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报告 文稿 党建

岳思平: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2016年01月12日 09:14

 

QQ图片20160112085157

岳思平 军事科学院原军史所抗战组组长、研究员

视频专辑:http://www.71.cn/2016/0112/859481.shtml

完整报告:http://www.71.cn/2016/0112/859484.shtml

精彩视频:http://www.71.cn/2016/0112/859472.shtml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201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是近代以来第一次取得伟大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中华民族由衰落走向复兴的重大转折点。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的东方主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有东西两个战场,一个是西方战场,一个是东方战场。西方战场的作战对象主要是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东方战场作战的对象主要是日本法西斯。可以说,在战胜日本方面,中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中国人民为世界人类的和平、正义和进步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历史贡献。

目前,社会各界关于抗战的问题,可以说是议论纷纷、众说纷纭。其中焦点问题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认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其中就涉及到和国民党相比较。有人说国民党军队数量大、人数多,并且是由正规军在正面战场作战;而共产党的军队人数少,是在敌后进行的游击战。

首先,我想说一下,关于苏联的解体问题。苏联解体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否定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否定了历史,就容易使执政的大厦从基础上产生动摇。实际上,现在的有些人,一是否定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二是把解放战争说成是一场内战。关于“解放战争”和“内战”是要区分开的,因为内战是蒋介石发动的,而共产党进行的是解放战争,这是性质不同的问题,不能混为一谈。

一、不可片面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有些人质疑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首先,有人认为我们党对于国民党在抗战中的作用宣传不够。我们应该承认的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里,我们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的宣传并不多,大家对于国民党抗战的情况也不是很了解。但是后来,在电视剧、电影中,我们逐渐开始了对国民党抗战的宣传,如《台儿庄战役》《长沙保卫战》《远征军》等。

虽然我们在五六十年代并没有大规模地对国民党抗战进行宣传,但是就国共两党相互宣传在抗战中的作用情况来讲,共产党比国民党的步子要大的多、胸怀要宽广的多,并且这是有事实依据的。在《毛泽东选集》第二卷和第三卷都有相应阐述。比如,毛泽东在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的政治报告《论联合政府》中,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期间做的好的方面予以了肯定,他在文章中指出:“从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到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汉失守这一个时期内,国民党政府的对日作战是比较努力的。在这个时期内,日本侵略者的大举进攻和全国人民民族义愤的高涨,使得国民党政府政策的重点还放在反对日本侵略者身上,这样就比较顺利地形成了全国军民抗日战争的高潮,一时出现了生气蓬勃的新气象。”同时,他也肯定地指出了国民党政府是“有比较积极的抗战”。

胡锦涛在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大会上,表彰了在抗战中牺牲的八位英烈,分别是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佟麟阁、赵登禹、张自忠、戴安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抗日战争史简明读本》对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做的好的方面给予了肯定。1990年,由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的《中国抗日战争史》三卷本,对台儿庄战役、万家岭战役、中国远征军等,都做出了比较充分的肯定。而在由蒋纬国主编的《抗日御侮》中,对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描述却非常少。

由此可见,就国共两党对抗日战争的相互宣传而言,共产党既注重史实,又有更广阔的胸怀。

其次,由于抗战的情况纷繁复杂,有些人在没有全面了解抗日战争的情况下,轻信网络上的不实传言。很多同志的专业并不是研究抗日战争,因此,对于抗日战争的情况也了解的并不是很全面。即使对于我这种研究抗战几十年的人来说,也不敢说对抗日战争的所有情况都明确地了解,这也是因为抗战的情况太复杂。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有些人打着“超党派”的幌子,认为在对待国共两党的问题上,不要从共产党的角度或是国民党的角度看,而是要从国家民族利益的角度看。这个说法听起来不错,将国家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也是对的。但问题是,人类社会有史以来,有没有超党派?实际上,这些打着超党派理念的人,也是在否认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也有些人,打着和平统一的旗号,实际上是想“兜售”另外一种东西。和平统一是对的,海峡两岸就是要和平统一,但却不能打着“和平统一”旗号,来诋毁共产党是“游而不击”、消极抗战。所以,对于和平统一而言,我们也要讲求原则,对于有些不承认共产党对抗日战争做出贡献的言论,更要正本清源,以正视听。

