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文库 理论大视野 国家安全

什么是铁一般的信仰?

2016年01月19日 09:54

 

原题:变革路上论“铁一般信仰”

习主席在接见调整组建后的军委机关各部门负责同志时强调,“努力建设具有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的军委机关,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作出贡献。”

这是习主席继全国党校工作会议、视察陆军第13集团军之后,再一次向全党全军强调“铁一般信仰、铁一般信念、铁一般纪律、铁一般担当”。对于这一重要论述,我们必须深刻领会、扎实践行。

悉心体悟这“四铁”,我们强烈感受到其中饱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四铁”就像一道道夺目光芒,从优秀中华儿女的群体雕像中散发出来,生动反映着我们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筋骨。

放眼改革强军,我们强烈感受到“四铁”在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历史进程中的重大意义。人民军队素有“钢铁长城”之称。当前,面对这场整体性、革命性变革,面对这场不逊于战火考验的攻坚战,我们更需要强化对“四铁”的思想认知、情感认同、实践自觉,使每一名官兵更加经得起风吹雨打、石击火炼,真正做到铁骨铮铮、铁拳无敌,唯此方能不辱使命、担起历史重任。

从今天开始,本栏目将连续推出4篇文章:变革路上论“四铁”。敬请读者关注。

——编者 

干事创业需要人心的凝聚,人心需要崇高去点亮。铁一般的信仰,是“千磨万击而岿然不动”的坚韧,是“敢于正视淋漓鲜血”的不屈,是“杀己以存天下”的豪情。信仰,形成于历史积淀,作用于现在未来。正是依靠铁一般的信仰,人民军队在“雄关漫道真如铁”的征程中,才谱写出了一幕幕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今天,改革强军的大幕已经拉开。这是一项异常艰巨而又复杂的任务。不闻金沙水拍,同样要闯激流险滩;未见大渡桥横,同样要斩关夺隘。在改革强军的征程上锻造铁一般的过硬部队,首要的仍是锻造铁一般的信仰。

(一)

文化的核心是信仰。伟大信仰孕育崇高灵魂

信仰是骨髓,文化是骨骼,没有文化,信仰就无所依托;没有信仰,文化也就不复存在。梁启超说:“信仰是神圣,信仰在一个人为一个人的元气,在一个社会为一个社会的元气。”人无信仰不立,党无信仰不存。

人活着本身没有意义,是信仰解决了人的意义问题。美国诗人惠特曼说:“没有信仰,就没有名副其实的品行和生命。”英国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也曾写道:“能够激发一颗灵魂的高贵、伟大的,只有虔诚的信仰。”我军初创时期,人员构成复杂,既有一心革命的工人农民,也有占山为王的“绿林好汉”,还有从旧军队起义过来的人员,不少人身上反映出雇佣思想、自由散漫习气、无政府主义和军阀作风等。如何化气为剑、聚沙成塔?正是持续不断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使官兵逐渐知道了什么是敬畏,明白了什么是价值,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断立起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人还是那些人,衣衫还是那样褴褛,但正是这些衣衫褴褛的人创造了人类军事发展史上的奇迹——长征。参与围追堵截红军的东北军曾有人困惑:红军那么困难,长途战斗跋涉二万里,为什么还形神不散,能够成建制地消灭打垮装备精良的自己?张学良回答说:你们谁能带兵走二百里、二千里不出逃兵,就算有本事。信仰,改变了一群人的行为,也改变了一群人的境界。

在中国的历史上,国民党也是靠信仰起家的。正是在“三民主义”的口号中,国民党才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黄埔建军时,其所倡导的“不贪财、不怕死、爱国家、爱人民”是何等的荡气回肠。但权和利的侵蚀,使国民党最终背离了自身所主张的信仰。国民党背离其信仰之日,也正是人民抛弃国民党之时。1948年1月,蒋介石在一次讲演中声色俱厉地说:“老实说,在古今中外任何革命党都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颓废腐败;也没有像我们今天这样的没有精神,没有纪律,更没有是非标准,这样的党早就应该被消灭、被淘汰了。”对于一个政党而言,失去了信仰,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二)

人民军队因信仰而生,因铁一般信仰而强大

在历史的长河中,我军之所以能够穿越万千阻碍,踏过铁马冰河,是因为我军心存高远,始终高擎着信仰的精神火炬,始终拥有一大批具有铁一般信仰的人。

近代中国之败,是国家之败、军队之败,但从根子上看是文化之败、精神之败、信仰之败。面对魂失魄落、形神俱散的旧中国,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要担当起“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就必须首先作出全新的文化价值选择,让萎靡的心重新站立起来,让怯懦的魂再次张扬起来。“中体西用”“全盘西化”文化解放路径的失败,使得中国共产党坚信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唤醒人民,才能救中国。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创造了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化,从根本上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异质性超越,从而推动了“国魂”和“军魂”的重塑。

