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文化
总书记是怎么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2016年01月06日 14:37
编者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许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2015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意见》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的坚实根基。”“十三五”期间,如何传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已经成为文化建设中的一项重要课题。为此,我们特邀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郭建宁,为我们详细解读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论述。
主持人:李江静
嘉宾:郭建宁(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精彩观点:
■ 如果我们讲中国道路,我们只讲这30多年,与把它放在五千年里面讲,它的分量,它的厚重,它的纵深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是30年,从五千年里走出来,中国道路和中华文明连在一起,我觉得这个思想为后面习近平总书记讲那么多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奠定了基础。
■ 他在“四个讲清楚”里面,特别强调这个五千年,他说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我们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就是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多元、多样、多变,变化、变革、变动,交流、交融、交锋。它有这种宗教,多种宗教,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相互激荡。那么我们怎么站稳自己的脚跟呢?这个根基还是我们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是他前面讲的精神基因,精神命脉,精神标识。这是第一点重要性。
■ 我们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关于文化,他有一个“双百方针”,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一个都是百,我们叫“双百方针”。那么现在有人把这个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它第一个都是创,叫“双创方针”。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是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态度,基本立场。
访谈实录:
主持人:我们知道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重要的论述,讲得很深刻,很到位,您能给我们详细介绍下主要内容吗?
郭老师: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文化问题,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美德,他有很多的讲话,确实是讲得很深刻,很到位,值得我们的领会和把握。我觉得他的讲话大概有这么几个是特别重要的。最早应该是2013年3月,他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两会闭幕的时候,人大闭幕的时候,他有个讲话。那个时候,我们讲中国梦,讲得比较多。
他说怎么实现中国梦,要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第一条是要走中国道路,他又对这个进行了阐发,回答中国道理是怎么来的。我们简称为中国道路,全称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海外叫中国模式。就是这30多年我们怎么发展的。
他是这样讲的,他说中国道路,是改革开放30多年走出来的,这是第一个点。他接着说,是新中国60多年,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第二个点。他继续说,是近代以来,170多年,就是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历史总结中走出来的,第三个点。最后一个点,第四个点,他说,是对中华文明五千年传承中走出来的。
大家想一想,这段话,实在是太重要了。如果我们讲中国道路,我们只讲这30多年,与把它放在五千年里面讲,它的分量,它的厚重,它的纵深是完全不一样的。它是30年,从五千年里走出来,中国道路和中华文明连在一起,我觉得这个思想为后面习近平总书记讲那么多的文化、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奠定了基础。他后面之所以讲那么多传统文化、传统美德,大概就是从刚才这段话里面,引申和发挥出来的。好,这是第一段话。
第二段话,也是2013年“819”,有一个“四个讲清楚”:
宣传阐释中国特色,要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他在“四个讲清楚”里面,特别强调这个五千年,他说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是我们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我们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他这里面讲了精神追求,这大家好理解,不用解释。
他下面又讲了精神基因,就是一个民族,它的基因一般来说,是不会发生变化的。最后一个叫精神标识,就是我们现在是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硬件大家都差不多,但是怎么能够把他们区分开呢,还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它是我们的精神标识,它还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
再一段还是2013年11月,他到山东考察的时候,专门去了曲阜,也就是孔子的故里,孔子的家乡。他去了孔子研究院,这个研究院在曲阜,孔子研究院这个院长是一个教授,叫杨朝明。他就向总书记汇报,我们哪一年成立的孔子研究院,我们干了哪些事,有哪些项目,出了哪些书,有哪些个体,下一步我们准备研究什么。最后他送了两本书,一本叫《论文全解》,一本叫《孔子家语通解》,两本书送给总书记。习近平总书记就说好,这两本书,我要带回去,仔细读一读。这就释放出一个信号,我们今天怎么看孔子,怎么看儒家。这是2013年。
2014年,一个最重要的事情,我觉得就是2014年的2月24号,中共中央政治局有一个第十三次集体学习,这一次集体学习的主题,就是我们听众们特别了解和熟悉的,也很关注的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还有今天我们讲的那个:“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落实落细落小,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事不有。”
就是那次第十三次政治局集体学习中,他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了很多内容,但是关于传统文化,他讲了三个方面,我觉得这三个方面很重要。
第一个方面就是重要性。
他强调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里的关键词是立足,就是对我们五千年文化讲的,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化,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下面还有一句关键词是根基。
