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经典明析

马克思为什么说“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2016年01月11日 16:22

 

【编者按】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经典作家们是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立场坚定分明,思想科学丰富,立论深刻严谨,论证周到有力,语言优美雄辩,文笔隽永活泼。经典能给人崇高,给人智慧,给人清醒,给人振奋,指引人们不断攀登新的高峰。在当今的“互联网+”时代,宣讲家网推出《经典明析》专栏,邀请对经典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与大家一起重温经典学理论,并在实践中应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提高我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马克思为什么批判“解释世界”的哲学家,因为旧哲学不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辩证法,他们都不懂和抹煞了人的能动性,因而使人在事物、世界面前消极被动无所作为,从而成为现状、世界的保守者、服从者、辩护者而不是改变者、革命者。而马克思哲学则高扬了人的能动性,是革命的能动的哲学。马克思说明这个问题,如同他说明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都是不可避免的等其他一切问题一样,不是从感情上道义上或只是经验上从事实上同情革命者、批判旧世界,而是从理论上从哲学上,从人的本质、从人与世界的关系上、从世界和历史发展的规律等这些根本问题上来说明人具有改变世界的能动性,通过对社会现实矛盾的分析,得出革命者要改变旧世界的共产主义结论,这就使问题建立在强大的哲学支撑上。这些贯穿于马克思的全部哲学和全部理论,也是研究者们都承认的、熟悉的。然而,“熟知不等于真知”,马克思哲学的批判性革命性真谛和来龙去脉,未必是很多研究者们熟悉和了解的。让我们简要回顾一下马克思建立和阐述他“改变世界”哲学的历程。

04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就思考着人和动物的区别,指出“自然本身给动物规定了它应该遵循的活动范围”而不能越雷池一步,“能这样选择是人比其他生物远为优越的地方”。但是人的选择不仅像一切生物一样受着自然界的制约(这是无法避免的,马克思后来指出过,自然界对人的“统治”既是限制也是保护),更受着社会的制约,“我们在社会在社会上的关系,还在我们有能力对它们起决定性影响以前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开始确立了”。 这是无数哲学家甚至任何普通人都看到了的事实:人和万物一样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遵循着自然界的规律;但又显然不同于万物高于万物,这既是尽人皆知的现象,但又是无人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看似容易实际很难。唯物主义把人当作物,否定了人的能动性;而唯心主义肯定人的能动性又抽掉了唯物主义基础,旧哲学都没有能解决问题。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则在中学毕业论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地解决这个问题,而这个问题也是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伊壁鸠鲁所关心和解决的问题。“对于伊壁鸠鲁宇宙观的方法来说,具有代表性的是创造世界的问题,——这是一个永远可以用来搞清哲学观点的问题,因为它表明,在这种哲学中精神是如何创造世界的,这种哲学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哲学的精神即创造潜力是怎样的”。(53/40)伊壁鸠鲁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通过原子的偏斜运动而赋予了原子能动性,“偏斜运动打破了‘命运的束缚’”。(213/40)马克思在伊壁鸠鲁哲学这里遇到了知音,找到了根据,从而在唯物主义的基础上解决了人的能动性这个前人不能解决的问题,实现了哲学革命。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继续研究这个问题,阐述他与旧哲学的根本对立。《提纲》的第一条批判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的各自不同的片面和共同的缺陷——都没有说明人具有改变世界从而不断地发展和提高自己的本质,最后一条则概括指出了新旧哲学的根本区别:而中间的各条则是主要是对革命实践的意义和作用、人的本质的含意及意义这两个密切联系的问题根本看法的提纲,这些内容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得到了充分的论述。比如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哲学中首要和根本的观点,这个概念并不是马克思最先提出的,而是至少是康德和费尔巴哈都使用过的,但是经过了马克思的批判改造而被赋予了深刻的革命的意义。马克思批判说,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对于实践,费尔巴哈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它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马克思就是这样用革命的实践解决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不能解决的人的能动性的问题,指出了旧唯物主义怎样不能认识实践的作用而从唯物主义滑向唯心主义的。比如法国启蒙思想家爱尔维修从才智是后天获得的唯物论观点出发,认为人的才智上的差别是由于不同环境不同造成的,但环境又是由人的观念、人的活动决定的,这样究竟是“环境决定人”,还是“人的观念决定环境”?这是爱尔维修1758年在《论精神》一书中遇到的尴尬和困惑。问题在他们那里,这成了一个“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无解的问题。于是他们认为既然环境要由人来改变,那就要有一部分人高于社会中多数人来对大家进行教育。马克思说,“这种学说一定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人高出于社会之上”,这就走向了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解决问题是引入革命实践这个概念,“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革命实践就有这样的特点,人在实践中既改变着自己又改变着世界,实践使“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一致起来,而个人循环往复、社会永无止境的实践就是社会生活的全部,就是人类的历史。人类就是这样永不停歇地改变世界、提高自己,推动社会进步的。马克思强调,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到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他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现实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均见6-8/3)

人的本质和人类的历史就是人在革命的批判的实践中不断“改变世界”、发展和提高自己的历史,所以也只有正确地说明这种历史的哲学才是真正科学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的实践,推动历史进步。而这只有马克思哲学才做到了这一点。马克思“问题在于改变世界”是一个带有根本性指导意义的科学论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不认真地学习马克思的哲学著作,想理解马克思哲学是根本不可能的,而这关乎对马克思哲学根本性质的理解。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11/85945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