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典案例 聚焦教育
校园“低头族” 该醒醒了
2016年01月07日 10:44
【事件介绍】
多所高校推“无手机课堂” “低头族”如何才能抬头
“无手机课堂”进校园 “手机依赖症”会缓解么?
如今,课堂“低头族”群体越来越庞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越来越严重,这也成众多高校特别想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全国已有多所高校推行“无手机课堂”。记者梳理发现,近些年,包括北京外国语大学、苏州大学、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广西大学等高校都在推行“无手机课堂”。其中,去年11月,广西19所院校更联合发起承诺推行“无手机课堂”,也引发了不小的社会关注。
2015年11月底,“无手机课堂”也现身太原理工大学。据了解,此项活动由该校团委网络信息中心发起,活动面向全校各学院开展,无专业年级限制,采取自愿报名的方式参与。
太原理工大学大一学生孙月告诉记者,她11月底就自愿参与了此次活动。她说,自己以前的“手机依赖症”很严重,上课时,总会有意无意地去翻手机,要么玩微信、手游,要么看小说,而有时上课忘带手机,便会感到魂不守舍。如今,适应近一个月,她已然习惯了,听课效率也有所提升。
据相关调查报告指出,目前中国大学生每天用在智能手机上的时间约为5小时17分钟,占一天全部时间的22%,且存在年级越低、花费时间越多的现象。
孙月说,“以前,手机一天不在身边,我就容易抓狂,有事没事就看一下手机。但现在,经过‘无手机课堂’的考验,我玩手机少了,反而多了些时间做其他事情。”
如今,“手机依赖症”有所缓解的孙月每天都会多花点时间在看书上,在她看来,这样的学习生活比以前更轻松自在了。
个别“低头族”改为低头睡觉:“无手机课堂”难让学生抬头?
和孙月想法不同,太原理工大学大一学生李恬就不愿意加入这个活动。在她看来,上课交手机并不能确保学生认真听课,课堂应该更多样化一点。
李恬告诉记者,她的“手机依赖症”很严重,只要手机不在身边,就会感觉不舒服。上课时,她常常会不自觉地翻手机、聊微信,有时上课容易走神的她,会因和朋友聊开了,“走神”特别久。
“玩手机其实对我的上课效率影响并不大。”李恬认为,学生课堂上玩手机并非完全不好,有时也可适度缓解听课的疲劳。
在李恬眼中,交手机确实能让“低头族”不再那么依赖手机,但却不能保证他们抬起头来认真听课。“有些同学交了手机,犯困了,就选择睡觉,并且一睡就是一节课。但以前,他们可以选择看下手机,调试一下精神状态。”
李恬表示,听课效率一方面取决于学生自己,另一方面则取决于老师的讲课水平,当前有些课程实在太枯燥,学生玩手机也是无奈之举。
清华大学研究生左兰也不赞成推行“无手机课堂”。她对记者称,手机越来越像人们身体上的一个器官,很多时候人们会不自觉地开始使用,尤其学生群体,不自觉地在任何场合玩手机更是普遍现象。
左兰认为,学生只要能够自控,上课无聊时刷刷手机,转化一下心情,然后再更好地投入课堂也是可以接受的。
“我觉得,现在学校应该推行的不是‘无手机课堂’,更应该推行的是教导学生提升使用手机的自控力。”左兰说。
专家称“无手机课堂”只具有限象征意义关键看教师水平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学校选择推行“无手机课堂”,相关报道层出不穷,这也引来了不少舆论的好评。但同时,公众也有疑问,手机止步课堂能坚持多久?