他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就是我们今天这个世界,多元、多样、多变,变化、变革、变动,交流、交融、交锋。它有这种宗教,多种宗教,多种文化,多种价值观,相互激荡。那么我们怎么站稳自己的脚跟呢?这个根基还是我们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就是他前面讲的精神基因,精神命脉,精神标识。这是第一点重要性。
第二点是讲内涵。
要立足是根基,那么它这个传统文化的内涵是什么呢?这是他讲的第二个方面的内容。他说要挖掘和阐发中华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但是光说到这还不行,还有第三个问题,第三个问题,我觉得也特别地重要,这就是怎么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方法论。
那么今天我们到底怎么看儒家,怎么看孔子。其实思想界,理论界,大家的意见还并不完全一致。就是讲传统文化大家都同意,但是讲到什么程度,讲到什么地步,讲到什么分寸,分歧就会显现出来了。那么怎么对待传统文化,习近平总书记在方法论上,他讲了三条,或者讲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他是这样说的,他说,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本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但是那个儒家,那个孔子,他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了,他怎么适合我们今天这个时代呢,我们讲的这个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全部照搬。而是要跟上我们这个时代,要有具体分析。
所以他第二个层面,他说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保留其思想精华,剔除其封建糟粕,要有鉴别的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或者换句话说,中国历史上,历来有尊孔和批孔两个主张,或者叫两派。
尊孔的有一句话,这个大家可能更熟悉,叫做“半部《论语》治天下”。就是说这个论语太厉害了,你不要一本,你有半部论语就可以治天下了,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治国理政了。但是也有人是批孔,认为孔子儒家历代不代表先进文化,代表着落后文化、腐朽文化,晚间讲学“惶惶不可终日,如丧家之犬”“打倒孔家店”。那么怎么办?今天我们怎么正确对待儒家,怎么正确对待孔子,习近平总书记又讲了第三个层面,他说关键是要做好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
我觉得这句话太重要了,就是它毕竟是两千多年前的,农业社会的,而我们今天是全球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发生了太多的变化,它要跟上我们这个时代,要和今天的现代社会相适应,与我们今天的现代文明相协调。怎么相适应,怎么相协调?关键是它需要有一个创造性的转换,有一个创新性的发展。就和我们今天的现代社会相适应了,与我们今天的现代文明相协调了。
我们大家都知道,毛泽东关于文化,他有一个“双百方针”,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一个都是百,我们叫“双百方针”。那么现在有人把这个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它第一个都是创,叫“双创方针”。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是今天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态度,基本立场。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虽然只有10个字,但是它里面的内涵很多,它是一个大课题,我觉得也是一个大难题。
怎么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这些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的项目、北京市的项目,好多重大课题,都与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文化与创新性转换有关。包括我们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等等,好多课题,都与这个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密切相关,我们要做好这个大课题,做好这个大文章。好,这是2014年2月24号。
接下来还有一个我觉得也很重要,就是2014年的5月4号,五四青年节,也是北大的校庆。总书记到了北大,因为这个离2月24号的第十三次集体学习很近,所以他到北大他继续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题目就是青年要自觉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他上来就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他说这个价值观,就是一种德,它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国家的德,民族的德。它对青年学生提出的要求,就是“勤学、修德、明辩、笃实”。他把这个价值观比喻为人生的第一颗钮扣。他说我们生来为中国人,就应该有我们中国人独特的精神视线,有老百姓,日用而不绝的价值观。好,这是五四。
接下来9月9号。大家知道,2014年9月10号,是我们的第30个教师节。9月10号是教师节,2014年是第30个教师节,是一个整数,很重要。那么总书记就到了一个是师范类的学院校,这就是北师大,北京师范大学。
他在北师大的讲话中,他说怎么当一个好老师,他讲了四条,当一个好老师,要有“理想理念、道德情操、扎实知识”,最后一条,“仁爱自信”。接下来,在和老师同学座谈的时候,针对一个问题,什么问题呢?就有的地方,把这个中小学课本里面的古典诗词,古典散文删得比较多。总书记表态了,他说,这是去中国化,令人悲哀。
他说这些东西不能删,这些东西,古典诗词,古典散文,要嵌在学生们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他又一次用了精神基因这个概念。这个事情本来是一个具体的,小学课本,中小学课本,删去了一些古典诗词,古典散文。但是总书记讲的份量很重,叫去中国化。
2014年10月15号,有一个文艺工作的座谈会,这个讲话也很重要,在这个讲话中,他又一次提到了去中国化的问题,所以他特别关注这个问题。2014年,还有一个重要的讲话,那是9月24号,大家知道,孔子的诞生是9月28号,而去年呢,是孔子诞生2565周年,也是一个小整数。那么9月24号就在北京召开了纪念孔子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年儒学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那么总书记出席了,而且发表了讲话。在海内外反响特别大。为什么?这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党的最高领导人,总书记,国家最高领导人,国家主席,第一次出席有关纪念孔子诞生的活动,它是个研讨会,但是它的冠名是纪念孔子诞生2565周年。
在这个会上总书记讲话中,讲这个儒家、儒学为主题的中华文化,它对今天有什么意义呢?他讲了三句话,这三句话,引起了理论界、思想界、学术界,特别是搞传统文化,搞国学的这批人的极大关注。他讲与儒学,儒家为主题的传统文化,它的作用,当代作用。他讲,第一,可以给我们今天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这是很大的一个概念;第二,可以给我们今天治国理政,这个也很大,可以给我们治国理政,提供有益趋势;第三,可以给我们今天道德建设,这是儒家第一个长项,最主要的一点,提供有益启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益启迪,治国理政,有益启示,道德建设,有益启发。这三个方面,都很大,或者很重要。这是他的当代价值和重要意义。
责任编辑:董洁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06/85883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