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博览 博古通今 独家讲稿
郭继承:儒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
2016年01月19日 15:43
郭继承 中国政法大学马列学院副教授
各位朋友,我们把儒学的内容,简单地给大家说了说,然后把儒学的历史也给大家做了梳理,这样大家就可以对中国思想史的脉络有初步的体会和感受。
那么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就把儒学的现代意义和价值给大家做一点分析,谈几点看法。
(一)对形而上与形而下的分辨
形而上、形而下,这是《易传》里的话。《易传》有一句话:“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句话的意思是,任何一个文化流派,或者思想形态,它有形而上的大道,同时还有适合不同环境所形成的一些具体规则或者制度。一个文化系统分这两种,一个是形而上的大道,这个大道往往是超越时空的,但是在不同时期里所形成的具体制度,往往只和那个环境相适应,当环境变了,那个具体的形而下的东西就要变。所以,我们在探讨儒家思想价值的时候,要做出区分,哪些是超越时空都值得我们学习的大智慧,那就是道。只和特定时代环境相适应的具体做法,离开了那个环境,我们必须加以改革和调整的,叫形而下者谓之器。我们把这两个层面做出区分以后,我们学儒家的时候,就变得更自觉了。
儒家里面有很多“形而上者谓之道”,有很多大道。比如说孔子说的“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一个人活着一定要有道义,要为了道义,为了对国家、对民族那份大的道义而活着,不要光为自己那份得失和算计,这一条对任何一个社会都是起作用的。我们不管在哪个社会活着,都应该有一份对这个社会的情怀、使命和责任。比如孔子讲,仁者爱人,我们不论在哪个社会去活着,永远对社会有一份大爱,心中不能只想着自己。《大学》里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我们不管在哪个社会活,都要找到心中那份光亮的德行,把心中返本开新的东西找出来,追求“止于至善”,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有浩然正气的人。这些东西,应该说在任何一个社会里永远都有价值,它是超越时空的。
但是,我们儒家的东西也有些“形而下者谓之器”,也有一些只和特定环境相适应的。比如说董仲舒提的东西,夫为妻纲,就是丈夫应该主导妻子,妻子应该听丈夫的话。时代变化了,这些具体做法,我们应该加以调整,应该用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辩证地分析,应该批判地继承。
所以我们看儒家思想的时候,乃至我们看任何一个思想流派的时候,分两部分。一个是超越时空的那些有穿透力的,对我们永远起着启迪和教育意义的大智慧,我们带着学习和谦卑的心情去传承、领会。但是有一些只和特定时代环境相适应的做法,我们要超越它、批判它、扬弃它。孔子在齐国的时候,齐景公问他,怎么治理好国家。孔子说了一句话:“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话大家都听说过,很多人对这个话非常反感,认为这是讲等级的,现在是一个自由平等的社会,讲等级的话,有的人很厌恶的。这种理解是偏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意思是什么?形而上的意思是什么?是指的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应该做的事,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职责。那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指每一个人都应该务本,做好自己的本分,做好自己的本职,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比如君就应该像一个君的样子,你作为一个君王,应该天下为公;臣就应该兢兢业业、恪尽职守;父就应该像父亲,养家糊口、承担责任;孩子你得有一个孩子样,懂得孝敬老人、尊重师长,好好读书、好好成长。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实际上讲得是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都应该做符合自己身份的事,就是君子务本。
但是现在很多人只看到“君君臣臣”文字的表象,没有理解背后的大意思。孔子的话其实放在今天,也是有道理的,什么有道理?我们共产党员,那就应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你现在做不到,至少应该向这个方向努力;公务员掌握着公权力,应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官一任、造福一方,这是最起码的,你应该捧着良心,利用公权力为人民造福;知识分子,那你应该传道、授业、解惑;农民兄弟种出好的庄稼、好的粮食,人民吃了健康;工人做工,讲求质量,服务态度要好。今天也是一样,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本分,每一个人都得做符合自己本份的事,这永远没有错。