文化是塑造心灵和精神的摇篮。在崭新文化的感召下,无数优秀中华儿女奋不顾身,融入奔腾不息、浩瀚壮阔的民族独立、解放、自强洪流。一批批工农群众弃家舍业,投身人民军队南征北战;一群群青年学生离开书声琅琅的课堂,走向硝烟弥漫的战场;一个个被捕的革命战士忠贞不贰,毅然走向敌人的刑场。这些都充分展现了主义和信仰的巨大力量。方志敏在被捕时,除了一块手表和一支钢笔,只有两个铜板。敌人无法相信,这位共产党的“大官”竟然如此寒酸!他在狱中用劝降的笔写下《可爱的中国》后壮烈牺牲。曾任中共领导人的瞿秋白坚贞不屈,誓死捍卫比生命更值得珍视的信仰,他是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从容就义的。从1921年建党到1949年建立新中国,28年的血雨腥风中,有名可查的英烈就达到370万之多。英烈的滴滴鲜血,最终换成了我们脚下的红色江山。

对于美国人来说,上甘岭战役是一道永远的伤痕和难以破解的“东方之谜”。朝鲜战争时曾担任美军第八集团军司令的陆军上将范佛里特怎么都没搞明白,上甘岭之役,两座海拔高500多米、不足4平方公里的小山包,43天动用6万多兵力,首日即发射炮弹30万发、航弹500余枚,把上甘岭主峰足足削低2米,可为什么就是拿不下这两个由中国士兵把守的山头。几十年后,西点军校研究人员利用电脑模拟技术,也试图破解这个“东方之谜”,同样不得结果。对于“东方之谜”的谜底,我们心里最清楚。正像秦基伟所说:“上甘岭战役是一场特殊的战役。它既是敌我双方军力的较量,又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观、两种思想体系的较量!”

什么是“两种世界观、两种价值观、两种思想体系的较量”?说到底,就是信仰的较量。有无坚定信仰是革命化的根本标准,革命化的根本要求是信仰坚如磐石。对手害怕的,就是我们必须坚持的。对于中国军队来说,铁一般信仰永远是取胜之“道”,我们信仰越坚定,对手距离失败就越近。

 

(三)

实现改革强军的战略目标,必须清除信仰上的尘埃

今天,人民军队登上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度,但其所面临的挑战也世所罕见。从信仰之维看,敌对势力的“颜色革命”、网上“文化冷战”和“政治转基因工程”,正不断地冲击着官兵的信仰高地。

信仰被尘埃所蔽,心之所向必然迷失。信仰迷失是最危险的迷失,信仰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一段时间以来,郭伯雄、徐才厚案件以及先后曝光的“军老虎”,就像当头一棒,沉重地砸在广大官兵的身上,痛彻心扉。为什么“管灵魂的出卖灵魂,管反腐的带头腐败,管干部的带头卖官鬻爵,讲艰苦奋斗的带头贪图享乐”?这是时代之问,也是灵魂之问、信仰之问。郭伯雄、徐才厚案件从根本上讲,是信仰出现了问题。信仰危机最危险。对于军队来说,信仰瓦解,比战争失败还危险。

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世界军事改革的历史也告诉我们,改革是发展的机遇期,往往也是风险的高发期。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考,它不会流血牺牲,却事关生死存亡。如何积极稳妥地迎接这场大考,需要的不仅是智慧和勇气,还有定力。这种定力来自哪里?来自铁一般信仰。改革不是改向,变革不是变色。改革是要更好地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更好地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和宗旨,更好地坚持我军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今天的改革,是一场整体性、革命性的变革,既关涉编制体制的调整,也关涉到局部利益的调整。解决利益问题必须首先解决灵魂问题,解决灵魂问题,首先要解决信仰问题。

明白从哪里来,才能知道未来怎么走。2014年岁尾的古田,在这个确立政治建军原则的地方,习主席要求,要“深刻反思徐才厚案件的惨痛教训,彻底清除徐才厚案件造成的影响”“把理想信念在全军牢固立起来”“把党性原则在全军牢固立起来”。2016年伊始的北京,习主席再次强调,要深刻吸取郭伯雄、徐才厚等人严重违纪违法的深刻教训,旗帜鲜明地同各种腐败现象作斗争……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积极培育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习主席的重要论述,让我们深刻领会到解决好信仰问题的极端重要性。实现改革强军的战略目标,必须清除信仰上的尘埃。在这一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必须重整行装再出发,彻底肃清郭伯雄、徐才厚等案件的流毒影响,让“铁一般信仰”成为我们推进改革强军战略的重要基石。

