,必须防止衍生出新的影响孩子健康安全的问题,因此目前尚未有妥善的解决方案确保安装后达到理想的效果。”对于这样的回答,估计回答者认为自己想到周到和长远,然而民众只能“呵呵”:什么样的效果才是安装后所要达到理想的效果?既然没有安装,又何谈安装后?
回到百姓的疑问,必须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少点外交辞令和官方说辞。像这位负责人说的“市、区、校也在研究重污染天气下预案的调整和完善,将针对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学校(寄宿、走读)、不同学段(中、小、幼儿园)的实际需求和特点,部署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以应对可能成为常态的重污染天气”,实在让人不知所云。能不能来点干货?更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到底是什么方案?
回答校园能否安装空气净化器的问题并不难,只要回答得有根有据,百姓完全能够理解。官员“打太极”或答非所问,不仅伤害百姓的心,也损害政府公信力。解决雾霾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耐心、能力和智慧,更需要官员回答百姓问题时能够推心置腹、不绕圈子。
要为空气净化器进校园创造条件
多数家庭会做好防霾措施,密闭门窗、安装空气净化器等,学生在家中受雾霾侵害的概率较小。倒是绝大部分的学校没有防护措施,让孩子们直接暴露在雾霾天气中学习、活动。再加之学校人群密集、空气流通不畅,进一步加剧了雾霾的危害。很多家长呼吁学校安装空气净化器,得不到回应;甚至学校还拒绝了家长自费安装的请求。
学校拒绝空气净化器进校园,可能有其不得已的苦衷,但孩子的健康却等不起。因此当务之急是要扫清障碍,为空气净化器进校园创造条件。比如,教育部门可出台明文规定,允许、鼓励空气净化器进校园,并制定详细、完善的管理细则,为学校接纳或主动安装空气净化器提供政策保障,免除学校怕担责的后顾之忧。
学校应该担起自身的责任,主动与政府部门对接,加强与家长的合作,创新工作方式,采取学校、家长、政府部门三方合作的方式解决难题。
治理雾霾注定是一项长期工程,孩子们的健康却经不起等待,让空气净化器进校园是权宜之计、治标之策,但这是目前让孩子遭受伤害最小化的唯一方法。
学校装不装空气净化器,舆论不应管
社会的态度并不一致,在雾霾严重地区,家长们支持学校安装空气净化系统的居多,但愿意众筹支付费用的就少多了。如果让学校花钱做这件事,很多学校拿不出这笔费用。
让政府短期内从财政拨钱给学校普遍安装空气净化系统,恐不现实。即使在北京这样的城市,这也是一笔巨大的费用,不是政府说拿就能拿得出的。而且如果北京这样做了,河北的雾霾一点也不轻,全河北的幼儿园和小学怎么办?如果只是北京由政府出资给学校装,其他北方地区的学校装不起,这样的不公平社会如何能够接受?
此外从技术上说,雾霾的成因直到现在也不完全清楚,空气净化器到底起多大作用,它们大面积使用是否会导致二次污染,还存在争议。空气净化器的使用需要哪些配套措施和条件,很多问题还需得到实践的检验。
如果把争议扩展一下,就会发现,哪些公共场所该安装空气净化系统,由谁出资的问题可以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比如小学和幼儿园安装了,中学就不该安装吗,大学就不该装吗?此外医院、老年人集中的场所是否也该安装,公共汽车上是否也该做同样的事?还有,北方这样做,南方的雾霾也越来越多,应该怎么办?中国社会显然目前没有能力对这些问题一一给出答案。
因此我们认为,北京等地学校该不该装空气净化系统,应当由各个学校与家长们协商解决,它不应作为公共问题、以硬性要求迅速得到统一答案的姿态走上舆论场。围绕究竟应当怎么做,媒体的报道应侧重介绍经验,丰富人们的思路,而不应由价值观主导、领衔,把事情上升到道义层面,将问题口号化,好像这当中有一条正义与非正义的界限。
雾霾问题非常复杂,应对这个问题不可能是简单的,做得能不能令大众满意,也不仅仅是政府有没有责任心的事情。针对雾霾煽情是最容易做的,但那样除了让社会上泛滥更多情绪之外,不会有任何实际作用。
安装空气净化系统似乎是当下没有办法的办法。家长们的心情都可以理解,社会在这方面的操作困难也很现实。那么还是以积极态度面对具体的要求和方案为好,不要事情还没做起来,先形成严重的社会争议和冲突。这应成为学校装空气净化器问题的一项实用攻略。
【启示与思考】
总体来说,对于全国的学校,空气净化器始终还是一个“奢侈品”,看发生新闻的城市都是北京、上海、杭州这些经济相对发达地区,而对于那些相对贫困地区,这个空气净化器带来的额外财政压力就更大了。可以设想,当我们呼吁为了孩子的健康而安装空气净化器,大城市和好学校好办,但对于经济条件比较差的地区和学校来说,不安装就是对学生的不公,安装又负担不了,这样的尴尬其实在我们呼吁大鼻子校车的时候就遇到过。
当然,算这笔账的目的不是要否定给学生按照空气净化器的想法,而是说,当我们实施这一想法的时候,一定会遇到的这一系列技术性问题,这里面有健康的权责问题,也有运营的成本问题。只不过在学生的健康面前谈成本,多少有些冷血,因此学校和教育部门没有把话说开。但没有说出口并不等于问题不存在,而且涉及公共财政问题也的确需要一个完善的方案以及公开听证的程序。
那么是不是可以折中一下,由学校和家长分担这笔费用,比如学校出管线改造费而家长出机器和电费。相比来说这样会更加灵活和节约,买什么档次的机器以及使用时间都由家长和学生自行决定。而因此可能衍生的健康问题家长们也可以自行协商。不过前面我们已经说了,并不是每个家庭都有能力和意愿分担这笔开支,他们更倾向于学校拿这笔钱,所以征得家长同意是这个办法所面临的最大障碍。那如果像新闻里所说的,允许由几位家长捐赠呢?这又可能给学生带来贫富观念上的冲击,造成学生间阶层的分化。于是,安装空气净化器的问题又变成了教育问题。
所以说,给教室安装空气净化器在道理上没问题,但实践起来却并不容易,起码不是简单地赞成或是反对就能解决的。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05/8587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