那为什么是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是因为2000多年前的语境就是那样,2000多年前的人就说那样的话。不可能说孔子在2000多年前就讲出自由、平等、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那不可能的。那个时候你问孔子怎么治理好国家,他怎么说?他就说每一个人,比如君王一定要做君王该做的事,臣子要做臣子该做的事,父亲要承担父亲的责任,孩子要把孩子的责任尽到。这个话从形而上的角度,抛开具体的文字,他的意思,到今天我们仍然要这样做。只是我们应该超越什么,那些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那些具体的话语体系我们要超越它。所以我给大家讲,千万不要因为中国古代圣贤的话,打上了当时的语言文字的烙印,你就开始讨厌它,不要那样。一定要带着形而上的态度,思考背后的那份大智慧对我们有什么用。一句话形而上和形而下要分开,形而上的智慧和启迪我们永远要尊重;具体特定环境下的东西,随着时代的变革,我们超越它、扬弃它,要辩证地看。
(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儒家的价值
第二,今天我们谈到儒家价值的时候,我们要思考今天是什么时代。从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社会实际上出现了一些重大的问题。大家知道,文艺复兴主张什么?主张人性解放。我问大家人性解放了什么?人性是一个潘多拉的盒子,其中有良知,可是也有欲望的魔鬼。那么欲望释放了,良知也释放了。所以你会发现,文艺复兴以后人性解放,这几百年人类有理性的光辉,可是也有几次世界大战,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就是人类的欲望释放以后必然出现的结果。那么,人性解放之后,到今天这已经是五六百年的历史,我们人类社会出现了几个大的问题,什么问题?人性解放了,人大胆地追求自己的欲望,人人都追求自己的利益。在这样一个大的时代里边,必然引来人与人的冲突,因为每个人只重视自己的利益,只看到自己的小我。一个一个的小我组成了一个国家,所以国家与国家的冲突出现了。然后就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不断地去伤害自然、破坏自然,向大自然攫取,人与自然的关系出现问题。所以大家发现了没有,今天人与人的关系、国家与国家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都出了问题,因为你的欲望释放以后,人的贪心起来了。一方面人为了追求欲望,什么都想干,满足自己的欲望,同时他心中还有一个良心,所以这种欲望和良知的挣扎,是今天这个时代很多人都遇到的痛苦。有欲望都想胡作非为,可是心中还有良心,觉着做了又不合适,这种良心和欲望之间的挣扎也是这个时代普遍的痛苦。
所以,文艺复兴以后到今天,五六百年,人类所谓的现代文明,面临着一系列根本性的冲突和对立,包括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甚至人的心灵之中,肉欲和良心之间的挣扎和冲突,成为这个时代几乎每一个人都面临的一个问题。
那么怎么办?实际上儒家的智慧提供了非常多的答案。比如说,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西方文艺复兴以后,搞人性解放,我为了吃得好、穿得好,我就向自然攫取。我向自然攫取的时候,必然带来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可是儒家认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是谁的话?这是孟子和张载的话。孟子认为,亲亲,爱自己的亲人,还要爱天下的老百姓,这叫“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什么意思?友爱天下的老百姓,爱世间的万物。北宋思想家张载提出,“民吾同胞”,老百姓都是我的同胞,“物吾与也”,天地的万物、花花草草,各种动物生灵,我也把它当做朋友、当做同胞来看。
中国文化绝对不搞人类中心主义。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一直在反思人类中心主义带来的诸多弊端。中国文化不是这样,中国文化主张天人合一,天人是一体的,人就在宇宙中间,人类绝对不要狂妄自大。这种文化或者哲学,并不主张人要去征服、掠夺自然,更不主张为了人的欲望去破坏自然。
再比如说人与人的关系,《中庸》里边讲:“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西方有一个词,叫弱肉强食、零和游戏。什么是弱肉强食?你一懦弱就欺负你,落后就挨打,难道落后就该挨打吗?不对,对弱者我们应该帮助,怎么可以打人家。但是鸦片战争告诉我们,中国贫弱的时候,不少国家欺负我们,对不对?所以,弱肉强食、达尔文主义是西方的东西。中国文化认为,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万物之间是相互滋育的关系,什么滋育的关系?万物之间不是你伤害我、我伤害你,绝对不是零和游戏,绝对不能搞我强你弱,不能搞以富欺贫,以大压小。中国文化认为万物之间是并育,是相互滋育,是我好了会对别人好,别人好了也会对我好,大家好才是真正的好,这是中国文化提倡的智慧。
