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经典明析
像马克思那样终生博览群书勤奋写作
2016年01月06日 14:38
【编者按】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经典作家们是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立场坚定分明,思想科学丰富,立论深刻严谨,论证周到有力,语言优美雄辩,文笔隽永活泼。经典能给人崇高,给人智慧,给人清醒,给人振奋,指引人们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宣讲家网推出《经典明析》专栏,邀请对经典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与大家一起重温经典学理论,并在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提高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835年8月马克思中学毕业,10月13日左右,他遵从父命离开特利尔去波恩,怀着探索真理、掌握科学和艺术的理想与愿望,进入波恩大学法律系而被录取。大学第一年,马克思学习很用功,读了不少科学专著。
1836年8月22日,波恩大学给马克思发放了“盖有大学印鉴和有现任校长及法律系和哲学系主任亲笔签署的”肄业证书,列出了马克思1835——1836年度冬季学期课程和评语:法学全书——十分勤勉和用心;法学纲要——十分勤勉和经常用心;罗马法史——同上;希腊罗马神话—— 极为勤勉和用心;荷马研究诸问题,——勤勉和用心;现代艺术史——勤勉和用心。1836年度夏季学期课程和评语:德意志法学史——勤勉;普罗佩尔提乌斯的哀歌——勤勉和用心等。父亲对马克思要求严格,允许和建议他转入柏林大学继续学习在波恩选修的法律和官房学。1836年10月22日马克思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学习。大学期间的课程有:《罗马法全书》、刑法、人类学、教会法、德国普通民事诉讼、普鲁士民事诉讼、刑事诉讼、逻辑学、普通地理学、普鲁士法、遗产法、《以赛亚书》等。
柏林大学在当时不仅学习气氛浓厚,而且学术方面在思想学术领域都处于领先地位。在1841年3月30日颁发的柏林大学毕业证书上,老师的评价都是勤勉和极其勤勉。在现在仅存的一封马克思写给父亲的信中,他向父亲汇报了自己的读书内容和学习生活,他学习兴趣广泛,内容丰富,阅读深入,见解独特,写作勤奋,超乎一般人,可能也是我们没有想到的。信中说道:先前我读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些片断,我不喜欢它那种离奇古怪的调子。我写了一篇将近二十四印张的对话:《克莱安泰斯,或论哲学的起点和必然的发展》。彼此完全分离的科学和艺术在这里在一定程度上结合起来了。我这个不知疲倦的旅行者着手通过概念本身、宗教、自然、历史这些神性的表现从哲学上辩证地揭示神性。此后不久,我只从事一些正面的研究。我研究了萨维尼论占有权的著作、费尔巴哈和格罗尔曼的刑法、克拉麦尔的《论词义》、韦宁-英根海姆关于罗马法全书体系的著作和米伦布鲁赫的《关于罗马法全书的学说》,后者我现在还在研究;最后我还研究了劳特巴赫文集中的某些篇章、民事诉讼法、特别是教会法,后者的第一部分,即格拉齐安的《矛盾宗规的协调》,几乎全部在《[法典]大全》中读完了,并且作了摘要;我也研究了附录——朗切洛蒂的《纲要》。后来,我还翻译了亚里士多德《修辞学》一部分,读完了著名的维鲁拉姆男爵培根的《论科学的发展》,对赖马鲁斯的著作下了很大功夫,我高兴地细读了他的著作《关于动物的复杂本能》。我还研究了德国法,但是我研究的主要只是法兰克王的敕令和教皇给他们的信。在患病期间,我从头到尾读了黑格尔的著作,也读了他大部分弟子的著作……这仅仅是1837年马克思读大学才两年时候留下的一封信,其后的学习和写作更可想而知。
马克思对读书的酷好、全面、精深,很少能有人与之比肩。他阅读广泛,涵盖各种门类并能阅读多种文字。《资本论》写作40年,在此期间,他研究了1500多本书,以前的和当时的一切经济著作,以及与经济学有关的其他科学知识,包括多个国家的历史、实用工艺学、统计学、技术理论、高等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解剖学甚至文艺学、戏剧理论等。为掌握俄国官方公布的调查报告,他50岁时自修俄文,成为西欧唯一了解这些文件内容的经济专家。为写作20多页的关于英国劳工法的文章,他在伦敦大英博物馆研究了载有调查材料的所有蓝皮书。马克思还喜好阅读文学作品,他经常阅读歌德、莱辛、莎士比亚、但丁与塞万提斯的作品。