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印纸张 字号选择:超大 行高 带图打印 返回原文

首页 > 经典案例 网络纵横

动车15元盒饭“藏着卖”折射了什么问题?

2016年01月20日 13:40

 

【事件介绍】

动车15元盒饭被指“藏着卖” 媒体:勿以车谋私

铁路客服告诉记者,根据《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的规定,2元预包装饮用水和15元盒饭,在高铁上是不断供的。因此列位读者以后乘坐动车高铁时可要长个心眼,做个会点餐的旅客!

记者体验

15元套餐味道挺好 乘务员不主动提及

1月12日下午4时15分许,两名记者在泉州高铁火车站出发,搭乘D3213次动车前往厦门。上车后,记者询问是否有盒饭,乘务员推荐了40元(加蔬菜汤)和53元(加排骨汤)两种价位的套餐。乘务员称,不加汤单点盒饭的价格是35元一份。

“15元的盒饭有吗?”记者问。

“当天的没有,前几天生产的,你要吗?”乘务员回答。

记者询问,是否有15元盒饭不断供的规定,乘务员给出的解释是,“当天的卖完了,有非当天生产的15元盒饭,也不算断供。”乘务员说,“不知为什么,这两天来问15元套餐的乘客较多。”

记者注意到,在餐台的右侧,贴着一张价目表,写着套餐价格有每份15元、25元、30元、35元、45元。

下午5时20分许,记者搭动车由厦门返回泉州,在车上再次询问是否有15元盒饭。这回,乘务员终于点头,称有蒸饺,也有饭。记者随机点了一份15元的红烧狮子头和一份40元的红烧牛肉。

红烧狮子头盒饭里有一个卤蛋大的狮子头、一份海带丝、一份酸菜、一份花生黄豆,味道还不错。红烧牛肉套餐料稍好一些,有一份牛肉、一个卤蛋、一份红烧肉炒笋、一小份菌菇。

乘客声音

多数人嫌动车盒饭贵,不知有15元套餐

动车上,记者随机采访了20多名的乘客,多数人认为动车上盒饭太贵,只有十分之一乘客知道有15元盒饭一事。

在厦门北站,记者在出站口见到马先生一家3口。他告诉记者,他们是从南京来到厦门。1月12日中午12点多,餐车第二次推到他们面前时,他喊住了乘务员。盒饭只有牛肉(53元/份)和猪肉(48元/份)两种。马先生点了一份猪肉套餐。

“餐拿到时,才发现汤上标价18元”,马先生的妻子说,乘务员在销售盒饭时,把汤价也算在内,是捆绑销售,如果有提前告知,她可以选择买两份饭,不要汤。

同样是从南京来厦门的何先生,为了节省,也点了一份48元套餐,一家三口分着吃。

大部分乘客说,会自带零食上车,也有一小部分乘客说,出门就是花钱的,偶尔买一次贵的也可以接受,动车上的套餐卖贵一点也是正常的,只要不要太离谱了就行。

部门回应

文件确有规定,15元盒饭需不断供

2014年8月,中国青年报曾进行过一项调查,在参与调查的225830人中,有93.6%的受访者认为高铁、动车上的盒饭“太贵”,80.3%的受访者坐高铁、动车即使赶上用餐时间也不买盒饭吃。

12日下午,铁路客服12306的服务人员向记者确认,高铁、动车上确实必须提供15元盒饭。如有15元盒饭断供情况,12306将督促列车整改。

根据《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相应条款规定,“供应品种多样,有高、中、低不同价位的预包装饮用水、盒饭等旅行饮食品,2元预包装饮用水和15元盒饭不断供”。

但记者体验过程中,每次向乘务员询问是否有盒饭时,乘务员都没有主动提及列车供应15元盒饭一事,而是介绍价位在30元以上的不同套餐。只有记者持续追问,乘务员才提及此事。

 

15元盒饭“藏着卖”该打谁的板子?

《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规定未被落实,高铁上15元盒饭 “藏着卖”,这板子该打谁?

首先要打乘务员。本来有15元的盒饭,但乘务员从不主动提及和供应,乘客询问时只推荐三四十元价位的盒饭。这也难怪,卖一个40元的盒饭,要当三个15元的盒饭了,无论乘务员钻到钱眼里去了还是图省事,卖三四十元价位的盒饭都比卖15元的盒饭划算多了。然而,乘务员忘记了自己的身份,忘记了自己是为乘客服务的,当然该打板子。

列车长也该打。乘务员的所做作为,列车长知道吗?不知道是失职,知道不管是不作为,在一列动车上,列车长就是老大,对于乘务员的不规范甚至是违规违纪行为,列车长负有不可推卸的管理和教育责任。

铁路部门必须打。如果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也行,为啥要制定《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难道只是忽悠乘客?很多乘客不知道动车上有15元盒饭,乘务员和列车长不宣传虽然理无可恕,但是情有可原——有道是,熙来攘往皆为利。而铁路部门竟然也不宣传,或者宣传不到位,很多乘客不知道,铁路部门到底是干什么的、该干什么?难道与乘务员和列车长狼狈为奸、沆瀣一气?