我这里就不再一一展开。面对文艺复兴以来,人类社会出现的内在矛盾和冲突,包括人与自然的冲突,人与人,国家与国家,人类心灵深处的那种肉欲的,还有良心的呼唤之间的冲突,谁来解决?儒家文化提出了非常好的指导,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我们学习中国文化,不仅是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我们需要学习中国文化。也不仅仅是因为中国文化有很多智慧,我们才学它。更重要的是,中国文化的这份智慧,对解决人类今天的问题有重大启发。所以近代的汤因比、斯宾格勒,很多大的思想家,包括西方的有识之士都说了,未来拯救人类文明困境和冲突的,应该是东方的文化,中国的文化。这些思想家都是非常深刻的,都是了解了西方,也了解中国以后,得出的一个很理性、很冷静的结论,值得我们非常深刻地去思考。我们弘扬中国文化,从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人类如何应对今天的诸多挑战,所做出的一个贡献和回应。所以,儒家的价值,它对于我们应对现在社会的困境,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儒学?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儒学?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大会上有一个讲话,习近平同志说:“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什么意思?我们不了解儒家、不了解孔子,我们就没法了解我们中国人为什么是今天这个样子。一句话,孔子的思想、儒家的思想,对于塑造中华民族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是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项多元发展的”,习主席指出,我们中国的文化,虽然儒家很重要,但是他并不是以儒家为独尊,是儒家、道家、佛家、中医等等,多项文化多元发展的。
那么在这多元之中,他们的关系是什么?历代大思想家、哲学家都有说法,比如近代的太虚大师就讲,儒家是完整人格。那么道家是什么?他就说是再往上超越,就是做超人。佛家是做超超人,这是他的形象比喻。他自己作为一个佛教的大德,仍然认为德行和人格的基础,应该是好好读儒家的书。我们当代的很多学者,包括任继愈、方立天,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念里,儒家对于完善人格、提高德行所起的作用,都是做了充分肯定的。
我们为什么要学习儒家?从国内的文化来看,儒家的文化在整个中华文化多元体系里边,它是一个基础。如果儒家的这种人格和德行的“地基”都没有打好,你深入去学习或者践行道家和佛家,是根本谈不上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学道,还是学佛,你首先把人做好,首先把仁、义、礼、智、信做好。只有把人做好了,有了健全的人格,有一个高尚的境界,你才具备了继续往前发展的基础。这是从中国文化内部来讲的。所以儒家的“儒”,一个“人”一个“需”,人之所需,一定把人做好。无论成为伟大的政治家、文学家、哲学家,还是企业家,大写的“人”是基础。所以儒家的书应该好好读。
(四)学习儒家文化的意义:维护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我们学儒家文化的意义是什么?维护民族文化的主体性,这一点特别要注意。习近平同志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的讲话中这样表述:“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注意这句话,习总书记指出,我们中国人之所以是中国人,是因为包括儒家在内的中华文化,在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一句话,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不是其他的民族,是因为中国文化养育了我们这个民族,赋予了我们这个民族独特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从习主席的话里面,我们得一个结论: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就因为中华文化养育了我们这个民族。所以我们千万不能糊涂,爱护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学习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文化,实际上是培养我们这个民族的国基。将来我们这个民族不论经历多少苦难和风雨,只要我们这个民族的基础在,有中华民族所养育的一种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我们一定会披荆斩棘,不断地去迎接挑战,创造新的辉煌。我们爱护中华文化,学习儒学是培养我们这个民族的国基,这是关系中华民族千秋大业的一件大事。
(五)如何传承与创新
第五,我们如何传承和学习儒学?曾经有人跟我聊天,他就对中国的中医、四书五经不屑一顾。后来我问他,中医的经典,比如《黄帝内经》《伤寒论》《千金方》《本草纲目》《四圣心源》等等,你读过没有。他摇头说他不读。我说,四书五经你读过没有。他说也没有读。我说,你如果没有读过的话,你就根本不了解,不了解你怎么可以对这些文化不尊重?所以大家一定要注意,当我们对一个事情不了解的时候,千万不能干很浅薄的事。
所以我们谈传承中国文化,首先要知道中国圣贤说了什么,他们有哪些智慧。大家看,我们的高考也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以后,在教育方面,比如语文的分数由150分,据说要变成180分。习近平同志教师节去北京师范大学的时候也说了,反对教育的去中国化。什么意思?我们怎么才能知道圣贤的大智慧是什么?一定要通过国民教育的主渠道,我们的国民教育从小学、中学、大学,乃至后来的研究生,一定要把四五千年以来古圣先贤的大智慧,分门别类、有分别、有层次地告诉中华民族的子孙,一定要把传播学习古圣先贤的大智慧,当作自己自觉的使命;中国的教育,一定要把传承先贤的智慧当做使命之一。
所以,怎么做好儒学传承、创新的工作?