 

(四)

让铁一般信仰成为我们的鲜明标志,聚起改革强军的强大力量

瑞典诗人特朗斯特罗姆在一首诗里写道:“人总要相信些什么,才不会度日时,跌入未知的黑洞里。在这个可以怀疑一切的时代,心有所信,才能行远。”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的军队,必须让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信仰真正走进官兵的心灵世界。

毫不动摇地把对党绝对忠诚、坚决听党指挥落实到行动上。对于军人来说,忠诚是最基本的政治品质。“忠诚”俩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一个人是否忠诚于党的考验不是在平时,而是在特殊时期:一是党处于困难时期,最能考验一个人的信仰。一位老红军回忆长征中的一幕:厚厚的积雪中一位红军战士已经牺牲,但他高高擎起一只胳膊,拳头紧握。掰开拳头,里面是一张党证和一块银元。党证上写着:刘志海,中共正式党员,1933年3月入党。薄薄的党证,小小的银元,凝集着的是红军坚定的信仰,和对党的无限忠诚。二是重大政治考验关头,最能考验一个人的信仰。情况越是复杂,越是有不同声音,越要坚决听党话跟党走而不能含糊。三是个人利益受损时,也最能考验一个人的信仰。林则徐说:“观操守在利害时。”如果一个人利益在得到满足时,就对党充满忠诚,个人利益受损时,就对党心生怨恨,这样的忠诚是假忠诚。郭伯雄、徐才厚在位时,喊“对党忠诚”比谁都响,但贪腐之行比谁都甚。当前,国防和军队改革正在深入推进,是否真正支持改革、拥护改革,最能考验一个人对党的忠诚度。

常怀敬畏之心。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有无敬畏之心,是“君子”和“小人”的重要区别。朱熹说:“君子之心,常怀敬畏。”敬畏,是信仰的法则。心有所畏,才能行有所止。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对于我们党的领导干部来说,敬畏也有三:一是敬畏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人的视野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理论,也是政治信仰。没有马克思主义,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二是敬畏人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邓小平讲,领导干部一要怕党,二要怕群众。这种“怕”,就是对人民群众的敬畏之感。三是敬畏法律。只有内心敬畏法律,才能克服权力的任性,才能为改革强军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打造强军文化。“国民之魂,文以化之;国家之神,文以铸之。”文化的价值和意义,永远都在于她对人们思想的启迪、精神的引导和道德的提升。对一支军队来说,军事文化是提高战斗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塑造官兵信仰的精神沃土。历史上,我军创造过这样的奇迹:同样一个人,为什么在“国军”那边畏手畏脚、贪生怕死,而一到共产党这边就如猛虎下山、毫无畏惧?没有先进军事文化的滋养,就没有灵魂的彻底洗礼,就没有力量的充分迸发。正是依托先进军事文化的涤荡滋养,才使人旧貌换新颜。面对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文化需求,我们必须以更大决心和毅力,繁荣发展先进军事文化,以文化的力量感染人,以文化的力量塑造人,让新一代革命军人在强军文化的熏陶引导下投身改革强军实践,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伟大业绩。

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的军队,既是一个文化塑造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引导的过程。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一个组织的行为活动中有个“正效应递减、负效应递增”现象。所谓正效应递减,就是领导层和下属的每一层级,由于职责、视野、经验、信息量的不同,他们在执行某项任务时,活动效应会呈现层级递减现象;所谓负效应递增,就是如果领导层执行任务走样,那么每下一层,就会走样得更厉害。革命战争年代,人民之所以信任共产党、跟共产党走,既在于我们有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更在于有无数真诚信仰并为之奋斗牺牲的践行者;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通过宣传鼓动就能在群众中引起共鸣、取得共识,一个重要前提是群众相信党员领导干部言行一致。一段时间,之所以在部分人身上出现信仰缺失、理想贬值的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某些领导干部的行为“寒了人心”。领导干部不讲信仰,怎么给官兵讲崇高信仰?锻造具有铁一般信仰的军队,必须强化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坚持自上而下,以上率下,一级带一级,一级影响一级,勇于刀口向内,勇于自我解剖,勇于自我清洗。

“河出潼关,因有太华抵抗而水力益增其奔猛;风回三峡,因有巫山为隔而风力益增其怒号。”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历程,无论是裁兵百万的撼世之举,还是禁止军队经商的远见卓识,无不印证了一个改革的铁律——无“心”不成事。今天,全面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的号角再次吹响,在新的征程上,只要我们具备铁一般信仰,就能心向时代、心存忠诚、心系军队、心怀责任,就一定能够按照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实现新突破和新跨越。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19/86036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