他把欣赏文学作品当作精神上的休息,爱读长篇小说,特别喜欢读惊险小说和幽默小说,非常喜欢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认为它用诗情画意的镜子反映了整整一个时代。他每年都要把埃斯库罗斯的原著读一遍,始终是希腊作家的忠实读者,而他恨不得把当时那些教唆工人去反对古典文化的卑鄙小人挥鞭赶出学术殿堂。他虽然记忆力惊人,对读过的书能记得异常深刻准确,但他读书时总要作笔记。他通常将一叠白纸一折为二,然后居中缝上一道线,在原封面上写明做笔记的时间和地点,编上笔记的序号,有的还加上标题.笔记记得密密麻麻,旁边留出的空白处有用铅笔、钢笔作的粗细实线、虚线,“X”、“+”等各种记号。然后放到特定的地方,需要时不用翻找,随手就能抽出来,他说自己使用这些资料,就像大脑指挥四肢一样得心应手。
马克思不仅博览群书广泛吸收人类一切有用的知识,而且更为可贵的是他融会贯通所学知识,对研究的一切问题形成自己的意见并写作和发表出来。他上面说到写了一个近24个印张的《对话》,何谓印张?印张是印刷用纸的计量单位,印张 = 页码/开本,如果是16开的书,24印张就是384/16=24,如果32开,那就有768页。一个大学生就一个问题写了这么大一本书,令人十分惊奇。马克思获取博士学位以后,本想教授哲学的愿望没有实现而做了《莱茵报》的记者,刚一开始,他就为报社所重视,因为他的文章内容深刻,篇幅巨大,风格犀利,文笔优美,如《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第六届莱茵省议会的辩论》等,在社会上反响很大而很快出名。“啃书本”和写作是他最钟爱的事情,读书与写作相得益彰互为因果,他给我们留下了几千万字的著作和手稿,像《资本论》等鸿篇巨制是人类思想史上的高峰。博览群书终身学习已属不易,而勤于写作笔耕不辍则更难更高,对此我们要多说几句。
人们读书时会有自己的理解、感受和看法,有时心潮澎湃非常激动,喜怒哀乐爱憎臧否都有,这是思想,人的内心活动别人无法看到,而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说出来就能使别人知道从而交流,但语言毕竟是言者和听者直接面对而且转瞬即逝,语言变成文字则使思想摆脱了时空的限制,能使别人和后人知晓从而流传久远甚至永恒,人类文明史从有文字开始,文字的出现又大大加快了社会发展的步伐。有《论语》我们才知道孔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而孔子的父母和同时代人一定也有很多想法和做法,但后人无从知晓了。所以中国自古包括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在内的人们都很崇尚著书立说青史留名,《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说:“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现在不少党政商企界的成功者悟透社会人生,绚烂归于平凡,老来坐书房捧书本,甚至想著书立说,以提高自己启迪他人。这都是很好的现象。然而把思想变成语言特别是变成文字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人在读书时往往思绪万千,浮想联翩,“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似乎有无数话要说,动笔之前豪情干云,等到写成自己不满意要打一半折扣。因为“意翻空而易奇,言徵实而难巧”。思想和语言可以跳跃,而落笔成文则要扎扎实实。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上下如何接续,词句如何出彩,都来不得半点敷衍马虎。写作的过程,是再学习再深入再提高的过程,写作时原来思考的问题会深化或改变,积累的知识会四面八方汇聚拢来,欠缺哪些知识也知去寻找补充,写作是艰苦但苦中有乐,苦尽甜来,其中甘苦自知,外人不足道也。马克思曾引用塔西佗的话说:“当你能够感觉你愿意感觉的东西,能够说出你所感觉的东西的时候,这是非常幸福的时候”。(31/1)能动笔写出好的作品的人,在任何时代任何地方,都是稀缺的,小到一个单位,大到国家和民族莫不如此,对“笔杆子”的需求都是大量的普遍的无限的永恒的,永远不会嫌多。那么怎样提高写作能力?概括地说就是多读多想多写,尤其是要多写,要勤动笔多动笔,同世界上一切事情一样,写作也没有什么神秘,没有生而知之不学自会的天才,也是一个“多学自知多做自会”的实践过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也为我们的经历和经验所证明。
责任编辑:潘攀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06/85883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