记者注意到,众多高校推行“无课堂手机”绝大部分只是一种倡议,而不是规定。因此,有个别学校刚开始推行“无手机课堂”因获得众多学生响应,实施效果很不错。但过了一阶段,由于许多学生选择退出,致使实施效果大不如前。
对此,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许多高校发出 “无手机课堂”的倡议,这抓住了当前课堂教学的普遍问题,从而能够引起共鸣。但推行“无手机课堂”只是作为学校倡议的话,对当前还未养成良好手机使用习惯的中国学生而言,只具有有限的象征意义,并不能坚持多久。
“其实,引导学生学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规划,这比外部要求更管用。”熊丙奇表示,学生之所以成为课堂“低头族”,这也和老师的课堂教学有关。有些老师实行灌输教育,不引导学生参与,而有些老师对课堂教学投入不够,只管把内容讲完,不管学生能否接收。
熊丙奇建议,如果老师课堂上采取交互式、探讨式教学,学生们自然也会抬头认真听讲。在交互式课堂上,手机也可派上教学的用场,诸如学生发微信提问,微信交流讨论等,这类举措利用得好,手机也能成为课堂学习、讨论的工具。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也向记者表示,如果学校以行政手段来推广“无手机课堂”,这并不恰当,但若作为一种倡议,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这样的方式对课堂教学还是能到一定作用的。
“手机止步课堂,能为课堂教学提供一个比较安静的外在环境,但至于课堂教学效果如何,根本还在于老师的教学水平。”储朝晖说。
校园“低头族”需矫正自己的心理障碍
关于校园“低头族”,相关报道层出不穷。针对这种现象见招拆招的“无手机课堂”,甫一推出,也引来外界不少好评。不过,校园“低头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如果学生们对手机的依赖仅靠行政手段来阻断,仿佛力量显得单一了些。
课余时间使用手机,这个法无禁止即可为。但在课堂之上还手痒难耐,会时不时刷微博、玩手游,就完全不是“有组织,无纪律”的问题了。毕竟,课堂并不具备候车大厅、快餐店那种打发时间的环境氛围,而是特定的学习场所。它赋予学生们应该是一种精神较为高度集中的状态。学生们大脑和眼线所交叉的核心位置,都应在黑板和老师身上。当然,偶尔走神或者慵懒片刻,也实属正常。毕竟,一个人的精神集中度有限,开开小差也无可厚非。
另外,大家也发现,即便都带着手机进入课堂,但真正会花心思玩手机的,往往就是那么几个人。他们对于手机的倾注度,和老师课程精彩、课堂互动性的热烈都没有正比关系。“不管东西南北风,痴迷手机不放松”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反观大多数同学,偶尔会因为手机走神,但都能及时归位。这就说明,作为“少数派”的前者,很可能在行动意识上需要心理矫正。
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在心理上具有缺陷,这个也是正常现象,无需上纲上线。对手机不可自拔的校园“低头族”来说,他们的心理意识更趋向于早些年让无数家长老师头疼的网瘾症状。但不同的是,手机赋予的生活功能更加强大,因此,“低头族”并没有因此而与外界自我隔绝。相反,他们利用手机来实现的生活便利性,反而会更多。
然而,正是因为手机使用频率过度,自己也会陷入到“无意识”状态中。仿佛一下不看手机,就会错失一次秒杀相机的机会,和异性好友的即时通讯就会“不在服务区”。其实,“低头族”们正是陷入到某种人为的陷阱中。这种“陷阱”,正是信息化时代把生活频率提高后,无形中给人“一步没跟上,步步跟不上”的紧迫感。
去商店里来一次实体购物而非网购,和好友写一份白纸黑字的书信而非QQ,去电影院里看次美国大片而非爱奇艺。“低头族”们如果把触角放到手机之外,会发现世界的大不同。学校方面更应该打造这些心理的“绿色通道”,通过润物细无声的方式,真正地解开那些“低头族”的手机枷锁。
破解校园手机依赖 不能只盯手机和课堂
智能手机是现代高科技的集成,它在为人们带来效率和便捷,极大地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副作用”,大学校园里“课堂低头族”便是典型一例。当“手机依赖症”肆虐校园,几近成为“身体上的一个器官”,严重威胁到学子身心健康及课堂秩序之际,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面临此情此景,国内多所高校纷纷联手推出“无手机课堂”活动,试图通过倡议、引导、约束、限制措施,让“低头族”改掉坏习惯。
然而,纵观这些高校采取的具体操作模式,都大同小异,无非是通过宣传,增加醒目的提醒标识,吸引学生参与并做出不将手机带入课堂的承诺。可以想见,这样高度依赖自觉的“软措施”,虽则一时间有些效用,但难于持久,一旦学生在课堂上找不到新鲜感,局面随时可能反弹。
就事论事,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尴尬现实:其一,学生在课堂上不玩手机,还可以睡大觉、发呆走神,搞其他小动作。其二,即便学生课堂上“憋着”不玩手机,那下课之后呢,会不会“恶补”回来,又由谁来监管这些“大孩子”?