 

二、对抗日战争相关概念的梳理

第一,关于“抗日战争”与“抗日战争时期”的概念问题。有的人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8年,但其实,应该是14年。就是说,对于抗日战争的前部分时间是在东北进行的这一点,不可以忽略掉。所以说,抗日战争一共持续了14年,其中,1931年至1937年的前六年,是中国的局部抗战,1937年至1945年是全国抗战,也就是我们说的抗日战争时期。要注意的是,抗日战争是从1931年开始的,但是抗日战争时期却是从1937年开始的。抗日战争的结束点是1945年9月2日,这也是抗日战争的结束日和胜利日,而9月3日是抗日战争的纪念日。所以,“抗日战争”与“抗日战争时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不能混为一谈。

第二,关于“解放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概念问题。有人说,解放战争只有三年多,这是不正确的。我曾在《中共党史研究》第一期中的《解放战争究竟是三年还是四年》一文中写道,解放战争时期于1949年9月30日结束,但解放战争并没结束。1950年5月解放海南岛,至6月大规模作战行动基本结束,解放战争才基本结束。解放战争时期是从1945年9月3日至1949年9月30日,解放战争则是从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无论是解放战争还是解放战争时期均是四年。由于开始和结束的时间点均不同,所以,“解放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有人说,在毛主席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上,写的是“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其实毛主席写的这个是没有错误的,因为毛主席给人民英雄纪念碑题词时,解放战争还没有结束。

第三,关于“全面抗战”与“全国抗战”的概念问题。现在,很多影视剧中都提到全面抗战的开始时间是1937年7月,这是不正确的。应该说,1937年7月是全国抗战的开始。全国抗战与全面抗战虽然只差一字,但内涵与外延却不同。

首先,全国抗战是相对于局部抗战而言的。也就是说,1937年7月全国抗战的开始是相对于1931年开始的局部抗战而言的,它在内涵上与“局部抗战”是地理范畴的区别。抗战最开始是在东北,但随着中国军队无力阻止日军进攻,我们先后失去华北、华中和华南的大片领土。随后,日军进入中国腹地,并占据了我们的半壁河山。1937年11月12日,毛泽东在对上海、太原失陷以后的抗日战争形势和任务进行分析时写到,“目前是处在从片面抗战到全面抗战的过渡期中。片面抗战已经无力持久,全面抗战还没有来到。”也就是说,在“七七事变”发生四个月后,在太原失守以后,毛泽东仍然说“全面抗战还没有到来”。所以,很多宣传单位说的“七七事变”就是全面抗战的开始,是没有根据的。

其次,全面抗战是相对于片面抗战而言的。全面抗战和片面抗战是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两条不同的抗战路线。共产党实行的是一条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路线,叫全面抗战路线。这条路线是在1937年8月的洛川会议上确立的,会议制定了一条与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针锋相对的全面抗战路线。国民党的抗战路线是单纯依靠政府、军队和外援的片面抗战路线。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两条路线的本质区别,就是“是否依靠人民群众、是否进行一场人民战争”。

第四,关于“事变”与“抗战”的概念问题。

一是了解“事变”的含义。很多人总是在纪念“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等,这就是没有明白“事变”究竟是什么意思。首先应该明确的是,“七七事变”是日本人制造的。之所以叫“事变”,就是为了掩盖战争的性质,让大家对事件采取一种模糊的认识,使它中性化。也就是说,“事变”其实是一个贬义词。因此,我们对于“事变”,不应该纪念或缅怀。

二是理解“抗战”的含义。1937年7月7日,我们进行的其实是“抗战”,而不是“事变”。所以,我们纪念的应该是“七七抗战”“卢沟桥抗战”。

 