第一,领会儒学的真精神和大智慧,这是传承。怎么创新?创新就是要回应时代的挑战。四五千年以来,中国历史和国际社会发生了重大变化,每一种文化一定要注意契合时代的需要。有人曾经说,中国文化有些保守,这个话实际上是错误的。一个保守的民族能有盛唐气象和大汉雄风吗?能创造如此灿烂的文化吗?不会。而且我们的《易经》,“易”这个字就是讲变化。大家读《大学》:“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易·系辞上》:“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我们这个民族是非常强调创新和变革的。但是,满清给人的感觉非常保守。我前面已经说了,它是有特殊的时代因缘,是由于满族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入关以后,控制这个国家,很不自信,而走上了一个闭关锁国和文字狱的道路。就中华民族的文化本来的特质而言,是不保守的,是强调日新之谓盛德的,是强调因时守变,要变化的。
我们一定要领会我们这个时代有哪些挑战,中国文化只有能够对这些挑战做出回应,才彰显得出它的生命力和光辉。我们今天面临诸多问题,有中国的问题,也有人类社会共同的问题。如果把儒家文化推而广之,中华文化能够回应这个时代的挑战,能够为今天人类社会面临的挑战,提出解决的办法,中国文化在这个时代一定会生机勃勃,大放异彩。所以要回应这个时代的挑战。
传承和创新要融入民众的生活。文化的生命力,一定要融入民众的生活,而不是在庙堂之高。如果只有几个知识分子在研究,只有几个学者在讨论,文化就死了。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一定要融入到民间,让每一个老百姓离不开这个文化。老百姓在生活、为人处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中,都打上文化的烙印,离不开这个文化的时候,文化的传承才真的是落地生根。一句话,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一定要融入到民众的生活中去。所以,我们从事学术研究,圈里人只有几个人或者几十个人,这个工作很重要。眼睛朝下,真正和人民打交道,把好的文化、好的价值观、好的智慧散播到民众中间,让文化这杯水去滋养这个民族,让中华民族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中国文化之美,到了那个时候,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才真正成为老百姓的一部分,才真的是生根发芽,那个时候文化的传承才落到了实处。所以大家发现,古代有很多很精深的书,《颜氏家训》《曾国藩家书》本来就是家书,为什么能够传下来?因为对老百姓有用。所以任何一个文化,一定要对老百姓有用,为老百姓在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等上提供教义,文化才能生根发芽。
那么,根据这几句话,我想给大家总结一下,我们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国文化?或者说怎样把研究儒学、研究中国文化,发挥中国文化的价值,这个课题做好?第一是要领会中国文化的真精神和大智慧,古圣先贤说了什么,提出了什么,这些智慧要了解。第二是要回应这个时代的挑战,对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一些根本性问题,要做出回应。只有解决了老百姓面临的问题,对老百姓有用,文化才能生根发芽。回应时代挑战,然后要落实到民众的生活中间,让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间离不开这个文化,受到这个文化的滋养、养育,这个时候传承和弘扬文化的工作,才真正生根发芽。
具体地说,我们应该从哪个角度,传承、弘扬或者创新中国文化?第一,信仰层面。任何一个民族都应该有自己的信仰,中华民族也有自己的信仰。那么,我们的儒学解决什么问题?儒学在信仰层面,它更多地是提升了人类自我觉悟的能力。我们不认为要跪在偶像的脚下,请求救赎。儒家认为谁来救自己?一个人自强不息,自己救自己,命自我立,福自己求。一个人只有自己觉悟了,堂堂正正、浩然正气,这个时候才能完成自我的拯救。所以,自己给自己负起责任,就是儒家的精神。
佛家也是这么说的,有人说我要去拜佛,可是你拜佛的时候,千万不要走向盲目崇拜的路子。佛家有句偈云:“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灵山在哪里,就在你心头,人人有一个灵山,人人心中都有一个大智慧,人人有一个灵山塔,不要走盲目崇拜的路子,不要走迷失自我的路子。