如此这般思考,为我们提供了解决问题的另一出口,我们有必要静下心来反思——究竟是什么让大学生们在一部小小的手机面前如此软弱和不堪。很显然,除过手机本身多种功能诱惑之还,至少还有以下两方面因素不容回避:一则,讲台上的老师没有教好,讲课形同和尚念经,淡而无味,甚或,这些专业课程设置本来就不科学,引不起学生们半点兴趣。二则,学生们理想信念缺失,没有危机意识和紧迫感,浑浑噩噩混日子。
那么,对症下药、蛇打七寸,欲真正解除手机对学子的“绑架”,将手机从学生们的心里“拔”出来,就不应该局限于课堂的一时之功,就不能局限于倡议这样的表面功夫。本着对学生负责的态度,站在高校监管的高度,我们至少需要在两方面做出改进。
首先,要想方设法优化专业课程设计,不断提高教师的授课水平,在课堂互动上下一番功夫,当然,做到这一点,依赖于严谨的流程(如适当征询学生意见)及科学合理的授课考核;其次,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强学子理想信念教育,引导他们树立危机意识,学会自律和规划。
可以想见,如此着眼于心、多管齐下,假以时日,当学子们切实从内心认识到“手机依赖症”潜在的严重后果,而课堂又能给他们带来快乐和收获时,校园“低头族”自会越来越少。
【启示与思考】
当下,智能手机、平板已逐渐融入校园,成为普通学生的重要装备。应该说,这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也符合时代的特征。但值得忧虑的是,一些同学用起电子设备来毫无节制,已沦为校园“低头族”。比如,老师在台上讲课,同学在课桌上抢红包、聊QQ;在一些寄宿学校,熄灯之后,躲在被窝里看视频、打游戏。而且,从年龄结构看,校园“低头族”已呈现出越来越低龄的趋势。这种现象无疑值得忧虑。学校有必要通过从严管理帮校园“低头族”抬起头。
那么如何唤醒校园“低头族”呢?首先,校方更应摒弃暴力模式,以更柔性、更走心的方式,对待校园“低头族”。比如,在主题班会上播放手机危害纪录片,在校园开展手机使用大讨论,让同学充分认识“低头之害”,自觉抵制手机依赖。其次,校方要放弃一刀切方式,以更灵活的态度看待同学的手机使用需求。有同学抱怨,“一个月就只有三四天假期,无法和外界联系,除了学习,也希望课余时间听听歌。”试想,如此正常的生活需求,校方一禁了之,能不引起反弹么?可见,校方只有以朋友的姿态、诚恳的态度,与同学交流,共同划定手机使用的禁区,才能赢得同学的心,形成校园手机使用公示。
总之,拯救校园“低头族”不能指望“暴力出奇迹”。学校管理者只有放弃简单粗暴的管理,一刀切的模式,采用与同学沟通的态度、尊重同学的需求,用将心比心打动同学,才能真正唤醒校园“低头族”!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责任编辑:佘小莉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07/8589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