三、国共两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需要弄清楚,国土是谁丢的。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中,进攻的日本人有两万多人,而当时留在关外和东北的东北军却有十几万人。这应该从两方面分析,一方面,虽然我们人数上占优势,但是我们的武器装备、军事素质素养等各个方面却不如日本人;另一方面,我们承认在武器装备等方面很弱,但毕竟东北军有十几万人,是日本人数的数倍,而日本人仅用了四个月零十八天就控制了东北,说明东北沦陷的时间太快了。日本人控制东北以后,开始扶植成立满洲国,东北的很多父老乡亲都在日本的奴役铁蹄之下生活。

国民党当时在做什么?1931年9月15日,也就是“九一八事变”的前三天,蒋介石刚刚完成了对中央苏区的第三次围剿,并且仍在准备第四次、第五次围剿,打算用更多的兵力来对付红军,这与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是分不开的。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其实就是“反共第一、抗日第二”。

中国共产党在做什么?“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共中央马上发布了一系列的决议和指示,提出了坚决抗日的主张和建立统一战线的问题。此时,我们不是仅有指示和决议,而是有实际行动的。党中央派出了很多像杨靖宇、赵尚志、周保中、赵一曼这样的同志到东北,这些人也是东北抗联的领导人和抗日英雄。“九一八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号召、影响和推动下,东北义勇军最高时达到50万人,掀起了声势浩大的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有些人说东北义勇军是自发组成的,我认为这么说不合适,因为像周保中、李延禄等人其实是由党中央直接委派到东北义勇军进行工作的。因此,东北义勇军的成立也与共产党的号召和影响有直接关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组织了像磐石游击队、海龙游击队等十几支抗日游击队,这些游击队最后壮大成为东北人民革命军,并于1936年2月,统一为东北抗日联军。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开辟了东北敌后战场,成为坚持东北抗战的主力军,并将东北的抗日游击战争推向了高潮。到1937年10月,东北抗联发展成为11个军,人数也达到3万多人。这支军队坚持抗战14年,最后配合苏联红军解放东北。东北抗联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唯一一支坚持抗战14年的部队。

1933年,日本开始进攻山海关,并进入关内。这里面需要注意的是,要将国民党蒋介石和他的前线部队区别开,处在前线的国民党军队进行了长城抗战、绥远抗战等,对于这些在前线浴血抗战的将士是应该给予肯定的。但除去这些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蒋介石此时在做什么?蒋介石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停战协定》《何梅协定》《秦土协定》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协定。也就是说,国民党的前线官兵在战场浴血奋战,而后方的国民党却接连不断地与日本人签订丧权辱国的协定,以至于日本得寸进尺,一步步地从东北侵略到了卢沟桥,进入了上海虹桥机场。所以,国土是谁丢的?国土是国民党丢的。

 

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也就是“卢沟桥事变”后,叫做全国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在这以前,我们应该承认国民党正面战场是主战场,国民党军队起到了主力军作用,尤其是我们在很多文件中对这一阶段国民党的积极抗战都给予了肯定。比如,我们大家都熟知的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可以说,从作战表现来看,在这一阶段,蒋介石的国民党及其部队,还是在努力的。

在这一阶段,关于国民党在抗战中的表现,要从两方面来看。一方面,要看到国民党在抗战中表现好的一面。1937年7月17日,蒋介石在庐山谈话中提到:“如果战端一开,那就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对于这种态度,我们应给予肯定。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蒋介石妥协的一面。在庐山谈话的最后,蒋介石指出“希望由和平的外交方法,求得卢事的解决”,这里面“卢事”指的就是卢沟桥事变。所以,从实事求是的角度来看这段历史,蒋介石最后仍然与日本签订了协定,打开了北平的城门,让日本人进入。因此,我们既要肯定蒋介石有抗战的一面,又要认识到他也有妥协的一面。