在信仰层面,儒家也好,中国文化也好,提出一个人终极的拯救是自我拯救。一个人只有自己觉悟,找到心中至善纯美的那份智慧,找到心中的明德,只有找到这个了,才能明白了人生真实的意义。做一个堂堂正正、浩然正气的人,命自我立,福自己求。所以这是在信仰层面,自己给自己负起责任。
在价值观层面,那么我们应该怎么传承?儒家提供了我们思考问题的一种大我的情怀。文艺复兴以后,西方人主张小我,我要怎么样,我有我的权利。你看今天这个社会,很多人自觉不自觉地我要怎么样,你不满足我的想法,我就不舒服,你动了我的利益,我就生气。诸位,真实的世界是这样吗?儒家和中国文化认为,这个世界没有一个单纯的小我,这个世界都是一个一个的小我组成在一起的,它是小我和小我之间的联合体,实际上是一个大我。所以说,一个人如果老是带着小我去思考问题,一定带来无数的冲突。
我举例子,你上大学的时候,宿舍同学如果以自我为中心,我想什么时候看书就什么时候看书,我想什么时候唱歌就什么时候唱歌,宿舍里就会发生冲突,不仅同学关系搞不好,甚至会发生很激烈的冲突。一个人在公司里边,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什么事都算计自己的利益,你一定不会得到同事的尊重,老总也很难提拔你。因为一个很自私的人,别人怎么信任你,更不可能给你机会。
所以中国文化和儒家提供的是什么,是大我的情怀。孔子讲“仁者爱人”;孟子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就是儒家提供的大我的情怀。这实际上对于我们今天思考问题非常有帮助。比如,今天有一种流行的说法,一谈国家大事,关心国家、关心老百姓,跟我有什么关系,国家跟我有什么关系。我跟诸位说,这是一个很幼稚的想法,也是很错误的想法。一定要有大我的情怀,国家怎么可能跟你没有关系,老百姓怎么可能和你没有关系?覆巢之下,岂有完卵?鸟巢倾覆了,里边的鸟蛋是不是都碎了?中华民族13亿人,我们的巢是什么?就是中国,我们这个国家如果哪天出了问题,13亿中国人谁都不要想过好。如果我们这个国家被人看不起、被人欺负,你跑到哪里去,当地人也不会看得起你。
反过来讲,只要我们这个国家受人尊重、繁荣富庶,文化上蔚为大观,我们到哪里去,人家都会高看我们,都会尊重我们。所以,国泰才民安。同样,老百姓好了,国家才好。所以,个人跟国家不是没有关系,跟老百姓不是没有关系。老百姓都富裕了,都发展得特别好,这个国家必然好。国家好了,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国民,也必然会好。国泰才能民安,这个话是有大智慧的。
在价值观层面,现在有些人盯住自己芝麻大的利益,谁动了我的利益我就跟谁拼命,甚至会引起很激烈的冲突,这实际上对个人、对社会都是非常不好的。这个社会真实的状态,应该更多关注儒家的这种价值,大我的情怀。你可以关注自己的利益,但是我们更要关注大家的利益。我不仅有小我,也要有大我,对国家、对民族也有一份深切的责任和情怀,这是儒家所提倡的价值观。
再比如,在思维方式上,西方有一个思维方式叫弱肉强食、零和游戏。什么是弱肉强食?近代中国落后了,欺负你。你看美国经常干涉别的国家,你不要这样,不要以为你是世界上最好的,你看着别人都不好。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就是“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什么意思?中国人认为,道与道之间是并行不悖的,比如说有些国家认为,他是世界上最好的,他是上帝的选民,谁如果跟他不一样,他就去打击谁。中国文化认为,道家有道家的道,儒家有儒家的道,佛家有佛家的道,伊斯兰教有伊斯兰教的道,西方有西方的道,每一个民族的伟大文化都有它的道和智慧。他们之间是并行不悖的,都是为了教化人民,都是为了引导我们向堂堂正正、浩然正气的方向走;他们之间是互相尊重的,应该互相学习、互相包容、互相借鉴。绝对不是只有我是正确的,你跟我不一样,我就打击你,我甚至要出兵去威胁别人。我觉得在思维方式上,中国儒家、中国文化提倡的共生共荣的观念,应该说是符合社会真实状态的。
