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公文写作 公文写作 计划总结 活动策划

垃圾分数处理建议提案

2016年01月14日 13:10

 

内容一 

随着我省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类垃圾数量急剧增多,特别是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及医用垃圾的数量成倍增长。如海口2004年日产垃圾900多吨,2010年增加到1200多吨,而到2014年已经达到1700多吨,由于垃圾的飞速增长,垃圾填埋场已不堪重负。自2003年以来,我省一直推行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和综合再利用,获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管理体制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完善,公民环保意识淡薄等问题。因此,加强对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与再利用迫在眉睫。在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明确政府的主导作用

1、明确我省各级政府资源管理部门对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与再利用纳入环境资源管理范畴,实行监督管理,对生活垃圾及其他垃圾不实行分类即随意倾倒行为予以重罚,把它列入市、县政府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考核依据,明确远期目标和近期目标,制定出台有关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与综合再利用等细化管理指标的行政规章,明确奖励和处罚标准,明确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和有效的监管途径,通过经济手段和强制性手段相结合,推进生活垃圾及其他垃圾的分类、无害化处理与回收再利用的收费管理体系,逐步实现从量收费,从损害公共环境和资源的角度收取惩罚性费用,以倒逼公众的自觉行为,同时针对垃圾回收再利用企业给予政策性补贴和较大幅度的奖励措施。积极推进垃圾发电、垃圾造砖、垃圾无害化处理企业的进驻,严格限制垃圾简单填埋场的建设,控制其发展速度,及时观察垃圾填埋场的土壤变化和处置应急措施。

2、我省各级政府资源管理部门可以成立专门的垃圾分类、无害化处理与再利用的机构,负责制定、起草、监督各社区各部门的垃圾分类处理实施方案,开展宣传工作到社区,监督管理到个人,明确城市执法和社区管理的责任和义务,整合各类资源,形成社会合力。

二、切实加大宣传力度

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垃圾分类重要意义的认识,利用公交移动电视、新媒体、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等的宣传渠道;制作宣传手册、公益广告、动漫图画等宣传产品;通过社区组织电视暗访、参观、政府部门与市民对话等多种形式开展垃圾分类收集的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以及有关垃圾分类的科普知识。

三、扎实抓好收集环节

1、抓好分类投放。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省实际,推进垃圾分类收集,统一添置收集标准容器,统一张贴标识和颜色,配备专门管理人员,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专门的监督管理和专业培训,提高相关业务素质的培训。

2、抓好分类清运。要针对各类垃圾添置清运车辆及配备设备。可回收垃圾由环卫部门在指定点收集,回收后统一由指定的收购站处理;厨房垃圾要密闭运输,防止滴漏;有害垃圾由环卫专业人员收集后,清运到指定场所进行无害化处理。

3、抓好分类处理。加快建设完善垃圾分类相关终端处理设施,采用先进技术,改造现有技术装备,提高处理水平。可回收废物纳入资源回收系统综合利用,餐饮业泔水与食品加工有机废物和部分有机垃圾送堆肥厂资源化利用,其余可焚烧生活垃圾送至垃圾发电厂焚烧发电。

四、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

加快垃圾无害化处理的产业化发展,制定优惠政策,支持技术先进,符合安全、卫生、环保条件的再生能源企业的发展。打破现有的废品回收站点和环卫部门各自分头运营和管理的格局,创新体制机制,将之有机结合,实行企业经营模式。通过专项补助引导、非公经济参与等方式成立垃圾处理公司,建立垃圾处理的循环系统,形成垃圾回收与处理的产、供、销“一条龙”机制。扶持和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垃圾产业,促进我市垃圾产业快速发展,形成垃圾处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内容二

垃圾被称为放错地方的宝贵资源。然而,在城市管理者眼里,这个“宝贵资源”更像烫手的山芋。一方面,我们的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多,垃圾处理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另一方面,小到社区垃圾箱的摆放,大到社区垃圾中转站的选址都会遭来周边群众的抵制,肮脏、恶臭成为垃圾临时收集点名片。也许只有“拾荒者”才把它们中的部分当成宝贝捡起来,或卖或用,当成生活来源的一部分,更多有害的、回收价值不高的还是被随意丢弃。

一、基本情况

目前我国城市垃圾人均年产生量约为290-440千克,且每年以8%-10%的速度增长。生活垃圾采用传统的混合填埋或焚烧发电处理方式进行处置,不仅浪费了垃圾中的有用成分,同时造成了资源、人力和土地资源的巨大浪费以及二次环境污染。若对这些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排放、资源化回收利用,则可产生肥料、沼气、建材以及部分可资源利用的纸张、塑料和金属。作为一种新型战略性资源,垃圾的正确处置和资源化利用将会成为城市发展循环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工作重点。

近年来,国内多个城市相继开展了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工作,但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究其原因,主要是垃圾分类收集的目地性不清、政策不配套、技术不合理、公众参与不踊跃等多种因素所致。我省大部分城市均存在有垃圾的资源化利用较低、“垃圾围城”的困局。如何破解垃圾分类问题,成为解决“垃圾围城”的关键。

二、存在问题

1.垃圾处理上下游链条断裂,分类流于形式。经常看到垃圾车进入垃圾回收点后,将已分类好的垃圾又统统倒入垃圾车中直接运走。花大力气所倡导的居民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就失去意义,也使垃圾在回收后又不得不依靠大量工作人员花费大把时间对其重新分类。

2.公众的环保意识存在“两层皮”现象,一些人嘴上常挂着环保,对垃圾分类收集表现出极强的热情和支持态度,但是当要求落实分类到个人时,就会以“太麻烦”、“看不懂分类”、“自己分类,周围人却无法做到”等理由逃避。

3.政府管理者的环境意识缺失。政府缺乏对垃圾分类收集及资源化重要性的认识,不重视垃圾分类收集工作,缺乏必要的配套政策和措施;甚至认为垃圾问题就是一个单纯的财政投入问题,只要钱到位,就可以解决。表现方式就是把垃圾分类工作简单化和行政化、当作“举手之劳”,不做深入调研,不制定切实可行的相关规划、方针和实施方案,不向公众进行相关知识普及,不贯彻落实分类办法,不进行有效监管。

三、几点建议

1.健全相关法规规章。制定垃圾分类管理的相关法规以明确各垃圾分类收集处置的责任主体,并辅之以配套的政策;明确社会各相关主体(政府、企业、公众等)在垃圾处理体系框架中的责任。

2.目前,政府大力推进环保宣传,民众环保热情高涨,而垃圾分类是民众参与环保的最基本也是最直接的方式,政府应引导转变观念、强化垃圾分类意识;让每个民众从自身做起,从简单做起,积极主动参与垃圾分类投放。

3.加大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力度,有针对性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一方面是从学校、社区、企业等层面开展垃圾分类知识宣传活动,从报纸、网络、电视方式开展垃圾分类等多方位媒体进行宣传。另一方面是要加强从垃圾产生的源头,针对性地开展垃圾分类投放知识的推广,例如家电卖场、建材销售市场等场所应推广普及该类垃圾投放与处置的知识。

4.规范分类投放点管理,明确分类标识,专人管理及保洁;垃圾中转站设立分类堆放点,建设分选中心;确保投放、运输、中转分选、末端处置整个环节都要保持分类。

5.引导发展垃圾收集末端处理产业,打造垃圾回收产业链。政府出资鼓励、扶持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企业,例如废旧电池回收加工企业、餐厨垃圾处理企业等,借助社会力量实施专项垃圾回收及利用。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14/85994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