1937年8月7日,蒋介石在国防联席会议上讲过一段话:“如果能以长城为界,长城以内的资源,日本不得有丝毫侵占之行为,这我敢做。 可以以长城为疆界。”“以长城为界”是什么意思?就是认同日本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这四个地方,认为可以将这些地方让给日本。也就是说,如果当时日本同意占领这四个地方以后就不再发动下一步进攻,那么蒋介石就同意将这四地让给日本。但是,日本的胃口太大,他们想要得到的并不仅仅是这四个地方。

关于忻口会战,有些人说这场仗是国民党打的,这是不符合事实依据的。会战中,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的三个师,包括115师主力和129师、120师,都有力地配合了会战,并对国民党的正面战场起到了重要作用。所以说,这是国共两党共同进行的一次会战。

总体来讲,从1937年7月至1938年10月,在全国抗战的战略防御阶段中,国民党还是起到了主要作用的。因为,当时共产党的军队,八路军、新四军一共改编了5万多人,其中八路军是45500人,将近46000人,新四军有1万多人,两支军队加起来才有五六万人。但是从1938年10月,战略相持阶段以后,敌我力量相持,敌我方针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应该说,敌人在战略防御阶段时,主要是向国民党的军队进攻。而从这以后,敌人进攻的重点逐渐转移到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身上,认为共产党能对他们产生最大的祸患和威胁。

1941年和1942年,我们的根据地为什么那么苦?就是因为敌人对我们不断地进行残酷的“扫荡”、“清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这是造成敌后困难的根本原因和主要原因。日本人发动的“五一大扫荡”,迫使我们丢失了冀中根据地。老百姓用“抬头见岗楼,迈步是公路;无村不戴孝,到处是狼烟”来形容日本人扫荡之后的悲惨情景。可见,这时候的日本人针对的就是共产党的根据地和八路军,并且这种扫荡是正面战场上没有的。我们管日本人对我们的清扫叫“扫荡”,没有叫“会战”,但是就日军对我们进行的有些扫荡的规模来讲,已经相当于、甚至多于正面战场的日军规模。尽管我们没有把这种大规模的扫荡叫做“会战”,但是不等于我们没有作战规模。比如,1941年8月至10月,在日军对晋察冀的扫荡中,日军有6万余人,伪军一万余人,共有7万人。但即使是这样的作战规模,我们仍然没有叫会战。

虽然我们敌后困难最根本的原因是敌人造成的,但是国民党政策的转变也是造成我们敌后困难的重要原因。也就是说,前者是主要原因,而国民党是重要原因。

众所周知,国民党的政策在战略相持阶段已经发生了变化。按照蒋介石的说法,就是一面抗日,一面剿共。这一阶段,国民党发动了三次反共高潮,其中第二次反共高潮的高峰就是制造了“皖南事变”,致使新四军军队损失六七千人。而第二次反共高潮,恰恰是在我们进行百团大战的时候。百团大战,开始于1940年8月,结束于1941年1月。很多人说百团大战结束于1940年12月,这是错误的。虽然八路军总部只公布了前三个半月的战绩,但并不等于百团大战只进行了三个半月。实际上,百团大战一共进行了五个多月的时间。

百团大战开始于1940年8月20日,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是在1940年10月至1941年1月,1月时可以说已经达到了反共高潮的顶点。也正是在这一阶段,八路军一方面在对日作战,另一方面,国民党还在背后袭击新四军部队,并制造很多惨案,屠杀了成千上万的共产党员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指战员。所以,这一阶段,不仅是日本人在制造惨案,国民党反动派也同样在制造惨案。毛泽东的《必须制裁反动派》一文,主要就是针对国民党反动派制造的这些反共惨案而言的。

在这里,我们应该把蒋介石与汪精卫分开来说,因为汪精卫是投敌了,是投降问题,而蒋介石则是妥协问题。在这一点上,二者是不同的。

1944年1月以后,开始进入战略反攻阶段。很多人说共产党之前一直是在打游击战,并把游击战称为“小打小闹”。1944年我们进行了秋冬季攻势,1945年又进行了春夏攻势,这些作战也是几万人、甚至十几万人的规模,但是我们一样没有叫会战,难道这也算是“小打小闹”吗?