习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讲命运共同体,世界上这么多国家,这么多民族,谁也不要欺负谁,不要以大压小,不要以强欺弱,各国不论大小一律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学习、互相包容、互利共融。习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的讲话,几十次的掌声。你想一想,这个联合国代表大会是世界各国领导人组成的一个团体,都在为中国领导人的讲话鼓掌。应该说,讲话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契合很多国家的需要。所以,共生共荣是中国文化的智慧。我们不以大欺小,也不以强凌弱,我们主张中国好了对世界好,世界好了对中国好,共生共荣,合作、互利、包容,命运共同体。这就是中国文化提供的思维方式,绝对不搞单边主义,绝对不搞零和游戏,也不搞弱肉强食,而是共生共荣。我认为,这是符合今天人类需要的,有远大的生命力。
美国的外交特别喜欢对抗,对中国要遏制,遏制就是对抗。比如在伊拉克、叙利亚,美国也经常采用对抗的方式。可是中国不这样,中国文化的智慧所孕育出的中国外交,是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共生共荣,还有命运共同体。我认为,这些理念应该成为全人类共同遵循的准则和理念。我觉得,我们基于中国文化所提出的一些外交理念,应该成为全人类的共识,比如命运共同体、共生共荣。这些理念如果大家都做到了,每一个国家各得其所,没有了战争、没有了冲突,大家互相学习、互相包容、互相借鉴、互相尊重、互利共荣,那不是人类未来美好的明天吗?中国文化的智慧有能力给人类的未来提供一种理念和价值,我们要把自己好的文化宣传到世界上去,我们要有这个文化自觉。
那么,我们传承和弘扬儒学或者中国文化,最后一个是生活方式层面。我们除了信仰层面、价值观层面、思维方式层面,还有生活方式,比如礼节,见到人怎么打招呼。西方有西方打招呼的方式,拥抱、贴贴脸颊,中国有自己的打招呼方式,儒家、佛家、道家各有各的打招呼方式,比如双掌合十等等。包括我们待人接物的方式,比如吃饭、摆酒席,谁应该坐在什么位置,秩序井然,那都是中国传统几千年留下来的。在生活方式的层面,我们也可以,或者应该有自己的特色,在礼节方面、待人接物的方式方面,在服饰方面、饮食方面等,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方面,我们都应该有自己文化的色彩。实际上,现在中国的饮食文化,已经走到全世界去了。央视有一个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很多人在海外生活了几十年,可是一看到《舌尖上的中国》,涌动在心中的乡愁一下子就来了。有人说过,这一辈子什么不骗你?你的生活方式,你的饮食习惯是不骗你的,你从小吃的家乡饭,无论多少年,一旦舌尖上尝到中国味道的时候,家乡的感觉就涌动,乡愁就弥漫到自己心中来了,你忘不掉这个国家。
好了,这里我们可以小结了。我们要做好传承、弘扬中国文化这个大的课题,我们应该在信仰层面、价值观层面、思维方式层面、生活方式层面,让我们的文化落地生根,起到它各自的作用。到了这个时候,我们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才算落实了。
以上我讲了儒学的内涵是什么?历史发展的脉络是什么?我们今天应该怎么样传承和弘扬儒学?我想再说一下,文化建设一定要注意固本,只要把本固好了,用《黄帝内经》的话,叫“扶正固本,邪不可干”。我们一定要好好地将我们的文化、智慧展示给老百姓,让年轻人多听到中国文化的好,并从中吸收营养,变得更有智慧、更有胸怀、更有境界、更有担当。在这个时候,如果在社会中遇到一些不健康的文化理念,老百姓自然就有辨别力和分析能力,这就叫扶正固本。
所以,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把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这个课题做好,把这个做好了,把主旋律弘扬好了,把文化建设的“本”固好了,它就不惧风浪,因为老百姓有了辨别力和是非判断的能力。总之,学好儒学是传承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对于推动社会和文化的发展,对于提高我们个人的修为和素养,对于解决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时代课题,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应该好好地研究、传承、弘扬儒家的文化,让好的智慧惠及更多的人,这是文化传播者的使命。
责任编辑:叶其英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19/86052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