乘客不是一点责任也没有,多少也该挨点板子。一来,既然有乘客知道动车上有15元盒饭,你为啥就不知道?二来,记者打破砂锅问到底吃到了15元的盒饭,你为啥就没有这种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你缺乏这种精神,吃不到15元的盒饭怪谁?

15元盒饭“藏着卖”,折射的是乘务员服务意识缺失、列车长管理不到位、铁路部门工作不落实和乘客自我维权意识不强,大家都应该该打板子。减少和杜绝15元盒饭“藏着卖”,需要每个人增强服务意识、规矩意识和维权意识。让15元盒饭正大光明地卖,不是哪个人哪个部门的事情,而是每一个相关人员都有责任。

15元盒饭难觅 饿着的不止是乘客

铁道部改革后,铁路系统确实进行了不少的市场化尝试,颇具代表性的一例是,2016年全国火车票票面广告已经启动公开招商。而火车票都开始做广告了,乘客却仍要为吃上15元一份的盒饭,要么与乘务员“斗智斗勇”,要么只能“就高”或不吃,这无疑是不正常的。

对于火车上盒饭高价的原因,此前媒体报道其实已经多有揭示。深究原因,其实可追溯到火车餐饮上的市场化,特别是“上游环节”的改革不彻底。

交通工具上贩卖的物品出现一定溢价实属正常,但也应控制在大多数乘客能够接受的范围内。价高、可选择性少、质量差……人们对火车餐饮的这种印象不仅形塑了“中国式乘客习惯”,也让火车餐饮的市场经营者处于“吃不饱”的状态。有媒体跟踪报道发现,一趟全程为20多个小时的列车,却只卖出50个盒饭。不过从另一角度看,这种乘客与经营者“双输”的局面,恰恰反证了火车餐饮的潜在市场空间其实是巨大的。比如从上游环节推进市场化竞争,降低非市场化的成本因素,同时确保铁路部门的服务标准得到执行,力促经营者提高服务质量,或许并不难实现“薄利多销”的盈利模式。

有人说,中国乘客一般不喜欢在火车上点餐,所以只能靠“高价少卖”来获得盈利。如此逻辑其实恰好把两者之间的关系搞反了,要知道,正是因为长期以来的服务质量不佳,才导致了多数乘客被迫养成了“不消费”的习惯。而事实上,好的市场服务提供者,应该能够引导消费,并重塑市场的消费习惯。

一边是铁路市场化大幕逐步开启,一边是以高铁为代表的硬件设施的提升,但消费者却还在为火车上的一份盒饭而“烦恼”,这样的市场化至少是不全面和不健康的。在推进市场化的过程中,铁路部门应把乘客的乘车体验放在一个更加优先的位置来加以重视,乘客的“获得感”强了,市场化改革才真正算开掘了源头活水。

 

【启示与思考】

一份盒饭三四十元,这样的价格当然是高的,大家普遍的感受是,这个价格与他们提供的食品的质量明显严重不符,其性价比远不及商场上的同类型食品。这反映出的是物价监管的问题。

物价监管不仅需要明码标价,更需要明码标出的价钱是实实在在的价格,而不是为谋利益故意欺负消费者。诚然,在动车上不同于在市场上,可是,商品本身的价都是一样的,动车购买的大米不会比市场贵,动车购买的餐具也不会比市场贵,猪肉牛肉的销售商更不会因为是动车购买的就提高价格。动车餐饮的价格与市场价格的不同,是因为垄断经营造成的。在动车上,你爱吃不吃,要吃,对不起,就是这个价格。

除了物价监管不利造成的价格虚高问题,再者就是“廉价盒饭”被藏起来的问题。当动车组成员乃至整个铁道部心里只有金钱没有服务的时候,“廉价盒饭”与乘客躲猫猫还稀奇吗?

根据《铁路旅客运输服务质量规范》的规定,2元预包装饮用水和15元盒饭,在高铁上是不能断供的。这么好的规定成为了摆设,值得引起各个有关部门及人员的深刻反思。

赚取利益不可怕,可怕的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是谁把动车上的“廉价盒饭”藏了起来?盒饭“藏着卖”追责不能“掖着查”,要开展一次透明的查处活动。

动车“廉价盒饭”本不是传说,问题是,它为何成了传说?

欢迎继续关注经典案例。

(转载请注明来源:宣讲家网站71.cn,违者必究。)

文章来源:http://www.71.cn/2016/0120/860635.shtml