1945年8月9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宣布我们进入了全面反攻阶段,在这之后进行的对日作战的部队人数都达到了十几万人、几十万人,这样大规模的对日作战行动,已经达到了会战的规模。

而在我们对日本进行积极地作战时,国民党在正面战场做了什么?一方面,应该肯定的一点,就是远征军的作战。尽管远征军最后失败了,但是对于这个行动,还是要给予肯定的。另一方面,在豫湘桂战役中,蒋介石共损兵50—60万人,丧失4个省会和146座城市,丢失国土20多万平方公里。而这一阶段,已经到了抗战的后期,可以说,形势已经非常有利了,结果却损失了近60万的军队,这与蒋介石军队长期消极防御和政治腐败是分不开的。

因此,在“皖南事变”后,一直到抗日战争的后期,民主党派人士开始更加倾向于共产党。这就说明,老百姓、人民都能在抗日战争中感受出来,中国共产党始终在进行顽强的抗日战争。我们虽然不否认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从整个抗日战争来看,共产党的作用却比国民党的作用要大得多。

 

四、全面理解抗日战争中的几大重要问题

第一,共产党是否靠战争壮大?

1937年7月“七七事变”时,国民党军队约200万人,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11万余人。至1945年9月抗战胜利前后,国民党军队扩大到520余万人,而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日联军发展到约132万人。可以看出,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增加了300多万人,而共产党的部队只增加了120多万人。显而易见,国民党部队的人数在抗日战争中壮大了。共产党部队的人数虽然没有国民党部队人数壮大的多,但是其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和在社会上的政治地位却不断壮大。

此外,还需指出的是,解放战争虽然与抗日战争相衔接,但1945年9月抗日战争时期的结束,其实是解放战争时期的开始,并不是解放战争的开始,解放战争开始于1946年6月。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过渡时期。因此,1945年9月抗日战争结束时与1946年6月解放战争开始时,人民军队的总数是不能强求一致的。在解放战争过渡时期,人民军队有的部队进行了一次精简整编。人民军队的总数在抗日战争时期结束时是约132万人,解放战争开始时是约127万人(解放战争开始时为127万人,其中野战军为61万人,地方部队及后方机关为66万人),也就是说,不一致是实事求是的,而说成一致是没有根据的。

在与国民党的部队人数相比较上,我们确实处于弱势。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共产党领导人并不愿意与国民党开战。但是蒋介石发动内战,迫使共产党开始了这场战役。1946年7月,毛泽东发表了《以自卫战争粉碎蒋介石的进攻》的指示。事实证明,共产党的部队赢得了解放战争,并在这四年累计消灭国民党部队约807万人。在807万人中,死伤170多万人,被俘虏450多万人。这些被俘的军队表明了什么?就表明这些国民党的部队也知道共产党的好,并且愿意跟着共产党干。所以,在解放战争后期可以看到,国民党内有大批的部队起义、投诚或愿意被俘。而后,随着解放战争的形势发生变化,光靠工人、农民参军还远远不够,共产党仍然需要大量的兵源补充,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制定了“即俘即补”的方针,就是将抓来的国民党的俘虏马上补充到共产党的部队中参加战斗。

第二,共产党的战场是在前方还是后方。

有人说,国民党部队是在正面作战,而共产党的部队是在后方作战,这个理解也是错误的。

要理解“后方”究竟指的是什么。这个“后方”不是我们自己的后方,而是敌人的侧后方。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之后,当时的形势是,日本人尽管气势汹汹,但是兵力却不足,并且主要占领中国的大城市和城市中的铁路干线、公路干线,如北平、天津、太原、南京、武汉、广州、上海等地,日本把这个叫做“点线的占领”。此时,国共两党的主力部队在哪里?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已经退出了敌人的占领区,包括敌人占领区内的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而共产党却仍然坚持在敌人的占领区中作战,也就是在敌人占领区之内的广大农村地区。比如,我们的新四军、八路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等,这是有历史为证的。

1938年10月之后,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在关内抗击了58%—75%的日军和90%—100%的伪军。有人对此产生疑问,共产党部队人数少,但是抗击日军的比例却非常大,为什么?原因就在于共产党进行的是与敌人面对面的战争,共产党的部队处在敌人的心脏处,处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而国民党的部队,是在敌人占领区之外,比如大西南、大西北等地区。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一文中论述了抗战的果实应该由谁得到的问题。他说:“抗战胜利的果实应该属谁?这是很明白的。比如一棵桃树,树上结了桃子,这桃子就是胜利果实。桃子该由谁摘?这要问桃树是谁栽的,谁挑水浇的。蒋介石蹲在山上一担水也不挑,现在他却把手伸得老长老长地要摘桃子。他说,此桃子的所有权属于我蒋介石,我是地主,你们是农奴,我不准你们摘。我们在报上驳了他。我们说,你没有挑过水,所以没有摘桃子的权利。我们解放区的人民天天浇水,最有权利摘的应该是我们。同志们,抗战胜利是人民流血牺牲得来的,抗战的胜利应当是人民的胜利,抗战的果实应当归给人民。至于蒋介石呢,他消极抗战,积极反共,是人民抗战的绊脚石。现在这块绊脚石却要出来垄断胜利果实,要使抗战胜利后的中国仍然回到抗战前的老样子,不许有丝毫的改变。这样就发生了斗争。同志们,这是一场很严重的斗争。”

1938年10月之后,国民党也在敌后设立了两个战区,一个是冀察战区,一个是鲁苏战区。但是,国民党设立的敌后战区与共产党的敌后战场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这个不同表现在,设立的敌后战区是对日本人作战,还是和共产党发生摩擦。在国民党的这些敌后战区里,还有一批将领最后向日本人投降,当了汉奸。所以说,蒋介石在敌后设立的战区是不能与共产党设立的敌后战区相提并论的。

对于很多本身就研究抗日战争的人来说,更应该弄明白“敌后”和“正面”的含义。因为“敌后”有时反而恰恰是抗日的最前线,是战斗在敌人的心脏地区。在看与敌人的战斗时,也要考虑是否是在敌人的占领区之内。实际上,共产党正是在敌人的占领区之内作战,而国民党的很多正面战场,反而是在敌人的占领区之外。

第三,关于蒋介石处理侵华日军战犯冈村宁次的问题。

冈村宁次从1931年参与策划“九一八事变”,一直到进攻武汉时,是第11军的司令官,1941年7月是华北方面军司令官,最后任华北方面最高司令长官。到华以后,他指挥了很多次对八路军各抗日根据地的残酷的大扫荡。但就是这样一个沾满了中国人民鲜血的杀人魔王,最后的结局如何?冈村宁次最后竟然被蒋介石宣布无罪释放,并被台湾聘为高级教官,成为国民党的坐上宾。

第四,关于“伪军”的相关问题。

有些人把伪军叫做“汉奸”或者“二鬼子”。我认为,汉奸和伪军是有区别的,汉奸包括伪军,也包括伪政权。有人说,中国有很多的汉奸,说这是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我不同意这种说法。中华民族的根还是好的,之所以出现了这么多伪军,是和国民党的妥协政策分不开的。并且这些伪军的数量,有时候居然都超过了日本人的数量。在国民党牺牲的将领中,伪军将领至少有六七十个,包括战区的副总司令、军长、师长等一大批人都是投敌的。解放战争以后,蒋介石并没有惩罚这些投敌的伪军,而是把他们都收编了,又来打共产党。而且,伪军的主体,无论是从质量上来说,还是从数量上看,基本都是来自于国民党投降的正规部队。

 

第五,国共两党歼敌人数和牺牲将领情况的比较。

1.国共两党歼敌人数情况的比较

中国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对于这个数字,我感觉在敌我之间可能是不一致的。所以说,对于这个数字,我的想法就是“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即使是几千人作战,其中的歼敌人数也是难以准确统计的,更何况这样一场持续了14年的纷繁复杂的战争。一般来说,歼灭包括三个要素:死、伤、俘。为什么叫歼灭?就是影响了你的战斗力。另外,还可能包括投诚、起义这些。在这些数字中,我感觉只有俘虏的数是可以做到准确的,而对于敌我之间的死、伤人数,一是数不准、看不准,二是敌我之间对于这个问题也都是高度保密的。

就现在的公认情况来讲,从1931年开始,共产党部队消灭日军是70余万人。国民党部队歼灭日军是80余万人。所以,中国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在这里,一方面,我们应该承认共产党部队歼灭日军的人数是没有国民党歼灭日军的人数多。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国共两党的部队在人数上相差还是比较大的。毕竟国民党的部队有五六百万人,而共产党的部队只有一百多万人。

2.国共两党牺牲将领情况的比较

我认为,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将领,无论是国民党牺牲的将领,还是共产党牺牲的将领,都应该一视同仁。实际上,共产党也是这么做的。毛泽东曾表彰过赵登禹、佟麟阁等人,并表示要向他们学习,要哀悼他们。而对于那些不是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或是在为蒋介石发动的内战中死亡的,应该要另当别论。所以说,看一个人的一生,也要看他的政治走向。

关于解放战争是不是一场内战的问题。应该说“内战”是蒋介石发动的,而解放战争是新旧两个中国命运的决战。解放战争是建立一个旧中国还是建立一个新中国的问题。抗日战争胜利以后,共产党要建立一个新中国,而国民党要建立一个旧中国,这是要区分的。

3.国共两党中牺牲将领的职位高低的比较

国共两党中牺牲的将领,在职务上是没有可比性的,为什么这样说?国共两党当时用的是同一个番号,叫国民革命军。八路军的全称叫“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也叫“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简称“八路军”。而这个军队的编制规模权在国民党手里。我们曾提出扩大编制,却扩大不了。所以八路军八年一贯制,始终就是一个集团军。八路军最后达到100多万人,比国民党的集团军要大很多,但八路军仍然是一个集团军,新四军也始终是一个军。此外,八路军、新四军始终没有授衔,除了国共谈判工作需要,授衔的大概只有30余人,而大部分人都没有被授衔。那么,没有被授衔的又怎么比较职位的高低?所以,共产党将领与国民党将领的职位高低是不能比较的。

有人说,国民党的正面战场上牺牲了220个将领。首先,对于这些牺牲的将领,我们应该肯定。但是反过来,有些人却说共产党中没有牺牲这么多的将领,从而说共产党的牺牲并不大,这是错误的。上面提到了,共产党的部队没有授衔,而且编制扩大,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和东北抗联,牺牲的正旅职干部大约有200人左右。另外需要注意几个问题,一是在国民党的部队中,有的团长牺牲后就被追升为少将。二是共产党部队只有一百多万人,牺牲的正旅职干部就200余人。国民党拥有五六百万人的部队,牺牲的将领也是200余人。所以,通过事实就可以看到,共产党的部队在抗日战争中做出了更大的牺牲。

第六,“持久战”究竟是由谁提出的。

最近,网络上有一些言论提到“持久战”是蒋百里提出来的。他的论断是,蒋百里在1937年12月的《国防论》中提出了持久战,而毛泽东是在1938年5月发表《论持久战》,结论就是蒋百里提出持久战早于毛泽东,是第一个提出“持久战”的人。这些言论可以说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1935年12月瓦窑堡会议之后,毛泽东在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做了一个报告,叫《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其中就明确地阐述了持久战的问题,不是单纯提出了一个概念。1938年5月,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是全面地、系统地论述了持久战的问题。所以,说蒋百里第一个提出持久战,其实是在没有完全地了解整个历史的情况下,就妄下结论。

还有人说,蒋介石也提出过持久战。这个是对的。蒋介石在1937年8月确定了持久消耗的战略,所以,我们应该承认国民党也提出了持久战。但是国共两党提出的持久战是存在相同点与不同点的。其中,相同点在于:一是共同认识到抗日战争的长期性。国共两党都认识到了抗日战争的长期性,但是在认识程度上也有不同。二是国共两党的军事目的相同。所谓军事目的,就是指要打败日本帝国主义,将日本帝国主义驱逐出中国。不同点在于:一是政治目的不同。共产党提出在抗日战争后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毛泽东也很早就提出了新民主主义论,而蒋介石希望建立一个旧中国。二是内容不同。毛泽东的持久战是三阶段论,分为战略防御阶段、战略相持阶段和战略反攻阶段。蒋介石提出的持久战是“两阶段论”,就是将抗日战争分为两个阶段。实践证明,抗日战争也是毛泽东描绘的三个阶段。“三阶段论”和“两阶段论”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毛泽东提出了一个战略相持阶段,而战略相持阶段恰恰是持久战最精彩的地方。因为,抗日战争是在敌强我弱的形势下进行的,这也是毛泽东提出的战略相持阶段的重要所在。

比如,台儿庄战役获胜之后,国内一部分人说我们很快就能把日本打败。但实际上,中国既不能速胜,也不能亡国,应该怎么办?这就要靠一个很长的战略相持阶段。相持阶段的目的是什么?就是转变敌我力量的对比。所以,毛泽东把战略相持阶段叫做枢纽阶段,通过长期的敌我力量的相持,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以实现把日本赶出中国。

从战略相持阶段起,游击战变为主要的作战形势。有人说游击战就是小打小闹。应该说,游击战不可能很快获胜,它是一个积小胜为大胜的作战形式。而在这段较长的阶段中,国民党的部队却都退到占领区之外。此时,共产党的部队就是靠大量的游击战,积小胜为大胜,逐步改变敌我力量的对比,由敌强我弱,达到我强敌弱,取得战争的主动权,这也是毛泽东把游击战提高到战略地位的原因。我们大量的地道战、地雷战、敌后武工队、水上游击战、铁道游击队等非常精采的群众性的作战形式,也都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所以说,从战略相持阶段起,敌后战场逐步上升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逐步成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军,游击战恰恰是积小胜为大胜的最好的作战形式。

所以说,毛泽东的持久战和蒋介石的持久战有质的不同。毛泽东提出的持久战给中国人民指明了抗日战争的方向和前途,成为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的理论指南。

第七,平型关大捷究竟由谁指挥。

有人说,平型关大捷是由杨爱源、孙楚指挥的,这是不尊重史实的。我在《八路军战史》一书中写到,发起平型关战役的是八路军115师。八路军在1938年1月编入二战区,而平型关战役则发生于1937年9月25日,朱德任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是在1939年3月。因此,从序列上看,此时的八路军部队只属于国民政府军委会。当时,阎锡山判定日军的主要进攻方向是平型关。但是,由于杨爱源、孙楚的反对,使阎锡山改变当初的判断,从进攻平型关改为驻守雁门关。由于阎锡山放弃了进攻平型关,八路军继而发动平型关战役,所以说,指挥平型关战役的并不是杨爱源和孙楚,而是林彪和聂荣臻。

 关于“战役”与“战斗”的区别。区分“战役”与“战斗”要看以下几个要素:时间、地点、空间以及作战部队的规模、由谁指挥等。所以,我个人更加倾向叫“平型关战役”。有关八路军在这场战役中牺牲的人数,根据文献记载是歼敌1000余人,牺牲400余人。

可以说,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具有两面性:既有抗战的一面,又有妥协的一面。从抗战的一面来看,要承认蒋介石是坚持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并为夺取全国抗战胜利做出了贡献。中国共产党从1931年到1937年推动了局部抗战的进程,在1937年到1945年内,尤其在1938年10月之后,由于敌后战场上升为主战场,所以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成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军,中国共产党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可以说,没有共产党的顽强抗战,就没有新中国的诞生,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新中国是靠我们的顽强拼搏换来的。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12/85949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